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观点 | 徐盛桓:隐喻喻体的建构——分形论视域下隐喻研究之一

_

点击蓝字关注语言学通讯

_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Nicole2397471433 李老师




隐喻喻体的建构——分形论视域下隐喻研究之一 


_


 


徐盛桓,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用学、认知语言学。

徐盛桓教授

摘 要:人文科学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机制在于转换视域,本文在分形理论视域下研究隐喻,特别是其中的喻体建构,运用分形理论就是一种视域转换。根据分形理论,一个“部分”以某种形式与其“整体”相似的那个部分就叫“分形”。一个概念与其各种表象是天然相似的,概念及其某个表象就是这个概念的整体同其分形。一般来说,人们是下意识地运用本体的概念及其某个表象来建构隐喻的本体与喻体,分形理论就提供描述隐喻系统整体生长空间的基本理论框架。

关键词:隐喻; 喻体; 分形; 概念; 表象; 

文献来源: 徐盛桓.隐喻喻体的建构——分形论视域下隐喻研究之一[J].外语教学,2020,41(01):6-11. 

期刊动态 | 《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目录


____

1.引言

___

本文在分形理论(fractal theory)视域下观察隐喻。人文科学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机制是转换视域,将隐喻研究转换为以分形理论作为视域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世界各地的文理学科如火如荼地开展分形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现进入更深层次的应用探索。“分形”作为一个新的概念、“分形理论”作为一个新理论,同系统论的认识互补:系统论强调部分依赖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和运用系统构成的各部分,而分形论则指导着人们从部分出发认识整体,整体也要依赖部分。这样就从两个方面共同构成完整的辩证的“整体与部分”的世界观认识。分形理论所体现的新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改变着人们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活动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视野,它的出现使人们重视世界事物的一个重要的特点:世界许多事物存在着一种自相似现象。一个整体的自相似表现为部分同它是相似的,而“整体”就是一个迭代嵌套或一次性并排嵌套的结构,把与它相似的“部分”嵌套在内,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部分与整体的本质联系。分形现象的发现成为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有着深刻的科学方法论意义。现代著名美国物理学家Wheeler曾说:今后谁不熟悉分形理论,谁就不能被称为科学世界里有文化的人(1)。他的话值得我们参考。

隐喻表达同自相似现象密切相关,隐喻表达式的建构就要靠自相似现象:隐喻的本体是一个自相似的语言表达体(self-similar linguistic expression syntagma)。本体是用概念表达的,我们知道,任何概念是一个包含了若干外延内涵内容的嵌套体,概念的外延内涵同概念是同一的,也就是相似的,而喻体表达的就是本体概念的某个外延或内涵内容的表象,这样来看喻体就是本体的一个分形。例如,“太行山势如蝌蚪”,“蝌蚪”是“太行山势”外形的表象;同理,LIFE IS A JOURNEY,JOURNEY是LIFE一个内涵内容的表象。这样来分析隐喻,是分形理论应用于隐喻研究的一次探索。作为一种数学工具,“分形理论提供了描述系统整体生长空间形态的数学”(李曙华2006:89),而对于隐喻研究则可以说,分形理论提供了描述隐喻系统整体生长空间的基本理论框架,这样的分析就是研究隐喻视域的一种转换。

隐喻是人们的老朋友。从语言运用来说,它不但是一种认知工具,而且更常用的还是一种日常转换语言表达的美学手段;对此,我们试想一想,在平常的阅读中,我们遇到隐喻,是从隐喻中获得新知的机会多,还是从中感受到有更灵巧表达的机会多?这样,我们就会更为看重分形理论对隐喻的语言表达研究的启示。

隐喻的表达及其运用,两三千年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但对隐喻观察切入的视角以及对它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和研究的思想方法,在历时科学研究思潮变化发展的影响下发生着嬗变;嬗变所及,许多观念已同过去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这就促使我们在隐喻研究中要转换视域。

