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解液设计新思路:砜类和酯类共混实现超稳定SEI/CEI!

深水科技 深水科技咨询 2021-12-24











一、背景介绍








近年来,长续航电动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迅速增加了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其中,锂离子电池(LIBs)由于其循环寿命长和无记忆效应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设备中。然而,LIBs的能量密度已经达到了基于化学插层机制电池容量的上限(300Wh kg-1)。

在此基础上,使用高压正极(LiCoO2(LCO)和LiNi0.8Mn0.1Co0.1O2(NMC811))与锂金属负极组成的高压锂金属电池(HVLMBs),被开发用于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研究表明,电解液和电极-电解液界面的稳定性对于HVLMBs 至关重要。

实际上,酯类电解液的氧化稳定性为4.3V,但它们与锂负极的不相容性导致库仑效率(CE)低和锂枝晶生长;醚类电解液显示出与锂金属具有良好的亲和性,但它们在电压超过4V时不稳定。通常情况下,电解液在锂负极分解形成固体电解质中间相(SEI),在正极形成正极电解质中间相(CEI)。然而,由传统电解液形成的SEI 和CEI无法保护具有腐蚀性的锂负极和高压正极。相比而言,砜类溶剂具有大介电常数(>40)和高氧化电位(>5V),显示出对高压正极的优异稳定性。然而,砜类溶剂的润湿性差,导致了与锂金属负极的相容性较差。因此,研究者已经开发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1)引入助溶剂;(2)基团取代;(3)成膜助剂。然而,整体氧化稳定性受到具有较低氧化电位的外源性组分的损害,且这些组分倾向于在正极表面被氧化。











二、正文部分










1、成果简介

哈尔滨工业大学何伟东教授结合四亚甲基砜(TMS)和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溶剂来稳定高压正极和锂金属负极。由于对不同电极的优先吸附,抗氧化TMS 与正极结合,而成膜剂FEC则覆盖了锂金属负极,显示出双溶剂的双电极亲和力。实验结果表明,1M LiTFSI/TMS+FEC (8:2, v/v) 电解液产生了含有低电子密度S=O键的LiSO2F纳米级中间相。由于较弱的Li+-LiSO2F值(-1.95eV),LiSO2F有助于平面内Li+移动,且通过高达-3.86eV的强吸附能限制了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这也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低的Li+键能和最大的过渡金属吸附能。基于此电解液的Li/NMC811 (4.4 V)电池在 0.5C 下循环 500次后,每圈的容量衰减率仅为为0.028%。该研究以题目为“Stabilizationof high-voltage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using a sulfone-basedelectrolyte with bi-electrode affinity and LiSO2F-richinterphases”的论文发表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EnergyStorage Materials》。



2、研究亮点

1.FEC掺入LiTFSI/TMS溶液中,设计了一种砜类电解液,以提高具有双电极亲和特性的HVLMBs 的循环性能,其TMS溶剂由于在各种溶剂和电极之间的吸附能不同,

2.砜类电解液形成超薄的富含F和S的中间相,其含有低电子密度S=O键的LiSO2F,与Li+形成的最小Li+-LiSO2F结合能有助于均匀化的Li+转移,并减缓过渡金属的溶解,同时与过渡金属的吸附能最大。



