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出炉 | 2017年第5期“生态修复与城市生活”

2017-11-06 LAF 景观设计学


《景观设计学》2017年第5期

029 | 生态修复与城市生活

主编寄语 | 论文 | 观点与评论 | 主题实践 | 探索与过程


LAF


自2012年,“美丽中国建设”作为党的执政理念提出,到2016年三亚城市双修试点工程验收,再到刚刚结束的会议中,习总书记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中央对于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城市建设与更新等议题的重视度日益提升。


一直以来,生态修复与城市更新就是LAF重点关注和讨论的议题。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城市从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更新。与此同时,人类活动与城市生态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病治理任重道远。这些城市问题迫使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们,尤其是规划设计专业人员进行不断反思:如何从根源上抑制城市病的产生并纾缓其危害?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手段切实改善城市人居条件、提高城市活力,创造人地关系和谐的城市与区域环境?


在最新一期的期刊“LAF029——生态修复与城市生活”中,我们将聚焦城市生态恢复及生物多样性营造老城区及城市低活力地块更新与改造城市公共空间及社区营建等方面,通过呈现对中国城市生态修复和生活更新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理论和借鉴意义的国内外优秀实践作品,试图在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学、生态学、交通、工程等学科的协作下,寻求诊治城市问题、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解决方案。


© 景观设计学


主编寄语中,俞孔坚立足在海南省三亚市开展的“城市双修”(生态修复与城市修补)运动,以见证者和参与者的视角,对中国现阶段的生态修复过程做出了客观记录,并向我们展示了中央执政为民、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国家意志,是如何由一个城市的试点经验转化为千百个城市具体的民生改善运动,并通过国家机器,将亿万人民动员起来,使城市不良状态迅速改变。


默责编有话说:这一期的容量又创下了近几期之最!除主编寄语外,LAF029收录了13篇来自城市规划、景观与建筑设计、艺术与人文等多个领域的论文、评论文章与项目实践,全面的体现了本期生态修复、通过城市更新激活公共空间两大方向——


 生态修复 


论文栏目中,来自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所的栾博等人以陕西省咸阳市渭柳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为例,探索了以科学分析评价为依据、以专业工程技术为支持,通过空间设计进行综合统筹的协同设计方法,以最终达到实现场地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综合价值的设计目标。


渭柳湿地公园中雨季时可被洪水淹没的自然滩地

© 一方国际环境景观


观点与评论栏目中,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与技术专业教授Niall Kirkwood聚焦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后工业区改造与棕地修复,以及技术在景观设计教学与实践中的应用。其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时期的棕地修复项目应运用更多的将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的策略,同时鼓励更加广泛的社区参与。


主题实践栏目,由Studio Gang设计事务所设计的芝加哥北岛公园试图将湖滨地带的一座人造半岛改造为一个近37hm²的生态系统:一座只有依靠21世纪知识才可建成的公园。项目设计充分体现了场地的人工性这一特质,并基于此进行地形改造和景观设计,以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并为人们提供多种不必跋山涉水便可亲近自然的途径。


随着北岛公园一期工程的建设完工,游客可以沿着环岛游道漫步、骑行,或享受其他户外活动。

© Steve Hall / Hedrich Blessing


而由土人设计带来的常德市城头山遗址外围景观再现与生态修复项目则以最小干预为原则,对遗址外围护城河水岸进行生态修复,并在水面上铺设了便于拆卸与重组的浮箱栈道。此外,在场地南部的户外稻田博物馆中,农田、水塘、水渠和湿地穿插分布,在行使其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也为城里人带来了独特的农耕体验。


农民在稻田博物馆中劳作的画面犹如一部正上演着的农耕生产剧。

© 张锦


探索与过程栏目里,收录的两个项目均聚焦于景观修复实践,让我们得以窥探那拓展了伦理、文化与技术范畴的,或许可被称为“第四自然”的存在,进而去探知21世纪背景下人们对环境修复和设计创新的全新理解。


首先为陈煦斌的禁足之境:演进的自然遗产与衰败的灾难遗迹项目,荣获香港大学园境建筑学部2017年毕业设计奖。其以位于乌克兰基辅州北部的切尔诺贝利禁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禁区中受辐射景观的修复提出50年的规划预景。通过就不同的时间尺度、复杂的物质属性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提出一系列设计策略和方法,该项目试图模拟和呈现那些有潜力改变场地环境生态、社会政治生态的自然模式。


2066年切尔诺贝利地区景观修复战略总平面图

© 陈煦斌


编辑Tina强行插话:逮嘎吼!虽然这些由政治或军事原因形成的禁区成为了不向世人开放的禁足之境,但却禁锢不了设计师对那些封闭藩篱之中的世界的畅想和愿景。LAF还曾刊登过《边界都市主义:重绘朝鲜和韩国之间的非军事区》项目(← 点击题目马上查看),对此类议题项目感兴趣的读者们不要错过呦!