____
____

2.隐喻研究与分形理论

___

分形理论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美籍法裔数学家Mandelbrot先在大学课堂开设他独创的分形几何学课,之后出版了分形几何学专著,创立了分形几何学(fractal geometry),提出了“分形”(fractal)概念和分形理论。通俗地不用几何运算的方式而用日常的语言来说,一个“部分”以某种形式,如其形态、状况、行为、特征、功能和(或)所携带的信息等同其“整体”相似的那个部分,就叫“分形”(Falconer 2003:xxii),分形几何就是以有其分形为特征的事物作为研究主题的数学理论。有分形为特征的事物是不规则几何形态的事物,如海岸线的自然走势、天上云块的外边形状;一家中学若干年内考上各类大学的线性统计图表、一段时间某类行业股票升降走势线性统计图;一家电商12个月营销线性统计图表;或一段树丫杈、一片树叶、一座起伏高低的山峦;布朗运动(Brownian Motion)等等。布朗运动是科学研究史上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表现出明显的分形特征:在小面积范围里,悬浮的微小粒子受到分子撞击表现出无规则的运动,造成这些微粒分布的无序性、分布的差异性,但在大范围面积里,又表现出相似性的分布特征,因此在大面积范围里作为一个整体,就存在着若干携带有同整体相似性分布特征信息的分形,这就是在偶然中隐含着必然,部分携带着整体的信息。在上述的这些事物中,它们的任何一段、任何一部分,都是同其整体相似的,因此分形几何也被称为以研究不规则几何形态为对象的几何学。由于不规则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社会上人的活动也同样存在不规则的线性几何形态,所以分形几何学创立以后,其运用很快就超出了几何学自身,引起了几乎所有学科领域的关注;尤其是“分形”这一概念,它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用上也都具有重要价值。据统计(2),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全世界1257种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中,与“分形”有关的论述就占37.5%,涉及的领域包括物理学的振动力学到流体力学、天文学、计算机图形学、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形态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地理科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医学、农学、天文学、气象学、地质学、城市规划学、地震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电影美学、音乐、艺术等。从这里所提到的学科名称可以看到,分形理论的运用实际上已成为一个交叉性的横断学科,而且很多学科是非线性科学(nonlinear science)的前沿和重要分支,就是说,分形理论也是研究非线性现象的理论。

一般认为,非线性科学有三种代表性理论:超循环理论、分形理论、混沌理论,而其中的“分形理论提供了描述系统整体生长空间形态的数学”(李曙华2006:89)。非线性科学是研究各类系统中非线性现象的共同规律的一门交叉科学。所谓线性/非线性,线性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可用直角坐标的直线表示的一种近乎正比的关系,非线性就不是这样。对于线性运动,例如用一个直角坐标,纵坐标表示时间、横坐标表示距离,那么,从纵横坐标交汇点引一条斜线,就可以准确无误地表示汽车三、四、五、……小时无干扰的匀速运动的距离,因为线性关系是按照系统内的比例和叠加原理进行处理的。线性系统的整体性通常可由各局部叠加而放大得到,因而线性现象比较容易研究分析,但这也限制了线性科学的适用范围,例如现实生活中公路上就很难找到一辆绝对无干扰的匀速运动汽车。其实,在科学研究中把研究对象视为线性现象,实质是对研究对象的理想化和简单化的近似处理,是受当时科学研究发展水平限制的无奈之举。事实上,研究在很多情况下是要考虑诸多干扰因素的,因为世界本质上是非线性的。在非线性世界里,随机性和复杂性是其主要特征,事物的生成不再是叠加,但在复杂的现象背后存在着某种规律性。仔细考察,隐喻的表达也关涉到非线性现象,即喻体向本体的转换是非线性的转换,隐喻也是在这样的非线性世界里,这也体现了隐喻同分形理论的关联。但本文的论题是隐喻喻体的建构,还来不及涉及喻体向本体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从喻体认识本体的,所以这里就先不谈非线性问题,下文还是集中在喻体的建构上。

