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成功举办(二)

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二)

      2020年12月12日,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课题组协办。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正军教授以及西南大学莫启扬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800余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次论坛。

下半场

       本次论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下半场由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正军教授、西南大学莫启扬教授作主旨报告, 分别由西南大学唐瑞梁副教授、肖开容副教授、杨坤副教授以及付正玲副教授主持。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报告的主题为“同语反复构式:特征、理据与理解”,详细论述了同语反复构式的典型形式“名词i是名词i”构式的结构特征和语义特征,并分析了其认知理据。他认为“名词 i是名词i”构式可以被称为“文化构式”,在不同语言中,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对于同语反复构式的理据性可以从“刻板知识”、转喻推理以及语境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文教授表明通常情况下同语反复构式是一种语法转喻构式,第二个名词是理解第一个名词的关键,同时突显消极的刻板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教授报告的主题为“连词‘何况’及‘何况’句的构式主义解读”,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何况”的释文指出了学界对现代汉语连词“何况”研究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陈教授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层面分析了“何况”构式,指出现代汉语“何况2”比“何况1”更常用,并对比了“何况”与“况且”“更不用说”等相近连词的异同,简要描述了“何况”的构式化及构式变化路径。

       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正军教授报告的主题为语言构式的理据性研究”,从构式的概念、外部理据、组合理据、构式意义的衍化理据以及新生构式的产出理据五个方面做出论述。他认为构式的外部理据源于构式语义的体验性,而构式的内部理据源于构式构成成分的相融性,构式意义的衍化理据是一个“从单义到多义”的过程,新生构式的产出理据是“从典型到非典型”的过程。

        西南大学莫启扬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有+数量’结构事态编码的认知阐释”,在回顾以往对于“有+数量”结构研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有+数量”结构的语法性质、“有+数量”结构的事态编码、“有+数量”结构与相应的不带“有”字的数量结构以及动词拷贝结构的区别,以及“有”字的使用理据。莫教授认为,“NP+VP+有+数量”是一种话题结构,体现事件和事态的叠加,以凸显事态为主。

闭幕式

滑动查看更多

从左至右分别为褚修伟副教授、林正军教授、杨朝军教授

        论坛闭幕式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褚修伟副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正军教授致闭幕辞,表达了对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以及文旭教授及其团队发起、筹备本次论坛工作的感谢,高度肯定与赞扬了各位主旨报告专家论述话题的广度及深度,认为本次论坛具有丰富性、深邃性、前沿性、独创性。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杨朝军教授代表下届承办单位发言。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下帷幕。

责任编辑:屈宇昕

执行编辑:张钺奇

文案校对:陈川洪、刘文杰

       欢迎您关注“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的认知研究”公众号,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相关链接:

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成功举办(一)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视觉隐喻研究专刊(2020年第1期)

刊讯|| 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2020年第2期目录和摘要

期刊动态||ESCI收录期刊《亚太二语与外语教育学刊》2020年最新目录及摘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