天下黄埔

其他

路晓峰在澳门出席2024年度(第十七届)海峡两岸“民族心、中华情”青少年征文演讲比赛颁奖典礼并致辞

合影。图源澳门日报适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由黄埔军校同学会、澳门辛亥
7月19日 下午 2:44
其他

路晓峰在石家庄出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并致辞

7月1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暨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在石家庄召开。河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左力,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路晓峰出席会议并致辞。左力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向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致贺信,为做好新时代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勇担反“独”促统的黄埔责任,团结引领更多海内外同胞顺应历史大势、秉持民族大义,凝聚统一共识,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要牢记爱国革命初心,赓续两岸黄埔情缘,积极参与两岸交流合作,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贡献力量。河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充分发挥黄埔情缘独特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全力做好团结凝聚工作,深入推进冀台交流,打造特色品牌,讲好河北故事,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凝聚人心,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汇聚力量。路晓峰在致辞中表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在京隆重举行,充分体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对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亲切关怀,对于黄埔军校同学会未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里程碑意义。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隆重纪念黄埔军校百年华诞,就是要充分认知总书记贺信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贺信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贺信的实践要求,深刻感受贺信的精神动能,更好地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一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贺信精神上来,进一步明晰黄埔同学会的工作定位,始终把握黄埔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二要大力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发挥黄埔特色优势,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三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深入开展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广泛凝聚统一共识。四要持续推进黄埔军校同学会改革发展,健全工作机制,提升组织活力,创新工作方式,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会上,河北省内黄埔同学、亲属代表和河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负责同志及黄埔史料研究者先后发言,畅谈了对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的感悟和体会,表达了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传承弘扬黄埔精神,为实现祖国统一、民族振兴贡献力量的共同心声。河北省委统战部、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和省内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代表共计60余人参加会议。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河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精神及纪念座谈会精神会议在京举办习近平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
7月4日 上午 10:34
其他

“文脉中华 黄埔情缘”海外黄埔同学、亲属代表联合参访团赴北京、广东参访

6月15日至21日,黄埔军校同学会邀请接待
6月24日 下午 9:02
其他

路晓峰在上海出席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并致辞

座谈会现场6月23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上海海外联谊会指导,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陈通出席,并会见黄埔同学及亲属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革上海市委主委徐毅松,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路晓峰,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王珏出席会议并致辞。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高小玫,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邓伟志出席会议。路晓峰致辞路晓峰在致辞中表示,回眸百年历史,黄埔军校这个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成为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共同记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就是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地奋斗。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高屋建瓴、内涵深刻、意蕴深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黄埔同学会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黄埔同学及亲属的亲切关怀,为黄埔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王沪宁主席代表党中央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贺信精神提出明确指示,就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发展提出具体要求。一要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黄埔情缘为纽带,发挥独特优势,广泛凝聚共识,持续汇聚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把幸福和梦想牢牢抓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二要共同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胸怀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顺应历史大势、秉持民族大义,坚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及外部势力干涉,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三要共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传承、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团结凝聚海内外一切友我力量,共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四要共同增进两岸人民利益福祉。进一步发挥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地与台湾同胞分享祖国大陆发展机遇、发展成果,共同增进两岸人民利益福祉,共享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伟大荣光。座谈会上,黄埔1期生、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任会长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忻平,黄埔4期生谢晋元将军之子、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谢继民,黄埔2期生胡靖安将军之女、香港大中华会主席胡葆琳,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创会会长朱月霞,台湾黄埔组织代表分别交流发言。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陈通会前会见与会嘉宾在随后举办的“百年新征程:黄埔精神与祖国统一”主题活动上,来自沪港台三地的四组嘉宾,围绕“传承”这一主线,聚焦“品读初心”“勇担使命”进行主题交流,分享黄埔先辈“爱国、革命”的事迹,讲述以黄埔情缘为纽带促进两岸交流、继承先辈遗志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上海高质量发展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故事。“黄埔精神·青年传承”计划启动仪式主题活动上,“黄埔精神·青年传承”计划正式启动。这一计划旨在让更多沪港澳台青年成为同心同行、携手奋斗的好朋友好伙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不断贡献青春力量。沪港澳台四地黄埔青年代表共同宣读倡议书,立志要做黄埔精神的传承者、两岸融合发展的推动者、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践者。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代表,上海市统战系统单位、上海市涉台及相关单位、部分省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上海市各区委统战部领导,专家学者代表共200余人参加活动。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精神及纪念座谈会精神会议在京举办习近平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
6月24日 下午 9:02
其他

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精神及纪念座谈会精神会议在京举办

6月18日,黄埔同学亲属理事、专家学者及各省(区、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贺信》重要精神及纪念座谈会精神会议在京举办。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高度评价了黄埔军校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成绩,对黄埔事业发展寄予了殷切期望。陈知庶表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台海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台独”分裂活动和外部势力干涉依然猖獗。但是,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推进祖国统一大业,需要黄埔军校同学会员及亲属在内的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站在黄埔百年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不断从中汲取开拓前行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我们要以黄埔情缘为纽带,发挥独特优势,广泛凝聚共识,持续汇聚力量,共同推进民族复兴伟业,把幸福和梦想牢牢抓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胸怀中华民族整体利益,顺应历史大势、秉持民族大义,反对“台独”分裂及外部势力干涉,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传承、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团结凝聚海内外一切友我力量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共同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成更多台湾工商界人士与大陆合作,帮助更多台湾青年在大陆就业创业,更好分享祖国大陆发展机遇、发展成果。陈知庶强调,回首百年,沧海桑田;百年黄埔,初心不变。我们呼吁,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团结起来,继承黄埔先辈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宏图大志,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同心、矢志不渝做黄埔精神的传承者,坚定信心众志成城做民族复兴的参与者,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共同将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路晓峰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路晓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立意高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管根本、管长远的。我们要充分认识总书记贺信的重大意义,深刻理解总书记贺信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总书记贺信的实践要求,深切感受总书记贺信的精神动能,把思想认识和实践行动都统一到总书记贺信精神上来。要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精神,进一步明晰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定位,深刻认识同学会在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中的价值和作用,始终把握黄埔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以纪念黄埔百年为契机,准确把握切入点与着力点,大力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发挥黄埔特色优势,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对台工作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同胞走亲走近、走深走实,增进台湾同胞理解认同,不断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着力加强自身建设,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之侄女周秉德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之侄女周秉德在座谈会上表示,作为亲属和后代,我们肩负着前辈的使命,有责任继承他们念兹在兹的遗愿,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黄埔二期生胡靖安之女胡葆琳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黄埔二期生胡靖安之女胡葆琳表示,参加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我深切体会到“天下黄埔是一家”的特殊黄埔情缘。习近平总书记的贺信对我们黄埔后代是极大的鼓舞,特别振奋人心。黄埔后代应不辜负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原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黄埔一期生徐会之之子刘凡表示,百年黄埔承载着丰厚的革命历史和民族精神,是坚韧与毅力的象征。“父亲给我印象最深就是‘民族、信仰、奉献、坚持、执着’。信仰是父亲毕生的追求,他说选择了信仰,生命就不属于自己的了。作为黄埔后代,我应该像父辈那样,对信仰执着追求,对国家、民族大爱和无私奉献。”洪伟、李霭君、覃珊、刘园、徐珞、贺青等黄埔后代亲属在会上发言表示,作为黄埔同学亲属,参加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贺信及有关领导的重要讲话,倍感荣幸。我们要不忘先辈遗志,传承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勇担时代重任,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座谈会现场省级黄埔军校同学会部分副会长、部分在京黄埔理事、黄埔亲属代表、专家学者及各省(区、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负责人近100人参会。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习近平致信祝贺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习近平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
6月18日 下午 6:29
其他

习近平致信祝贺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

习近平致信祝贺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强调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王沪宁出席纪念座谈会并讲话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代表中共中央向黄埔军校同学会表示热烈祝贺,向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黄埔军校同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联系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的爱国群众团体,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宗旨,服务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为扩大两岸交流合作、反对“台独”分裂、推进祖国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习近平强调,新征程上,黄埔军校同学会要牢记建会宗旨和政治使命,继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一步强化思想引领和组织建设,发挥特色优势,坚定反“独”促统,为同心共圆中国梦广泛凝心聚力。希望广大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不忘先辈遗志,勇担时代重任,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贡献。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座谈会17日在京举行。会上宣读了习近平的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出席并讲话。王沪宁在讲话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专门向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致贺信,充分肯定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和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积极贡献,深刻阐明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性质宗旨和使命任务,对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提出殷切期望,为做好新时代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王沪宁表示,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具有爱国革命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是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要传承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共同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共襄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要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积极参与两岸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两岸青年加强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让两岸同胞在交流交往交融中越走越近、越走越亲,不断增进国家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坚决维护台海和平稳定,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黄埔军校同学会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贺信精神,把牢正确方向、发挥特色优势、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发挥更大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统战部部长石泰峰主持座谈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代表各民主党派中央、群众团体致贺词。全国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东峰出席座谈会。黄埔军校同学会负责人、台湾黄埔同学代表在会上发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有关团体负责同志,有关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海峡两岸、港澳和海外黄埔同学及亲属代表,省级黄埔军校同学会负责人等参加座谈会。来源:新华社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发扬黄埔精神
6月17日 下午 9:22
其他

习近平致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的贺信

来源:新华社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发扬黄埔精神
6月17日 下午 9:22
其他

【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发扬黄埔精神 携手促进统一

今年是黄埔军校成立100周年,也是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40周年。在黄埔军校百年华诞之际,我们全面回顾40年来黄埔军校同学会所取得的工作成绩,记述海内外黄埔人矢志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的动人故事,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不断开创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的新局面。秉持黄埔精神,弘扬报国之志1985年6月11日至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20世纪80年代,两岸关系逐步缓和。为团结凝聚海内外黄埔同学力量,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伟业,1984年6月16日,在邓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徐向前、聂荣臻等黄埔先辈在北京发起成立了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为“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1985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决定团结台湾和海外黄埔同学及亲属,积极为国家发展贡献更多黄埔力量和智慧。广大黄埔同学纷纷表示,“同学会是自己的家,要更好地以家报国”。此后,黄埔军校同学会历任会长徐向前、侯镜如、李默庵、李运昌、林上元通过公开发表文章、谈话等方式,向台湾岛内和港澳地区、海外黄埔同学发出热情问候,呼吁大家遵循校总理孙中山先生遗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民族振兴各展所能。同时,黄埔军校同学会还邀请部分海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回大陆探亲、参访、旅游、投资、通商等,切身感受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经济社会建设成就;通过座谈研讨交流等,团结引导海内外黄埔同学秉持民族大义,积极参与国家建设,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赓续黄埔情缘,架起两岸桥梁1987年7月7日,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纪念“七七事变”50周年座谈会两岸隔绝状态打破后,两岸关系发展迎来了新的起点。因应两岸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黄埔军校同学会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两岸黄埔同学交流交往。黄埔军校同学会隆重举办纪念北伐战争60周年、“七七事变”50周年等主题活动,彰显黄埔师生的英雄事迹,大力宣传和弘扬黄埔精神,在两岸黄埔同学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1987年春节前夕,大陆黄埔同学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新年寄台湾港澳海外黄埔校友》,向台港澳地区及海外黄埔同学表示热情问候,并热忱欢迎大家“在适当时机,欣然命返”。1987年10月22日,徐向前元帅以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身份就台湾当局开放大陆探亲在《人民日报》发表谈话,第一次喊出“天下黄埔是一家”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共鸣。黄埔军校同学会积极为两岸黄埔同学交流交往穿针引线,努力消解两岸隔阂,为推动两岸走亲走近而努力。一时间,大批黄埔校友纷纷回国寻根拜祖、探亲访友。1990年5月9日,台湾黄埔一期同学邓文仪访问大陆,受到邓小平同志接见,邓小平同志在谈话中希望他在台湾多联系黄埔同学,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此次会见活动在台湾黄埔同学中引起极大反响,拉开了两岸黄埔同学正式往来交流的大幕。邓文仪回到台湾后,积极联络岛内黄埔同学,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此后,更多台湾黄埔同学纷纷组团来大陆访问,就和平统一问题等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密切了同学感情,凝聚了统一共识。汇聚黄埔力量,推进统一进程20世纪90年代,两岸开启协商谈判新阶段,各领域交流合作持续扩大。黄埔军校同学会深入贯彻中央各项对台方针政策,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台湾黄埔同学的联络工作,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做出积极贡献。不断加强与台湾各黄埔组织的联系,特别是再次邀请邓文仪率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访问团来访,受到中央领导同志亲切接见,极大地鼓舞了岛内黄埔同学回大陆参访的热情。针对李登辉的“台独”分裂言行,黄埔军校同学会和台湾岛内、港澳及海外黄埔同学分别以集会、游行、刊发文章、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坚决批驳“台独”谬论,同“台独”分子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形成了海内外共同反对“台独”的强大声势。2009年11月,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四次组织京剧入台公益交流展演进入21世纪,两岸制度化协商谈判成果丰硕,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黄埔军校同学会广泛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坚决开展反对陈水扁“一边一国论”的斗争,揭露其分裂本质。同时,积极举办一系列重要两岸交流活动,把两岸交流交往不断引向深入。如连续多年举办的黄埔论坛,打造了海内外黄埔同学共议统一、共促统一的重要平台;首次以黄埔军校同学会名义组团入岛访问,实现黄埔入岛访问的“破冰之旅”;多次组织京剧入岛公益演出,加强了两岸传统文化交流;多次组织青少年音乐舞蹈入岛交流展演,搭建了两岸青年交流的新通道等,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贡献了黄埔力量。继承黄埔传统,迈入复兴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把握两岸关系时代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国家统一理论,推动两岸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形成了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为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2014年9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由黄埔十六期生、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率领的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两岸同胞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台湾的前途系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的福祉离不开中华民族的强盛”,“希望台湾同胞同大陆同胞一道,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的进程中,把握住机遇,相互扶持,紧密合作,为过上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生活,为在世界上共享中华民族尊严和荣耀而携手奋斗”。总书记的讲话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岛内引起热烈反响。台湾黄埔同学及统派人士深受鼓舞,纷纷表示要在积极参与两岸和平统一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出自己的应有贡献。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黄埔军校同学会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广泛开展两岸交流合作,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黄埔军校同学会充分利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全民族抗战爆发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举办黄埔论坛、研讨会、座谈会等活动,邀请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共襄盛举,不断增进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组织“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交流团”赴台展演、“两岸退役将军书画展”、两岸“同扬文化·喜迎新春”书画联展等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进两岸同胞彼此理解认同;针对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勾结外部势力不断谋“独”挑衅的“台独”分裂图谋,积极推动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秉持民族大义,积极开展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的斗争,坚决维护中华民族核心利益;围绕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联合海内外黄埔同学共同举办座谈会、研讨会、书画展,拍摄纪录片,收集整理黄埔史料等,在海内外掀起“黄埔热”,进一步凝聚两岸黄埔同学及亲属的统一共识,壮大岛内爱国统一力量。同时,为适应新的工作需要,黄埔军校同学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推动机构改革,完善工作机制,激发内在活力,形成“全国黄埔一盘棋”工作格局。2013年2月18日至27日,黄埔军校同学会在台湾举办第四届两岸青少年文化艺术交流展演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砥砺奋进。回望过去,黄埔军校同学会取得了辉煌成绩,展望未来,黄埔军校同学会将一如既往牢记初心使命,紧密团结广大海内外黄埔组织、黄埔同学及其亲属,戮力同心、携手并肩,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继承孙中山先生和各位黄埔先辈遗志,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干涉,推动两岸和平发展、融合发展,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来源:统战新语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黄埔百年丨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黄埔百年丨百年回望:孙中山先生与黄埔军校
6月16日 下午 3:14
其他

《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即将发行

中国邮政定于2024年6月16日发行《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邮票1套2枚,邮票图案名称为:黄埔军校校本部、孙中山纪念室和纪念碑。全套邮票面值2.40元,计划发行数量665万套。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百年历史是一部追求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爱国革命的光荣史,致力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自强不息的奋斗史。黄埔军校自建校起,就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广大黄埔师生经受住历史考验,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国家统一作出积极贡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篇章。“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历久弥新,成为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套邮票通过平衡、饱满的构图布局,在体现厚重历史感的同时凸显时代气息,画面凝练、主题突出、气质典雅。邮票主要图案采用传统单色雕刻的表现形式,通过雕刻工艺表现画面立体感和层次感。邮票一图选用深蓝色雕刻油墨象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绿色的荧光衬托出古树的生机勃勃。二图选用红色雕刻油墨表达爱国精神,橘色的荧光使画面更加温暖而庄重。淡淡的米黄底色为邮票营造出一种复古的氛围,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与主题相得益彰,展现黄埔军校百年历史。该套邮票由夏竞秋设计,刘健编辑,北京邮票厂有限公司胶雕套印工艺印制。该套邮票将在全国指定邮政网点、集邮网厅、中国邮政手机客户端、中国邮政微邮局集邮微信商城和中国邮政商城微信小程序出售,出售期限6个月。为了更丰富地展现邮票内容,中国邮政还将通过“中国集邮邮票百科”微信小程序发布数字化内容,可使用AR功能观看。来源: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邮政业务部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黄埔百年丨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黄埔百年丨百年回望:孙中山先生与黄埔军校
6月15日 上午 8:00
其他

黄埔百年丨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的贡献

黄埔军校(1924至1927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产物,从筹创之日起,即有共产党员在其中工作和学习。列名于“最初组织官长表”的,有10多人是共产党员。第一期学生入校前已加入共产党者,有30多人;中山舰事件时,该校有共产党员500多人;至大革命失败时,在该校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共达千人以上,目前能查到姓名者,有780多人(未含武汉等分校)。在中国共产党尚处幼年的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在国共合作背景下,通过应聘、应考渠道进入黄埔军校,成为建校、建军的中坚力量,对黄埔军校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一、拥护孙中山,参与创办军校、创建革命军。共产党为黄埔军校投入了大批干部。第一期招生时,李大钊、于树德、谭平山、毛泽东、何叔衡、恽代英等,积极为黄埔军校引荐考生;毛泽东时任职于国民党上海执行部,主持该校在北方地区的招考工作;1925和1926年,中共中央先后两次发出通告,指示各地为该校选送考生。该校教职员、学生中的共产党员人数不少:中山舰事件时该校有党员500多人,约占前四期学生总数(4971人)的10%。当时(1926年4月)广东全省党员共3700人,该校党员约占全省党员的13.5%。1927年夏,全国党员不足6万人,该校党员按1000人计,约占全国党员的1.7%。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的共产党员,有的是党的早期组织的成员;有各地方党、团组织的创建者,有工农学生运动的骨干分子,不少人有着留学海外或入读北京大学等院校的经历,或在北大等院校担任过教职。总的看来,政治素质较好,文化水平较高。先后1000多名共产党员投入黄埔军校,为该校注入了新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对中国革命性质、任务的认真探索,逐步认识到中国必须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共同推进国民革命。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独一无二的希望”,是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危亡。大批共产党员“到黄埔去”,是践行国共合作、响应孙中山、积极投身国民革命的率先垂范的行动。二、主持军校政治部,开拓军校教育的新领域。设立政治部是黄埔军校的首创之举,政治部也是该校最具特色的部门,在该校教育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政治部的主持者和主要成员,许多是共产党员,如张申府(副主任)、周恩来(主任)、包惠僧(后方主任)、鲁易(副主任)、邵力子(主任)、聂荣臻(秘书)、熊雄(代主任)、恽代英、孙炳文(政治主任教官)、韩麟符(军官政治研究班政治主任教官)以及于树德、杨其纲、萧楚女、安体诚、熊锐、陈启修、李合林、张秋人、王懋廷、李求实、阳翰笙、宛希先、王尚德、毛泽覃等。仅第四期,政治部在册教职员中的共产党员,就有20多人。政治部工作主要包括:军校政治教育,主旨是培植军人正确政治意识,树立革命世界观、人生观;该校教导团成立后,政治教育从课堂进入军营,发展成军队政治工作,主要是构建政治工作制度,开展政治工作,提升部队的政治素质,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东征、北伐时期,军队政治工作又发展为战时政治工作,负责处理军政关系、军民关系、友军关系,在革命军所到之地开展“建党”“建政”工作,以发动民众,振奋我军,瓦解敌军,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军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是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结合中国实际,在参加黄埔军校工作时开拓的新领域,是思想建校、政治建军的起步之作,具有开拓意义和深远影响。与此相关的,是共产党人积极开展宣传、舆论工作。共产党员主编的报刊主要有《中国军人》《革命军》《黄埔潮》《黄埔日刊》《先声旬刊》等。其中《黄埔日刊》由安体诚主编,撰稿者多数是共产党员,日发行量达3、4万份。该报的创办,是共产党人占领舆论宣传高地、引领政治思想的重大举措。教官周恩来、聂荣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各期学生蒋先云、游步仁、周逸群、陈恭、王一飞、胡秉铎、郭化若、李逸民、陶铸等,在该校(及校外)的文坛、讲坛上,发表了大量文章或讲演,其中不乏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联俄、联共,维护国共合作之作。三、勇当革命军骨干,奋战于东征、北伐疆场。以本校教职员、毕业生为骨干组建革命军,是孙中山以校建军、以党领军计划的实施。共产党员踊跃参加黄埔建军。周恩来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师党代表、第一军副党代表;鲁易、包惠僧任师党代表;叶剑英、金佛庄任团长;徐坚、胡公冕、蒋先云、张际春、傅维钰、王逸常、许继慎等任团党代表;李之龙任海军政治部主任、海军局代理局长;刘云任航空学校及飞机队党代表,等等。在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徐成章任队长,周士第任副队长,赵自选任军事教官。在叶挺独立团,杨宁、董朗、周士第、曹渊、许继慎、孙一中、卢德铭等,分任团参谋长和营长、连长。共产党员不但是革命军的骨干,更是战场上先锋和表率,为东征、北伐作出不朽贡献。两次东征牺牲者中的章琰、曹石泉(沙基惨案)、谭鹿鸣、唐同德等;北伐战争牺牲者中的胡焕文、吴兆生、曹渊、洪剑雄、张其雄、赵枏、赵子俊、郭俊、金佛庄、蒋先云等;在此前后牺牲的李劳工、蔡林蒸、茅延桢、张隐韬等,都是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四、援助工农运动,扩大黄埔军校的社会影响。黄埔军校创办于大革命运动兴起、高涨之际,各项革命运动蓬勃展开。该校开门办学,让教职员、学生深入社会,投身革命运动。许多共产党员入校前是各地革命运动的骨干,社会经验丰富,他们在促进军校教学与革命运动相结合方面,起了先锋与桥梁作用。该校许多共产党员担任过广东农民自卫军、农民运动讲习所、省港罢工纠察队的军事教练。唐澍、伍文生、赵自选等,任农讲所军事教官;农讲所第一届学生到黄埔军校训练时,严凤仪、李之龙等任教练;徐成章、季步高、蔡林蒸、王世英等大批教官、学生,任省港罢工纠察队教练和骨干;谭其镜、袁策夷、李劳工、吴振民、李运昌、于以振、朱云卿等,被分别派赴广东各地开展工农运动;萧仁鹄、茅延桢、张隐韬、荣耀先、白海风等,被派赴全国各地,从事各项革命活动。该校共产党员走出校门,积极参加社会革命运动,密切了黄埔军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扩大了该校在社会上的影响。正是在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党务活动和工农运动的过程中,该校教官、学生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充实提升了自己。他们在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过程中,迈出自己军旅或政治生涯的第一步。五、维护国共合作,坚持团结办校。黄埔军校创建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人,破坏国共合作。黄埔军校将往何处去?令人担忧。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为维护国共合作,坚持团结办校,在中共广东区委统一领导下,共产党人开展了大量破局与开拓的工作。主要的措施,一是成立中共黄埔党团,加强党内教育,统一思想认识,努力稳定和巩固该校党组织。二是维护革命统一战线,调整策略,顾全大局,既实行必要的退让,又抵制蒋介石的“退党”诱逼,坚持“党内合作”,坚持参加该校特别党部和黄埔同学会的工作。三是坚守岗位,加强、充实共产党人主持的黄埔军校政治部,致力于办好新成立的“政治科”,引领舆论宣传,弘扬革命正气等。中山舰事件后,共产党人通过化解危局,积极开拓,既稳定、巩固了党的组织,同时顾全并维护了统一战线大局,维护了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办学的热潮,因之持续高涨,第四期学生2200多人,按时于1926年10月毕业;第五期招生2260多人,第六期招生4400多人,“到黄埔去”——依然是各方热血青年的衷心向往。在严峻的历史关头,大力维护并推进了黄埔军校,是共产党人对黄埔军校一大突出贡献。共产党人参加黄埔军校,意义重大、深远。毛泽东说:幼年时期的共产党不懂得军事的重要,但“从1924年参加黄埔军事学校开始,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始懂得了军事的重要。”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开展了多方面建设性、开创性的工作,开军队政治工作之先河,开始了独立掌握军队的尝试;短短数年间,党的大批优秀军事、政治干部,在此脱颖而出。大革命失败后,该校的共产党员积极参加党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参加创建红军、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和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又英勇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党在黄埔军队开创的政治工作传统,在工农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解放军中,得到全面继承和发扬。政治工作一直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灵魂和生命线。长期以来,黄埔军校共产党人为人民军队的创建、壮大和发展,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建立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是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页光彩夺目的篇章。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陈知庶出席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致辞陈知庶在广州出席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6月13日 下午 4:07
其他