3、图文导读

1.具有双电极亲和性和先进界面化学的砜类电解液设计

砜类和酯类溶剂分别对高压正极和锂金属负极具有优异的亲和力。假设这两种溶剂的混合物有利用稳定HVLMBs。然而,这些溶剂在电池内分布未能达到预期。受这个问题的启发,在此,作者通过利用两种溶剂和电极之间吸附能的差异,设计了一种含有TMS FEC溶剂且具有双电极亲和力的新型砜类电解液。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 计算确定了电池中TMS、FEC、碳酸亚乙酯(EC) 和碳酸二甲酯(DMC)的分布(图1a,f)。在NMC811(104)表面TMS的吸附能(-0.42eV)高于FEC(-0.25eV)、EC(-0.11eV)和DMC(-0.08eV);而在Li(001)平面上,FEC的吸附能(-0.42eV)超过了TMS(-0.23eV)、EC(-0.04eV)和DMC(-0.10eV),表明TMS优先吸附在NMC811表面,FEC优先吸附锂金属表面。如图1b所示,在高压下,EC和DMC在正极表面氧化分解,导致正极材料发生不可逆相变和过渡金属溢出。此外,酯类电解液和锂金属负极之间严重的副反应会加剧锂枝晶的生长(图1e),导致隔膜被穿透和电池短路。在另一方面,如图1g所示,耐氧化TMS分子被优先吸附在正极(-0.42eV),从而防止FEC氧化(图2 a),而FEC吸附在锂金属金属(-0.42eV) 以形成有效的SEI层(图1j),显示出双电极亲和力。与新鲜的NMC811相比,在EC+DMC 电解液中循环的NMC811电极被大量副产物覆盖(图1c);另一方面,NMC811的结构在80%TMS+20%FEC电解液中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图1h)。对于在EC+DMC电解液中循环的锂金属负极,在负极表面观察到苔藓状锂枝晶(图1d),其与不稳定的循环和极低的CE相关。相比之下,80%TMS+20%FEC电解液中的锂负极保持致密的表面,没有明显的锂枝晶(图1i)。如图1d和1i所示,80%TMS+20%FEC电解液中的锂负极与EC+DMC电解质中的116μm和17.3m2g-1相比,蚀刻深度为70μm,表面更致密,表面积为15.4m2g-1

正极上CEI层的组成和性质直接影响界面Li+转移和过渡金属离子的溶解。根据这两种电解液的分解反应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CEI,EC+DMC和80%TMS+20%FEC电解液的中间相组成有显著差异,在酯类电解液中,CEI主要由有机碳酸盐(CH3OCO2Li、CH3OLi、(CH2OCO2Li)2和LiCH2CH2OCO2Li)、Li2CO3和Li2O组成;另一方面,除LiF 和有机氟化物外,LiSO2F是砜类电解液中的主要成分。如图1k和1o所示,作者计算了界面组分与Li+以及过渡金属之间的结合能,以阐明相应的界面化学。LiSO2F-Li+的结合能为-1.95eV,明显低于(CH2OCO2Li)2-Li+ (-2.31eV)、CH3OCO2Li-Li+ (-2.59eV) 、CH3OLi-Li+ (-2.62eV) 和LiCH2CH2OCO2Li-Li+ (-2.65eV)。相反,LiSO2F与Ni3+ (-2.37eV)、Co2+ (-1.93eV)和Mn4+ (-3.86eV) 的结合能最大。此外,与无机化合物相比,LiSO2F与Li+的结合能最小,与Ni3+、Co2+和Mn4+的结合能最大,这些是迄今为止报告的界面组分的最低Li+键值和最大过渡金属吸附能值。因此,LiSO2F可以有效地防止过渡金属从中间相逸出溶解到电解液中,且不会限制Li+的转移。EC+DMC和 80%TMS+20%FEC电解液中电解液-正极界面示意图如图1l和1p所示。

此外,由于高界面能和低Li+扩散势垒,LiF也有利于Li+的快速和均匀传输。使用从头开始进行分子动力学(AIMD)模拟研究NMC811表面电解液溶剂的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EC和DMC的溶剂与完全充电NMC811正极(图S20)的脱氢反应比FEC和TMS溶剂更有利(图1 m,1n)。

【图1】(a)具有双电极亲和力和先进界面化学的砜类电解液设计。(a,f)电解液溶剂(FEC和TMS)在不同电极表面的吸附能;(b-e,g-j)正极(b、c、g和 h)和负极(d、e、i和j) 使用EC+DMC(b、c、d和 e)和80%TMS+20%FEC(g、h、i和 j)电解液的HVLMBs。(k,o)界面组分之间的结合能;(l,p)80%TMS+20%FEC和EC+DMC电解液中的电解质-正极界面示意图;(m,n);(m,n)通过AIMD模拟得到的完全充电NMC811(104)面上FEC和TMS溶剂的脱氢能垒。

