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略智库任新建: “四新”交通产业将是高质量发展领头羊

任新建 上海华略智库
2024-09-03


作者:任新建 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日前,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任新建博士应邀参加青岛市交通大讲堂并发表主题演讲。任新建博士分享了对交通领域新经济、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的看法,并提出要推动交通“四新”发展,让交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需要着力做好这四点,一起来看!

全文5760字,阅读约15分钟

华略原创音频上线,欢迎收听音频版
2023年3月10日,华略智库创始合伙人任新建博士受邀来到青岛市交通大讲堂,就交通产业发展“四新”进行讲座交流。本文为任新建博士讲座实录。

很高兴来到“交通大讲堂”,我就交通领域这些年出现的新经济、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以及对青岛市促进交通“四新”、发展交通产业、助力青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和大家做个交流。

交通是产业的先导
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其实都是跟着交通走的。纵观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中心变迁史,从十七世纪的荷兰阿姆斯特丹,到十八世纪的英国伦敦,到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再到二十世纪的中国香港、新加坡,无一不是依靠便捷的交通区位、枢纽优势,成为重要港口城市、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


从产业角度看,交通领域的传统产业要素包括7个方面:人、车、站、路、企、能、信。“人”,就是交通领域的从业人员,交通领域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强;“车”,包括汽车、火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站”,包括公、铁、水、航、轨;“路”,包括轨道、航道、航线等;“企”,包括交通领域的各类企业;“能”,包括传统能源、新能源;“信”,即信息通信。

如果从“四新”角度看,上述产业要素呈现出新的变化。比如“人”,当前社会上有很多网约车司机,这是由于交通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职业新岗位。“车”,现在大量的新能源汽车已经出现在路上,无人驾驶汽车也正在加速进行路试。“站”,如智慧场站的建设。“路”,包括智慧道路、智慧轨道、智慧航道等。“企”,出现了开展多式联运、综合运输、交通大数据服务等从事交通新业态的企业。“能”,包括电能、氢能、太阳能等。“信”,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了智慧交通服务场景。

那么,是什么催生了交通的“四新”?我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运输工具领域的技术变革,比如说无人驾驶、互联网技术等。二是交通运输方式的变革,比如大家出门可能就直接网上叫车、共享出行,大大提高了交通效率。三是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变革,包括一些商务区的停车诱导系统、车联网等。

“四新”对交通领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提高了交通效率和便捷性;二是推动交通成为新兴产业的增长点;三是促进交通领域和其他行业深度融合;四是对传统的交通行业也会带来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对传统的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等,将倒逼它们加快变革和调整。

交通发展新理念
这里重点就智慧交通、零碳交通、韧性交通三个交通新理念进行阐述。


一是智慧交通。2022年9月,上海新一代智慧交通S32申嘉湖智慧高速公路完工进入调试。这条公路以“全要素感知、全链条服务、全时空管控和全智慧管理”为导向,构建了人、车、路、网、云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智慧运维和韧性管控体系。

全要素,就是它可以做到交通异常的秒级感应和发现,可以实时监测全路域范围内的人、车、路、环、物、事全要素对象的运行状态。

全场景,可以对道路拥堵、交通事故、施工作业等场景,以及雨雾、结冰等全天候环境,实时推演最优的交通救援方案,有效提升了高速公路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效率。

全数字,它可以实现全要素的实时监测和可视化的精准预警。

二是零碳交通。最近塔里木油田建成的零碳公路得到大家关注,这个路因为是修在沙漠当中,所以要在路两边建防护林。防护林浇水需要通过机井抽地下水,通过在防护林中安装光伏,利用光伏发电带动电机,从地下抽水自动给防护林浇水,就把这个问题就很巧妙地解决了。通过零碳公路的建设,不仅很好地做到了道路的养护,而且降低了碳排放,提高了道路两边绿化水平。

三是韧性交通。世界银行认为,建设韧性交通需要从5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强建设和管理;二是要有应对相关风险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三是法律法规的建设;四是科学的交通管理决策;五是必要的财力支出。当前,我国很多城市也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韧性城市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交通韧性,交通韧性是第一韧性。

交通催生新经济
一是枢纽经济。它是基于特定地理位置的物流和运输网络,发展出以物流、交通和信息流为核心的产业聚集区,以及围绕这些产业聚集区形成的复杂产业生态系统。

枢纽经济的典型例子是上海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虹桥枢纽刚建成时,是整个亚洲最大的立体交通枢纽,集飞机、高铁、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工具于一体。虹桥枢纽建成后,围绕它上海规划了86平方公里的虹桥商务区,现在二期已经扩大到151平方公里。另外,2016年投入运营的国家会展中心,进博会举办也是放在了这里,迄今已经举办了5届。


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上海提出要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是一个交通的概念,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一个区域发展的概念。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空间布局上体现为“一核两带”