黄埔百年丨百年回望:孙中山先生与黄埔军校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这所创建于100年前的军事学校,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她的不平凡,其诞生和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的思想以及他领导的革命事业具有千丝万缕的关系。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和影响下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看似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国的中国,却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再次陷入军阀分裂割据的混乱之中,硝烟四起,民不聊生。孙中山先生继续号召武力讨袁,倡导护法运动,但不幸均以失败告终。接连的失败,使中山先生意识到革命屡屡失败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未能建立起一支真正的革命武装力量,依靠军阀的力量终究是靠不住的。十月革命爆发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为孙中山先生认识世界和中国打开了新的视野。为了民族独立、国家统一,中山先生决心以俄为师,筹建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广纳有志青年并培养他们,以期使之成为真正的革命军队的骨干。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得以创建。自此,这所将星闪耀的军校登上了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成千上万的青年学子在这里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他们走向了东征的战场,剪除军阀;走向了北伐的战场,力促统一;走向了抗日的战场,奋勇杀敌,驱除侵略者,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奋斗终生,其创建的黄埔军校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也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黄埔师生用誓词和行动淬炼着“救国济民”的历史担当,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夙愿,更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从而激励和凝聚着海内外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的强大动能。在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回望100年前孙中山先生爱国、革命的历程及由此而创建黄埔军校的因缘和关联,展望“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的时代价值及在新时代的启示,具有特殊且重要的意义。一、批判“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强调“革命军起、革命党成”1919年10月,孙中山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公布规约三十二条,并确定党的宗旨为“巩固共和,实行三民主义”。1920年1月,他在批复杨鹤龄两次求职来函中说:“真革命党志在国家,必不屑于升官发财”,表明了自己对革命的态度。5月,为《新青年》杂志劳动纪念号题“天下为公”四字,更是明确了革命的归宿;在上海国民党本部发表演说时,中山先生针对“革命军起,革命党消”的谬论进行严厉批判,指出“无论何时,革命军起了,革命党总万不可消”。6月,派朱执信、廖仲恺赴漳州,敦促陈炯明率领粤军返粤,驱除桂系军阀。7月28日,再次与唐绍仪等联名发表宣言,坚持救国护法主张。11月10日,委任陈炯明为广东省长兼粤军总司令。11月28日,因粤军已克广州,中山先生乃离沪抵达广州,旋重组军政府,发布《军政府建设宣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政府非常大总统,但北洋军阀政府大总统徐世昌唆使桂系军阀陆荣廷出兵扰乱广东,于是孙中山决定首先消灭桂系军阀,命粤、赣、滇、黔各军准备讨伐桂系军阀,平定广西。6月27日,正式下令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等。孙中山命令身任广东省长、粤军总司令、陆军部长、内政部长数职的陈炯明以“援桂”的名义,率领粤、赣、滇、黔各军,兵分三路入桂,经过三个多月的战斗,平定了广西。9月3日,孙中山举行宴会,欢迎讨桂凯旋回粤、准备北伐的将领,并在讲话中强调北伐和统一中国的重要意义。10月15日,乘军舰出巡广西,准备北伐,北伐军三万人也于是日开拔。11月,孙中山在梧州国民党员欢迎会上讲话,再次指出“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论的危害,要求“大家要反向‘革命军起,革命党成’的主义”,强调了革命的坚定性和必胜的信心。11月15日,孙中山离开广西梧州,到达桂林,在独秀峰下的原靖江王府正式设立大本营,筹备军事,准备次年春大举入湘北伐。孙中山虽然在表面上拥有“十万雄兵”,但心里清楚这些军队基本为军阀性质,是为了各自利益和目的暂时鏖集于他的手下。来自护法营垒的军阀阻力和旧军队的惰性,成为孙中山北伐的首要障碍,现实斗争向孙中山提出了整顿和改造旧军队的任务。由于后缺饷械接济,前无借道可能,北伐军长期枕戈湘桂边境,久无战事,也给孙中山提供了整军的时机和条件,桂林整军遂应时而生。孙中山决定在桂林进行的这次整军活动,目的即在于改造旧军队以建立一支革命新军。二、桂林整军,创新性发展建军思想1921年12月10日,驻桂林的粤、滇、赣三省军队全部军官1000多人,在大本营行辕举行欢迎大会,各界绅民代表100多人应邀参加。孙中山进行了观点鲜明、内容丰富的即席演讲——《军人精神教育》,指出北伐的目的是“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壮严华丽之新民国”,该演讲也成为桂林整军的重要文献。孙中山赞扬苏俄军人有主义、有目的,所以能与农工联合而造成新国家,并希望“吾国之军人……亦具有主义及目的的决心”,则“其效果必在俄国上”。此后,他继续围绕“军人精神教育”这一课题多方阐述,据1921年12月24日《民国日报》报道,孙中山当日演讲“一时半”,实际上据叶剑英后来回忆,孙中山的讲演是分几堂课来完成的;后人整理记录稿,共得5课,20000多字。孙中山在整军中所进行的政治教育,对提高官兵政治觉悟起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当时,驻桂林的北伐军中汇集着一批民族精英,后来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叶挺、叶剑英、李章达、张发奎等人,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参加桂林整军,亲聆孙中山先生的教诲,给他们增添了无穷的革命力量。桂林整军,既是孙中山建军思想趋向成熟的标志,又是他开始酝酿三大政策,准备实行从旧三民主义过渡到新三民主义的历史性转变的起点。时之叶剑英以大总统随员身份,在军官教导团参与整军工作,他曾著《忆孙先生在桂林》一文,对桂林整军进行高度评价:“要领导这些军队,要团结这些军队,去和北洋军阀进行坚决的战争,就必须给这些军队以政治上的教育。使他们知道革命军队与普通军队,在政治立场上、在战略战术上,都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给他们注射一些新的血液,树立新军队的精神。孙先生在桂林对各军将领所进行的精神讲话,是每一个统帅所当服膺的。”叶剑英不仅高度概括了孙中山整军训话的精神概念,也充分肯定了孙中山训话产生的重要作用。桂林整军的结果,不仅团结教育了各支北伐军队,还把一批矢志北伐、在北伐军中担任中下级官兵的热血青年,培养锻炼成为民主军队的骨干力量,这就使得孙中山能够以一定的实力为后盾,纵横捭阖于南北各派军阀之间,不屈不挠地坚持着讨伐军阀的战争事业。在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之前,孙中山一直把利用军阀反对军阀作为主要的斗争策略。桂林整军后,他吸取“一次护法”时期所领导的军政府有“政府”而无“军”、西南军阀有“军”而无“政府”的教训,开始组建自己的武装。通过桂林整军,孙中山掌握和影响着一支多少令军阀敬畏的革命军队。孙中山桂林整军,是他正确认识到要革命就必须建设一支有主义、有理想的革命军队的开始。早在19世纪末,孙中山开始走上以武装斗争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征程,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放在运动会党和新军起义上,并没有注意组建革命的常备军。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孙中山及南京临时政府才开始筹建正规的革命武装,把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广西新军援鄂北伐队伍,改编为陆军第八师,作为和袁世凯抗衡的中坚力量。但在“二次革命”中,第八师孤军奋战,兵败城陷,孙中山组建资产阶级革命军队的尝试不幸失败。直到护法运动开始后,中山先生才组建起以陈炯明为总司令的粤军一、二两军,让他们集体加入国民党,算是有了自己的“党军”,但陈炯明很快将他直辖的第一军变为了“陈家军”。桂林北伐之后,孙中山根据过去几十年革命的经验以及当时的情况,了解到要想革命,非有革命武装不可,不能光靠暴动和运动旧军队倒戈的办法,因此才在桂林独秀峰下开始了整军,这是他首次领导和亲自参与军队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的实践活动。在新的民主革命形势推动下,孙中山满怀热情,谆谆不倦地从事军人教育工作,从中积累经验,提高认识,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建军思想,为后来的黄埔建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联俄联共,形成建军思想桂林整军,虽然具有追随时代进步的新特点,但却并未超出资产阶级旧式整军运动的范畴,其“主要是运用个人的整军办法,让个人能接受革命思想,了解三民主义,还没有从建立革命的军事制度去保证它”,因此,这就不可能巩固整军的成果。正当孙中山在桂林整军经武、厉兵秣马,拟定于1922年2月出师北伐时,却遭到了他一向倚重的爱将陈炯明的阻碍。鉴于情况变化太大,孙中山不得不调整北伐方略,改变进攻方向。后虽有陈炯明掣肘和蒋介石负气归乡,但也动摇不了孙中山的北伐决心。1922年3月中旬,湖南军阀赵恒惕裹挟当地社会团体,通电反对北伐军入湘;下旬,积极支持北伐的粤军第一师师长邓铿在广州被陈炯明部属暗杀。孙中山鉴于形势突变,遂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变更计划,督师回粤,一面震慑广东,一面进攻江西,从江西出师北伐。4月8日,孙中山命令北伐各军拔队出发;10日,他也离开桂林,持续四个多月的桂林整军至此结束。在此之际的4月27日,孙中山会见来华帮助召开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少共国际代表达林,就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联合的形势交换意见。孙中山考虑了两党联合的形式,希望以共产党员、青年团员用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合作。此时,陈炯明不仅断绝了北伐军的粮饷和军械,还在6月16日在广州悍然发动政变,指挥亲信部众4000余人进攻总统府。曾经参加桂林整军的一部分北伐军在前线哗变附逆,投靠陈炯明。陈炯明在广州叛乱,使北伐前线陷入混乱,北伐宣告失败。血的事实说明,孙中山在护法运动中组建“党军”和桂林整军的活动,都不过是失败的尝试,并没有真正解决建立民主革命武装的实际问题。历此惨败,孙中山毅然走上联俄联共的革命道路。早在督师桂林期间,由中共创始者之一的李大钊介绍前来的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由中共党员张太雷陪同,专程来到桂林,多次拜谒孙中山。孙中山热情接待马林,并三次与他长谈“关于苏俄承认他以及与之结成联盟的可能性”,他们集中讨论了建立革命政党和革命武装的问题。马林向孙中山介绍了苏俄的国情及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的经验,并提出了国共合作的初步想法和关于中国革命的两条建议:一是组成一个能联合各革命阶级,尤其是工农大众的政党;二是要有真正的革命武装,应建立一所军官学校,并明确提出“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建议。尤其在军队建设方面,马林建议孙中山形成革命的武装核心,创办军官学校以培养革命骨干,并提醒他不要忽视民族主义的宣传。受马林的启示,孙中山采纳了这一建议,不仅加强对中下级官兵的政治教育,邀请马林向北伐军的军官们作关于俄国革命的报告,还让国民党的青年军官向士兵进行宣传。会见后不久颁布的大本营条例,正式规定设立宣传处,直接由大元帅领导,宣传处的任务确定为“秉承大元帅意旨,宣传三民主义及《建国方略》于军队、人民”。孙中山同马林的晤谈成果,不仅表现为宣传机构的设立和宣传重心的下移,也开启三大政策的酝酿和形成的进程;而此一新颖的进步,无疑是桂林整军的延续,是建立黄埔军校的先导,也确立了整军的政治方向。192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召开西湖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决定了同国民党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李大钊参加了此次会议,待其到上海后,孙中山与李大钊多次晤谈,讨论了“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种种问题”,同时,亲自邀请李大钊加入国民党。9月4日,在上海召开国民党改组会议,会议赞同了“改组国民党”的主张,9月6日,指定了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9名中国国民党章程起草委员。1923年元旦,孙中山在上海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指出革命事业是“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并“依三民五权之原则”,提出“国家建设计划”和“现所采用之政策”。1月22日,孙中山会见苏联代表越飞,双方开始会谈;26日,与越飞联名发表宣言——《孙文越飞宣言》,指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同日,发表《和平统一宣言》,提出“拟以和平之方法,图统一之效果”。1月29日,孙中山所著《中国革命史》脱稿,全文共六节,概述了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革命方略及从兴中会成立以迄护法运动的斗争史,初步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1923年夏,孙中山邀请李大钊赴粤商讨有关外交政策;8月16日,又派“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由沪赴苏考察。10月11日,孙中山在国民党广东支部党务会议上发表演说,认为过去革命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未能保持“革命精神”“缺乏组织”和忽视军队,强调今后“以党治国,应效法俄人”。10月15日,在国民党广东支部恳亲大会上讲话,指出了国民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作(做)官的终南捷径”,认为这种状况必须进行改变,惟此,“党的基础才能够巩固”。10月19日,孙中山致电国民党上海事务所,令其密电李大钊赴沪商讨国民党改组问题;25日,国民党改组特别会议在广州召开,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于28日成立,为国民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了具体准备,同时,聘苏联政府驻广州代表鲍罗廷为国民党特别顾问。11月12日,国民党临时中央执委会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还公布了《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和《中国国民党章程草案》,党纲草案对三民主义的阐发,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之独立自由”的精神。11月25日,孙中山在大本营对国民党员讲话,阐明改组国民党的重大意义,强调学习“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12月9日,在大本营对国民党员讲话,说明“此次改组,乃以苏俄为模范,企图根本的革命成功,改用党员协同军队来奋斗”。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到会代表165人,其中共产党占14%左右,李大钊被指定为会议主席团成员。1月23日,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反帝反封建政纲。在宣言通过后,孙中山作了《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指出宣言的通过是“本党成立以来破天荒的举动”,强调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决不“妥协调和”,同时,还要与“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共同奋斗。通过这些,孙中山先生初步形成了建军思想。四、黄埔建校,新型革命军事学校诞生孙中山坚持革命斗争多年,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支革命的武装,结果屡战屡败。他最信赖和依靠的将领陈炯明,居然叛变革命并要置自己于死地,此使中山先生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孙中山认真总结每次革命失败的经验,归其一点,就是没有自己的军队,导致国民党软弱,从而不断地寄希望于封建军阀,企图改造他们成为革命人士。但屡次失败也让孙中山明白,没有自己的军队,革命就不可能成功。孙中山深刻反思后,通过与苏俄革命和苏联红军的比较,决心创建革命新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在此之后创办的黄埔军校,为的就是培养出属于国民党自己的军队。1924年1月24日,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孙中山委任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发布创办军校的消息,委托与会同志介绍“有主义青年”投考军校;28日,勘定以黄埔岛原有广东陆军学校及海军学校旧址为陆军军官学校校址;2月6日,下令设黄埔军校筹备处,指定蒋介石负责筹办。黄埔军校的创建进入实质和成形阶段。国民党“一大”闭幕后,蒋介石没有进中央领导机构,感到政治前途渺茫,情绪低落,又因大元帅府主管财政的杨西宸拒发军校开办费被激怒,遂向孙中山辞职并返回奉化老家。孙中山在蒋的辞呈上批示“不准辞职”,还亲自拟电文“希即返,勿延误”。但蒋介石还是于21日辞职返浙,孙中山派廖仲恺代黄埔军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负责建校,并开始办理招生事宜。后蒋介石在孙中山、廖仲恺的多次催促下,于4月26日回校复职;5月2日,孙中山任命蒋介石为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兼粤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廖仲恺为驻校党代表,自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陆军军官学校也就是后来的黄埔军校,在1924年6月16日举办了开学典礼,这一天也是孙中山广州蒙难两周年纪念日。选择这一天举办开学典礼,寓意深长。开学典礼由孙中山亲自主持,宋庆龄陪同孙中山登上主席台,蒋介石和廖仲恺分列两旁。孙中山宣布了由蒋介石拟选的“亲爱精诚”校训,并亲笔题写《黄埔军校训词》:“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他真心希望黄埔军校同学所学的武艺,能与革命的主义相结合,生出矢勤矢勇的革命队伍,去横扫军阀、列强,使中国早日进入共和大同之境。孙中山还对同学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此时有了革命的志气,将来便可以当革命军的将领。我们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实行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一心一意的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孙中山所题写训词,后来成为第一首黄埔军校校歌的歌词。黄埔军校以崭新的革命制度,建立了新型的革命军事学校,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军事人才,在北伐、东征和抗日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孙中山先生亲题的军校训词也在黄埔军校历史上熠熠生辉。五、国共合作,“爱国革命”大放光芒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孙中山主持下,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在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以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孙中山总结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经验,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在苏联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创建的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创造革命军、挽救危亡思想的具体行动。黄埔军校作为中国现代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是孙中山先生为“创建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建立的,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结出的丰硕成果,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政治和军事人才。黄埔师生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场上,奋不顾身地投入到救国救民的历史洪流中,他们同舟共济、团结奋斗,浴血奋战、不怕牺牲,“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淬炼着“救国济民”的革命誓词,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还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创办、招生、教育、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当时各省均在军阀控制下,各地军阀并不支持甚至反对这样一个新生的军事学校,故招考的第一期学生多采用秘密招生方式,委托各省中央委员以及刚刚成立的执行部在各地秘密分散招生。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由于国民党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建立组织,因此,非常重视培训革命军事干部工作的中国共产党,在黄埔军校招生工作中起了突出的作用,为办好黄埔军校作出重大贡献。共产党人十分重视协助军校做好招生工作,为搞好军校各期的招生,中共中央于1925年11月1日发出第六十二号通告,1926年10月又发出第二十二号通告,强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指示各地党团组织应认真选拔“青年中之有革命倾向者”投考军校。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黄埔军校建设与发展的关注和重视。黄埔军校的一大特色是注重政治教育,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并进行革命的政治思想教育,使得军校领导的教导团发展壮大,并组建成一支革命党军。在黄埔军校创建初期,许多中共党员担任了校领导职务和政治教官,当时的蒋介石也频频邀请国民党中央委员、各部部长及到穗的各省省党部书记到黄埔参观、讲演。历史证明,革命的政治工作制度和政治思想教育,对建设一支革命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后来,政治工作扩大到国民革命军中,初步建成了革命军,此成为黄埔军校的强项和优势,对于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促进中国的革命走向成功,所起作用甚大。黄埔军校开学后,军校的领导者遵循宗旨,开展政治教育和政治工作,此使得军校师生及后来建立的军队铸就了特有的精神——黄埔精神,也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愿望。1926年9月,黄埔军校政治教官安体诚在《黄埔日刊》发表“什么是黄埔精神”一文,提出“黄埔精神,是坚信并实行总理所定联俄、联共、拥护农工三大政策的革命军人的精神”。1926年10月,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典礼,誓词中提到,“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再次强调要“发扬黄埔精神”。在创作于1926年的黄埔校歌中,也有“亲爱精诚,继续永守,发扬吾校精神”之语,无不强调“精神”的作用和意义。而不同时期的阐述中,其中所包含、强调和遵守着的团结合作、奋斗牺牲的精神,也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均与孙中山先生的整军思想和“军人精神教育”有重要的渊源和承袭。六、新时代新征程,黄埔精神当永续发扬百年之际,回望孙中山先生与黄埔军校的历史渊源,就是溯历史的源头;缅怀黄埔军校的光辉史迹、黄埔师生投身救国救民历史洪流的英勇事迹,总结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的思想以及弘扬“爱国革命”的理念和精神,就是循文化的根基。黄埔军校作为国共两党共同创办的一所军官学校,在中国革命史当中占有重要地位;黄埔军校的广大师生在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斗争中,创造了中国现代革命军人的新精神,这种精诚团结、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优秀品格,在新的历史时代,我们把他诠释为“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不屈不挠的品质、坚毅卓绝的精神和天下为公的伟大人格,闪耀着炽热的爱国主义光芒,包含和体现着“爱国革命”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国共两党的宝贵财富,也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转折息息相关。黄埔军校不仅体现出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象征——国共合作、勠力同心、所向无敌的象征。实现国家统一,是黄埔军校的建校初衷;在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推动祖国完全统一,更是“黄埔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黄埔军校这一金字招牌,承载着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传承着中华文化绵延的血脉基因。孙中山先生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孙中山先生毕生矢志不渝追求国家统一,其胸怀、气魄、眼光、学养以及爱国思想、革命精神、政治思想、斗争精神,在促进两岸交流交往、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凝聚全球华侨华人精神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百年之际回望孙中山先生与黄埔军校,讲述黄埔故事,传承黄埔基因,赓续黄埔精神,在承载厚重历史的同时,不断向广阔的时代现实敞开,将历史的景深和现实的温度结合起来,生动呈现新时代黄埔精神的面貌,揭示出历史的传承与未来的发展,是我们百年回望的意义。黄埔历史是黄埔精神的独特承载,回望历史,就是持续发现历史记忆中的黄埔元素,开掘、书写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和荡气回肠的爱国事迹,彰显黄埔文化的新内涵,以此激励更多的海内外广大黄埔同学和亲属赓续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争做黄埔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海峡两岸一家亲,天下黄埔一家人”的生动篇章,引导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同心同德,反“独”促统,使“黄埔”金字招牌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熠熠生辉。立足现实,黄埔情缘已成为连接两岸的桥梁纽带;展望未来,“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必将成为助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精神力量。在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回望孙中山先生在百年前对于黄埔军校建校的影响,梳理“爱国革命”黄埔精神的渊源和形成、发展的历程,就是要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与黄埔军校建校百年的同时,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弘扬中山先生的爱国情怀、革命精神和大同思想,赓续“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立足于历史新的起点上,克服前进道路上艰难险阻,继续把包括孙中山先生在内的几代中国人为之呐喊、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的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陈知庶出席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致辞陈知庶在广州出席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6月12日 下午 3:39
其他