2.电解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如图2a所示,线性扫描伏安法(LSV) 显示与FEC (4.6 V) 相比,TMS电解质 (5V) 的氧化电位更高。引入FEC后,分解电流进一步降低。EC+DMC电解液在 4.3V 时开始分解,不足以用于HVLMBs。在对称的Li/Li 电池上测量各种电解液的Li+转移数(图2b)。磺酰基和TFSI-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导致Li+更容易解离和转移,从而使得TMS电解液的Li+转移数为0.45,高于EC+DMC电解液的0.31。FEC添加剂降低了TMS 电解液的粘度(图S23),进一步将Li+迁移数增加到0.62。此外,80%TMS+20%FEC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略高于EC+DMC电解液(图S24)。通过测量自熄时间(SET),将200µL电解液滴在玻璃纤维薄膜上进行可燃性测试。80%TMS+20%FEC电解液的 SET为 80s mL-1,约为TMS 电解液(150s mL -1),这是由于氟化FEC溶剂降低了可燃性。如图2c所示,电解液的润湿性通过接触角和电解液吸收测试来表征。添加FEC后,电解液对聚丙烯(PP)、石墨、LCO和NMC811的润湿性显著提高,降低了相间阻抗,提高了活性材料的利用率。循环100次循环后 LCO和 NMC811正极在不同电解液中的结构通过XRD 表征(图2 d-f)。LCO结构的顺序和完整性可以通过(003)/(104)峰值强度比来估计。图2d显示80%TMS+20%FEC 电解液中的LCO 保持完整的层状结构,具有12.4 的高(003)/(104)强度比,远远超过EC+DMC的6.5和TMS的8.4。NMC811的结构完整性在80%TMS+20%FEC电解液中得到很好的保存,而在EC/DMC电解液中循环后,电极的(003)衍射峰在半最大值全宽度(FWHM)处有明显的位移和更宽的全宽(图2f)。此外,使用Li/Cu 电池研究了不同电解液中Li的沉积/剥离稳定性(图2g-i)。由于无法在锂负极表面形成稳定的SEI膜,TMS电解液的CE出现明显的“跳水”现象。添加FEC 溶剂来保护锂金属负极使得Li/Cu 电池的CE (97%)提高,因此80%TMS+20%FEC电解液的电池显示出77 mV 的最低过电位。使用80%TMS+20%FEC 电解液的Li/Cu 电池在2 mAcm-2的大电流密度下仍具有约94% 的平均CE 。如图2j所示,使用EC+ DMC 和TMS电解液可以观察到电压明显波动,然后在循环过程中突然下降。这种明显的极化源于电解液溶剂与锂金属之间的相容性差,这反映了电池的稳定循环无法超过360小时,而具有80%TMS+20%FEC电解液的Li/Li对称电池可保持稳定循环1000 小时。随着电流密度从2 mA cm-2增加到4 mA cm-2,具有80%TMS+20%FEC 电解液的Li/Li电池的过电位略有增加但仍然保持稳定(图S32)。

【图2】电解液的物理化学性质。(a-c)不同电解液的电化学稳定性窗口,Li +迁移数和电解液吸收率;(d,e)LCO和NMC811电极在不同电解液中循环100次后XRD图谱的对比;(f)NMC811电极XRD图谱中(00 3)峰的放大;(g-i)不同电解液中锂沉积/剥离曲线;(j)含80%TMS+20%FEC电解液的Li/Li对称电池在2mA cm-2和2mAh cm-2条件下的循环性能。