“一核”,就是上海虹桥商务区。“两带”,一个是北向拓展带,从虹桥开始,经过上海的长宁区和嘉定区,到江苏的昆山、太仓、苏州相城,再延伸到苏州工业园区;另一个是南向拓展带,从虹桥出发,向西南方向走,跨过上海的闵行区、松江区、金山区,到浙江的平湖、南湖、海盐和海宁。

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战略意义是什么?主要体现为“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虹桥商务区和相关地区强化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形成全球高端要素配置的新高地。二是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三是有利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协作,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二是门户经济。门户经济和枢纽经济有点相似,但门户经济更强调辐射力和带动力,特别是对腹地的发展辐射带动。目前我们国家开通的中欧班列,如西安的长安号,可以看做门户经济的典型案例。在疫情期间,当时中国很多货运都已经被阻断了,但长安号的班次仍排得非常密,发车密度还在上升。依托长安号,西安成为了我国向西开放,特别是面向中亚和欧洲地区开放的门户。

三是路衍经济。路衍经济最早由甘肃提出。2022年,甘肃省出台了打造路衍经济千亿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路衍经济项目,全省路衍经济产业规模要达到1000亿元。重点做几件事:一是实施高速公路开口子工程,把高速公路的流量引出来;二是促进交通和产业融合,比如把交通和文化旅游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文旅的“快进慢游”交通体系。

四是临空临港经济。它是以港口、空港、海港为特点推动经济业态的集聚。临空经济的代表是韩国的仁川机场,它是韩国政府指定的全球化商业前哨基地和保障最优经济活动的国际城市。它有三个区域——松岛、永宗和青萝,被称为铁三角,每个区域都有明确的高端产业定位。

因为机场带动的是相对高端的旅客,高端旅客有两个特点:一是高消费能力,所以高端的商业和商务愿意到临空地区布局,比如奢侈品店喜欢在机场开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二是高端旅客往往从事的也是高端产业,而高端产业对时间、效率的要求又很高,所以在临空地区直接布局高端产业,非常有利于企业家把企业落地。有些高端人士一年飞可能就飞十几万公里,因而将企业办公放在机场附近最便捷。

临港经济的代表是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新片区毗邻上海洋山港,洋山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去年,上海市政府专门出台文件,支持临港新片区建设独立综合性节点城市。

先进产业支撑。临港布局了很多先进产业,包括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等。

城市功能支撑,包括规划建设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数字孪生城市等。另外,上海市政府也推动很多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落户到了临港。2019年临港新片区建设以来,GDP年均增长率达到21.3%。

五是地铁上盖经济。最早的地铁上盖经济出现在香港。香港是一个典型的地少、人多、节奏快的城市。当时香港在核心城区周边规划了5个新市镇,依靠地铁进行连接,地铁线路开发必须考虑到站点周边开发和便捷换乘。所以香港最早开始研究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就是轨道+物业的综合开发模式。

TOD模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一个地方开通了地铁以后,就把地铁周边地块出让,用于平衡地铁建设的资金投入。中期阶段,香港大量推出公屋政策,在地铁周边高密度建设公屋和住宅,当时正好赶上香港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注重效率的香港人希望居住靠近地铁,上班交通都方便,推动地铁周边住宅销售火爆。

到了后期,TOD模式进入成熟期,把物业综合开发、立体交通、产业发展、生态景观、功能配套等都紧密融入到了地铁周边,打造了一个又一个依托地铁站点的超级综合体。香港地铁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实现盈利的地铁公司。2019年港铁的经营利润中,直接和物业开发的利润就占到将近一半。

革命性交通新技术
现代交通发展是以信息化、智慧化为特点,结合新材料、新能源、新场景应用,产生了很多突破性的、革命性的交通新科技。


比如,高速磁浮列车技术。高速磁浮列车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500公里甚至600公里,目前中国已经研究出来世界上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装载此技术的样车已经在青岛下线。

美国也在研究超级高铁技术,按照马斯克的设想,高速磁悬浮管道内要接近真空,就是为了降低风阻。如果可以接近于完全意义上的真空,那么磁浮列车理论上的最高速度可以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再快的话就飞出地球了。当然,这个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如,车路协同技术。车路协同是同整个智慧城市建设紧密融合的,未来的车辆也是完全智能化的,包括自适应的智能信控系统。自动驾驶最高的是L5级,目前L3级(有条件自动驾驶)已经距离我们很近。自动驾驶一旦突破的话,会完全改变整个出行。车以后就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或者是移动的家庭、移动的办公室。它会重新定义你在路上的场景、功能。

另外,还有MaaS模式(Mobility as a Service,出行即服务)。未来的出行基本上是围绕服务来走的。你一出门,就进入了交通服务的领域,自动采集和反馈交通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最优交通筹划。出门之前给你规划好要走哪条路,出行过程中通过全方位感知提供实时交通诱导,到达后通过交通数据分析进一步改进优化交通服务等。