陈知庶出席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6月6日,由民革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出席开幕会并作题为《弘扬黄埔精神,促进祖国统一》的讲话。郑建邦讲话郑建邦指出,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晶,具有深厚的红色传统,铸就了“爱国、革命”的核心基因。在黄埔精神的激励下,国共两党中的黄埔革命军人以民族大义为重,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荣辱、民族兴衰和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书写了名垂青史的华章,为促进海峡两岸交流交往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助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独特作用。郑建邦强调,着眼未来,我们要缅怀黄埔先辈,弘扬黄埔精神,助力国家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海内外、岛内外尤其是海峡两岸的黄埔师生和后代朋友们,要牢记初心使命,利用好独有的历史积淀和政治优势,以宽阔的政治胸襟和高度的历史自觉,不断深化两岸同胞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积极宣传黄埔历史,不断挖掘黄埔精神的时代内涵,让黄埔精神永远传颂、代代相传。郑建邦号召,“天下黄埔是一家”,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铭记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历史机遇、担当历史责任,凝聚起反“独”促统的磅礴力量,共同完成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使命,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陈知庶致辞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在致辞中表示,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在他的领导下,武昌城头枪声一响,辛亥革命席卷全国,成功推翻了腐败的清政府,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也给孙中山先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孙中山先生毅然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开展国共合作,改组国民党,并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创建了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黄埔军校一经建立,翻开了历史新篇章,对中国近代史产生深远影响。在黄埔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我们更加怀念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所有黄埔先烈,他们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作出杰出贡献,所展现出的崇高品格和精神风范,永远值得我们缅怀、学习和传承。面向未来,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殷殷嘱托依然回响在我们耳畔。在推进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中,黄埔军校同学会愿与民革中央一道,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黄埔先辈遗志,大力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顺应历史大势,坚守民族大义,坚定反“独”促统,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高翔在开幕会上讲话。孙中山先生曾侄孙、香港两岸和平协进会名誉会长孙必达,统一联盟党首任主席、台湾《观察》杂志社社长纪欣在开幕会上致辞。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党委常委李国强,中国历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金以林,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教授王奇生,台湾黄埔军校同学会后代联谊会理事长、陆军军官学校史政顾问丘智贤,中国历史研究院世界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孙中山研究会会长汪朝光,上海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孙中山研究会副会长廖大伟作主旨演讲。研讨会现场会议还设有大会发言、青年学者论坛、黄埔师生后裔论坛、学术沙龙等活动,围绕孙中山、黄埔军校与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与国共合作,黄埔军校的历史贡献和功绩,黄埔精神与祖国和平统一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研讨。来源:团结报团结网、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旅澳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举行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陈知庶出席“传承黄埔精神,共促复兴伟业”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活动并致辞
6月7日 下午 2:31
其他

陈知庶在广州出席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并致辞

6月2日,由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和广州市委统战部、市委党史文献研究室、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承办的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郭汉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陈知庶致辞陈知庶在致辞中表示,在黄埔建校百年之际,召开这次学术研讨会,重温黄埔百年辉煌历史,就是要清楚的知道,黄埔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黄埔精神如何传承,激励海内外同胞致力祖国统一、民族复兴。要弘扬黄埔精神,凝聚统一思想共识。一方面,要深入挖掘黄埔军校和黄埔师生的历史资料和重要贡献,通过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向海内外同胞侨胞全方位展示黄埔百年的重大贡献,既资政育人,更激励后世,代代传颂;另一方面,努力挖掘新时代黄埔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其中永恒不变的是,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使命、价值和责任,增强黄埔精神的感召力、影响力,引领海内外同胞涵养家国情怀、秉持民族大义,广泛凝聚统一共识。要发挥黄埔特色,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充分用好黄埔元素,以同学情、袍泽情、亲友情等为纽带,通过寻根祭祖、探究遗迹、弘扬传统文化等各种方式,不断加强与岛内黄埔群体特别是黄埔后代、青年群体、基层民众的联系,推动两岸各领域各层次融合发展。要践行黄埔宗旨,致力反“独”促统事业。黄埔同仁要顺应祖国统一历史的大势,与“台独”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进行坚决斗争,与岛内和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友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郭汉毅认为,在这里隆重举行学术研讨会,就是要深入挖掘我党老一辈革命家们赋予黄埔军校和黄埔精神深深的烙印,深入阐释黄埔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充分挖掘黄埔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内涵,推动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传承“爱国、革命”的精神内核,推动更多人士理解、认同黄埔精神,让黄埔精神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完全统一、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百年黄埔,栉风沐雨,沧海桑田,精神隽永。100年了,为什么我们还要纪念黄埔军校,并且要继续加强对黄埔军校的研究?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李忠杰对此表示,黄埔军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种特殊的军校,也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无论在中共党史还是中国革命史上都占有特殊的地位,即使到100年后的今天,黄埔军校仍然具有特殊的价值。他认为,黄埔军校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篇章,黄埔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黄埔军校和黄埔军校同学会在祖国统一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当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侄子周秉和、黄埔4期教官董巽观之孙董小麟等黄埔后代亲属出席研讨会,并在发言中回忆了先辈光辉的革命生涯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号召广大黄埔亲属继承先辈遗愿,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继续奋斗。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黄埔亲属代表,以及有关单位代表、论文作者130余人出席研讨会,并就黄埔军校创建、办学的有关历史,黄埔军校与中国共产党以及如何挖掘和发扬“黄埔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等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讨会现场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广东革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旅澳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举行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陈知庶出席“传承黄埔精神,共促复兴伟业”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活动并致辞
6月4日 下午 2:05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旅澳黄埔同学及其亲属举行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

黄埔军校澳大利亚联谊会近日举行线上座谈会,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旅澳黄埔同学及其亲属缅怀黄埔先辈的丰功伟绩,赞颂黄埔军校的革命历史和黄埔师生的爱国情怀,畅谈黄埔精神的伟大意义,表示要传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促进和推动祖国统一。陈蔚东会长在会上,首先阐述了黄埔军校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他表示,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抱着“建立革命军队,以挽救中国危难”的理想,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建的。黄埔军校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作为革命的军事武装,黄埔师生在东征北伐中英勇作战,终结了军阀割据,驱逐了外国侵略者,立下了显赫的战功;在全民族抗战中“不要身家性命”地共赴国难,同仇敌忾地抗击日本侵略者,使台湾回归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新中国成立后,黄埔师生努力践行黄埔精神,积极投入国家建设、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续写着报效祖国的人生。他强调,黄埔军校不仅在中国军事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和政治人才,还形成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旅澳的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将发扬黄埔精神,巩固和发展壮大与海内外黄埔组织及人士的联系,为祖(籍)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多作贡献,为中澳友好发挥作用。今年101岁的抗战老兵陈治书是黄埔17期华侨生。一期黄埔生,一世黄埔情。他为母校百年华诞写下了寄语:难忘的军校岁月,铭心的亲爱精诚。伟大的黄埔精神,永远的爱国革命。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李烈钧先生的嫡孙李季龙先生也是黄埔后代。他说,我的祖父长期追随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为民主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黄埔军校建校时,他曾参加开学典礼并奉中山先生之命在会上说明黄埔建军宗旨,讲述建军的意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危急时刻,他积极主张对日抗战,并义无反顾地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都送上了抗日战场。我的二伯和我父亲进入黄埔军校,三伯和五叔参加青年军赴缅作战,七叔进入海军学校,在当时被广泛赞誉为“五子从戎”。李季龙先生表示,爷爷所表现出的凛然正气、爱国义举和心系祖国统一、民族振兴的赤子心愿,激励着我们晚辈为继承黄埔先烈的遗志,完成黄埔先辈的遗愿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抗日名将、黄埔军校6期生陈中柱将军的女儿陈璞,曾多次回国参加两岸黄埔人的交流活动,也去过台湾探亲旅游,和岛内的黄埔同学及其亲属有很多的来往。她告诉大家,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都认同中华文化,这是两岸关系的凝聚力。黄埔军校是两岸同胞共同承载的历史记忆,黄埔精神是把两岸的黄埔人紧紧连系在一起的情感纽带。我们通过交流沟通,形成了两岸都是中国人的共识,抱着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怀,凝聚了赞成两岸统一的力量。我们要以黄埔情缘为脉络,加强与在台的黄埔人的联系和交流,用传统中华文化来增强岛内的民族认同,促进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言行。年轻的黄埔后代张宁天表示,中国的统一和振兴,是孙中山先生建立黄埔军校的初衷,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心愿。黄埔精神象征着团结和统一,在祖国统一的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在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的黄埔同学及其亲属是传承黄埔精神的一个独特的群体,尤其是我们黄埔后人,对于弘扬黄埔精神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会人士表示,一代黄埔三代亲,天下黄埔一家人。我们海内外的黄埔人都要团结起来,高举黄埔旗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把黄埔精神传承下来,发扬光大,为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出一份力,为祖(籍)国统一大业做一点事,争取早日实现孙中山“统一中国,振兴中华”的愿望。来源:黄埔军校澳大利亚联谊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宣讲黄埔故事
5月30日 下午 3:11
其他

陈知庶出席“传承黄埔精神,共促复兴伟业”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活动并致辞

5月25日,湖南省委统战部,省民革和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湖南武冈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隆重举办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活动。活动以“传承黄埔精神,共促复兴伟业”为主题。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秘书长路晓峰出席开幕式。陈知庶致辞陈知庶在致辞中表示,回望百年历史,在中华民族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民生凋弊、国家危亡的艰难时刻,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协助下创建了黄埔军校,开启了近代中国军事现代进程和民族崛起之路。一路走来,一批批热血青年在黄埔军校学习革命理论,接受军事训练,参加社会实践,播撒革命火种,投身东征北伐、抗日战争,用鲜血和誓言谱写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根源在于民进党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拒不承认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勾接外部势力不断进行谋“独”挑衅。我们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缅怀黄埔先辈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目的是赓续黄埔先辈致力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传承“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践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和平统一是对中华民族、对两岸同胞最有利的选项。“天下黄埔是一家”,让我们携起手来,以黄埔精神为纽带,不忘黄埔初心,深化黄埔情缘,为持续深化两岸交流交往、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出新时代黄埔人应有的贡献。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刘家强,湖南省委常委、省委统战部部长隋忠诚,黄埔亲属代表、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民革省委会原主委刘晓等出席开幕式并讲话。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革省委会主委蒋涤非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现场民革中央,黄埔军校同学会,湖南省、邵阳市有关部门,港澳台地区嘉宾,黄埔同学亲属代表,有关专家学者,部分省级黄埔军校同学会负责同志共280余人出席开幕式。黄埔军校与湖南渊源深厚,湘籍师生在黄埔军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38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南迁武冈。在武冈办学的7年里,黄埔军校第二分校共为抗日前线培养各类初中级军官2.3万余人。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9万余平方米。开幕式后,嘉宾一行参观了武冈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中山堂陈列展、百年黄埔抗战主题展、李明灏旧居。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宣讲黄埔故事
5月28日 下午 5:58
其他

宣讲黄埔故事 弘扬黄埔精神——贵州师范大学开展“黄埔精神进校园”主题宣讲

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贵州师范大学近日在统战知识进校园活动中宣讲黄埔人物故事,在大学校园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诠释、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师生代表、贵州师范大学贵安新区附属小学师生代表等参加宣讲活动。“静静听我唱蝉歌,啷啷嘞
5月24日 下午 4:21
其他

理论纵横丨陈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因和历史总结(下)——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百周年

中共“二大”“三大”的统一战线政策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即将推翻阶级压迫作为己任,并不断扩大革命队伍和影响力。随着革命进程的深入,共产党人发现,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中国的现状,即推翻遍布中国的军阀,他们是列强的代言人。而多次的罢工和暴动失败,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很快认识到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目标,于是开始着手在中国寻找志同道合的盟友。1922年6月,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其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建立民主主义联合战线的主张,在继续领导革命的同时,继续积极地同国民党建立联系。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这次大会没有共产国际代表参加。会议深刻分析了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军阀争斗不息现状下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指出:“各种事实证明,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的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这说明中国的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民主革命的对象。会议提出,联系全国一切的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统一战线,并通过了《党加入第三国际决议案》,把自身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这时的中国共产党虽然还不够成熟,但已经开始懂得了仅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很难成功。因而从思想上改变了“一大”独立革命的策略,视线扩大到最初的统一战线工作。中共“二大”指出,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使它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呼声。大会正式提出同国民党及其他民主派合作,组成民主联合战线,主张国共两党实行党外的平行合作。中共“二大”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指出,由于中国有着特殊的国情,要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实现中国的革命目标。在现阶段,不是推翻所有压迫无产阶级的敌人,而是有目的的团结一部分阶级,通过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形式,把国内的民主党派联合起来,实现革命目标的最大化,推翻中国的军阀统治。中共“二大”宣言指出:“在先进的奋斗进行中间,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为了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思想,表示愿意联合其他党派进行革命。这对于年幼的共产党来说,在政策上是一大进步,有利于争取更多的同盟军进行革命。正如毛泽东在中共“三大”会议上所说:“一定要有革命的大联合,不能孤军奋战。”并明确指出,联合的首选对象就是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党的奋斗目标。中共“二大”提出党的最低纲领即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简而言之,即中国共产党自此建立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而在此阶段,国民党在南方也进行着反对北洋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在这一历史时期,国共两党革命对象基本相同,为形成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主要成员是知识分子,由于受俄国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影响和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理解,初创的中国共产党注重在大城市做工运工作,先后成功领导了香港海员大罢工、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工人运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但是,由于革命斗争经验不足,且对中国革命的残酷性认识有限,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运动中遭受了较大的挫折和损失,这也不得不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工人阶级孤军作战不能打败强大的敌人,进一步思考中国革命的同盟者问题,要争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同国民党合作。中共“二大”后,为贯彻民主联合战线的会议决议,李大钊、陈独秀等党的一批领导人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分别同国民党领导人商谈关于国共两党采取什么样的合作方式,开始时曾主张两党实行党外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战线。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民主联合战线的建议。在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制定与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西湖会议后,陈独秀等在上海会晤孙中山,正式提出中国共产党关于实行国共合作的主张和具体途径。孙中山表示同意,并不顾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对,赞同依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焘、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这一阶段,有很多共产党员对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方式,抱不理解和怀疑态度,未加入国民党。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了《孙文越飞联合宣言》,标志着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开始。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中国共产党在孙中山处境艰难之时在政治上给予了有力支持,此时的孙中山看到了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和工人阶级的力量,因而采取了联共政策。为改变中国四分五裂的状态,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共同的使命与追求,促使国共两党走到了一起。1月12日,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发出关于国共合作的决议,决定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同时,要求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同国民党合并,不能以取消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治面貌来换取合作,必须保持自己原有的组织和严格集中的领导机构。6月12日至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30多人,代表着全国党员420人。会议主要议题是解决“西湖会议”所要解决的问题,争论十分激烈。由于“二七惨案”后的工人运动走向低潮,陈独秀对工人运动抱着消极的态度,思想上转向了重视资产阶级,从而和马林共同主张把一切革命力量汇聚起来,由国民党领导一切工作。马林代表的是共产国际,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上级组织,因而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坚持“西湖会议”决议,在国民党改组的前提下,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正确地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和国民党进行改组的可能性,决定了两党合作的方式,即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明确规定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中共“三大”会址7月下旬,《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给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指示》传到中国,概括起来主要有:国共合作领导权应当归工人阶级;反对封建残余的土地制度,因而一切政策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这对纠正一个月前召开的中共“三大”会议上存在的问题大有裨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为了尽快推动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派李大钊等人积极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10月,孙中山克服重重困难,邀请苏联政府代表鲍罗廷进行指导,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和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了实质性改组。11月24日至25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三届一中全会。会议解决了党的“三大”没有解决的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决定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应努力争取“站在国民党中心地位”,就是要争取领导地位,积极促进国民党改组。 在全国扩大国民党组织的同时,共产党应在国民党中建立自己的党团组织,以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发挥领导作用。同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进一步说明国民党改组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序幕即将拉开。国民党“一大”召开,最终促成国共合作正式建立1923年12月,中共中央发出第13号通告,通知各地方党组织,在“国民党已有组织之地方,同志们立时全体加入;没有国民党组织之地方,望即将同志非同志可加入国民党之人数及何人可以负责,报告中局,以便中局向国民党接恰,请其派人前往成立分部”。各地党团组织积极地进行工作,“努力扩大国民党的组织于全中国,使中国革命分子集中于国民党”。吸收工人、农民和革命知识分子入党,使国民党增加了新鲜血液,扩大了国民党的群众基础。《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记录》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之后,引导工农加入国民党的,至少有百分之三十。”在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和具体帮助下,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着手进行改组国民党。经过一系列艰苦努力,到1923年底基本完成了改组国民党的准备工作。随即在广州、上海等地开始党员登记,筹备召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5月,孙中山到韶关督师北伐孙中山制定三大政策、发展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筹备“一大”的过程,也是同国民党右派分子激烈斗争的过程。从政治上看,国民党是一个成分复杂的组织,分左、中、右三派。国民党右派分子极力反对国共合作,尤其是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有的无理取闹,以联名上书、制造反革命舆论、争夺代表席位等,进行阻挠和破坏,有的阳奉阴违,表面附和,暗中反对。孙中山对这些反合作的右派势力都给以坚决的反击。如冯自由反对改组,孙中山驳斥说:“你们怕共产党,不赞成改组,可以退出国民党呀。”张继歇斯底里反对改组,孙中山叫他的卫士长把张继带出会场软禁了一夜。孙科不赞成改组,孙中山把他的名字从第一届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名单中勾掉。 在这场斗争中,国民党左派廖仲恺全力协助孙中山,指出:为了国民,为了实现革命,只有联合其他政党的力量。无论何人反对,我们都不怕,就是击我杀我,也在所不惜。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由孙中山主持。他在开幕词中指出:“从今天起,要把以前的革命精神恢复起来,把国民党改组。”这是国民党通过党内改组方式实行联共的大会,许多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参加了大会,出席开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产党员23人,占代表总数的 11%。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还有多位共产党人参加了大会的领导工作。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说:“此次改组,就是从今天起,重新做过。古人有言:‘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由今日起,将13年前种种可宝贵最难得的教训和经验来办以后的事,以前有种种力量来创设民国,以后便有种种力量改造政府。”(《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廖仲恺说:“以前本党之一再失败,而国家之乱源不能廓清,其故即在于认识目标之不错。现在我们已有了宣言,目标算是已定。嗣后无论如何,必须以此宣言为奋斗前进之标准,努力前进。”大会通过了新党章,改组了国民党组织,通过了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决定,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新一届中国国民党中央领导机构。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大会通过了有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重新解释的民族主义,突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主张;民权主义强调民主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为少数人所私有;民生主义则以“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为两大原则,并制定劳工法,改善工人生活。大会宣言把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结合起来,也就是同苏俄联合,同中国共产党联合,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宣言》标志着旧三民主义的完结,新三民主义的诞生,是“符民众所渴望”的。(《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同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三民主义同具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三大政策结合起来,这就使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在主要原则上又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成为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成为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思想的顶点,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毛泽东称赞说:“如不把它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国民党就不能前进。聪明的孙中山看到了这一点,得到了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助力,把三民主义重新作了解释,遂获得了新的历史特点,建立了三民主义同共产主义的统一战线,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举行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国民党改组后,在政治上提出了较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有了奋斗前进的目标,一扫过去死气沉沉的局面,而变得生机勃勃,恢复了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会后,在国民党中央党部担任重要职务的共产党员有: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农民部部长林祖涵(林伯渠),宣传部代理部长毛泽东等。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改组后的国民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联盟,成为国共合作时期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是孙中山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伟大历史功绩,标志着他一生最为重要的转变,也是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践民主革命纲领和统一战线政策的重大胜利。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使中国共产党能够公开宣传和组织群众,领导和推动工农运动蓬勃发展,迎来了大革命的高潮。1924年,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帮助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为革命军队培养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才。中国共产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工农武装。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工农运动得到大力开展,在广州创办了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后,全国掀起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把革命推向高潮。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了统一和巩固。1926年,国共两党合作北伐,使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并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 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第一次国共合作历时3年,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推进作用和重大意义,影响深远,后又有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在20世纪的两次成功合作,推动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进步。国共合作的成功经验,对于今天台海两岸的大势定夺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当年政见不同的国共两党能够“相忍为国”,为完成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大业而共同合作,相信今日海峡两岸一定能够为完成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大业而努力合作,为中国的未来开辟出一条和平发展、行稳致远的光明大道。来源:《黄埔》杂志2024年第三期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开展仪式在四川省建川博物馆举行理论纵横丨陈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因和历史总结(上)——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百周年
5月23日 下午 5:06
其他