3.使用NMC811正极的HVLMB 的电化学性能

使用高载量NMC811正极(14.30mg cm-2和18.21mg cm-2)评估了80%TMS+20%FEC电解液的实际应用,Li/LCO和 Li/NMC811电池均提供更高的初始比容量,分别为159.8 mAh g-1和134.6 mAhg-1,容量保持率分别为85.4% 和82.0%,以及优异的平均CE(98.8%和 99.8%)。宽温度窗口是HVLMBs实际应用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如图3b所示,在60℃和0℃下获得了优异的循环性能,归因于80%TMS+20%FEC电解液中形成了稳定的富含F和S的SEI/CEI层。具有不同电解液的Li/NMC811电池的倍率性能如图3c-f所示。具有80%TMS+20%FEC电解液的Li/NMC811电池表现出出色的倍率容量,高于其他电解液下的倍率性能。随着电流密度从5C 恢复到 0.5C,比容量恢复到其初始值的99.5%,证明了80%TMS+20%FEC电解液的优异可逆性。进一步评估了含有锂化NMC811正极的无负极电池性能(图3g)。采用80%TMS+20%FEC电解液的无负极电池在25 次循环后提供63.1 mAhg-1的比容量,这是基于EC+EMC 电解液电池的14倍。此外,使用电化学阻抗谱(EIS用于阐明了Li/LCO 和Li/NMC811电池的容量衰减机制。在分别循环10 和100 次后,具有80%TMS+20%FEC电解液的电池的阻抗几乎没有变化,而具有EC+DMC 电解液的电池的阻抗在100次后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表明,80%TMS+20%FEC电解液与电极和相间电荷转移的兼容性增强,提高了倍率性能。Li/NMC811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下的长循环性能如图3j所示,具有EC+DMC 或TMS 电解液的Li/NMC811电池显示出快速的容量衰减,这归因于与锂金属负极的相容性差和正极结构的严重损坏。具有80%TMS+20%FEC 电解质的Li/NMC811电池表现出稳定的循环,平均CE 高达99.3%,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6.1%,远高于90%TMS+10%FEC(69.6%)、TMS(23.7%)和  EC+DMC(39.5%)电解液,这样的容量保持率和平均CE 处于领先水平。如图S40所示,含80%TMS+20%FEC电解液的Li/NMC811 电池在循环100 次后提供193.2mAh g-1的比容量,远高于含70%TMS+30%FEC(188.6mAh g-1)和60%TMS+40%FEC(169.1mAh g-1)电解液。由于FEC 的氧化电位仅为4.6 V,过量的FEC(>20 vt.%)会导致电解液的抗氧化稳定性迅速下降(图S41),使得电池电化学性能在高压下迅速衰减。为了进一步证明80%TMS+20%FEC电解液的优越性,将商业应用中最广泛使用的添加剂FEC和VC添加到EC+DMC电解液中,并与80%TMS+20%FEC电解液进行对比。如图S42所示,含80%TMS+20%FEC电解液的Li/NMC811 电池在循环100 次后的放电容量为193.2 mAhg-1,远高于EC+DMC+10%FEC+2%VC 电解液的容量值(171.7mAh g-1)。

使用LiNi0.5Mn1.5O4(LNMO)正极对80%TMS+20%FEC电解液进行更严格的高压(4.9V)稳定性测试。图S43显示了80%TMS+20%FEC电解液稳定Li/LNMO 电池,平均CE 为98.1%,循环50圈后容量保持率为92.6%。为了证实FEC的引入提高了砜类电解液与石墨负极的相容性,组装并测试了具有不同电解液的锂/石墨电池。由于砜类电解液无法在石墨表面形成稳定的SEI 膜,因此使用TMS 电解液的Li/石墨电池的容量在循环两圈后迅速衰减至零。相比之下,具有80%TMS+20%FEC电解液的电池表现出稳定的循环容量(~200mAh g-1)和高平均CE(99.2%),可与商业化EC+DMC电解液相媲美。