什么是隐喻?隐喻是靠喻体将自己外形、特征、结构、行为、功能、价值等的信息,包括它的形态、内在的复杂程度、不规则性等各种特性向本体投射,使得认知主体对二者的感觉是相似的,从而获得隐喻的表达,也就是使接受主体认识了本体;这个投射的过程本文称为喻体向本体的转换,隐喻就是从喻体对本体的转换从而在形态、结构和(或)功能上所保持一定的相似性来实现的。例如:

(1)a.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b.并刀如水,吴盐胜雪。(周邦彦,少年游)

c.水中落日如赤玉。(宋迪,渔村落照)

d.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梁简文帝,美女篇)

例(1a)和例(1b)中的“髻鬟对起”、“吴盐胜雪”是隐喻中较常见的外形形态相似的隐喻:“髻鬟”是清江两岸的山势外形与之相似、“雪”是吴盐的颜色与之相似,形态的外形相似大体可以通过平移、叠加、重合、拉伸、放大等手段获得,在一定意义上还可以看成线性现象;而例(1b—d)的“并刀如水”、“水中落日如赤玉”、“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不是这样,它们是事物的内结构、特点、功能、价值等的相似,就不能通过那些平移、重合、拉伸等的感觉手段获得,往往要通过信息的刺激使认知主体感觉到这二者的相似。

什么是信息?信息论的提出者Shannon(1948)给出过一个经典的定义:信息是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对“五”的数量还没有认识,这对他来说就是不确定的东西。你告诉他:伸出一只手掌,数数上面的手指头,这指头数就是“五”的数量,这样的信息对于他来说,就是消除其随机不确定性的信息;现在网上广为流传的一首调侃的歌《五环之歌》也是这样:多少是五环?四环加一环是五环、六环减一环也是五环,这就是提供了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并刀如水”等的隐喻其实就是这样提供消除不确定性的信息:山西并州出品的刀剪锋利,如何锋利?这对于读者是未确定的,于是有隐喻提示说,它的刀刃“如水”般闪亮明快,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认识这刀剪是如何锋利的信息,让认知主体用此进行联想和想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主体对此的不确定性;“水中落日如赤玉”是说河面上黄昏太阳的反照是什么样子,该隐喻说美得就像一块赤玉;“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也一样,南北朝妇女装扮流行额上涂一层黄色,称为额黄,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告诉我们,宫女们涂上额黄、戴上金属的耳饰,美得就像天上的月亮星星,这些都是一种给予联想想象的信息,消除了人们对她们是如何“美”认识的不确定性。这些信息,就隐喻来说,就是喻体向本体转换时将自己在形态、结构和(或)功能上的信息向本体投射,消除对本体认识的不确定性,从而实现喻体同本体一定的相似性。但正如上文所说,目前还来不及涉及喻体向本体是如何转换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详谈。目前还是讨论隐喻的建构。

与国外研究传统不同,汉语学界一直以来采用语气的提法。20世纪90年代开始,也有情态的提法。汉语语气虽然与国外文献中的语气和情态不能一一对应(详见赵春利、石定栩 2011:493),但是其语义内涵显然涵盖了后者。吕叔湘早就对汉语语气有过贴切的界定,指出语气关涉“正反·虚实”、“传信·传疑”、“行动·感情”等诸多范畴,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语气指“概念内容相同的语句,因使用的目的不同所生的分别”(吕叔湘 1942/2002:258);广义的语气则还包括“语意”和“语势”。其中“语意”指正和反,定和不定,虚和实等区别;“语势”则指说话的轻或重,缓或急。显然,广义语气包含了国外情态的众多语义内涵,如不定、写实与非写实等。后来汉语学界有类似“大语气”的提法,其内涵与国外情态接近。

____
____

3.分形与隐喻的本体—喻体

___

隐喻的理论分析就是围绕本体与喻体的建构而展开的。分形理论不是为语言研究而设的,但也非常适合用于隐喻分析。既然部分就是以某种方式与其整体相似的形态就叫分形,而一个分形的存在就预设了它的整体的存在,并且这个整体就一定是自相似的。这样的分形及其整体,或者说这样形态的整体连同其部分,正是隐喻表达的本体—喻体建构的格局。