“黄埔百年·薪火相传”——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在辽宁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举办

5月17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辽宁省委统战部指导,辽宁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丹东市委统战部、抗美援朝纪念馆承办的“黄埔百年·薪火相传”——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活动开幕式,在电视纪录片《黄埔记忆》的激昂旋律中拉开帷幕。15位辽宁黄埔老人透过屏幕,回忆往昔,祝福祖国早日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黄埔亲属代表王松,辽宁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侨办主任兼省台联党组书记王东秀,丹东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辽宁省台办、民革辽宁省委、台盟辽宁省委,省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各市委统战部分管部领导,省、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干部,省内黄埔亲属代表等共计110人出席开幕式。陈知庶在致辞中代表黄埔军校同学会向海内外广大黄埔同学及亲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对纪念活动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回眸百年历史,黄埔军校这个名字,已经深深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史册上,成为中华民族不能忘却的共同记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意涵就是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的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今天,我们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就是要继承和弘扬黄埔精神,致力于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天下黄埔是一家,两岸同胞一家亲。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马英九一行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已成为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始终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充分发挥黄埔优势,团结海内外黄埔组织、黄埔同学及亲属,携手同心,继承黄埔先辈的遗志,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王松在致辞中表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百年,要传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作为黄埔后代,为黄埔前辈所拥有的荣光与理想而自豪。要充分利用黄埔亲属后代联系广泛的特点和优势,多做两岸交流往来工作,增进亲情、乡情、友情、同学情,增进民族认同感。希望黄埔后代亲属共同携起手来,继承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同心协力,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王东秀表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伟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在抗美援朝纪念馆举办活动意义重大。因为在辽宁黄埔同学当中有很多人都参加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们英勇果敢、不怕牺牲,在作战、侦察、宣传、后勤工作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践行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希望辽宁省黄埔后代亲属和黄埔工作者,传承和弘扬黄埔先辈们所践行的黄埔精神,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在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中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在推进祖国统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贡献更多力量!刘月表示,丹东是一座历史厚重的英雄城市。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中有大批出身于黄埔的指战员和普通战士,从丹东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作战,仅黄埔军校第23期毕业生就有400多人。如今,抗美援朝纪念馆中仍保有丰富的黄埔军校师生当时保家卫国的珍贵文物史料。70多年过去,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丹东人民始终传承发扬光荣传统,践行新发展理念,奋力建设开放型城市、创新型城市、幸福宜居城市。在随后召开的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座谈会上,6名亲属代表先后发言,回顾黄埔历史,讲述黄埔故事,以亲身体会畅谈对黄埔精神的感悟。大家一致表示,作为黄埔亲属,要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把聪明才智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把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国梦结合起来,不忘黄埔同学初心,充分利用黄埔资源,广泛团结和联络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强化同根同源的民族情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黄埔军校同学会副秘书长许友滋出席座谈会并讲话。他表示,黄埔军校承载着两岸共同的历史,有着共同的精神传承和使命担当。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的初心使命,既是黄埔精神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殷切期望。希望各级黄埔组织能够认真落实中央赋予黄埔军校同学会的职责使命,服务联系好黄埔同学和亲属,不断赓续黄埔精神,为推动两岸和平统一进程作出贡献。
5月20日 下午 3:59
其他

理论纵横丨陈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因和历史总结(上)——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一百周年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建立的合作,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国共两党继续革命的共同需要,推动了全国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及国民党内右派势力的革命斗争,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这次国共合作的宝贵经验是一笔精神财富,有着许多重要的历史启示,探讨和分析其成因,全面总结这段历史,对今日中国治国理政和统一大业大有裨益。时代潮流的推动中国近现代史背景下的危机、外部压力因素和国内社会动荡局面,为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变革创造了条件,也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发生提供了时代大背景。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在寻求应对国内外挑战的方略,使这个时代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清末民初,一些新思想如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和思想启蒙开始在中国传播。这些思想鼓励现代化和政治改革,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还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农民起义反映了农民对封建社会的不满,以及他们渴望改革和平等的愿望,这些起义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五四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深刻,由此引发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中国深层次上的文化和思想大变革,推动了现代思想的传播。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胡适和鲁迅等,为中国先进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拓作用。1923年2月,在郑州参加京汉铁路总工会大会的代表合影20世纪20年代之初的中国社会,依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之中,面临着内忧外患、疆域分裂和国家危机。各种大小军阀盘踞在中华大地上。其中,较大的军阀形成了3个派系,即直系、皖系、奉系。这3大派系军阀为了争权夺利,或使用阴谋手段,或通过武力相互攻击,造成社会政治动荡。军阀集团搜刮民脂,奴役百姓的现象更为常见,致使民不聊生、经济萧条。中国社会结构不公平,贫富差距悬殊,充斥着民众的不满情绪。北洋政府的统治不仅在国内饱受争议,在国际上也面临危机。此时,帝国主义国家继续瓜分中国。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方便谋取利益,纷纷在中国扶植其代理人,各派军阀成为了帝国主义争先拉拢的对象。军阀们为了扩大势力,开拓地盘,也纷纷与帝国主义国家相勾结,出卖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只有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才有出路。这种内外因素的交织,导致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中国各党派、各团体都在为寻求救国之路而不懈奋斗。当时,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和拥有丰富革命经验的中国国民党,是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两支重要力量。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对于中国近代革命而言,最为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压迫,这些压迫既有来自国外列强的压迫,也有来自国内军阀的剥削。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为了早日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各自成立之后都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共同的救国情怀、两党优势的互补以及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加之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促使国共两党迅速走上了合作之路。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后,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共产党人从中进一步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就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要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首先必须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实行合作。中国共产党人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还算得上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成为两党共同的愿望。孙中山先生的影响中国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一生满腔热血,投身革命,他是一位“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为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和铲除封建军阀,他经历了漫长而艰苦的革命道路探索。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孙中山组织革命的小团体起,他就进行了几次反清的武装起义。到了同盟会时期,更充满了武装起义的事迹,直至辛亥革命,武装推翻了清朝。中华革命党时期,进行了武装的反袁运动。后来的海军南下,桂林北伐和创设黄埔,都是孙中山的战争事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的主要代表。当时,国民党在组织上是一个成分复杂、组织涣散无力的党派或松懈的阶级联盟,在政治上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纲领,没有详细制定革命目标,缺乏组织纪律性,缺少革命精神和巩固的民众基础。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一度有着辉煌的历史。先后发动的“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中国人民心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孙中山”“国民党”这些名词在当时一度成了革命的象征。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之初,孙中山身上的光环渐趋暗淡,国民党也趋于一盘散沙,国民党自身的状况已经不适应中国革命形势的要求。国民党虽然号称是有数十万党员的大党,但从同盟会开始,就没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组织。虽建立了中央领导机构,但极不健全,在地方只在省一级设有支部,省以下没有健全组织。每有外人问到国民党党员人数时,孙中山以10万乃至20万之数广而告之,实际上是夸大之词。如广州国民党分部号称有党员3万人,实际上交纳党费的仅有6000人,待重新登记时,登记者不到3000人。党员与党缺少联系,上级党组织并没有给他们发文件指示,没有举行会议,没有说明在各自战线上的斗争目标。事实上,所谓党员在思想上的革命“热心消灭,奋斗之精神逐渐丧失”“国民党中不真心想在中国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的党员太多”。孙中山与李大钊会谈雕塑国民党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力量,到这时已经不复存在。“当时,国民党不但思想上依靠我们,复活和发展他的三民主义,而且组织上也依靠我们,在各省普遍建立党部,发展组织。”(《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孙中山不得不承认,“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他痛苦地认识到国民党的严重局限性,以及内部矛盾使其不能有效地进行革命的弱点,因而迫切期望改组,以增强其生命力。孙中山领导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1922年6月,孙中山曾经的“亲密战友”陈炯明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率部发动武装叛变,悍然炮击广东国民政府总统府,迫使孙中山离开广东到上海。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到重大打击,这使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和挫折的孙中山彻底绝望,他曾说,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耻辱。孙中山在领导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原先一直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并极力争取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态度,却使孙中山越来越失望。孙中山曾经依靠军阀进行革命,但是失败了,军阀们转而对他进行攻击,这使他陷入窘境。他沉痛地感觉到,过去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企图依靠军阀势力是靠不住的,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断无成就的。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国民党改组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恰逢其时,共产国际方面希望国民党能与共产党合作进行革命。孙中山自然表示愿意与共产党合作,后来又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经过接触,孙中山对共产党的领导人也很欣赏。他曾经对李大钊说:“你尽管一面做共产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国民党)帮助我。”每次李大钊去孙中山家里,两人都相谈甚欢。宋庆龄曾经回忆说:“孙中山在见到这样的客人后常常说,他认为这些人是他的真正革命同志。”孙中山“劝告国民党中悲观或疲沓的人,要他们以共产党人为榜样,像共产党人样地为革命辛勤工作,不怕牺牲。”(宋庆龄:《孙中山与国共合作》)可以说,正是出于对共产党人的欣赏,对新生革命势力的认可,使国共合作成为可能。孙中山是中国国民党的创始人,对国共合作有着巨大影响力,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推动两党合作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其政治智慧和领袖地位。01他提出了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思想。主张建立一个民主的政治制度,确保人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社会福利。这一思想强调了政治权利、社会公平和国家独立,符合两党的共同目标,两党在此找到了共同点,为国共两党提供了合作的思想基础。02他积极倡导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呼吁废除封建制度、抵制外国干涉,以及建立一个民主和平等的中国。这一纲领与共产党的思想相符,为两党合作提供了理论基础。03他强调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反对分裂和割地让利,此统一思想促使国共两党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保持一致。04他主张与苏联建立密切的关系以获得国际支持,同时捍卫中国的独立。这一政策使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国际事务上有了一致的立场。他的政治智慧帮助当时的中国应对外部威胁,为国共两党提供了抵抗外部压力的策略。05他的联俄联共政策,推动了国共合作创建黄埔军校,使苏联成为国共两党在国际上的支持者,帮助中国应对外部威胁。孙中山是国共两党合作的关键人物之一,不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政治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国共两党在他的思想指导下,形成了共同的政治信仰,这种信仰在后来的合作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孙中山的思想传承对两党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乎两党后来的政治发展,并持续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政治。深入研究孙中山的政治思想,以及他如何决策国共两党的合作,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和发展。共产国际、苏俄的帮助正当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给孙中山以新的希望,他欣喜地断定: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与帝国主义的态度相反,苏联政府并不因为孙中山遭到失败而改变对他的支持。孙中山从困境中沉痛地认识到,过去对帝国主义的幻想和企图依靠军阀势力是靠不住的。国民党成分复杂、组织松散,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这进一步促使孙中山决心同苏俄合作,同中国共产党合作。他痛下决心,首先决定采取联俄政策,明确提出,以后当“效法俄人”“以党治国”。在陈炯明叛变时,苏俄政府的全权代表达林正在广州,同孙中山商谈国共合作问题。在达林离开中国时,孙中山让陈友仁向达林转告他的话:“在这些日子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了。而现在我深信,中国革命的惟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联。”中国共产党成立伊始,就与共产国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共产党在1922年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接受共产国际指导。共产国际派代表马林来中国,马林是一位十分有斗争经验的共产主义者。他在分析了中国革命形势之后,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有利于中国革命的进程,并上报给共产国际。共产国际十分重视中国的革命情况,并多次派代表与国民党接触协商。当时,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还比较紧张。在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斡旋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领导人开始商议合作,以共同应对国内和国际的挑战。报章报道《孙文越飞宣言》1922年4月,马林分别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领导人进行了多次交谈,酝酿国共合作问题。1923年1月,孙中山在上海寓所与苏俄代表越飞进行会谈,进一步商讨了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以及苏俄援助中国革命等问题。随后发表的《孙文越飞宣言》中提出:“当前中国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独立之获得。”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合作方式上产生分歧,共产国际代表将努力化解双方分歧,达成一致意向。这正是“共产国际为媒”,最终促成了国共合作。苏联对于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和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中国应对国内动荡和外部威胁。苏联提供了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支持,使中国能够在国际上取得更多的资源和政治支持,这有助于中国应对外部威胁和军阀势力,增强了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影响。政治支持方面,苏联积极支持国共合作,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列宁政府通过国民党联俄联共政策,向中国提供政治支持,鼓励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以推翻北洋政府。苏联作为国共两党之间的斡旋者,帮助缓解了两党之间的紧张关系。斯大林政府积极促进国共合作,促使两党在政治上达成了一致。军事支持方面,苏联向国共两党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派出军事顾问团队前来中国,协助军队的组建和训练,帮助进行北伐战争。苏联援助的武器包括步枪、机枪、火炮等,增强了国共军队的战斗力。派遣的军事顾问提供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指导,有助于提高国共军队的战斗效能。在经济支持方面,苏联向国共两党提供了经济援助,帮助维持政权和军队。这些援助包括金融支持、物资供应以及对工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苏联还成为国共两党的主要贸易伙伴,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和资源。这有助于弥补国共两党经济上的困难,支持了国共军队的作战。苏联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支持,为国共两党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助力北伐战争取得成功。苏联的支持也加强了国共两党在国际上的地位,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部威胁和挑战。苏联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支持,对中国近现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地位。来源:《黄埔》杂志2024年第二期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开展仪式在四川省建川博物馆举行论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黄埔生特点
5月20日 下午 3:59
其他

以图说史丨黄埔建校之军校筹建(四)

黄埔军校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民族危亡之时。广大黄埔师生践行弘扬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开设《以图说史》特别栏目,陆续展示关于黄埔军校的系列历史照片。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有志青年聚黄埔”。黄埔建校军校筹建有志青年聚黄埔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开展仪式在四川省建川博物馆举行以图说史丨黄埔建校之军校筹建(二)以图说史丨黄埔建校之军校筹建(一)论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黄埔生特点
5月16日 下午 9:28
其他

《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开展仪式在四川省建川博物馆举行

开展仪式现场2024年6月16日,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海峡两岸黄埔人围绕这一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系列纪念活动。5月10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指导、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主办的《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开展仪式在四川省建川博物馆举行。四川黄埔同学代表23期生曾广文、22期生叶敦重、22期生陈朝栋、23期生穆健生、黄埔战干团白健彬,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路晓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祝春秀,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四川省委统战部、省委台办、民革四川省委会、致公党四川省委会、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省台联等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四川省侨办主任、四川海外联谊会副会长文甦主持开展仪式。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会主委欧阳泽华致辞欧阳泽华指出,四川黄埔情缘深厚,是英雄传承的热土,四川现有黄埔同学28人、后代联谊工作委员会委员140余人、黄埔组织涉及13个市(州),人数均居全国前列。伴随两岸交往大门开启,川台交流蓬勃发展,四川已成为大陆西部与台湾地区人员往来最为频密、经贸合作最为密切,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省份。当前,四川将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充分发挥四川黄埔军校同学会桥梁纽带作用,进一步传承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持续深化川台各领域交流交往,坚定反“独”促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致辞陈知庶指出,回眸百年沧桑,黄埔军校虽然经历了多次校址变迁,但没有改变的是“牺牲奉献”的革命传统,是“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的领导和重视下,越来越多的黄埔后代亲属加入各地黄埔军校同学会,追寻先辈足迹,传承黄埔精神,致力国家统一。我们要以黄埔精神为媒介,凝聚统一思想共识;以黄埔新生代为切口,积蓄反“独”促统力量;以黄埔情缘为纽带,提升黄埔工作质效;以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和系列纪念活动为契机,为持续深化两岸交流交往、促进祖国统一作出新的贡献。右起:曾广文、叶敦重、陈朝栋、白健彬、穆健生军事历史专家、历史文化战略专家陈宇,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覃珊,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曾广文,台湾黄埔军校同学后代联谊会会长丘智贤,四川省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在开展仪式上分别致辞。剪彩现场随后,祝春秀、欧阳泽华、陈知庶、路晓峰、曾广文、樊建川等领导和嘉宾共同启动《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来自北京、江苏、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重庆、陕西等省级黄埔军校同学会负责人,台湾统派人士代表,常住四川台湾同胞代表,港澳及海外黄埔后代亲属代表,四川黄埔后代亲属代表共300余名来宾现场观展。现场观展据了解,《爱国革命——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主题展》展馆面积2000余平米,陈列图片1200余幅、文物展品1000余件,其中包括9件国家珍贵文物和25尊黄埔同学雕塑。本次主题展开展仪式拉开了海峡两岸纪念黄埔百年系列活动的帷幕。来源:四川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以图说史丨黄埔建校之军校筹建(一)
5月13日 下午 3:38
其他

以图说史丨黄埔建校之军校筹建(二)

黄埔军校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民族危亡之时。广大黄埔师生践行弘扬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开设《以图说史》特别栏目,陆续展示关于黄埔军校的系列历史照片。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黄埔军校的创立”。黄埔建校军校筹建黄埔军校的创立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以图说史丨黄埔建校之军校筹建(一)
5月10日 下午 3:54
其他

以图说史丨黄埔建校之军校筹建(一)

黄埔军校诞生于风雨飘摇的民族危亡之时。广大黄埔师生践行弘扬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我们开设《以图说史》特别栏目,陆续展示关于黄埔军校的系列历史照片。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前言”和“军校筹建——国共合作的酝酿”。黄埔建校前言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造就革命武装的骨干力量,经共产党人提议,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军校吸取苏联红军的建军经验,实行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发展成为新型的军事政治学校。大批共产党人参与黄埔军校建校、建军及校内外各项重要事务,迈出了中国共产党开展军事政治教育、掌握军队、从事武装斗争的重要一步。他们在此学习革命理论,接受军事训练,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后奔赴全国各地,播撒革命火种,投身到东征北伐、抗日战争,用鲜血和誓言谱写了爱国革命黄埔精神,用青春和生命矢志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血与火的洗礼中铸就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民族精神的一个体现,是中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黄埔军校意义之集成和永不泯灭之所在。海峡两岸的黄埔同学都把它视为自己共同的源头,在“发扬黄埔精神,促进统一中华”的旗帜下频频聚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军校筹建国共合作的酝酿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论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黄埔生特点温哥华华人社团举办纪念黄埔百年暨两岸和平发展座谈会
5月9日 上午 10:25
其他

温哥华华人社团举办纪念黄埔百年暨两岸和平发展座谈会

加拿大中国(友好)和平统一促进会4月27日携手大温哥华地区华人社团举行“弘扬黄埔精神促进两岸融合发展——温哥华华社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暨两岸和平发展座谈会”。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杨舒、香港经贸处驻加西首席专员袁黄洁玲、大温哥华地区各主要侨团代表、黄埔军校校友后裔、台湾移民社区代表等出席此次座谈会。杨舒在致辞中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黄埔精神薪火相传,同样彰显着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是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为深化两岸交流往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共谋民族复兴发挥重要作用。他强调,海内外中华儿女应当共襄民族复兴伟业;全体中华儿女应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岸同胞应当携手推进祖国完全统一;海内外中华儿女应当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加拿大中国(友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王典奇表示,诞生于百年前的黄埔军校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散。这所军校背后的光辉岁月仍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记忆;这所军校孕育出的黄埔精神,已成为穿越历史、连接海峡两岸的情感纽带。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解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演进大势所决定的,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黄埔校友后裔、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法律教授刘岳云认为,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黄埔精神来推进中国的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长存和繁荣。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在黄埔精神及两岸追求统一的政党的合作下,中国的统一一定会实现。加拿大黄埔校友后裔联谊会副会长林海表示,期待两岸早日实现和平统一。这将是两岸人民之福,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也将是巨大的。已故原台湾“考试院”秘书长王曾才夫人、画家赵行方说,自己内心始终知道,“我是中国人”,“我们爱台湾,但希望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是中国人的台湾。”众多与会人士在发言中表示,要继承先烈遗志,弘扬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来源:中国新闻网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安徽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与台湾陆军官校专科班校友会林中荣一行座谈交流天津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百年黄埔情
4月29日 下午 1:46
其他

论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黄埔生特点

近日,一部名为《哈尔滨一九四四》的原创谍战悬疑剧正在热播,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讨论。剧中宋卓文按照党组织指示开展地下工作,与日本侵略军、伪满政权斗智斗勇,联络协助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抗日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三省积极组织并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其中坚骨干不乏黄埔学生。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刘育钢、李洪光撰写的《论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黄埔生特点》,介绍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黄埔生及特点,共同学习这些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论东北抗日联军中的中共黄埔生特点中共黄埔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中共派遣到黄埔军校学习的党员和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或毕业之后加入中共组织的黄埔军校正期生的统称。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黄埔生响应中共号召,奔赴东北发动和组织东北人民,建立抗日武装,与日本侵略军展开斗争。人数不多,却都发挥着中坚骨干作用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强烈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和杀戮我国同胞,号召工农群众学生武装起来,抵抗日本侵略。9月22日,中共中央做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9月30日,又发出《中共为日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中共满洲省委也于事变第二天、第四天、第六天连续三次发出号召东北人民奋起抵抗,把侵略者赶出东北的宣言和决议。中共中央要求在满洲党要立刻分配干部到南满各地,中东路、吉长路沿线的农民群众中与动摇不满东北军阀的军队中去发动反日战争,游击队战争与兵变。同时,中共还从关内派遣其优秀党员干部奔赴东北,参加抗日斗争。资料显示,原在东北从事革命斗争和中共先后派到东北从事抗日斗争的中共黄埔生,有赵尚志、赵一曼、李秋岳、潘庆由、李云健、李成林、申春、张适、宋国瑞、朴勋、陈公木、李向之、全光等人。这批中共黄埔生虽然人数不多,却在东北抗日军事斗争中发挥着中坚骨干作用,有的还是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抗日武装的拓荒者、创建者和重要领导干部。赵尚志是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是东北抗日业绩最大,影响最大的中共黄埔生。赵尚志是辽宁朝阳人,生于1908年,1925年夏加入中共,黄埔军校第4期政治大队第3队第2中队肄业,后到东北从事革命工作。赵尚志曾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1932年5月23日,与张甲洲一起建立了东北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巴彦抗日游击队任政委。巴彦抗日游击队纵横驰骋于松嫩平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取得了巴彦城东兴城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后部队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6军”,赵尚志任军参谋长。红36军解体后,他仍坚持抗日斗争,历任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队长、东北反日游击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军长兼第1师师长、东北反日联军总司令等职。1936年8月1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赵尚志任军长。从1936年10月至1937年底,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在赵尚志等领导下,各部从松花江下游沿岸的汤原、依兰、通河、方正、木兰、巴彦到小兴安岭山麓的铁力、庆城、绥棱、海伦、通北;从北黑铁路沿线的北安、龙门,到黑龙江沿岸的逊河,纵横数千里,大小百余战,毙伤日伪军千余人,俘虏600多人,攻占城镇二三十座,缴获敌人的大量轻重武器及其它装备。部队鼎盛时期发展到6000人。第3军还帮助抗日联军发展,抗联第6、8、9、10、11军5个军发展壮大都与第3军的大力帮助分不开。赵尚志的骁勇善战使日军及“伪满洲国”当局闻风丧胆,日军第10师团师团长岩越中将曾哀叹说:“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李云健参与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6军。李云健是黑龙江汤原人,别名张世农、张秋,其祖籍朝鲜,生于1895年,其加入中共时间和黄埔军校期别待查,曾与崔庸健一起参加中共领导的广州起义。
4月29日 下午 1:46
其他

