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等奖作品 | 2021年第七届“Garden”花园杯植物景观设计竞赛设计组特等奖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竞赛灵感IDEA Author 竞赛灵感IDEA


本文已获授权转载自公众号:竞赛灵感IDEA

(ID:JS-IDEA2022)


 2021年第七届“Garden”花园杯 

 植物景观设计竞赛设计组特等奖 


《蓁 瑧 臻“Permaculture”理念下工业元素再利用植物景观营造》

楚由宬、杜偶、李晗悦、乔婧文、李文娟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9级园林专业学生)

本期idea



设计不是纸上谈兵,如何通过设计解决城市问题或为其提供思路引导?我们解决城市文明与自然和解的问题,继而提出设计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点的概念,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之后,最终采用朴门永续的理念指导设计。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朴门永续转化为设计语言,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解。


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计师的设计工作流~


 01 
写在前面
“文明从苍茫旷野间诞生,经过了叛逆与成长,最终走向同自然的和解与皈依。”这是我们所希冀的,也是城市文明必然的归宿。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解决城市与自然的矛盾?在设计中我们采用朴门永续的办法解决了城市的实际问题。
什么是朴门永续?设计师如何运用该理念引导城市文明与自然和解?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2 
竞赛概况与设计要求
本届“花园杯”竞赛以“城市新生·重返自然”为主题,旨在运用地域性植物材料打造城市中心区原有的绿地空间/城市公园,通过回归自然的构思与设计,在城市中营造自然之境,使城市高密度中心建成区焕发自然新生活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选题应包括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1.回顾或关注公共健康与城市公园相互影响2.城市高密度建成区中如何营造自然之境;3.如何运用地域和乡土植物景观再现自然景观;4.如何通过城市绿地自然设计使城市公共空间更新,激发活力5.使用植物造景来引导场地总体空间设计和局部空间构架;6.合理科学选择和配置园林植物。

 03 

作品设计介绍

 01 设计说明 
本设计方案遵循“朴门永续"的设计原则,以工业资源再利用的理念帮助城市完成向苍茫自然的皈依。园内大致分为三个区域——“蓁-起于自然”、“瑧-兴于工业”、“臻-归于林泽”,以文明发展足迹为设计指导,引领久困于文明喧嚣的城市“复得返自然”。

1 “蓁-起于自然”:蓁者,草木林莽也,即是最原始的自然,亦是文明的起源。
第一个分区呈现较为纯粹的自然景观,人为干预的痕迹较少。

在芦苇与芒草间忽隐忽现的滨水栈道、厚实的针阔混交林、仿佛一望无尽的起伏草滩、隐约现于林莽中的鹿影……编制成了一副原始粗犷,荒野而不荒芜的自然之景。


2 “瑧-兴于工业”:瑧即玉石,象征着人类运用工业技术对于自然雕琢的成果。
第二个分区呈现着人类工业文明之上,自然肆意生长的景象。

陷于荒草中的蒸汽机车头布满青藤,废旧的铁轨枕木上如今生长着蒿草与繁花,高树与草木仿佛蔓向天际。藏于芳草间的小广场可供游憩,三两点缀着可供涂鸦的蚯蚓堆肥塔叙述着朴门永续的理念。

这个分区象征着人与自然在冲突之后的妥协,而二者的关系还将进一步改进。


3 “臻-归于林泽”:臻意味着完美的,和谐的境界,也正是文明与自然最终的和解。
在第三个分区,有挑起的铁轨组成的廊架以接纳雨水灌溉其上的植被、有锁孔式的花园树池以方便游人亲近自然、有阶梯式的WIFI花带、有生着青苔,用涂鸦叙述城市工业历史的水泥墙…

花境与荒野相得益彰,代表着文明向自然永恒的回归。



 04 
作品选题的确定以及灵感来源
 01 解读题目 
本次花园杯竞赛主题为“城市新生·重返自然”,强调运用回归自然的构思与设计,在城市丛林中营造自然之境,进而焕发自然新生活力,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在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后,我项目小组成员提取出“重返自然”、“城市公共空间更新”、“乡土植物景观”等关键词,并围绕其进行后续工作。