【图3】基于NMC811正极的HVLMBs的电化学性能。(a)不同电解液下Li/NMC811电池在高载量条件下的循环性能;(b)含80%TMS+20%FEC 电解液的Li/NMC811 电池在0、25和 60°C下的循环性能测试;(c)Li/NMC811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下的倍率性能;(d-f)含EC+DMC、TMS和80%TMS+20%FEC电解液的Li/NMC811电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充放电曲线;(g)具有不同电解液的无负极Cu/NMC811 电池在1 C 时的循环性能;(h,i)具有 EC+DMC 和80%TMS+20%FEC 的Li/NMC811电池循环后的EIS图谱;(j)不同电解液的Li/NMC811 电池在0.5 C 下的长循环性能。

4.SEI/CEI 性质分析

循环50次后,对从含EC+DMC和80%TMS+20%FEC电解液的电池中拆卸出来的锂负极和NMC811正极进行了XPS测试。研究表明,在80%TMS+20%FEC电解液中循环的锂负极极和NMC811正极C1s XPS图谱中,均表现出较低的C1s强度,表明电极表面的溶剂分解较少。同时,在80%TMS+20%FEC电解液中检测到C-F和CF3信号(图4b,d),且在NMC811表面形成无机LiF(图f,h)。由于FEC的 HOMO能量值(-7.469eV)低于LiTFSI(-7.303eV),表明后者比前者更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来自CEI层的LiF来源于LiTFSI分解,FEC在正极表面不分解。LiF是一种首选的SEI/CEI组分,具有良好的抗氧化稳定性(6.4V)和高机械强度(4761eV/Å2MPa)。相比之下,EC+DMC电解液中形成的SEI/CEI含有较多的氟化有机成分(F-C和POxFy),离子传输能力较差。如图4i,j所示,在80%TMS+20%FEC电解液中形成的SEI/CEI层包含强极性SO2F和LiSO2F组分,使得界面阻抗降低和快速的Li+传导,这与EIS 和Li+迁移数数据非常吻合。SOx的形成反映了TMS溶剂中LiTFSI的还原,随着C1s谱的变化,表明在80%TMS+20%FEC电解液中,LiTFSI(而不是溶剂)优先分解形成SEI/CEI层,极大地提高了电解液溶剂的稳定性。

同时采用核磁共振(NMR)来进一步研究不同电解液中的界面组成。对于80%TMS+20%FEC 电解液中的CEI 层,位于-1.40ppm 和0.68ppm 处的7Li图谱峰分别对应于LiF 和LiSO2F(图4k),且LiF和LiSO2F的信号也在19F谱中观察到(图4l),这些结果与XPS测试吻合。图4m显示了含80%TMS+20%FEC电解液形成的SEI/CEI  层中的F和S含量特别高(63%/80%),与EC+DMC 电解液中的23%/35% 形成鲜明对比。图4n中的电子密度差分图表明,具有大离子半径和强原子极化性的SO2F基团不与Li+形成共价键,从而有助于提高Li+迁移率。在富含F和S的 SEI/CEI层中,均匀且连续的LiF 组分可以有效阻止Li 枝晶生长并促进Li+沿界面传输;而LiSO2F与过渡金属离子具有很强的结合,有效地抑制了它们的泄漏和沉淀到CEI 层中。

由于电解液溶解了锂盐,从高压正极逸出的过渡金属倾向于在正极表面积聚和沉淀,导致CEI层增厚,最终阻碍了中间相的Li+转移。因此,通过HRTEM 图像检测了不同电解液中CEI 层的厚度。在80%TMS+20%FEC 电解液中NMC811 正极表面有4 nm 均匀的CEI 层,这源于FEC 和TMS的高脱氢势垒阻止了OH-腐蚀正极和释放过渡金属离子,且CEI是迄今为止报告的最薄的界面之一。