天津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百年黄埔情 携手促统一”同源·文化下午茶活动成功举办

热血抗战——忆黄埔抗战老兵我的父亲田申我的黄埔情缘丨难忘黄埔情我的黄埔情缘丨两岸携手传承黄埔精神,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
4月25日 下午 4:39
其他

我的黄埔情缘丨忆军校,思黄埔

我的黄埔情缘1940年,中国进入全面抗战的第三年,目睹日寇入侵、国土沦亡、生灵涂炭,赤子之心、爱国热忱激励我投笔从戎,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17期学生第一总队,学成毕业后留校任教至1946年。成都本校,大门立柱之右高悬“升官发财请往他处”,左联“贪生畏死勿入斯门”,广场阅兵台中正堂两侧悬挂“法古今完人、养天地正气”对联,勉励学生报国爱民的崇高感。第17期学生第一总队上校总队长由姚升嬴(黄埔军校第4期炮科生)担任,34岁的姚总队长衣着整齐,军容严肃,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回忆在军校的六年生活,成都、北校场、青羊宫、草堂寺、西校场、皇城霸、南校场的一情一景至今无法忘怀,回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爱敬长等凡此一切,怀念情绪日甚,至今魂牵梦萦。预备入伍教育我于1940年1月入校,编入第一大队第三队,驻地在青羊宫,上校大队长王震寰为黄埔四期生,第三队少校杨队长为黄埔八期生。入校后十四期毕业生少尉班长张树芬发给我灰布军服一套、白粗布内衣裤二套、黑色布袜二双、草鞋二双、白布套棉被、棉垫各一套及盥洗用品。我脱下羊皮绸面长袍、剃去长发,站进队列开始了我的第一天军人生活。大队长给我们讲“军人天职是服从”;杨队长引导我们如何适应严肃、活泼、有纪律的艰苦军营生活;班长张树芬教我们唱军歌、行军礼、整内务、练身体和立正、稍息、转法、齐步走、跑步走等军事动作。要求我们适应军队生活,养成军人仪容、提高身体素质。我们唱的军歌有“太行山上”“母亲回头见”“大刀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枪口对外”等,校歌天天唱,提示学生不要忘记“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歌”的确有一种勾起人们怀旧的作用,每当重闻此歌声时,七十多年前的军校生活情景立刻会重现在眼前,似乎觉得自己又重新回到了军校。预备入伍生的生活严肃、紧张、艰苦。黎明闻号即起,早餐前跑步唱军歌,就餐前跑步集合,站立成讲话队形听队长训话,餐后仍站立再听训话,早餐之后学生可自由活动一小时。军校对入伍生的军人礼节、仪表十分重视,行进间同学相遇须互敬军礼,路遇长官须立正后再行军礼,行进时要求挺胸,不准左顾右盼,三个月的预备入伍教育使我们养成了不怕苦、有纪律、绝对服从命令和遵守时间的习惯,预备入伍生的生活严肃、紧张、清苦,然而学生们却犹感觉甘之若饴。成都青羊宫是我接受预备入伍的训练地方,青羊宫是道教宫观,坐落通惠门外,百花潭北岸。宫内有青羊两只,一为清代所铸,一为南宋遗物,三清殿前有座八角亭,八角亭楹联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亭基四方形,亭身为圆形,象征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八角亭周围空地是我们的训练场地。楹联中那个“真”字成了我一生中做人做事的格言。学校为进一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为大众服务精神,我们第一大队的三个中队承建青羊宫至草堂寺的筑路工程。各班班长率领学生挖土方、挑土、锄地、运石块、搞瓜子片(击碎卵石成碎片)等劳动。依稀记得当时参加筑路的第三队同学有东北籍的关铎、马振堃,江西籍的李赣骥,安徽籍的夏世铎、吴世文,江苏籍的马志成、许鼎,广东籍的刘铁纯,福建籍的谢之尧等。某日傍晚行将收工时忽然塌方,第二队的八位同学遇难,墓葬九眼桥堍,立碑追任陆军少尉,至今难忘。入伍生教育1940年4月15日在成都本校举行开学典礼,入伍生教育正式开始。入伍生着灰布棉军服、足蹬草履,衣领左右佩全红底板三颗金星的上等兵领章。我编入第一大队第十队第二班,少尉班长刘家竣系黄埔十四期毕业生,少校队长董桂生系黄埔九期工科生,上校大队长王震寰系黄埔四期步科生。驻地由青羊宫移驻草堂寺。草堂寺坐落市西郊浣花溪畔,唐代诗人杜甫在此住了四年,写了二百四十余首诗词,草堂正门有杜句门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诗人客居艰难仍托以笑傲之词,“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工部祠是草堂最后一进,是我们第十队的入伍生宿舍,建筑低矮、简朴,门柱对联曰:“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步入草堂令人难忘的是楠木林,林荫风姿神韵令人神往,每遇阴雨,白鹭成群栖于楠木林,狂风作白鹭堕地俯首可擒,杜诗云:“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有竹一顷,乔木上参天”即指楠木林。草堂门前百花潭,沿溪两岸翠竹森森梧桐成行,是我们进行制式教练场所,跨进杜甫草堂,两边翠竹森森、楠木冥冥,这是我们课间休息之处。入伍训练较预备入伍更严格,要求学生从一个普通老百姓培养成一名合格士兵,熟谙军士以下勤务,学习内容有文化课数理化和外国语;政治课设总理遗教、三民主义;军事课设步兵操典、野外勤务令、陆军礼节、陆军惩罚令和射击教范,军事术科分制式教练和野外演习,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体操课由专职教官教我们单、双杠,劈刺,劈刀和跳马等。晚自修一小时温习功课。训练严肃紧张,入伍生自由安排时间极少。三个月入伍教育不仅增强了体能,掌握了一个士兵从各个教练至班教练的军事技能,同时还养成了一个士兵应有的生活习惯,通过入伍训练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服从命令听指挥。记得当时与我同队受训的同学有郭兴祥、夏世铎、汪家骏、李玉琢、李葆罗、赵文昇等,入伍期满经考试合格方能分科升学。分科学生教育1940年7月入伍期满,接受军官学生教育并举行授枪典礼,步科学生每人发中正式步枪一支,各班排头兵发捷克式轻机枪一挺,驻地由草堂寺移驻西校场。西校场占地甚广,其南为步兵六个队的教室与寝室,北为骑、跑、工、辎、通讯各队,中央空地是我们进行制式教练场地。分科后我编入步兵第一大队第一队第二区队,上校大队长陈民干,少校队长王重之(黄埔十期生,河北磁县人),区队长余游(黄埔十四期生,山东济南人)。区队长教育学生严格认真,我毕业后他也走出校门去了部队,在某次对敌作战中,余区队长献出了自己的年轻生命。我预备入伍时的张树芬班长也在某次对敌作战中身负重伤截去了左腿。我的两位黄埔学长、我的老师为抗击日寇侵略付出了生命和热血,直至今日我仍在思念与他们学习生活的时光。当时与我同在步一队朝夕相处、同场操练、同室切磋的同学有刘德祥、岳喜淼、周庆藩、李玉珂、查良照、陶萃权、朱因勋、钟树森、陈熊、楚淮、史恒丰、汪家骏、王仁佑、赵文昇等,陈熊、楚淮二位同学在抗日战场上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时隔几十年我们各奔东西,有的留在大陆,有的去了台湾,有的远赴日本、美国。“亲爱精诚”的校训让我们还在彼此想念、联系。军官学生服饰不同于入伍生,着黄呢军服,衣领左右缝上圆形金属质蓝底白字“军校”“学生”领章。步科学生是履蓝色帆布长筒鞋,特科学生是蹬黑色长筒皮靴,出操与野外演习全副武装,步科学生肩负捷克式轻机枪、中正式步枪,头戴德式钢盔,肩背黄色牛皮背包,背包之右插小十字镐或小圆铁锹,腰皮带附二只子弹匣、水壶,胯包右肩左腋,十分神气。军官学生的教育着重军事术科与军事理论课相结合。军事理论课设战术学,地形学、兵器学、筑城学、测绘学、交通学,谓之六大教程,学生喜爱战术学,学习非常认真。步兵操典、野外勤务令仍作操练蓝本。政治学增设科学、法律、国际形势、领袖言行、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与曾国藩家书,均由专职教官授课,军事术科分制式教练与野外演习,培养学生从各个教练至班、排、连教练的指挥能力。每一教育训练单元结束行军至蓉郊20里外的龙泉驿举行各兵种联合演习。行军、宿营、对抗战、遭遇战、敌前作业、夜战、巷战,颇有实战感觉。演习结束后由教官进行讲评,学生写训练小结也非常认真。军官学生教育严肃、紧张、充实,是我们学习的关键时期。上午二课二操,下午野外演习,我们全副武装在野外丘陵地、小河旁,跨越沟池,匍匐前进,卧倒起立,利用地形地物,散兵行,散兵群等,虽已时隔半个多世纪还不会忘记,清楚地记得。还记得在某月,我们第一学生总队的学生演习行军、宿营、野战,遭遇战于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之间,最后在青城山天师洞宿营,青城山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天师洞某老道气度从容、谈吐风雅,曾参与吴佩孚戎幕为避尘嚣来此隐居。我曾问某小道“日寇侮我,我抗日汝知之否?”小道竟不知日寇侵华,此时我们正在抗日。1941年夏末秋初蒋校长偕宋氏三姐妹莅校。我们整队由西校场步行去北校场校本部,校长在陈继承教育长陪同下对教官学生唱名,此情此景久久难忘。1942年3月毕业前夕,我们总队作毕业前最后一次各兵种联合演习于龙泉驿,我们步一队同学在成渝公路两侧演习夜战,在春熙路演习巷战的经历记忆犹新。同年4月15日上午,我总队学生在成都本校举行毕业典礼,副参谋总长白崇禧阅兵,勉励同学分赴战场抗击日寇,为国效命,同学们个个情绪激昂。总队部为毕业生分发同学录和“中正剑”。值此毕业分配学生离校之时,校本部经理处长徐凤鸣因克扣同学车旅费而发生毕业生打砸经理处事件。日本东京广播电台宣称“中国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厌战反蒋”。为此蒋校长亲临成都本校宣布教育长陈继承免职,由陆军大学教育长万耀煌继任,校长面责政治部主任萧赞育,我总队姚升嬴队长向校长检查请罪,校长却未责其过反予勉慰。留校任教学校公布毕业生分配名单,安排我留校任教。为提高留校担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学校举办“轻兵器射击训练班”,6月开学学习各种轻武器使用、结构与射击原理,9月结业。1942年12月十九期学生进校入伍,我调任第一大队第一中队少尉班长。时任总队长李永忠(黄埔三期生),驻地在皇城霸。1943年春十九期学生入伍期满,我奉调第十八期第二总队任中尉区附,驻地在南校场,总队长王兴化系日本士官生。1943年底陆军大学来校招生,指定我第一总队留校任教的同学报名应试,和我同时被录取的有涂成武、夏世铎、吴耀楚、吴世文、胡开慧、郭六祥、邱小仲、朱国栋、谢维邦等20余人,编入陆军大学西北参谋训练班特五期,驻在西安常曲。次年2月开学,班主任陆权中将勉励学员学好各门课程,效仿诸葛先生之气度,学习诸葛先生之才智。各大教程的授课教官学识都很渊博,学员得益匪浅。毕业学成后,我又重新回到军校,任“军官大队”中尉区队附兼授迫击炮课程,后又调任二十一期步兵第一大队第一中队上尉区队长。1945年8月7日报童惊呼:“日本接受《波茨坦公报》无条件投降”,成都市顿时灯火通明,全民沸腾,军校师生在春熙路上游行庆祝盛况记忆犹新,我自1940年入校至1946年离校,成都北校场、西校场、南校场、青羊宫、草堂寺、皇城霸的一情一景一物难忘,同学之间的草履情、布衣谊难忘,师生之间的念故思情日甚,“亲爱精诚”校训使黄埔师生亲密无间,“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也激励着我们两岸黄埔人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携手向前。作者历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三、四、五、六、七届理事会理事,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因病于2023年1月11日逝世。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往期推荐我的黄埔情缘丨从黄埔军校到广州起义——听舅舅纵翰民讲黄埔的故事我的黄埔情缘丨我的父亲胡靖安将军我的黄埔情缘丨投笔从戎
4月22日 下午 3:25
其他

我的黄埔情缘丨我的父亲胡靖安将军

我的黄埔情缘第一次听到黄埔军校我第一次听到黄埔军校的校名是在1975年3月的某一天。当时,有293名特殊身份的老人住在北京前门饭店。几日来,除少数家属前来认亲外,还有一位访客,他的出现引起了新华社记者的关注。“杜老是来探望黄维和胡靖安的”,陪同干部向记者介绍。杜老一眼见到几十年未见的老同学时,立即快步上前一一握手,镁光灯闪个不停。当天下午,我和妹妹再次来到前门饭店。“今天,杜伯伯来看我和黄伯伯了。”“爸,杜伯伯是谁?”妹妹问。“杜伯伯是杜聿明,黄伯伯是黄维,我们都是黄埔军校毕业的,杜伯伯和黄伯伯是黄埔一期,我是二期,比他们晚了三个月入校。”这是我第一次从父亲的口中听到黄埔军校,第一次知道父亲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父亲的信念1977年1月,父亲病重住院,我和哥哥请长假陪护。一天,邻床的病人突然大口喷血,状态甚为恐怖。我怕父亲受刺激劝他转过身去,他不肯,我只好去借轮椅,推着他去院子里晒太阳。父亲埋怨我大惊小怪,气呼呼地说:“这有什么可怕的,打仗的时候什么没见过!我当年军校没毕业就上了战场,有一次,我们早上几十个同学一起出发,回来时只剩下不到一半,看着空荡荡的营房,我很难过,但是不害怕,因为黄埔学生都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父亲顿了顿,又接着说:“战斗结束后,我们立刻去战场寻找阵亡同学的遗体,然后抬回军校埋葬,我如果战死,活着的同学也会找到我,将我和他们埋在一起。”黄埔学生勇敢赴死的牺牲精神,令我深受感动。有一天,父亲说起淞沪会战:“当时,我们侍从室一行数百人赴苏州督战,没想到日军第二天一大早就来轰炸。我被飞机的轰鸣声惊醒,只见无数炸弹从天而降,附近的几座小楼顷刻间被炸毁,黑烟滚滚……”“赶快把日本飞机打下来呀!”我怒不可遏。父亲叹了口气,摇头道:“唉,苏州没有防空设施。那次轰炸,我们死伤一百余人,其中有许多黄埔同学。面对一具具残缺不全、血肉模糊的遗体,我的心中充满仇恨。我是幸存者,活着就继续战斗。”他神情凝重,目光坚定。我默默地看着他,任由他的思绪飞回淞沪战场。淞沪会战惊天地泣鬼神,一场场尸山血海的牺牲,让中华民族形成了抗战到底的共识。上海的春天阴雨绵绵,好不容易等到天气放晴,我连忙搀扶父亲坐到轮椅上,然后推着他去院子。这一天,他讲起台儿庄大战。“当时,日军以优势兵力大举进攻台儿庄,我台儿庄守军拼死死守,为外线部队完成再包围争取了时间,然后将敌人包了饺子。“包饺子?”我忍不住提问。“就是日军围攻台儿庄,我们从外面将他们团团围住,然后里外夹攻。”父亲解释一番后,面露喜色地告诉我:“那一仗,我们一举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弹药。”“太好了!”我听闻中国军队打了胜仗非常高兴,心想,父亲一定参战了,便问:“爸,你有去台儿庄督战吗?”“有,我曾经三次进入台儿庄传达密令。”“哎哟!你参加东征时负责传令班,怎么十几年以后还是传令?”我有些纳闷。“呵呵……”父亲忍不住笑了笑,解释道:“我去台儿庄传达的命令是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机密作战命令。”“可是,为什么要派你去?”“因为负责死守台儿庄城的师长池峰城也是黄埔的,他在庐山军官训练团受训时,我是副团长,他知道我的身份。”“什么身份?”我很好奇地问。“军事委员会侍从室参谋,为防止日军通过无线电侦听和破译电报密码得知我们的行动计划,委员长下达的作战命令只能口谕。”“口谕是什么?”“就是口头传达。”父亲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的一连串发问后,开始讲述那段令他刻骨铭心的经历:“我第一次进去时战斗尚未打响,我传达完口谕后即去视察工事构筑和机枪掩体,不料刚一探头就被打了冷枪,子弹擦耳而过,好险。”父亲一边回忆一边说:“第二次,是在一场白刃战后,我必须冒险穿过刚刚发生过激战的战场进入城内,看到许多战士与敌人扭在一起同归于尽的遗体时,我禁不住热泪盈眶。”父亲第三次冒死传令,是在日军已经占领了台儿庄城的三分之二,情势万分危急之时。父亲回忆道:“我好不容易找到守军向池峰城传达口谕,务必不惜一切代价再坚守24小时。他面色沉重地告诉我,这些天,日军每天天一亮就出动大量坦克和重炮发起猛烈攻击,我师伤亡严重,现只余400将士死守阵地。面对这些毅然决然与阵地共存亡的将士,我肃然起敬。”当士兵们得知我是上峰派来的特使,援军很快就会赶到的消息后,士气大振。我和池峰城反复研究后决定组织敢死队。”父亲越说越激动:“当晚,一支撕去左袖,左臂扎一条白布条的先锋敢死队摸黑杀入敌营,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狠狠砍杀熟睡中的敌人。日军做梦也没想到,经过连续猛攻已死伤大半的中国军队还会乘夜出击,以至猝不及防。在随之展开的白刃战中,许多战士在死拼中牺牲,有的在敌群中猛然拉响手雷以身殉国。”台儿庄守军以生命换时间,用生命拖住敌人的英雄气概震撼了我的心灵,我小声问:“敢死队员有活下来的吗?”“有,去了57人,回来不到20人。”父亲沉默片刻,接着说:“敌人受到重创后,第二天没有发起攻击,而我军各部已经成功合围,并立即发起总攻。”台儿庄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华民族抗战到底的勇气和决心。父亲冒着生命危险三进三出台儿庄,出色完成任务,同年年底晋升为陆军中将。之后,他又继续奔赴各战区督战,一次次临危受命,一次次不计生死,不负使命。我在父亲身上看到一种甘愿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信念,很多年以后才明白,这种信念正是黄埔精神。就这样,父亲在回忆亲身经历的同时,将黄埔精神的种子播在了我的心里。父亲的黄埔情父亲和早期黄埔同学的感情很深,他时常忆起同学间的往事,有一件事值得一提。父亲说:“第二次东征结束后,我负责在校接待负伤、生病和参加了其他部队被打散的黄埔学生,其中绝大部分是一期的。他们来到军校时均疲惫不堪,我会首先安排食宿,然后进行医治,发放衣物、生活费和安置费,以及详细记录参战经历、落实军阶等等。”他特别提到杜伯伯:“你杜伯伯是从武汉政府的死牢中越狱逃回来的,我见他浑身是伤,急忙找医生为他治疗。他康复后多次表示感谢,我说不用谢,照顾好大哥是应该的。他拍了拍我道:以后,你就是我大哥。我连忙说不敢当,不敢当,因为在黄埔,大哥是对前期同学的尊称,但是你杜伯伯和许多一期同学从此改口称我大哥。”“爸,你们同学之间的感情真好。”“我们是草鞋朋友,生死兄弟。”父亲的脸上露出笑容。1978年3月2日凌晨,父亲与世长辞,享年75岁。3月11日举殡。许多黄埔同学前来吊唁或从全国各地发来唁电,还有一些黄埔后代赶来帮忙。可见,黄埔情缘是一条不会被时间和距离阻隔且可代代相传的情感纽带。黄埔精神是父亲留给我的宝贵遗产父亲并没有告诉我什么是黄埔精神,只是引领我走进他的过去,让我逐渐了解:中国曾经有一所不同凡响的黄埔军校,有一批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黄埔学生,有一种以爱国革命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黄埔精神是黄埔军校留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宝贵的遗产。黄埔精神光照日月、薪火相传。198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这是两岸黄埔人进行交流的平台。在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和许多黄埔后代及台湾退役将领,一起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努力。当前,台湾民进党当局甘当反华棋子,不断制造两岸对立,图谋“台独”分裂。我们两岸黄埔人必将继续传承和发扬黄埔精神,坚决反对“台独”,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新的贡献。作者系黄埔军校二期生胡靖安之女,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香港大中华会主席,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我的黄埔情缘丨两岸携手传承黄埔精神,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我的黄埔情缘丨投笔从戎
4月19日 下午 1:48
其他