3.1 概念作为有其分形的整体

上一节提到诸如海岸线、一段树丫杈等是有其分形的整体,其实一个概念何尝不是一个有其分形的整体?一个概念必定有其若干与它在形态、状况、结构、行为、特征、价值和(或)功能等相似的外延和内涵的内容,这些内容以表象形式体现出来,这些表象就是其概念的分形。例如:

(2)a.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周邦彦,风流子)

b.更画梁,玉剪交飞。(陈维崧,夏初临)

c.爱你恨你,问君知否,似大江一发不收。(黄霑,上海滩)

d.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归江东)

e.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诗经·淇奥,匪:通“斐”,有文采貌。)

f.……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三国志·诸葛亮志)

g.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刘禹锡《浪淘沙》)

外延和内涵的内容有些会以明显的表象形式显露出来,为人们所易于观察和把握,例如概念“雪”的一个表象是它的白色、“汉字”的一个表象是其笔画像“银钩”、“流泪”的一个表象像“玉筯”、“燕子”的一个表象是外形像剪子、“月亮”的一个表象像金波、像镜子等等,人们一眼就把握住了;有些表象则表现为内在的结构、行为、价值、作用、功能等,不能在外表观察到、把握住,如概念“相思”(指对朋友的思念)像在江南江北都表现出来的“春色”、概念“感情”(指爱你恨你的感情)像大江奔流、古时中国把人的心脏看成是思考的器官(心之官则思),是一个一寸见方的小器物,所以概念一寸见方的“心”(思考)的功能可以“乱”、概念“谗言”可以如海浪那样把受害人淹没、“金子”“美玉”有体现高贵品质的内涵、“水”有可以体现各种美德(“上善若水”)的内涵,虽然这些内涵也是金子、美玉、水等的表象,但是人们不易直接观察到。不管怎么样,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整体,概念的各种外延和内涵的内容,或者说其各种外露或内隐的表象就是这个概念的一个一个的部分,就是其分形。这样,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有其分形的整体,如下图1所示:

图1右边大小椭圆框是概念及其表象的示意图。概念作为一个整体,它包含若干表象,即有若干外延和内涵的内容,如小椭圆框里1—N……所示;左边“概念—表象组成表”提示有如此这般的外延和内涵的内容,这些就是这个概念“整体”的“部分”,而且概念与其外延内涵是自然以各种方式相似的,因而这些是概念的分形。这样的整体不是一个迭代生成的嵌套的结构,而是一个一次性并排嵌套的结构,例如“风”这个概念表示空气的水平或上下运动,唐代诗人李峤的诗《风》,就用诗的语言“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表征了“风”这个概念其中一小部分的表象,即它的行为“能翻起江水千尺浪,能吹得竹枝万竿斜”并排地嵌套在“风”这个概念的大结构里,用作喻体。本体与喻体就是这样实现事态上的逻辑联系,它们是同源的,或者说是“同胚”的,因而是必定相似的。

3.2 喻体的选择是合规律合目的双重把握

自然界和社会活动中一(些)事物与另一(些)事物有相似性,这是自然和社会普遍的规律之一,隐喻运作就是利用这个规律。事物有抽象具体和已知未知之分,认识有知之先后和切入难易之别,隐喻利用已经认识了的或较易认知的一事物B,来理解和体验另一有相似性但较为陌生的事物A。既然B是已知的,就有可能通过B来推知A,例如当年英籍新西兰科学家Rutherford将原先人们已经认识了的太阳系的构造(B)与正在研究的原子的结构(A)作比较,他们的团队在实验中观察到,一个原子有若干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据此Rutherford提出原子结构模型,以帮助人们认识未知的原子结构: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类似于太阳位于太阳系中心,电子类似于绕太阳运行的各大行星。Rutherford就用人们已经知道的太阳系来晓喻当时人们还不认识的微观世界里的原子结构。隐喻“原子结构像太阳系的结构”就是以相似性作为喻体晓喻本体的桥梁。本体喻体的总功能是:本体是表达主体想要被说明、解释、揭示、表征的东西,喻体是表达接受者据以对本体做出恰当理解的东西。