【图4】SEI/CEI性质分析。(a-j)锂负极(a、b、e、f和i)和NMC811正极(c、d、g、h 和j) 在EC+DMC(a、c、e和 g)和80%TMS+20%FEC(b、d、f、h、i和 j)电解液中循环50次后XPS图谱;(k,l)在80%TMS+20%FEC电解液中,CEI层的7Li和19F核磁共振图谱(NMR);(m)在不同电解液中循环的电极上SEI和CEI的组成;(n)预测的SO2F基团和Li+之间相互作用的优化构型(顶部)和差分电子密度图(底部);(o,p)循环50次后,EC+DMC和80%TMS+20%FEC电解液中NMC811正极的HRTEM图像。

5.原位拉曼和相场模拟

使用原位拉曼光谱测量以进一步了解80%TMS+20%FEC电解质在高电压下的稳定性(图5a-c)。FEC和TMS的拉曼信号在充放电过程中保持高强度,表明在高电压下80%TMS+20%FEC电解液稳定性高(图5b,5c)。相反,EC和 DMC的拉曼信号强度在充/放电过程中明显降低,表明EC+DMC电解液在高压下分解。循环过程中溶剂的拉曼峰宽会发生变化,这归因于重复锂化/脱锂过程中Li+溶剂化结构的变化。溶剂与Li+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拉曼峰的宽度和位置。同时,EC+DMC和 80%TMS+20%FEC电解液中表面形貌的演变可以使用相场模拟进行可视化。传统EC+DMC电解液中锂金属的形貌具有明显的针状枝晶(图5d),与循环后的SEM图像保持一致,表面粗糙,突起且不均匀(图1d)。相比较而言,由于在电极-电解液界面上的的高Li+扩散速率,含80%TMS+20%FEC电解液的锂金属表面显示出相对光滑的形貌(图1i,5e)因此,可以得出结论,80%TMS+20%FEC电解液有效地均匀化了界面处的Li+浓度,抑制了锂枝晶生长。

【图5】原位拉曼和相场模拟。(a)原位拉曼光谱分析的电池示意图;(b)含80%TMS+20%FEC 电解液的Li/NMC811电池的原位拉曼图像;(c)含80%TMS+20%FEC 电解液的Li/NMC811电池选择性的拉曼光谱;(d,e)锂负极在EC+DMC和80%TMS+20%FEC电解液中形貌演变的相场模拟。



4、总结和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设计的TMS+FEC电解液旨在稳定高压正极和锂金属负极。理论计算表明,该电解液表现出双电极亲和力:(1)抗氧化TMS 溶剂保护FEC ,免受正极的影响;(2)成膜FEC溶剂可防止锂负极与TMS之间的不相容,形成了富含LiSO2F的 SEI和 CEI层,显示出四重优势:(1)抑制正极表面上电解质的氧化分解;(2)降低电极-电解液界面间的Li+转移阻抗;(3)防止过渡金属离子的溢出;(4)抑制锂枝晶的生长。同时,原位拉曼与AIMD和相场模拟相结合,证明电解液的双电极亲和力与富含LiSO2F的中间相是提升高电压/高容量锂金属电池性能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LiweiDong,LiweiDong,YuanpengLiu, Dongjiang Chen, Yupei Han, Yuanpeng Ji, Jipeng Liu, Botao Yuan,Yunfa Dong, Qun Li, Shengyu Zhou, Shijie Zhong, Yifang Liang, MengqiuYang, Chunhui Yang, Weidong He*, Stabilization of high-voltagelithium metal batteries using a sulfone-based electrolyte withbi-electrode affinity and LiSO2F-richinterphases, 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DOI:10.1016/j.ensm.2021.10.045

https://doi.org/10.1016/j.ensm.2021.10.045



往期推荐Historical articles

北大黄富强AM:高电压固态电池新突破!



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固态电池新突破:破译何处性能受限?



NatureEnergy之后巨牛Tarascon再次利用这项技术发文!



原位TEM再显神威:发现层状正极新失效机制!



仿生涂层大显神威:实现高镍正极1000周循环!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