我的黄埔情缘丨从黄埔军校到广州起义——听舅舅纵翰民讲黄埔的故事

我的黄埔情缘纵翰民纵翰民(1905—1992),原名纵汉民,安徽萧县人。南京艺术学院原院长、顾问。1926年考取中山大学,受大革命影响,随即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大革命失败后,转赴中央军事政治军校,随即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从事党的工作。一大舅纵翰民(1905—1992)在进入黄埔军校前在中山大学学习,那里有几位他的萧县同乡、同学。尤为可喜的是,他在中山大学找到了他的小学学长、与我们有亲戚关系的中山大学党总支书记徐文雅(后改名徐彬如)。徐文雅对大舅的指导帮助很多。徐文雅当时在广州协助陈延年办干部训练班,请周恩来、邓中夏、彭湃、恽代英、罗绮园、蔡畅、邓颖超等讲农运、工运、军运、学运、妇运,有时邀大舅去听课,让大舅受到教育。在中山大学,大舅不愿听校长邹鲁这个西山会议派的反动言论,再加上一起进中山大学的同乡张云川、卢亚光在经济上都有困难,他们三人便于1926年10月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二大舅说,黄埔军校原定学制每期三年毕业,后因革命形势发展需要,改为每期半年毕业。进校时,前期学员已提前毕业参加北伐,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亦先后离校,教育长方鼎英代行校长职权,另有共产党员熊雄等在校参加领导工作,还有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官在校任教。政治课程有三民主义、社会主义、社会进化史、社会问题等。萧楚女、熊雄等均曾在校讲课。大舅还记得许德珩教官讲过卡尔·马克思,还有些国民党要员也讲过课。军事课程方面有步兵操典、战术学、地形学等,并利用地形地物进行军事训练。大舅爱好文学,他除了看进步报刊外,还经常阅读文学名著,认为文学是革命先导,能启发提高认识。大舅说,他这些看法曾遭到有些同学的嘲笑。大舅说,在六期时黄埔军校的政治空气,已不像创办初期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时那样正常。在1926年春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还有青年军人联合会和孙文主义学会因有党争而被解散。因此,在校内看不到党团组织活动,但是可以看出左派进步学生和右派反动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较重。当时大舅在校中未参加任何党团组织活动,只因几年前曾受到“五四”“五卅”的影响并在阅读进步书刊和接触进步同学中受到启发,很自然地比较接近左派进步同学。他从“中山舰事件”中看破蒋介石的反动嘴脸和流氓手段,对蒋介石和右派反动教官产生反感,所以比较倾向左派进步教官和同学。大舅说,与他同期进黄埔军校的同学,大多是青年学生或教过小学的知识分子。进校后,发给他们军装、枪支,还发点津贴零用钱,一日三餐、出操、上课,和士兵一样过的是集体生活,但不叫士兵,而称学员或入伍生。入校学习后不久,大舅说不知是为了什么原因,派他们这个队的学员,在广州到九龙的火车上往返押车,执行检查乘客的任务。后来还曾被派到深圳驻防一个时期,曾在深圳附近站岗放哨,警戒罗湖一带边境。过了不久之后,他们这个队又被调回校内。大舅多次对我说,他很想再去深圳他站过岗的地方看看,可是一直未能如愿。三图中为纵翰民、右为邓伟志、左为邓天生1925年第二次东征以后,平定了陈炯明的叛军,空气不能算很紧张。只因上面提到的“中山舰事件”,黄埔军校内的部分领导、教官和学生,随之在校进行反共宣传活动。大舅说,1927年4月18日早晨,他们起床后到大操场进行徒手早操时,看到周围山头、路口布满武装哨兵,然后由各队队长宣布命令:“共产党员一律站出来,其余的在原地不动。”我们队里的同学没有站出来的,别的队里有站出来的同学都被押走,然后教育长方鼎英说奉校长令进行“清党”。后来才知道这是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校围捕共产党员。广州从4月15日开始大屠杀,萧楚女、熊雄等许多共产党员惨遭杀害。广州和黄埔军校陷于白色恐怖中,这就是广州的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大舅告诉我,他们是为追随革命而考入黄埔军校的,对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进行血腥大屠杀的暴行极为愤怒。这时得知武汉国民政府仍在坚持国共合作,声讨蒋介石的叛变罪行。又听说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已改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大舅便和几位同队同学秘密商议,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军校,脱下军装,换上便衣,绕开警卫岗哨,离开广州,投奔武汉。大舅听说韶关有国民党军队驻防盘查,他们几人便随一位家在郴州的同学,绕道步行奔西北,走连江乘小民船到湘南郴州,在同行的郴州同学家中住了两天,然后步行奔赴长沙。四约在5月下旬,他们走到长沙时,看到市内被屠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陈尸街头,无人敢收,尚未掩埋。始知这是5月21日反动军阀许克祥发动“马日事变”,在长沙进行的血腥屠杀。他们在长沙没有停留,满怀悲愤继续前进,从4月下旬离开广州,步行一个多月,行程两千多里,于1927年6月初到达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大舅一行到武汉后,便投奔设在武昌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军校仍由国共合作的两党领导人参加领导工作,邓演达任校长,恽代英任政治总教官,陈毅亦在校任教官做党的工作。大舅他们到校后解释说明是从黄埔军校逃来的,当即被收留进校,继续学习军事政治,听过恽代英、陈毅的讲话。他们在军事训练中还曾开赴郊外小红山一带进行演习,后来知道演习是为防备叛军夏斗寅部再次进攻武汉。这时,汪精卫在武汉表面上声称反蒋,但已暗中和蒋介石勾结反共。大舅说,约在1927年7月初,汪精卫曾由恽代英陪同到校讲话。汪精卫在讲话中已露出反共意向。恽代英随即在讲话中予以含蓄斥责。在这次讲话之后不久,学校就将他们一千余名学员,改编为张发奎担任军长的第四军军官教导团,由担任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兼任团长。大舅被编入第二营,同东北人张孝先和四川人王世安编在一个连,他俩是共产党党员,经常和大舅谈心,对大舅进行思想教育,促使大舅产生入党的愿望,决心跟着共产党干革命到底。大舅回忆道,7月,他们教导团随第四军到达九江时,第四军军长张发奎召集教导团讲话,命令把枪架起,后退坐下,随即把教导团全部缴械。这便是汪精卫同蒋介石合流反共,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的开端。张发奎因对被称为“赤子赤孙”的教导团不放心而强行缴械。我们被缴械后思想比较混乱,叶剑英团长讲话,进行动员教育稳定思想情绪。张孝先、王世安找我谈话、开会,让我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使我得知教导团内有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我便向张、王正式提出加入党的组织,但因在匆忙行军及动乱,张王二人叫我等几天。教导团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随即稳定情绪,重新振作精神,冒着盛夏酷暑和被缴械后的危险处境,随着第四军继续徒手行军南下。在南下途中得知8月1日举行了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抵抗的第一枪,心情十分兴奋,但遗憾的是教导团因被缴械而未能参加。在行经江西吉安时休息两天,后经万安、赣州翻过大庾岭进入广东,连夜通过韶关,约在10月初到达广州,驻在四标营。教导团长途跋涉徒步行军虽很艰苦,由于有叶剑英团长和党组织的正确领导,途中未曾发生掉队、逃跑事件。五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海陆丰农民暴动之后,广州的海员、工人也开始参与革命了。1927年12月11日上午,广州起义部队占领了珠江北岸,随即在敌公安局原址成立了广州苏维埃政府。12日晚,张发奎以十倍于我的兵力围攻起义部队。13日下午,起义部队改编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师,经从化向海陆丰转移。经过这一段腥风血雨的考验,大舅经张孝先、王世安介绍于1927年12月在海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党小组组长。大舅很兴奋地说,他从此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接着,党组织安排他与海丰苏维埃政府的危拱之等人一起乘小船到香港,再从香港与危拱之等被派到到上海工作。大舅在党六十多年,先后任红十五军一师党代表、新四军四师旅长、豫皖苏党委民运部长、豫皖苏建国学院副院长。建国后任南京市委党校教育长、南京师范学院副院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等职。大舅纵翰民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从黄埔军校到广州起义走的是正道。他一生艰苦奋斗、不树私敌、一心跟党走、全心全意为人民的精神和作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值得我认真学习,值得我终生学习。前排左起第七位系纵翰民作者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顾问、民进中央原副主席、上海大学终身教授来源: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我的黄埔情缘丨两岸携手传承黄埔精神,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我的黄埔情缘丨投笔从戎
4月18日 下午 2:04
其他

我的黄埔情缘丨高唱光明旭日升 我为祖国献余生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一所黄埔军校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统一自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天下黄埔择优刊登相关文章,为大家讲述“我的黄埔情缘”。一1923年2月,我出生在湖南汝城。1942年12月,正值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时候,怀揣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我毅然报考了黄埔军校,并在湖北恩施顺利考上了防校代办军校十九期炮科。当时,整个恩施地区只有我一个人被录取。1943年元旦,我在高炮营长周凯的带领下离开恩施,水路兼程赶赴贵阳,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军校训练学习生活。期间,我结识了良师益友——黄埔军校8期生、第19期炮科独立第二队队长孙世勋。1945年11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重庆炮兵四十五团,后又被征调到铜梁空军入伍生总队担任少尉教练班长。1946年秋,为了去南京考大学,我离开了空军总部,但后来由于多种原因考学未成。1947年春,经林光汉同学的叔叔帮助,我被派到新成立的联勤干训班工作,在总务处担任了两年科员,一直到1948年该班结束。后来,联勤总部撤往台湾,我却决心留在大陆。说起当年为什么多次放弃去台湾,我是听了老同学吴祥熊的那句话——“解放后人人可上大学”,这改变了我的人生。记得有一次,防空学校撤离大陆去台湾,黄埔19期同学黄文范在南京下关车站已经将我拖上了火车,但最后我还是决定留下,为的是等待全中国的解放,为的是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为的是圆一个上大学的梦想。随后,我随着中大几位同学一起,带着年迈的祖父,从南京来到了杭州,并经曾任武汉日报社采访科长、时任上海《申报》驻杭州办事处主任储裕生的介绍去天行报社面试,以一篇抒发当时思想感情的文章——《春雨绵绵西子怨》获得了报社社长和主编的青睐,争取到了工作机会,开始担任采访社会新闻的工作。1949年5月3日,人民解放军进驻杭州,我一开始在西湖断桥一带迎候部队,后来跟着队伍行进到城站,待部队分散进入驻地,又匆匆赶回家写稿发稿,抒发我难以掩饰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没过多久,《天行报》停办,我又来到了西湖晚报社工作,期间撰写了不少特写来宣传杭州的新气象。工作之余,我还到浙江大学去努力学习俄语,为以后报考大学做准备。“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49年12月的一天,我无意中看到报纸上有一则华东革大(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俄文学校招生的消息,于是迫不及待地报了名,随后在上海育才中学参加了考试。说起考试,我依然记忆犹新,清楚地记得当时是用俄语参加考试的,考试过程中还有一位张茜同志问我:“用俄语参加考试的人,如不能录取中级班,是否愿意读初级班?”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愿意,并在考卷上写上了自己的志愿,可见求知求学的心情是多么迫切。没过多久,我就等来了喜讯,随后来到上海报到入学,总算圆了梦想,也正式成为“上外”的一员。我开始从学生做起,后来留校担任助教、讲师、副研究员,直到1990年12月光荣退休。在“上外”辛勤耕耘了40年,见证了她的成长与进步,从专科办成学院,再升级为大学。二曾几何时,在上海五彩纷呈的群众文艺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支极富活力,又独具特色的老年队伍——黄埔老兵合唱团。我们自己作词,自己谱曲,自己指挥,自己伴奏,演出的一首首激昂高亢的歌曲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说起黄埔老兵合唱团,我有许多故事和大家分享。黄埔老兵合唱团前身是黄埔老兵歌队,是1995年虹口区黄埔同学为了庆祝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10周年而组织的。也正是那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黄埔同学认真学习,心潮激荡。随即谱写并在集会上演唱了《祖国在召唤》这首歌。歌中唱道:春风浩荡,大地铺满金色阳光,白鸽飞翔,人间传来美妙乐章。华夏儿女,黄埔同窗,无论身在何方,总有一个愿望:祖国要统一,祖国要富强,要统一,要富强。啊!祖国在召唤,祖国在召唤。消除疑云,走出阴影,踏上团结合作的康庄。摒弃前嫌,携手并肩,共建锦绣家乡。伟大的旗帜,指引着前进方向。祖国的明天,灿烂辉煌。今天看来,歌词中所许下的宏愿、寄托的企盼,不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嘛!三说起第一次用“黄埔老兵歌队”这个名称,那要追溯到1995年东方电视台和音乐学院周小燕艺术中心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联合举办的“为了和平”歌唱比赛,当时我们决定联合黄浦、宝山、闸北等区部分同学,用“黄埔老兵歌队”名义报名参赛。几场比赛下来,我们还在决赛中获得了荣誉奖。黄埔老兵合唱团最大的特点,“不是合唱队员的平均年龄大,不在于水平的高低成绩的好坏,而是我们在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歌唱!”每次遇有重大活动,适逢重要纪念日,合唱团都会为之谱写新歌,队员也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是早早地赶到排练地点,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排练,力争以最好的演出水平为活动增彩。1997年,为了迎接香港回归,我们谱写并演唱了《欢歌香港回归》,用歌声表达了洗雪百年耻辱,而今扬眉吐气的喜悦之情。后来,黄埔老兵的歌声通过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栏目飞向了海外,不久一封封抒发共同心声的信函如雪片飞来。到香港回归一周年时,我们又怀着激越豪迈的心情创作并演唱了《国旗飘飘,区旗飘飘》。在抗洪救灾期间,我们则以一首自编的《抗洪正气贯长虹》参加了赈灾演出,用歌声奉献了爱心,用歌声颂扬了伟大的抗洪精神。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我们创作并在纪念会上演唱了《历史的丰碑》,藉以抒发黄埔同学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功绩的赞颂。我们还常说:“没有三中全会,就没有黄埔同学的今天。”每一首歌,都倾注了我们对祖国的挚爱和忠诚,唱出了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诉说了所有黄埔同学的心愿和心声。现在,老兵合唱团的成员越来越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聚在一起唱歌,但《我们是黄埔老兵》永远在我们心中唱响!“我们是黄埔老兵,白发高龄,都有一颗爱国的心,爱祖国满怀豪情。高唱光明旭日升,我为祖国献余生,致力中华振兴。愿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啊,中国!我们黄埔老兵,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永远传承。”四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关怀下,中央于1983年3月决定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并委派曾担任过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与黄埔同学关系密切的“老黄埔”徐向前、聂荣臻、程子华等负责组建和领导工作。中央的这个决定使海内外黄埔同学受到很大鼓舞,他们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平统一祖国的坚强决心,体会到党中央对黄埔同学的亲切关怀。1984年6月16日,数百名海内外黄埔校友齐聚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纪念黄埔军校建校60周年,同时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根据有关要求,全国八个地区同学会应于1985年3月底前成立。3月19日,包括浙江、福建、上海两省一市在内的上海黄埔军校同学会在沪成立。从此,我又多了一个发挥全部光和热的舞台,第一时间响应伟大祖国的召唤,将六十年前熊熊燃烧的、以爱国主义为基本内容的、黄埔精神的火炬再次高高举起,以满腔热忱投身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工作。多年来,我担任了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副会长、会长兼虹口区工委会主委。在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的协助下,会领导班子组织全市黄埔同学和亲属后代开展各种形式的政治学习、纪念活动。会领导班子十分重视黄埔同学的帮扶慰问工作,每次召开会长办公会议,都十分关心地询问生活困难、生病住院黄埔同学补助金发放情况,每逢春节、中秋、重阳等节日来临,都带领同学会机关干部上门走访慰问顾问、名誉理事、理事、早期高龄黄埔同学,以及历任会领导的遗孀等。我还积极参加联络接待工作,以黄埔情缘为纽带,多年来接待了台湾陆军军官学校校友会、台湾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高雄退伍军人协会、旅美黄埔校友会等港澳台及海外黄埔组织来访近1000人次,其中包括许历农、王文燮、陈廷宠、黄幸强、罗文山等近百名台湾退役将领,将“两岸一家亲、黄埔一家人”的理念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心坎里,对扩大两岸黄埔组织交流、增进理解认同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服务世博工作中,每次遇有重要团组来访我都参加,向来自海内外的宾客推介上海世博会,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和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开展工作的情况,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天下黄埔是一家”,最激动的就是同大家一起高唱黄埔军校校歌。2011年,我荣获了上海统一战线(工作)先进个人称号,成为年纪最长的获奖者。五多年从事对台工作,我还有一个未能了却的心愿,就是能去美丽的宝岛台湾走一走、看一看。2009年,我的愿望实现了!这一年的2月,我以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亲属联谊会)参访团顾问的身份随团赴台参访。在台期间,受到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中央军事院校校友总会、陆军官校校友会以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立法委员”蒋孝严先生的热情接待,利用难得的见面机会双方交流了开展工作的经验,并就积极推动岛内成立相关黄埔后代组织达成初步共识,为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进一步拓宽工作渠道奠定了基础。“高唱光明旭日升,我为祖国献余生,致力中华振兴。愿祖国和平统一、繁荣昌盛。”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心愿。“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我相信,那人为的、流离分散的悲剧会一去不复返的!作者曾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我的黄埔情缘丨两岸携手传承黄埔精神,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我的黄埔情缘丨投笔从戎
4月15日 下午 3:30
其他

我的黄埔情缘丨投笔从戎 热血抗战——忆黄埔抗战老兵我的父亲田申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一所黄埔军校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统一自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天下黄埔择优刊登“我的黄埔情缘”优秀文章,供大家欣赏。1943年,祖父田汉在桂林《文学创刊》上发表了《孩子的行路难》一文,讲的是他的长子,我的父亲田海男(又名田申)在中国远征军中服役,赴印缅战场与日军作战的事,对此他很引以为夸耀和自豪。一父亲田海男(田申)1923年1月25日在上海出生,因母亲怀胎于日本,又颠簸海上返回中国,故取名“海男”。一年后他的母亲易漱瑜因病离世,是祖母把他带大,自幼饱尝颠沛流离,人间冷暖。他经常参与祖父田汉组织的演剧宣传活动,很早就接受了父辈的影响。1934年,他在田汉编剧、聂耳作曲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中饰演小栓子,与演爷爷的聂耳同台,在抗日宣传中发挥了作用。1937年上海“8.13”抗战后,他就读的麦仑中学正处于前线。父亲随音乐家张曙夫妇护送祖母易克勤从战火中经南京到长沙。那时,他协助祖父和廖沫沙、张曙编辑《抗战日报》,负责主编该报的儿童周刊《抗战儿童》,还受到了长沙八路军办事处主任徐特立的关怀和教育。1938年4月,他组建并担任“儿童剧团”团长,组织小朋友们以歌咏、讲演、戏剧为形式,到街头、学校向市民、伤兵进行抗日宣传,还将自己创作的《中华儿童血》一剧的演出收入全部捐献宋庆龄妇女儿童福利会,受到时任“三厅”厅长郭沫若的表扬。祖父田汉在军委会“三厅”任处长的时候,父亲和在《抗战日报》当编辑的好友黄仁宇曾一同到武汉汇报工作,恰逢中央军校在汉招生。在日军逼近武汉,国破家亡的历史关头,他和黄仁宇商量好要一起去报名从戎。祖父和阳翰笙告诉他们,中央军校的前身就是黄埔军校,周恩来是创始人之一,阳翰笙也在军校当过教官。现在是国共合作一致抗日,对日作战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祖父田汉和阳翰笙同意父亲他们报名。黄仁宇是大学生,父亲刚上高中,才十五岁,年龄不够,但考试成绩不错,当年夏天被中央军校十六期第一总队录取。揭榜后因受战时交通管制,他们乘江轮赴宜昌待命,在一所破庙内住了三个月。期间发生了武汉失守、长沙大火、广州撤退和汪精卫向日本投降。后来他们徒步行军抵铜梁,直到年底才行军到达成都校区。在中央军校,父亲学炮兵,黄仁宇学步兵。就炮兵专业而言,军校不少教官留学过德国日本,并有七五野炮八门,山炮四门,各种骡马百余匹供教学之用。前排右起田汉、吕霞光(原南国社员),后排右起黄仁宇、田申,1940年冬于重庆,图源《行路难》
4月12日 下午 3:14
其他