交通+产业融合发展
交通带动产业,交通亦是产业。现代的交通产业不仅仅是交通运输,而是涉及到很多领域和部门。所以,要以产业思维来看待交通创新发展,推动“交通+产业”融合发展,让交通成为产业发展的基础、依靠和支撑,成为各类产业协同发展的链接器、融合器和化学皿。

交通+文化旅游。比如,四川就交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专门出了一个方案,构建了围绕旅游景点开发的交通快速链接,打造“快进慢游”理念。所谓“快进”,就是人来的时候,交通要高效把人运过来;所谓“慢游”,游客来到这儿以后,游玩要走得慢一点,停留时间长一点。通过快进高速网、慢游环线网、配套设施网、运输服务网,实现“四网融合”。

交通+商务服务业。比如,广州南站开发的国际级综合TOD项目——广州环球贸易广场,发挥沿广深港高铁45分钟便捷联通的交通优势,与香港环球贸易广场(ICC)和西九龙上盖综合体项目发挥协同效应,打造成为大湾区“9+2”城市“1小时生活圈”的“新枢纽”。项目落成后,吸引了李锦记、荣耀广场、发现广场、花城汇·南站等大型产商项目进驻,成为满足多元需求的“交通+商业+生活”立体枢纽。

图:香港环球贸易广场(香港ICC)

交通+总部经济。上海市闵行区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会展中心,提出要成为打造总部经济的首选地。围绕枢纽去集聚、培育总部生态,吸引研发总部、服务业总部、财务总部、资金结算中心、后台运营中心等落地,是一个非常高效的途径。

交通+科技创新。杭州市萧山区正在打造一个智慧交通科技园。它以智慧交通和数字交通产业为核心,集聚了智慧公路、自动驾驶和智能建造等领域资源,打造智慧产业集群。同时,它也打造了一个先进交通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与体验示范区。所以为什么说场景是关键,因为场景的应用可以快速积累数据、形成经验,快速把产业和业态催熟。哪个城市率先推进场景应用,哪个城市就有可能先培育出来一批很好的企业。

推动交通“四新”发展
从地方政府角度,如何充分激发交通“四新”、增强交通创新活力,让交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我觉得有四个方面要做好。


一是着力营造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氛围。这几年创新最多的领域就是交通领域,有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抓住交通创新机遇快速成长。因此,要大力推进交通科技创新应用,着力营造交通产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更多交通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涌现。

二是加强前瞻性交通技术研发及场景应用。要制胜未来,必须要及早着手前瞻性技术的研发和场景应用。一是加快交通领域前瞻性技术研发,鼓励交通领域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二是加速场景应用,要尽可能为交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场景,哪怕只是盆景,都要给它机会。

三是积极推进跨部门协同联动。交通“四新”发展,已经不仅仅是交通部门的事,多部门联动非常关键。很多时候一些应用场景无法落地,也往往是因为部门协同不够。如果大家各管自己一摊的话,这个事就没法干。

四是做好政策法规支撑。核心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要有政策支持鼓励。政策支持要精准,知道企业想要什么。很多时候企业不需要政府支持资金、土地等,它更需要数据开放、打通,需要政府给他开放场景,这样它才能快速成长起来。其次要有包容监管。新业态可能会挑战现有的规则,这就要求我们的规则、制度要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既能够允许它去做这个探索,同时又不能超越红线,要做好包容性监管。

最后,我想分享腾讯发布的《未来交通白皮书》里的一段话作为收尾:

交通一端连着生产,另一端连着消费,是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未来交通将是将人、车、路、网、云完美融合的交通生命体。面向政府端,未来交通采取端边云的协同,可以实现全域感知,让所有交通主体和要素互联互通。

同时,通过实时建立物理世界的虚拟映射空间,可以达到全息孪生,为政府提供交通管理驾驶舱,提升治理和规划能力,并通过搭建数字交通大脑,实现全局优化。面向个人用户,未来交通借助覆盖超10亿用户的微信等APP,可以实现全民触达,让交通服务到达每一个人。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
【原创北京唯一!为什么是丰台?【原创】华略智库任新建:上海临港的“港产城融合”为何值得学习【原创】《上海国资》专访华略智库专家:国企如何当好科创“国家队”
【原创】苏州再起跳:蓄势待发的高新区创新集群
【原创】赶烤淄博:这座山东城市出圈的底层逻辑【热文】淄博烧烤火爆“出圈”,为城市文旅营销带来哪些启示?【热文】最近,各省一把手都去安徽学“招商引资”了【热文】黄奇帆最新演讲:中国高质量发展要解决什么问题【热文】这座城市曾是“文科学霸”,却敢与北上广比“硬核”科技【热文】从曹县到淄博,小城市出圈的“品牌方法论”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华略智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