那么,在一个隐喻表达中本体—喻体是怎样安排出来的?据我们观察本文中隐喻的例子,通常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这样做:表达主体将需要被晓喻之事物的概念显性地或隐性地用作本体,在意向性的主导下,在恰当的语境中,选取该概念的某个表象作为“部分”用作喻体。这样,本体—喻体就安排出来了。

什么是表象?表象是指基于感觉所形成的感性形象,例如看到了或感觉到了本体的事物,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启动自己头脑内所形成的感性形象,包括能体现它在形态、状况、行为、特征、价值和(或)功能等方面的形象,这些就是表象。这样的表象包括记忆性表象、想象性表象和联想性表象,就是对感知过的事物进行记忆、联想、想象,而在头脑中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表象具有视直观性,是从感觉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表象因形成的主导感觉通道的不同,可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觉表象、嗅觉表象、味觉表象、触觉表象等等,而以视觉表象最为常用,这样就可以将抽象转换成具体、难识转换成易认,如将抽象的爱恨之情转换为可视的奔腾之激流、将抽象的相思转换为可感受到的春色、将看不见的风转换为河面上的浪、将抽象的君子的美德转换为金玉高贵的价值等等。李白有一首诗把人们上述构建隐喻的做法和盘托出,诗云:“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就清楚而形象地表现出概念与其表象的关系。李白小时候不懂“月”这个概念,即不懂得逻辑概念的说法及其语言的表达,但他心目中有一个“满月”,这是一个“具体概念”。“传统逻辑形成概念的方法是通过归纳,剥离掉这些对象身上的特殊性的方面,只把若干共同的东西抽取出来。黑格尔对此予以否定,他把这样形成的概念称为‘抽象概念’”(张兴国2014:20)。在黑格尔(1996:332-335)看来,这是抽象的,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同一性,只是把一些形式上共同特征集合起来的抽象概念;具体概念不仅包括这些抽象的形式上的规定,而且还要将这些规定理解为一个由诸环节有机统一起来的整体,即李白小时候未能用语言给予表述,只是知道它有一些明显的表象,或者说它有一些明显的外延的内容,即概念为“月”的外形:圆圆的、发亮的,就像他们家的白玉盘、或者像他们家用的青铜镜,这是一个小孩可以理解的。白玉盘、青铜镜的外形就是“满月”概念的部分表象,“月—白玉盘(青铜镜)”就建构了一个隐喻的本体—喻体。辛弃疾著名的描写正月十五夜盛况的《青玉案·元夕》词里有一句:“玉壶(指月)光转”;这里不妨仿作为“玉盘光转、铜镜光转”,这些也都是用“月”的部分表象来晓喻“月”,这样构造出来的隐喻其本体—喻体是同源的。清朝沈复有一段有趣的儿时记趣也可以大体说明这样的经验:“余忆童稚时,……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沈复,浮生六记)。概念“鹤之舞”其中之一的表象是有如蚊之飞舞。这表明本体与喻体或曰其概念与表象是同源的。我们将它们的同源称为“同胚”,即同胚而生:它们是在同一个概念里孕育出来的,这样的隐喻的本体—喻体相似就有先天性,所以人们在运用隐喻时就会下意识地选用这个模式。在语言表达中,事物、表达它的概念、表达这一概念所用的词语,其实是三位一体的,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用三者之一中的哪个来表达,可以据如何恰当而选用,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隐喻本体—喻体要求有相似性,这是隐喻的建构规则(规律);同时,人们运用隐喻时必定会表现出运用主体在一定的情景和语言环境下运用该隐喻的目的与意向。隐喻运用就是合规律和合目的双重把握的结果:一方面,隐喻表达的规律要求本体与喻体的搭配是二者有相似性;另一方面,主体在这一安排下又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筛选,组织有关的喻体,就是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进行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马克思、恩格斯1960:247)

____
____

4.喻体建构的“内在法”