我的黄埔情缘丨难忘黄埔情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一所黄埔军校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统一自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天下黄埔择优刊登相关文章,为大家讲述“我的黄埔情缘”。百岁迎盛世,难忘黄埔情。岁月悠悠,转瞬我已逾百岁了。回顾我的一生中,自1940年投笔从戎接受黄埔军校教育后,风风雨雨,历尽沧桑,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亲爱精诚”的黄埔情。1939年,为了保卫祖国,抗击日军侵略我国,我满腔热血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投笔从戎考取空军军官学校十五期。与考取黄埔军校十七期二总队新生,同时送进成都黄埔军校十七期一总队接受预备入伍与正式入伍教育。我们一进军校大门,就看到一幅悬挂大门两旁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极为耀人眼目,激励人心,使人深受教育。入校后,首先接受预备入伍三个月,继之经过考试合格,接受正式入伍教育六个月。期间主要受步兵军事训练与政治思想教育。在政治思想教育上,使我终生难忘的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教和“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记得孙中山先生在第一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就提出:“从今日入学起,就要立下志向,一生一世不存升官发财思想,只知道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他的教导,对我们教育极深。还有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教育我们终身永守,使我们各期同学情谊亲密无间,能够“天下黄埔是一家”,有着浓浓的黄埔情。在校受训期间,无论是进行军事学术科教学,或是开展体育、文艺活动,始终贯彻继承发扬爱国家爱百姓不要财不怕死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使我们终生难忘。我今百岁,回顾我的一生,历尽沧桑,均能坚守黄埔军校给我的教育,发扬黄埔精神。先辈深情黄埔情缘,深深体现在校训“亲爱精诚”,体现在“黄埔一家亲”上,更体现在“牺牲、团结、负责”的黄埔精神上。众人咸知,黄埔同学无论领导下属、师生,前期后期、亲属,大家相见相处,都能亲如一家人。1990年,我们十七期在校受训时期的政治部主任黄埔一期学长邓文仪,从台湾率访问团来上海参访,拜访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我时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秘书长,与宋瑞珂会长一同热情接待了台湾以邓文仪会长为团长的中国民主和平统一策进会参访团。该团成员大多是黄埔同学。两岸相隔虽已几十年,但相见有如亲人,互诉别情,畅谈甚欢,共议祖国统一大业,并取得共识,在交谈中气氛十分热烈。1992年,邓文仪身体不适,再次委派台湾中国民主和平统一策进会执行副会长黄埔六期学长陈述诒率团来大陆访问,并来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造访交流。我热情参与招待,并主持座谈会进行交流。会上两岸黄埔同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咸认两岸同胞热切希望祖国统一,取得共识。会上充满黄埔情谊。该访问团回台湾不久,邓文仪学长即来函感谢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热情接待。原函如下:夏副秘书长世铎大鉴:本会此次由执行副会长陈述诒、副秘书长李民钦、顾问祁宗汉、秘书处主任邬昌贤等率团北上,抱持热诚之心,冒严冬天寒拜访贵会复承。先生恳切接待,为了振兴中华,实现祖国统一,提高国际地位,交换宝贵意见,获益匪浅;两岸民间交流已达水乳交融,和平统一咸具共识。两岸当局倘能以开阔心胸,真诚相待,大业何患不成。台湾同胞除少数野心家及“台独”分子外,大多数人皆认同统一主张。本会成立之宗旨与贵会不谋而合,今后当不断加强两岸经贸,文化交流,互补互利,早日促成统一大业,使中国日臻富强,以期大同理想之实现。有生之年,自当不遗余力,献身统一,尚幸先生有以教之。此次访问,承蒙协助,尤深感激,谨表谢忱,专此奉陈并颂。崇祺中国民主和平统一策进会会长邓文仪1992.121985年,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我即在宋瑞珂会长领导下工作,长达十年。期间深受他公而忘私,勤劳朴素的工作作风,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负责态度的教育,对我提高工作能力、思想认识有很大的影响。我工作上感到困难,他总是鼓励我帮助我克服困难。他刚正不阿,有同学受到不公非议时,他力排众议维护这位同学的权益。我不幸患了感冒,宋会长以年老之身,亲自悉心热情照顾,使我很快痊愈。他待我如亲兄弟般的黄埔深情,迄今难以忘怀。五期老大哥杨实人是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早年参加革命,曾任中共长春市委组织部部长、南昌市副市长等职,以其丰富的革命实践及经验,指导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取得发展。他对后期同学极为爱护,多方扶掖。每当我遇到工作困难时,他总是热情帮助,悉心指导,鼓励我克服困难。“亲爱精诚”的浓浓黄埔情,深深体现在他的言行之中。当时,杨副会长已年逾九旬,仍然孜孜不倦读书学习,认真笔记,虽身居高干,生活仍极俭朴,家中陈设也极为简陋,日常生活饮食也较为简单。有次,我因工作到他家请示汇报,时近中午,他怕我回去误餐,极力留我在他家用餐。餐桌上只是一碗辣椒,一碗咸菜豆芽,还有一碗白菜肉丝,一碗豆腐汤。用餐时,他不时地把白菜肉丝夹到我的碗里。大概他认为这是最好的菜了。看到他生活如此俭朴,对我如此热情,我内心十分感动。像他这样一位为革命奋斗一生的老革命干部,不贪享受,不为名利,心胸坦荡,公正廉明,热爱祖国,热爱党的黄埔前辈,我从心底里对他非常敬爱。台岛情怀我在军校毕业后,留校曾在十八期一总队、十九期二总队任教,与学生朝夕相处,感情异常深厚。他们毕业后,各奔战场杀敌,不少学生还经常与我联系。两岸隔绝后,联系中断几十年,尽管我与台湾海外同学政见不同,但黄埔友情犹在。待两岸开放后,台湾海外同学纷纷来大陆探亲访友,来到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拜访、相聚。有些同学并不相识,只要互道哪一期的,大家就会相互热烈握手,互诉衷情,表现出浓郁的黄埔情谊。2006年,台湾的黄埔十九期二总队同学得知我在上海同学会工作,以原台湾炮兵学校校长林强中将为首,代表在台湾的十九期同学来函邀我去台湾观光、探亲、参访、欢聚。信函热情洋溢,充满黄埔深情,之后,又不断催邀。为了执行贯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宗旨,促进祖国统一,我去函表示有机会定去台湾与诸同学欢叙。很快他来函对我将去台湾表示热烈欢迎,莫不雀跃,欢欣鼓舞,黄埔情怀跃然纸上,读之令我十分感动。我终于消除某些顾虑,于2007年11月欣然随一旅行团去台湾旅游,藉此与台湾的十九期诸同学相聚。2007年11月22日,我们乘航班飞抵桃园机场,下榻在台北新竹饭店。令人兴奋的是,当我步入饭店大厅时,早已在大厅等候多时的几十位十九期的学生,偕同夫人纷纷迎了上来,热烈亲切与我拥抱,向我致意。其中就有多名如林强中将等将官学生。大家一见面即如亲人一样互诉离别衷情,情意绵绵充满黄埔情谊。由于我在台湾的行程已经排满,无多的时间与他们相聚,经过协商,学生们决定在我离开台湾的前一晚上,他们正式设宴,表示欢迎与欢送。他们的黄埔盛情让我深为感动。这天晚上,十九期一、二总队的黄埔同学特地假座台北市著名的喜相逢酒楼隆重举行宴会欢迎我。当我到达酒楼时,林强中将等同学立即从酒楼大门趋前迎接。回顾我从1943年冬,离开成都军校十九期学生后至2007年与他们相逢,整整泪别了64年。昔日大家都是风华正茂的青少年,于今皆已是鬓发斑白的老人了。大家相见互相拥抱,倾诉别情,莫不感慨万分。“亲爱精诚”黄埔情缘溢于言表。入席后,台湾的黄埔十九期一、二总队同学会会长何通俊首先热情洋溢地致欢迎辞。致辞完毕,诸同学齐声向我说:“请老师训话!”想不到两岸隔绝60多年,黄埔情谊依然;但他们多与我年龄相仿,多为中上层退役军官,居然仍有师生之情,对我仍很尊重,目睹此情此景,确实使我十分激动。藉此宴会机会,我也坦诚发了言。我说:“我们在成都泪别了60多年,今天在台湾重逢,实在令人高兴。多少年来,我们希望相见的心愿,今天终于实现了。”我又动情地说,我们祖国大陆五十多年来,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国家强大了,人民生活提高了,帝国主义再也不敢侵略我们了。我们两岸同胞同是血肉相连的炎黄子孙,全国人民都热切希望两岸和平祖国统一。孙总理教导我们说:“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幸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我想我们黄埔同学都不会忘记他的教导。今天祖国又赋予我们两岸黄埔同学历史使命,就是要遵循孙总理的遗教,继续继承发扬黄埔精神,为促进祖国统一贡献力量。”我还毫无顾忌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在大陆失败的原因,由于贪污腐败,不民主、不团结,人民生活艰苦,发动内战,士气涣散,失去人心等。众多同学听了我的发言,几次鼓掌,并纷纷发言表示赞同我的看法。宴会上,同学与家属热情举杯向我频频敬酒,气氛十分热烈。大家都有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席间充满一家人的黄埔深情。宴会后,同学们及家属纷纷向我赠送礼品,并与我合影留念。我也将带去的《黄埔》《上海黄埔》和拙作《桑榆墨韵》分赠给诸同学。临别依依,大家充满难分难舍的情谊,至今令我难忘。作者系黄埔军校第17期生、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我的黄埔情缘丨两岸携手传承黄埔精神,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
4月8日 下午 3:51
其他

我的黄埔情缘丨两岸携手传承黄埔精神,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

“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一所黄埔军校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统一自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天下黄埔择优刊登相关文章,为大家讲述“我的黄埔情缘”。前言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外患频仍、内乱纷争的情况下,于1924年建立的。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是创校者,当初目的是要建立一支正规的革命武力,来外抗强梁、内除军阀,伸张正义、图民族之复兴。后来以黄埔师生为重要基础的革命军,在东征、北伐、抗日的战争中,都有居功厥伟的贡献,赢得了国家的统一和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伟大胜利,也奠定了黄埔军校在历史上的地位。说到黄埔军校,对我的家族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1937年我的父亲以一个21岁黄埔军校毕业的少尉军官的身份投入了抗战,这场战争中国军队牺牲非常惨重,但我的父亲能够幸存到抗战的胜利,这是他毕生的光荣事迹,对于他的子孙来说也是与有荣焉。他在80多岁时还能清晰地给儿孙讲他与倭寇战斗的回忆,可见抗日战争在他的人生中,是最艰苦但也最精彩的一页。我也听过父亲那一辈的人在抗战中的回忆。如果他是军人,他有艰苦战斗的回忆。如果他是平民百姓,他有艰辛逃难的回忆。“巨流河”的作者齐邦媛教授,是个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她在抗战胜利70周年以90岁的高龄回忆说,她的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就是从1937年到1945年之间,中国抗战的八年最艰苦的时光,但也就是她人生最好的时光,因为她看到中国人为争尊严、求生存,团结一心,前仆后继地牺牲,不屈不挠,越战越勇,她看到了中华民族生命的韧性,那时全中国人只有一个信心:“中国不会亡,因为有你!”是的,神圣的抗战唤起了民族魂!抗战中的黄埔精神“自由是无价的”,中华民族的自由是同胞们用鲜血换来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长达5000公里的正面战场和幅员130余万平方公里的敌后战场所进行的。倭寇投入的兵力,最多的时候高达300万,八年的战争打下来,日军被俘的、打死的、受伤的,据统计为261万,其中死亡133万。但是中国在对倭寇八年的抗战中也牺牲了三百万军人,其中就有19万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为国捐躯,三千万的中国老百姓遭到倭寇的屠杀和无辜的死亡。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使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宣告崩溃,东北收回了,台湾收回了,中华民族也前雪了从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受到倭寇欺侮的耻辱。抗日战争如从1937年倭寇全面侵华算起是八年,但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倭寇占领了东三省算起,就是十四年了。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我们受尽倭寇的欺侮。我们忍辱负重,尝试过各种方法,对倭寇晓以大义,道德劝说,企图换得倭寇的仁义相待。然而倭寇依然无情而残酷地对待我中华民族。这并不是有限制的政治目的,而是要根本消灭我中华民族,强占我九州大地,孰可忍?孰不可忍?我们在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中华民族人无分男女老幼,地不分南北西东,大家握紧刀枪奋勇上战场,每个男女都愿意从军,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在那个亡国灭种的战争里,中国军队连投降的机会都没有,只有战斗或死亡的选择。我曾经问过参加抗战的父亲,怕不怕死?他说:“幸生不生,怕死必死”。我觉得抗战时期的军人都抱着“我生则国死,我死则国生”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他们时时准备为作战而牺牲,这就是中国军队的黄埔军魂,也就是中国的民族魂。黄埔的精神承继民族精神
4月1日 下午 2:59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20期生张俊杰,第21期生廖志超,战干团嵇永智、石世泽、白健彬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张俊杰1923年农历六月初四出生,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人。1940年参军入伍。1944年6月,在黄埔军校第九分校(新疆乌鲁木齐)学习。1949年9月随部队起义,后脱离部队回到地方从事手工业生产。1956年,任国有企业中层干部。1986年退休。历任甘肃省天水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常委、委员,现任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寄语:百年学子不忘初心,黄埔精神发扬光大!两岸统一祖国大业,共创辉煌美好中华!廖志超廖志超(廖俊英),1921年5月出生,陕西汉中南郑人。1944年汉中联中高中肄业。1947年12月,毕业于成都黄埔军校(第21期)炮兵第3中队。1948年春一1949年7月,在203师(青年军)2旅4团1营2连任少尉、中尉排长。1953年9月,在褒城县任教师。1974年5月,在南四中工作。1979年12月退休。寄语:百年风雨,百年沧桑,百年黄埔,英才辈出。在黄埔军校成立100年之际,作为一名老兵,我要感谢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贡献的人们。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愿所有的黄埔人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嵇永智嵇永智,女,1917年10月出生,陕西汉中人。1934年毕业于汉中女子师范学校,曾任汉中中山女子小学教师。1939年毕业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第4团(战干四团)女生队,专业战地救护。毕业后任勉县女小、汉中鼓楼小学、东湖小学、社坛小学教师,童子军教练教师。寄语:伟大的黄埔军校百岁诞辰,我为母校骄傲,向母校致敬!昔日,黄埔师生为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我们要教育子孙后代传承和发扬黄埔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3月25日 下午 5:38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17期生王继才、鲁耀荣,第18期生何耀华,第19期生王进华,第21期生胡鹏君,第22期生李中英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王继才1921年5月出生,山东郓城人。1943年毕业于黄埔军校七分校17期。1939—1941年,在湖北老河口五战区军校学习。1942—1943年,在西安王曲七分校通1队学习。1943—1944年,在洛阳一战区干训团通讯班学习。1944—1947年,在整27师任上尉连长。1947—1949年,任第七兵团上尉连长。1949年随第七兵团起义。1952—1959年,到三原钻校学习后在地质部当电工钻探机长。1963年起在华阴农场八连工作。寄语:热烈祝贺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继续发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早日实现祖国统一。鲁耀荣出生于1923年2月5日,甘肃永登人。永登龙岗学校毕业后考入兰州师范就读。后遇黄埔军校招生,投考后被录取到黄埔军校七分校第17期无线电训练班,学习无线电收发电报技术,毕业后分配到部队工作数年,后因病解甲归田。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时,鲁耀荣即申请入会成为正式会员。在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第四次理事会上当选为理事。寄语:值此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我向为国家独立、民族复兴而献身的黄埔学友致敬!愿黄埔军校的精神指引我们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何耀华原名何广仓(报考黄埔军校时,为表明自己的报国志向,改字为耀华),1922年5月出生,陕西长安人。1943年5月毕业于黄埔军校七分校18期15总队,后参加抗日战争,历任少尉见习、少尉、中尉副连长、上尉连长。1949年,随部队在成都起义,后被编入西南军区军政大学。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182师545团任连级教官、连级大队长。1980年后,任长安县人事局行政19级干部。寄语:作为一名黄埔人,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精神。我们要坚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传承和发扬黄埔精神;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王进华1921年8月7日出生,甘肃临泽人。1942年考入黄埔军校19期学习,毕业后在青年军206师、新疆178旅任排长、连长。1949年起义,因守护机场有功受奖,先后在6军炮工团任副连长、连长。后在湖南长沙高级工兵学校学习。1954年,转业到甘肃省商业厅工作,直至离休。1990年加入甘肃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历任兰州市七里河区联络组组长,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二届、三届理事、联络委员会委员,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政协兰州市七里河区第五届委员。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寄语:在黄埔军校建校百年之际,我作为一个黄埔老兵,要坚持健康地活着。只要一息尚存,本着“亲爱精诚”的校训,坚持奉献精神,团结两岸同学,促进和平统一早日实现,如果能亲眼看到这一天最好!胡鹏君1916年11月4日出生于贵州省安顺市王家庄。其父胡一,黄埔5期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战期间的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保卫战、宜昌保卫战、鄂西会战等,获得“忠勤勋章”和“抗战胜利勋章”,在战场上曾留下遗书,嘱咐胡鹏君,他若牺牲,要胡鹏君从军报国、抗日雪耻。受父亲影响,胡鹏君1944年在重庆考入中央陆军机械化学校第7期(比叙黄埔军校21期)学习。1947年,胡鹏君任79军98师中尉排长。1949年12月,随部队在什邡起义。1950年退伍后,在乐山公路养护总段(现市公路局)任会计至退休。寄语:在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之际,作为第二代黄埔军人的我,也走过了人生的百年之路。回首百年,我无怨无悔,我将永远铭记“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并希望黄埔的后代们继承和发扬黄埔精神,为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贡献更多力量,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衷心祝福中华民族繁荣昌盛,黄埔精神永存!李中英1922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任隆镇五村(蒲家坝),后迁居任隆街村。1939年,到成都航空特务旅当兵。1940年至1942年9月,先后在河南新安县一战区、川军36集团军41军178师工兵连当兵,任师部文书。1942年10月,进入湖北光化县襄阳中学读书,后到河南漯河许昌陆军104师当通信兵至1947年10月。1947年11月,考入黄埔军校22期工兵科。1949年年底,在四川大邑县安仁镇起义。1950年1月回到家乡任隆,先后在任隆、附西、大石、下东、农兴、上东、黄泥等地学校任教。1980年退休。历任遂宁市黄埔联络组副组长、蓬溪县黄埔联络组组长。曾任蓬溪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第六
3月22日 下午 1:53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14期生夏禹声、第16期生武铮、第17期生陈焜生、第18期生李茂德、第20期生张雨龙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夏禹声1920年3月出生,贵州湄潭人。黄埔军校五分校第14期通讯科毕业。1937年从贵阳达德学校(高中)毕业后,随即考入黄埔军校五分校第14期通讯科。1940年编入云南交通大队,配属于步兵第3、4旅,驻防云南蒙自、金平、屏边、建水一带,在阻击日军战斗中负伤,先后任通讯员、无线电总台副台长。1941年,任无线电第5台台长,后任第93军22师上尉连长、少校连长。1945年,随第一集团军赴越南河内接受日军投降,负责接收通讯器材。1946年回国后,任国民革命军第93军22师通讯连少校连长(正营级)。1950年定居辽宁锦州,任锦州锦华被服厂主管会计。1962年返回贵州湄潭,在家务农。1978年,先后在湄潭永兴民小、永兴二小、永兴中学担任英语教师。1990年退休。近年来,年过百岁的夏禹声在亲友陪伴下多次赴黄埔军校五分校旧址(云南省陆军讲武堂)参观。夏老常说,如今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自己身体健康、子女孝顺、家庭幸福,能享此盛世中华,实属百岁黄埔老人幸事!寄语:黄埔师生在保家卫国、
3月21日 下午 2:48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18期生欧阳电、黄锡骥、汤灿英,第19期生霍耀田、王仙洲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欧阳电1922年8月出生于广东中山,黄埔军校二分校18期步兵科毕业。曾担任国民革命军65军整编187旅连长,参加过粤北会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广东省监狱管理局下属广州监狱工作,直至退休。现任广东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寄语:黄埔建校百年,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一百年,但“祖国尚未统一,同志仍需努力”,黄埔人要继续传承革命精神,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只要我们强大了,
3月18日 下午 4:45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17期生李颂卓,第18期生谭天健、彭国军,第19期生曾纪永,第21期生朱涛、周家修、郑辉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李颂卓1920年出生,湖北武汉人,黄埔军校17期生。1938年投笔从戎,在中央防空学校第8分队任照空兵,随部队辗转湖北、湖南、贵州、甘肃等地执行防空任务,参加过武汉会战。1942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七分校,后加入青年远征军204师赴缅甸密支那对日作战。1945年随新1军到广州接受日军投降。1949年后,在湖北省建筑机械厂工作直至退休。退休后,看到学校缺英语教师,自愿到中学和职业学校任教。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初期,曾驻会工作。澳门回归之际,和黄埔学长共同出资,在自家院内先后两次举办“湖北省黄埔同学暨后裔喜迎香港、澳门回归书画展”。为了宣传党的政策,连续20年利用自家临街优势出资开办大众阅报栏。荣获“黄埔军校同学会先进会员”称号,多次获得“优秀民革成员”“优秀市民”“模范老人”称号。现任湖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寄语:弘扬爱国黄埔精神,投身民族复兴伟业!谭天健1923年出生,湖南长沙人,黄埔军校18期生。1940年考入黄埔军校,参加了第三次长沙会战、常德会战,在常德会战中身负重伤。1952年,考入湖南省农业厅抽水机总站技术培训班学习,之后被分配到湖北省农业厅水利局抽水机总站工作,参与了鄂城县蒲团乡抗旱工作,
3月15日 下午 12:05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15期生罗远耀,第16期生梁志尚,第18期生马玉伟,第21期生王东垣,第四军官训练班1期生葛企业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罗远耀原名罗谦,1922年4月出生。原籍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邓湖村,现迁居泾县茂林镇潘村。1937年考入黄埔军校15期7分校4总队步科,在西安王曲镇受训。黄埔军校毕业后分配到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历任少尉、中尉副官。1941年,调入第5军第200师第598团任上尉连长,随部参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从缅甸回国后,被调入第39军第56师第168团,参加了1943年冬策应常德会战的作战。抗战胜利后,编入中央训练团第20军官总队,随后退役。现任安徽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黄埔军校同学会泾县联络组组长。寄语:在抗战年代,一代代黄埔人投身于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爱国救亡、不怕牺牲”
3月11日 下午 12:06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16期生陆颂闻、魏愉同,第17期生夏世铎、储家俊,第18期生张远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陆颂闻1920年4月29日出生于江苏泰州。毕业于黄埔军校三分校第16期政训1总队。抗战期间,曾参加新河庄战役、浙赣战役、梁家渡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上海第四棉纺厂工作直至退休。陆颂闻爱好书法和诗词,曾任中国诗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北京神州美术院特聘书法家,作品入编《当代律诗选粹》《中国书法年鉴》《黄埔军校辛亥百年书法作品集》《隶书选集》等,并多次在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寄语:2024年,我们迎来了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作为104岁的黄埔同学能见证这一时刻,我感到非常荣幸。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祝愿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魏愉同1923年1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39年考入西安王曲黄埔军校16期步科,毕业后曾在第1军、重庆军委会侍从室、97军任职。1944年参加桂柳会战。抗战胜利后被选送至中央警官学校学习。1947年分配至江苏省警察局任督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苏北人民医院从事文书、统计、基建管理等工作。现为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理事。寄语:首先,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年。我1939年跨进黄埔军校大门,当时国难当头,我决定投笔从戎,保家卫国。记得军校门前有副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我想,每位黄埔同学都会为进入此门而骄傲。如今,中国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变得繁荣富强,但仍希望年轻一代能继承黄埔精神,当国家需要时,能迎头而上,为国尽一份自己的责任。夏世铎1920年4月22日出生于北京,籍贯安徽巢湖。毕业于黄埔军校17期1总队炮兵科。1956年,进入民进上海市委工作,曾任民进中央副主席吴若安秘书、民进上海市委宣传部负责人。夏世铎积极参与筹备成立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后历任副秘书长、理事、常务理事等,曾负责主编《上海黄埔会讯》《上海黄埔》。在为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的30余年里,他参与接待了数千人次的台湾退役将领、统派人士及海外黄埔同学,并与他们结下深厚的情谊,团结了大批海内外黄埔同学和亲友,为反分裂、反“台独”、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荣获上海市普陀区政协委员先进个人等。现任上海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寄语:日月飞逝,转眼黄埔军校已至百年华诞。作为104岁的黄埔老人,欣逢母校百年华诞实为庆幸,深感荣耀。回顾百年来,黄埔师生秉承孙中山总理遗教,发扬黄埔精神,不怕牺牲,勇于斗争,为国家统一、民族复兴,历经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为维护世界和平、保卫国家神圣领土和争取人民幸福生活立下了功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飞跃进步,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技、军事和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作为亲历新旧两个中国的百岁老人,我感慨万分,深感作为一个中国人生活在如此美好的年代是多么幸福!感悟之余,禁不住吟诗一首:幸未抗战死,留我当有用,祖国未统一,我仍须努力。储家俊储家俊(军校用名储家驹),1922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丰义。黄埔军校17期生,现住苏州太仓。1939年7月,军事委员会军训部成立入伍生第1团,委托江苏省江南、安徽省皖南、浙江省浙西等行政长官公署,在苏浙皖等沦陷区招考知识青年从军报国,储家俊放弃学业报名并通过考试。在江西参加入伍训练后,进入黄埔第三分校学习。毕业后分配至入伍生团任班长,之后升任中尉排长。后随钱卓俨入南抚师管区任学兵连上尉副连长、连长。20世纪50年代初,在江苏省水利厅太仓观测站任观测员。1958年起,在太仓务农至今。寄语:牢记“忠诚、博爱、纪律、创新”,传承黄埔精神,致力振兴中华。张
3月7日 下午 6:20
其他