基于对题目的充分解读,我项目小组意识到本次设计中植物配置的合理性、设计手法的引导性、运用技术的科学性以及整体场地的功能性十分重要。

 02 项目选址 
为了能够更好地依托所在高校平台优势,充分运用所学的生态与植物知识,以产生最好的设计方案,我小组将目光锁定在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具有寒冷干燥,低温时间较长的气候特性,并有极为厚重的工业文化。

之后我小组的方案理念、运用技术与植物选择均基于这几大特点进行。经过成员多次会议讨论,并向导师请教后,我小组最终选定哈尔滨市群力新区雨阳公园一角进行改造,并对场地进行了线上线下多方面调查。

雨阳公园是一个被居住区和道路铁路网包围起来的小型城市公园,公园内开掘有一人工湖泊。但因建设时间较长,院内出现了娱乐设施老旧、乔木种类单一、灌木树种缺乏等问题。

 03 确定主题 
受疫情影响,我小组的实地调研时间在深秋,此时场地内草木均已枯败,呈现出一派苍茫的荒野之景。

恰逢当时,受到荒野景观大师Piet Oudolf先生的影响,我们对荒野景观颇感兴趣,而雨阳公园的原有植物配置更多倾向于夏季观赏,其他三季,尤其是秋冬植物景观效果相对较弱。

于是,最初我们设想:能不能结合哈尔滨冬季偏长,相对寒冷的气候特点,营造一个以荒野景观为特色,四季有景的绿地空间呢?但在向导师请教后,我们放弃了这一想法,原因有三:

1.在哈尔滨冬季严寒大量积雪的情况下,荒野景观的实际落地效果可能大打折扣。

2.单单使用哈尔滨乡土植物未必产生Piet Oudolf先生所营造的景观效果,而若引入外来植物,其能否在哈尔滨成活并达到理想的生长效果未可知,其是否会产生生物入侵也未可知。

3.Piet Oudolf先生所营造的荒野景观大多有较大的空间纵深或较为纯净的视觉背景,而我小组选定的场地较小,背景多可见城市楼房。

这一想法虽然被否定,但也引导我们注意到:雨阳公园位于新老城区之间,是一块连接城市过往与未来的绿地,园外是城市文明的喧嚣,园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城市文明就像一个孩子,诞生于自然,经历了发展时期对自然的叛逆后成长成熟,最终走向与自然母亲的和谐皈依,涅槃新生。这一城市发展路径,不正好迎合了竞赛题目提及的“城市新生·重返自然”吗?

于是,我们最终决定通过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呈现这一城市文明变迁过程,并引入一定技术手段,现实意义上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解。

 04 技术引入 
好的设计作品不会纸上谈兵,其对于城市问题必须有着一定程度的解决能力或是思路引导性。

我们的作品要想解决实际问题,即“引导城市文明与自然和解”,则必须引入合适的技术或造园思路。在导师的指导下,我们查阅了大量论文以及前沿设计案例,最终选择了采用朴门永续的理念来指导造园。

朴门永续,即“Permaculture”设计理念是由澳洲Bill Mollison与David Holmgren于1974年所共同提出的一种生态的设计方法,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永续运动。

主要精神是发掘大自然的运作模式,运用其来设计环境与生活,以建立人类和自然的平衡点。这一理念,恰与我们的设计主题相切合。

“Permaculture”理念下的“适切科技”设计不仅能提高废旧场地的利用率,更能营造微型生物圈,改善城市的小环境,同时提供居民交流互动的平台,丰富城市活动空间。