___

在隐喻建构中,表达主体为一个概念择取它的部分表象作为本体与喻体的安排,这不是随意的,而是一种合规律和合目的的选择,如说山像髻鬟对起、并州的刀剪锋利如水、吴盐白得像雪、美女在额上画了约黄的装扮美得像月亮等等都是这样。这样的安排我们称为喻体建构的“内在法”。喻体建构的“内在法”是说,喻体是内在地在本体的内部生发出来的,就是本体的一部分,例如亚里士多德说的隐喻是属替代种或种替代属、隐喻外延内涵传承说、隐喻分形说就是如此,本文的隐喻例子也均是如此,不另外举例。我们认为,不排除人们可能还有其他方法,但这可能是最方便的、也是人们下意识地不经意常用的自然处理方法。

但是下面这三种情况看起来好像不是这样:

1)沿用以前流传下来的某些习惯的说法。既然是沿用过去流传下来习用的说法,似乎就看不出是表达主体在线采用“内在法”构建喻体。例如:

(3)他二人长的一个是沉鱼落雁之容,一个是闭月羞花之貌。(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把美女之美说成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是一个老套说法,“美女”的容貌如何能有使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表象?原来这是套用庄子在《齐物论》里说“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的说法而来。但庄子原来是要说,人看到王昭君、西施觉得很美,但鱼儿见之就害怕得游到水底躲开、鸟儿见之就吃惊得高高飞走、麋鹿见之马上就要拔腿跑开,各有所好罢了,这些并不是表示它们比不上而羞愧得躲起来。后来为引人注意,人们就套用庄子这句名言,但又故意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赞美美女,并且杜撰了一些优美的故事,例如“沉鱼”之说来自关于西施的传说:她在河边浣纱,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而沉到河底去了,“沉鱼”就代称西施;“闭月”之说来自关于貂蝉的故事:貂蝉是汉献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养女,一次貂蝉在花园拜月,忽然一阵风吹过,一块浮云将明月遮住,这正好被王允瞧见,王允为宣扬他的养女长得如何漂亮,就对人说,月亮同我的女儿比美,月亮比不过,就赶紧躲在云彩后面,貂蝉也就被人们称为“闭月”;“落雁”是关于美女王昭君的,汉元帝选王昭君与单于结亲,昭君告别故土骑马登程北上,南飞的大雁看到骑在马上的美丽女子,竟然忘记摆动翅膀而跌落地下,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羞花”同杨玉环的传说有关:她到花园赏花散心,摸摸花花瓣就立即收缩起来,人们就说,杨玉环和花比美,花儿都含羞低下了头,于是杨玉环得了“羞花”的代称。传说是美好的,但她们之美能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只是人们联想想象的结果,是将想象性的表象加工改造而形成的新形象,其实也是从本体分出来的一个想象性的表象,跟爱你恨你的感情像大江奔涌激发和君子有金玉美好的价值是一样的。这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直说衔接得天衣无缝,算是汉语成语运用的一个佳话。这也说明喻体归根到底还是概念的表象加工改造的结构。

2)有些表达成巧妙的诗句,不易看出。例如:

(4)a.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离人发。(陈维崧,贺新郎)

b.对漾红绳低复起,明月光中乱卷潇湘水。(陈维崧,蝶恋花)

c.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李峤,风)

例(4a)的诗句是说,头发长出了吴盐那样的白色;例(4b)的“乱卷潇湘水”是讲跳绳把女孩身上像“潇湘水”那样颜色的裙子翻动起来;例(4c)的头两句讲风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三秋草木凋零了,风一吹树叶就掉下来了;农历二月春天来了,好像是二月的春风把花吹开了,这是想象性的表象。

3)有些隐喻表示负面的内容。通常隐喻表达的是正面或中性的信息,但还可以用隐喻晓喻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信息就靠喻体所负载的信息传递。由于隐喻多表示正面的或中性的内容,所以我们不大习惯喻体负面的信息。例如:

(5)a.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

b.Man is a wolf.(Croft et al.2004:206)

c.The surgeon is a butcher.(Croft et al.2004:208)