黄埔情——两岸“和衷共济·共襄盛举”中国长城艺术大展在北京、台北举行

2024年2月28日,由黄埔军校同学会、北京至高美术馆与台湾史记文化出版社、台湾振兴中华民族暨文化经济促进协会共同举办的黄埔情--两岸“和衷共济·共襄盛举”中国长城艺术大展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同步在北京、台北线上线下进行,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台湾黄埔退役将军、军人及其亲属,海峡两岸暨港澳知名书画家、黄埔亲属学者以及书画爱好者等近300人分别出席两地现场活动。两岸与会嘉宾围绕长城艺术主题,对长城文化、长城精神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等丰富内涵和内在联系,以及如何在新形势下增进中华民族和两岸一家亲的广泛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共同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历史进程等,挥毫泼墨、交流研讨,开启了新的一年两岸文化交流热潮。▲陈知庶致辞▲洪秀柱视频致辞▲王在希致辞▲李本京致辞▲米良致辞▲黄博钧致辞▲谢政谕致辞▲林俊明致辞上下滚动查看照片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这次中国长城艺术大展活动是继2022年两岸共同举办黄埔情-两岸“同扬文化·喜迎新春”书画交流活动后,两岸又一次弘扬中华文化的盛会。画展以文传情,增进了两岸同胞间的深情厚谊,共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多位台湾艺术家从宝岛专程赶来北京参加交流活动,充分说明两岸同胞对中华文化的尊崇和热爱、对双向交流的期盼和期待。期待新的一年里,欢迎大家常来常往,来游览长城,赏美丽风光,品特色美食。他指出,长城和长城文化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世代赓续。一部长城史,就是中华民族的团结、奋斗、互助发展史,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苦难走向辉煌,目睹了中华大地由贫瘠走向富裕,也必将看到中华儿女迈向祖国和平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作为黄埔人,要把“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与新时代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长城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宝贵财富,两岸通过举办长城画展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更多海内外同胞了解长城,热爱长城文化、中华文化,特别是推动两岸青年一代的交流交往、观光研学,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验长城文化、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休戚与共,增进对中华民族和两岸一家的认同共识,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在台北现场作视频致辞,台湾中华战略学会理事长李本京、台湾书画协会理事长黄博钧、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谢政谕先后发言,大家表示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奇迹和骄傲,享誉中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精神的重要象征,在炎黄子孙心中有着特殊的情感,千百年来为中华儿女所尊崇和热爱,更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共同尊崇、共同守护、共同弘扬、共同光大。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路晓峰主持开幕式。据悉,北京画展将向公众展出5个月。期间,还将举办“长城文化论坛”和“两岸文化交流论坛”。>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END】【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黄埔军校第18期生林上元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今天黄埔精神的核心是国家统一【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19期生杨大昆、汪镇华,第3军训班第15期生朱奇,军官训练班第8期生夏毅,第20期生孙钊
2月29日 下午 2:31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第19期生杨大昆、汪镇华,第3军训班第15期生朱奇,军官训练班第8期生夏毅,第20期生孙钊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杨大昆1924年8月3日出生于四川乐山。1945年毕业于黄埔军校19期战车兵科。1946年,在北平装甲战炮兵团第2营任少尉技佐。1947年,任天津装甲兵保养总厂中尉军械员。1948年,调任江苏无锡装甲兵司令部独立战车2营中尉连附。1949年9月,在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机械局设计科工作。1953年,调任北京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二局设计处工程师。1956年,任机械电子工业部北京机床研究所高级工程师。1990年离休。离休后,杨大昆积极参加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活动,被选为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三、第五、第六、第七届理事。2023年8月,当选为北京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寄语:我与黄埔军校诞生在同一年,期待2024共庆百年!回首百年历史,黄埔师生为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了不朽功勋。进入新时代,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要秉承建会宗旨,传承“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加强与岛内和世界各地黄埔同学及组织的联系,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民族复兴作出新的贡献。汪镇华1924年4月16日出生于湖南沅江。黄埔军校第六分校19期步兵科毕业,毕业后留校任上尉政训干事。1944年,转入国民革命军第24集团军参加抗日战争。1945年,在长沙参加日军投降仪式。1949年9月,进入中南军政大学学习,后从事《战士报》的出版工作。1950年2月,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38军。10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立功一次。1957年6月,到辽阳市铧子改造队做宣传工作。1981年12月退休。曾任辽宁省辽阳市第七、八届政协委员,现为辽阳市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寄语:薪火相传百年路,黄埔精神续荣光。共襄盛举迎校庆,再创黄埔新辉煌。朱
2月26日 下午 2:02
其他

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今天黄埔精神的核心是国家统一

“这是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向我授予勋章。我感觉这是最大的荣幸,因为中国抗日战争是全民抗战,当时我们黄埔军校的学子则承担着守土的责任。”近日,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林上元一边指着照片,一边回忆起他在黄埔军校求学的经历。林上元说,他于1941年进入黄埔军校,当时只有18岁,由此成为了成都中央军校(黄埔军校)第十八期学员。“我是在抗战期间进黄埔军校的,当时黄埔军校迁到成都了。我父亲林薰南曾在黄埔军校一期任教。他不太同意我去考军校,不希望我成为军人,怕危险。但我没理他,直接报考了,我就这样进入到了黄埔军校。”林上元。记者
2月23日 下午 12:13
其他

【世纪黄埔·百岁寄语】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黄埔军校第18期生林上元

2024年,恰逢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纪念,部分黄埔学子已逾百岁,但他们依然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念兹在兹,诠释着黄埔人的爱国使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出了“百岁黄埔老人寄语黄埔百年”的特别策划,邀请全国各地的百岁黄埔老人抒发爱国心、畅叙黄埔情!我们衷心祝愿黄埔老人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诸事顺遂,更祝愿祖国早日实现完全统一!林上元原名林仪,1924年2月20日出生于湖北武汉市。黄埔军校本校18期炮科毕业。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2015年,作为抗战老战士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现任黄埔军校同学会会长、民革中央顾问。寄语: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来了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同时也度过了我100周岁的生辰。回想起我百年的经历,无限感慨和唏嘘!早在我18岁时,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疯狂的日本侵略者占据了我大半国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我满怀为国尽忠的理想,毅然决然地报考了黄埔军校,誓死投身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争洪流中。当时和我同期入校的战友还有程潜的儿子程元、钱大钧的儿子钱忠泽等人,我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投向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战场,这就是我们那一代人的抱负和理想,我们那一代人的家国情怀。黄埔军校是驰名中外的四大著名军校之一,由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亲自创办。黄埔军校的百年历史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立下了丰功伟绩,由此凝聚而成的黄埔精神也成为国家民族的宝贵财富。今天,我能见证黄埔百年校庆,感到无比自豪,但又感到由衷的惆怅。一百年前,校总理孙中山的遗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至今仍然响在耳边,但大陆的黄埔老人已逐渐走远,总理的遗言尚未实现。黄埔精神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由年轻一代去实现。我们这些还健在的黄埔同学更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而继续奋斗!来源:《黄埔》2024年第1期编辑:王博林坚:构建“黄埔共同体”,努力促进祖国统一旧友新朋相聚
2月19日 下午 4:37
其他

巨鹿县公益人先锋奖、巨鹿县慈善公益家庭——河北黄埔亲属刘恒均一家,热心公益受表彰!

2024年1月20日上午,由巨鹿县民政局、县慈善总会发起的首届“巨鹿公益人”表彰大会在巨鹿县老年大学举行,黄埔军校18期生刘信明之子刘恒均、之孙刘洋同时登上颁奖台,领取巨鹿县公益人先锋奖杯、荣誉证书和带有公益人标志的棉衣等奖品,随后刘恒均还作了题为“慈善公益伴人生
2月2日 下午 2:49
其他

2024年第1期《黄埔》杂志目录

阅读《黄埔》杂志2024年第1期正文,请点击页面左下方“阅读原文”。来源:《黄埔》杂志社编辑:王博审校:许波、骆凡【END】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上)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中)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下)
1月31日 下午 2:01
其他

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在京理事及亲属新春茶话会

1月29日,黄埔军校同学会举办在京理事及亲属新春茶话会。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出席活动并致辞,部分在京理事、知名黄埔亲属、媒体记者等百余人参加。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陈知庶出席活动并致辞陈知庶首先代表黄埔军校同学会和林上元会长,向各位理事、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致以新春的问候,并对大家一年来为推动两岸交流融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所做的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随着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结束,两岸关系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百年黄埔踏上新的赶考路,地位更重要、价值更独特、空间更广阔。他强调,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充分发挥黄埔特色优势,以民族情、同窗情、袍泽情为纽带,进一步深化对台交流交往,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发展,热情参与黄埔军校同学会的活动,共同传承弘扬“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团结一心、携手奋斗,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新春茶话会现场茶话会由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路晓峰主持,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秘书长宋为、黄埔军校同学会副秘书长许友滋出席。期间,部分黄埔亲属表演了文艺节目,气氛热烈欢快,喜庆祥和。文艺节目来源:黄埔军校同学会编辑:王博审校:许波、骆凡【END】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上)黑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徐建国到黑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走访调研
1月29日 下午 4:12
其他

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下)

陆军军乐学校始末陆军军乐学校前身为军政部军乐训练班。抗战时期,中央训练团于1939年9月在重庆复兴关(浮图关)成立音乐干部训练班,简称“音干班”。主任白兆琼(保定2期,河北大兴人),副主任华文宪(浙江临海人,上海音乐专科毕业),音乐教官有夏之秋、胡然、贺绿汀等。第1期学员有百余人,多数为音乐专科和各大学的学生,余为各战区文工团选拔人员。音干班实行军事化管理,除上声乐和器乐课外,全班教官和学员还必须参加重庆各处所举办的音乐演奏会。1940年10月,军政部委托中央训练团音干班添招了50名军乐学生,年龄自15岁至18岁,他们都是从各处学校考选而来的。经过10个月的初级训练及严格淘汰,留下来的学生继续训练。1941年6月,军政部6年前公派留学生洪潘(1909-2004,福建南安人)从维也纳音乐学院学成回国,抵达重庆向军政部报到的第三天,蒋介石即在复兴关中央训练团召见他,当时在座的还有中训团教育长王东原、中训团副团长张治中。蒋介石面询洪潘的留学情况,以及德奥军队里军乐的设置等问题。听了洪潘的扼要介绍后,蒋介石很兴奋,随即命他着手整顿军乐、典礼乐,并要求拟出规划。洪潘还建议筹办一所军乐学校,作为培训军乐人才的基地,并希望能提高军乐演奏者的待遇等。蒋介石当即表示同意,随手书写一笺,让洪潘转交教育部和内政部,成立礼乐馆。同年10月,音干班设军乐组,洪潘任组长。第1期共有新旧学员50名,每期分成3个阶段教授,每阶段10个月。陆军军乐团演奏会广告1942年1月,中央训练团音乐训练班撤销,军乐组移交军政部改为军乐训练班,洪潘任主任。同年10月,训练班奉准改称陆军军乐学校,隶属军政部。此乃我国唯一之军中音乐教育机构,校长蒋中正,教育长洪潘(一等正同上校,后晋升为少将),教官有夏之秋等30余人。内分器乐、声乐两科,均系招考普通高初中学生,施以3年之养成教育,以备充任各军乐队队官或教官,及军事机关学校部队声乐教官。又由于国内各军乐队官佐与部队之司号官多未受正式教育,特设乐官班与号官班加以调训,训练期自3个月至1年,授以补充音乐教育。由此本校为培养军乐人才,提升演奏水平,推动军乐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42年,《音乐月刊》发表洪潘《谈军乐》1943年初,遵照军政部命令,洪潘又负责组建了一支120人编制的陆军军乐团,洪潘任团长兼指挥,基本成员由原军乐组管乐人员组成,另从其他军乐队抽调人员充实,待遇同少尉至上校不等。洪潘指导全团采用德国学派的吹奏方法,音响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经过几个月的严格排练,具备了公演条件。同年5月31日,重庆《中央日报》登载演奏广告云:“陆军军乐团第一次演奏会,指挥洪潘;节目有施特劳斯、贝多芬等作品;时间:6月2日下午7时半;地点:黄家垭口抗建堂;票价:二百元、一百元、五十元。”此次首演,洪潘指挥乐队演奏了施特劳斯、贝多芬、莫扎特等作曲家的作品。这是一种音乐会形式的军乐演奏,已经不是一般军乐队承担典礼演奏的概念。当何应钦等军政要员及重庆市民,第一次看到军乐从单纯的典礼乐事移植至剧场,成为舞台上一种全新的音乐表演艺术形式时,大为赞赏。美国驻华军事顾问看过演奏后,也为中国有这样一支军乐团而感到吃惊,并经常邀请该团演出。蒋介石招待外国来宾时亦常令军乐团演奏,以彰显国威,且云:“古时教育节目中乐与舞相合,主旨在整齐节奏,陶冶情操,发舒心意,而尤其是军乐,军队完全藉以振作精神,激扬志趣,于和谐奋发之中,培成尚武一致的勇气和团结进取的朝气。”从首次公演到1947年春,陆军军乐团在重庆举行了数以百计的演奏会,节目有: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施特劳斯的《蓝色的多瑙河》等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曲目,展现了军乐艺术无可替代的独特美感,极大丰富了民众的音乐生活,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陆军军乐学校自中训团音干班招收军乐组学生训练之日起,至1947年已届6年,计毕业器乐科学生4期,声乐科学生2期,及调训乐官号长各1期;毕业学员生200余人,均能各就岗位,尽力服务。此时,军乐团被改编为军乐教导队,并入军乐学校。1948年,该校由重庆迁移上海,1949年又迁往台湾。洪潘则毅然放弃高官厚禄,加入人民的行列,为新中国的军乐事业,鞠躬尽瘁,奉献余生。洪潘克尽厥职之余,还潜心研究军乐理论,在1942年重庆的《音乐月刊》杂志上发表了《谈军乐》一文。据中外音乐学者研究考证,一致认为《谈军乐》是中国军乐理论研究的起始点,可谓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全文完)来源:《黄埔》2021年第3期编辑:王博审校:许波、骆凡【END】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上)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中)
1月26日 下午 5:33
其他

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中)

1930年冬,国民政府电令全国各军政机关和部队,将所属军乐队的编制名额、乐器数量一并呈报军政部汇总统计,参照南京各军政机关现行军乐队编制,起草全军规范统一的军乐队编制,拟定军乐整理及配属办法。总理迎榇宣传列车之中央军校军乐队1933年9月14日,军事委员会为“87师各团军乐队”是否裁减一案,校长蒋介石批示:“不必裁减,又军乐重要,急应设校专教,现无经费,可附设于军校,聘请奥国专家教授,其名额请计,将来各师与各处分配之。”1934年南京中央军校附设军乐训练班,后因经费困难,暂从缓办。1935年8月,军政部设立军乐研究会,借鉴德、奥二国军乐队技术优良、配备完善之现况,拟订了军乐队三种编制方案,整理号谱和典礼乐谱。经整理,全国军乐队趋于规范统一,迎来军乐工作的新阶段。此时,南京计有7支军乐队:甲种1支即国民政府军乐队(97人);乙种3支即军政部(42人)、海军部(115人)、航空委员会(30人)军乐队;丙种4支即首都警察厅(25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70人)、洛阳分校(24人)、炮兵学校(26人)军乐队。其他各校均缓设军乐队。当时德国陆军有军乐队300余支,其编制:(1)柏林希特勒仪仗旗队军乐队,乐长1人,队员70人。是最大的军乐队。(2)空军军乐队,分为三种:一等乐队,乐长1人,队员54人;二等乐队,乐长1人,队员40人;三等乐队,乐长1人,队员30人。(3)陆军(包括各兵种部队)军乐队,分为两种:一等乐队,乐长1人,队员37人;二等乐队,乐长1人,队员27人。每团有1支一等乐队,每营有1支二等乐队。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军乐队1936年10月,军政部又开办军乐训练班,设学生、乐官、号官三个队,培植军乐号官干部人才。1937年7月抗战爆发,该班暂告结束。抗战以后,各军乐队转移后方,由于长途行军的缘故,大部分乐器受到损伤。后来乐器禁止进口,因此补充起来极为困难,结果一般军乐队使用的乐器都很破旧。又因为战时生活费用增高,乐兵多有潜逃而改行谋生,以致造成军乐队缺乏人才和纪律松弛的现象。九分校军乐队中央军校九分校军乐队前身是新疆陆军军官学校军乐队,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疆武备学堂军乐队。清末,维新运动波及新疆,时新疆巡抚饶应祺主政,在伊犁将军长庚的倡导下,大兴实业,设置学府。文有惠远两等学堂,武有伊犁武备学堂;一文一武,教育开道,伊犁地区显得生机勃勃。武备学堂聘有日籍教官原尚志主持教务,此人训练严格,执纪严明,为整军容军威,特成立一支军乐队。由天津聘来军乐教习任教,又从国外购进整套铜管乐器,在锡伯营中挑选20岁上下的青年任军乐队员。这批勤学上进的锡伯族青年,日夜演练,进步神速。不久即能识谱吹奏,一时号音鼓声响彻武备学堂操练场内外。1909年中俄边境两国部队举行联欢,武备学堂军乐队首次公开在外宾面前演奏。队员身着饰以金丝银线绣成的带穗肩章,红黄相间的绶带,头戴盔形白缨签冠,尤显华丽堂皇,个个精神抖擞。演奏中外队列乐曲及古曲乐章婉转悠扬,令人感心动耳。俄军将士不时鼓掌,领队军官盛赞新疆这支军乐队能与俄军乐队相伯仲。新疆第一支军乐队首任队长景寿,是锡伯族中极有声望的拔萃人物,具有音乐才华。他不仅在声乐的理论和奏乐技巧上造诣甚深,同时又是名作曲家,他博览中外音乐史籍,汲取祖国优秀的音乐遗产,创作出不少乐曲,但由于当时新疆处在封闭状态,缺乏知音,他的作品未能留存下来,唯有《伊犁河的波涛》一曲,至今仍可隐约回味。1911年武备学堂停办。民国建立以后,这支军乐队在新疆巡按使杨增新、新疆省主席金树仁、新疆督办兼省主席主政时期倍受青睐,先后易名新疆讲武堂、新疆陆军军官学校军乐队。1943年3月27日,国民政府军委会电令,将新疆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主任先后为盛世才、宋希濂),因而军乐队再易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军乐队。此时九分校军乐队乐器齐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等应有尽有,特别是锃光瓦亮、大口朝天的“苏萨大号”引人注目,令人惊奇赞叹。总之,乐器种类胜过中央军校本校(成都)及各分校军乐队,而且这支30余人的军乐队娴熟乐理,勤学苦练,素质颇高,在学校多项活动中尽展风采,并在社会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44年8月2日,成都本校400余名20期入伍生抵达迪化(乌鲁木齐)北校场,军乐队欢迎同学入校时,吹着大小号,打着多种乐器,奏着《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及苏联《骑兵进行曲》《卡秋莎》等乐曲,音乐十分悦耳动听,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印象。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天新疆省迪化市各界及驻军举行庆祝抗战胜利大游行,军乐队员穿着绿色苏联人字呢军装,牛皮马靴,在游行队伍前面开路,并演奏着抗战流行乐曲,九分校全体师生(学生全副武装)雄赳赳气昂昂步后。当数千人游行队伍走到南关时,军乐队又演奏宏亮的《大刀进行曲》《开路先锋》《打回老家去》和《白山黑水》等乐曲。一路上游行队伍的欢呼声、歌声、枪声(九分校规定学生每人5发子弹,向天鸣枪,以示庆祝),此起彼伏,响彻云霄。这是迪化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游行,盛况空前,军乐队功不可没。1946年7月1日,新疆三区民族军与国民政府代表和平谈判达成协议,并在迪化市三角地召开庆祝和平大会。大会由西北行辕主任兼新疆省主席张治中主持,并作了简短讲话,大意是:“和平得来不易,我们要遵守和平协议,各族人民要团结,在省联合政府领导下,共同建设新新疆!”会上,第九分校全体师生高呼拥护协议,军乐队则演奏了《游击队之歌》《渔光曲》《满江红》等乐曲,深受与会者赞许。九分校军乐队名扬天山,缘于有个好队长。这位队长的名字叫满富,锡伯族人,聪明好学,会使用多种乐器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他思想进步,待人真诚,对部下耐心施教。1947年8月,中央军校第九分校建制撤销,改组为陆军军官学校第五军官训练班。自此他只身前往伊宁,投奔三区民族军,并在军部担任军乐队长。(未完待续)来源:《黄埔》2021年第3期编辑:王博审校:许波、骆凡【END】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上)黑龙江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徐建国到黑龙江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机关走访调研
1月25日 下午 3:42
其他

黄埔军校军乐队拾零(上)

:军乐队奏国乐唱校歌及国民革命歌。当时军乐队中尉队长叫杨维一,广东龙门人,至黄埔第4期时晋升为少校队长
1月19日 上午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