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成功举办(一)

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成功举办

(一)

       2020年12月12日,首届构式语法研究论坛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国际学术期刊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编辑部、《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语言学理论建设与汉语的认知研究”课题组协办。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陈满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林正军教授以及西南大学莫启扬教授等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800余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徐天虹主持。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致开幕辞,对莅临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和广大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介绍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基本情况,强调了本次论坛的重要意义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上半场

       论坛分为上半场和下半场。上半场由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作主旨报告,分别由西南大学杜世洪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吴淑琼教授以及西南大学李恒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构式研究面临的紧迫任务”,围绕“构式语法如何为人工智能服务”这一问题,强调了将语言知识成果形式化、数字化的重要性。他分别从人工智能所需要的“有效的语言学知识”具体指什么、边缘结构的特点、汉语边缘结构的四大类型,对于边缘结构该如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以及具体该怎么刻画与描写边缘结构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构式语法对边缘结构的研究对人工智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式库的建设也可为人工智能提供辅助。陆先生将构式语法与现实需要相结合,为构式语法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北京语言大学施春宏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构式语法的学理背景与范式创新”,论述了构式语法兴起的态势和理念,认为构式语法研究范式的基本推动力来自于基于使用的语言观,其创新性思路主要体现在其知识性、统贯性、动态浮现性、部分能产性以及表层概括性。语言本质的自然(nature)和使然(nurture)之争及当代哲学和科学研究的学术思潮影响着构式概念及其理论特性。就目前的主流构式语法研究而言,在论述整体论和还原论的关系时,常有将本体论和方法论混同的情况。有鉴于此,施教授在观念和方法上对构式语法研究范式做了进一步探索,提出了“互动构式语法”的分析路径,并指出构式语法理论的普适性:“与其说是一种知识体系,不如说是一种思维方式”。

        河南大学张克定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构式语法中的构式观”,从不同时期不同语言学理论中的构式概念以及构式语法中的构式观及其价值与不足两大方面做出阐述,梳理了construction这一术语从结构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到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过程,论述了构式语法的构式观虽有其合理性和解释力,但也有一定的不足。

        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报告的主题为“时间的二维性与‘了’的三态合一”,根据时间二维性对“了”的各种不同意义统一进行了解释,认为“了”聚时态、状态与情态意义于一体,并从事件的内在时间和外在时间两个维度区分“了1”和“了2”时间意义的不同,前者指向事件的内在时间,后者指向事件的外在时间。刘教授根据时间两个层次的二维性阐明了语言的多功能性与民族认知与思维特征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张钺奇


执行编辑:屈宇昕


文案校对:陈川洪

       欢迎您关注“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的认知研究”公众号,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