例(5a)说皇宫里的宫女妃子“无颜色”,就是说她们不好看,这其实是反衬杨贵妃的漂亮,这信息是由其喻体“无颜色”传递出来的;例(5b)说人类是狼,人们就按对狼的感觉来理解这句隐喻;同理例(5c)说某外科医生是个“屠夫”,人们就是据对“屠夫”的感觉来对本体所说的某外科医生做出恰当的理解。就是说,按照隐喻的本体喻体是同源之说,喻体所体现的信息是负面的,隐喻的本体就表示负面的内容,这其实用不着再做多余的合成(blending)之类的操作。

上述这三种情况,其实都是符合运用分形及其整体的理论来做出喻体—本体建构的格局。这样的考虑也可以顺理成章地用于概念隐喻的分析,例如:

(6)LOVE IS A JOURNEY/SEA VOYAGE.

“爱情”同“旅程”都有诸如起点、终点、中途的内结构,因此“爱情”有的某些情节的表象,就同“旅程”同样有这些表象一样,所以据此就可以有Our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Croft et al.2004:200)之类的概念隐喻的惯用表达,这同喻体建构的“内在法”是一致的。但不妨考虑一下,像LOVE IS A PATIENT(Croft et al.2004:199)这样的隐喻表达,我们就不易想象到“爱情”是怎样像一个病人的。

____
____

5. 结束语

___

本文在分形理论的启发下,从语言运用角度研究了隐喻运用的一个基本问题,即其表达式的建构,特别是其喻体的建构。我们发现,作为一种自发的趋向,人们会自然而然地用本体概念的内涵外延的内容所具体表现出来的表象建构喻体,这就是喻体建构的内在法。当然这并不排除还有其他的方法。隐喻表达式的建构,特别是其喻体的建构研究,长期被我们忽视了。

认知科学家Lakoff et al.(1980)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隐喻是一种思维现象、是一种认知能力的新论断。这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事件,阐明了隐喻的认知本质,正如认知语言学教材在转述Lakoff et al.的观念时说,“隐喻表达不但是语言现象,而且……表现出人类心智的特征”(Croft&Cruse 2004:198),这极大地推进了认知科学的研究、极大地推进了认知语言学特别是认知语言学关于隐喻的研究,概念隐喻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大背景下展开的。认知科学有认知科学的学科使命,语言研究有语言研究自己的任务,因此语言学界还是要注意研究隐喻的语言运用的各种情况。本文研究了隐喻表达的一个基础问题,即其喻体建构问题,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关注。

____

编者按

_

参考文献略,欢迎查阅知网或《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纸质原文。

本文编辑:上海理工大学 孙雨

本文审核:吉林大学  王峰

公众号外联: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Nicole2397471433 李老师

 推 荐 阅 读 

学术会议 | “新媒体、自媒体时代的话语分析”学术研讨会 会议(2020年7月3-5日)

科研助力 | 长江学者关于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建议

科研助力 |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讲:从选题到结项

科研助力 | 怎样提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中标率?

科研助力 | 如何提升文献检索能力?告诉你…

科研助力 | 王宁教授的方法课:30讲带你搞懂质性研究方法

科研助力 | 研究设计35讲重磅上线!浙江大学耿曙教授亲授

科研助力 | 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刀熊博士:7大实证研究方法逐个击破

期刊征订 | John Benjamins旗下语言学电子期刊征订(中国官方代理)

科研助力 | Bloomsbury出版社语言学书籍征订(中国官方代理)

新著推荐 | 束定芳等: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Chinese

读书小札 |  迈克尔·图兰《短篇小说叙事进程:语料库文体学方法》

文学悦读| 从《百家讲坛》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听中南大学杨雨教授谈论古诗词

文化解读 | 郑培凯教授:中国戏曲文化解读

科研助力| 如何理解政治?25部经典重识西方文明

文学悦读 | 诺奖作家写作时,我们也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

文学研究 | 走近文学大师 :陈众议、陆建德等11位专攻学者权威解读

_

八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_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