于是,我们引入了诸如WiFi台地花园、蚯蚓堆肥塔、锁孔种植池、轨道蓄水槽等技术细节,以起到一定示范作用,帮助解决城市与自然的矛盾。


 05 
项目完成步骤

 01 解题定位 

深入剖析解读题目,找出关键词,确定大致设计方向。
查阅资料,学习研究先进案例以及理论,充实现有思路。

 02 现场考察 

线上线下搜集场地内部以及周边情况,特别对场地内原有植物种类进行调研。
结合场地调研情况,从地域、文化、气候等角度综合考量,结合相关技术手段,完善细化思路。

 03 确定主题 

1.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后,确定主题以及项目定位
2.在主题的基础上发散出叙事线,进而产生分区,指导具体设计。
3.完成总平设计,并与老师一起修正完善。

 04 分工出图 

1.确定整体图面的风格,色系,排版方式等。

2.明确团队内每个人的分工,相互磨合出图。
3.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方案细节以及图面效果。


 06 
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在完成这一设计竞赛的过程中,最波折的应属主题的确定。确定一个好的主题需要深入解读题目并结合具有时效性的数据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时常与老师,组员一起开会讨论,也经历了数次对方案的否定与舍弃。反复的修改有时会让我们感到疲惫与迷茫,当每次修改也会使我们的方案更加完善,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更多灵感。

另外,在制图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小问题。例如,在确定排版风格的时候,小组内部产生了一定的分歧,经过激烈的讨论才得出最终的方案;大家分头绘制的部分在合图的时候会出现诸如大小、风格、内容等诸多方面的小冲突,需要我们去磨合修改;出图时会遇到各种软件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自己去摸索,学习……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了灵感、经验、技巧,也顺利完成了各自的任务,受益匪浅。


 07 
反思与思考
能有机会参与本次竞赛进行锻炼与实践,并接受老师的指点,我们深感荣幸。虽然我们的小组成员都有一定的参赛经验,但还是在选题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阻碍。

赛后回忆起来,如果我们能在赛前拓宽思路,多听多看,多去学习研究最新最前沿的设计理论与成果,多去关注设计行业的热门话题,或许会更轻松地度过选题阶段。

当然,我们也不能脱离实际一味地模仿,必须结合自身项目选地的实际情况,吸收他人项目的精髓,并结合到自身的方案中,才能产生独立的,高质量的作品。
另外,在决赛环节,评委老师给出的修改建议令我印象深刻,受益匪浅。老师说,设计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不能只有一个空洞的躯壳。

我们在构思时,应该思考,我们能通过我们的设计解决什么问题?(尤其是对时下热点问题,例如疫情防控与景观人流处理的双重考虑)。我们不禁思考,竞赛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好的作品如果能落地,则一定能树立一个标杆,代表学科思考与发展的方向与趋势。

最后,我认为,学科竞赛的精髓之处在于参与的过程。我们可以收获技巧、经验、友谊,这才是最宝贵的。也祝愿大家能在参与竞赛时享受过程,不忘初心,摘得硕果!

注:文章图片全部来源于作者,未经同意不可转载。


本文转自 | 竞赛灵感IDEA
编辑 | 时雨
审核 | XIN学姐 时雨 阿盐

关注【竞赛灵感IDEA】公众号

获得最新竞赛资讯~


如果你有优秀毕设/竞赛作品

可联系XIN学姐投稿

备注“作品投稿”优先同意

另备注:学校+专业+名字

XIN学姐微信:XINLA02

(已有XIN学姐微信,则无需重复添加)



 推 荐 阅 读 

场地选好了,你的竞赛完成了一半!

设计前期,我们应该如何调研?

顶级竞赛作品题目参考公式!

展板排版无从下手?快看这篇!


往期竞赛作品

如何打造社区美好生活链?

2021CHSLA本科组一等奖!南林团队好厉害!

2021CHSLA本科组二等奖,全员保研北林!
CHSLA本科组一等奖!糖果色的炫酷图纸来啦~
CHSLA本科组一等奖分享,为北京雨燕造一个新家!


为方便景观人日常交流,
我们组建了景观日常微信交流群。
目前已300人+,点击下划线加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XIN的景观图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