而由Mariana Siqueira、Isabel Schmidt、Alexandre Sampaio和Amalia Robredo所组成的多元化团队,则为我们讲述了其为修复巴西塞拉多——这一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热带稀树草原——所做出的努力。这篇名为“乔木之外”的文章重点关注了占塞拉多草原物种多样性70%的草本和灌木。通过在草原上播撒混合草种、带动当地居民加入种子采集、寻求适用于私人花园的植物样本、修建小型苗圃等措施,项目团队不仅见证了草本层的恢复,也感受到巴西热带稀树草原正不断地被文化界和生态界所接受、认可。


位于韦阿戴鲁斯高地中的塞拉多草原在雨季时的景象

© Mariana Siqueira


 城市生活 


论文栏目中,东京大学都市工学系城市设计与地域设计研究室博士生周详论述了日本历史环境的保护对象从单体到全域的演进过程,并重点阐释了街区保全型社区营造的相关内容,推导出日本经验对中国当代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的启示意义,指出强调公众参与和地方赋权,鼓励和推动民间团体的介入是当前语境下中国历史街区实现物质和文化的保护与再生的应由之路。


日本八女市福岛地区社区营造年表

© 周详


观点与评论栏目中,我们采访了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所长余猛。其指出,中国城市大多存在品质不高、特色不明显、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但也因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和规模的不同而各有差异。随后就存量空间品质提升、新城和城市副中心的建立等议题展开了讨论,并着重对比了城中村拆建和老旧小区更新的异同。


Mapping工作坊创始人何志森则以其工作坊的视角为我们重新解读了城市更新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在工作坊独特的“跟踪、观察、发现—思维导图训练—构图思考—策展”的议程下,其呼吁学生们关注“小”的东西,并从中认识到“大”的价值。同时辨析了“城市针灸”理念与Mapping价值观的异同。其呼吁设计师关注“消极空间”,看到无序的混乱背后所隐藏的秩序。


主题实践栏目,由澳派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鲍顿主公园则为一处占地15hm²的城市填充式开发中心营造了一片绿洲,为周边僵化的城市布局创造了一处构思精巧、别具一格的场地,一个打破地区格局的集中的绿色区域,使之成为探索、休闲、休憩和户外活动的场所——不仅满足人们的通行需求,也吸引着人们停留、联系和共享。


水景成为公园的中心聚集区以及活力四射的焦点。

© ASPECT Studios


编辑Tina再次强行插话:临时性装置在城市更新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容小视的!澳派景观设计事务所曾设计过几处“快闪公园”,充分发挥了其建造速度快、低成本、高灵活性等特点。点击【这里】即可查看详情哦!


悉尼谷歌梅特卡夫公园场所营造

© ASPECT Studios


墨尔本高点购物中心场所营造

© ASPECT Studios


颖小编也有话说:在本期中,我们还为大家呈现了两个以“临时性”为特点的项目二者分别从建成实操及概念设计的角度展示了临时性装置激活空间的可能性。


由Starzak Strebicki设计事务所主持的波兰波兹南市马耳他艺术节临时公共空间设计已经开展了5届,每年的6月都会有1~3周的展期。设计方案将占地面积超过4 000m²的自由广场划分成较小的分区,并在各个分区中设计多姿多彩的活动,将这里转化为激发社区活力的城市空间的设计典范。


通过脚手架、胶合板、半透明织物等简单材料,波兹南自由广场的部分空间被改造成形态各异的房间,等待着使用者“入住”

© Maciej Zakrzewski


而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带来的LA先锋奖景观设计奖获奖项目——首尔解放村商业街区微更新设计则针对韩国首尔市解放村商业街区中人车混行、市集混乱、活动空间类型单一、设施匮乏等问题,提出了“弹性搭建”微更新设计方案。通过对街市公共空间的早市模块、街道空间的路挡模块、街区空间的社交模块、街巷尽端空间的舞台模块和街巷微型空间的游憩模块进行合理安置和组合,该方案为城市传统街区的更新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首尔解放村商业街区弹性搭建模式与效果图

© 徐夕然/张旸/贾静



本期目录


┃主编寄语

○ 生态修复: 一场改善中国城市和实现美丽中国梦的“运动” / 俞孔坚


论文

○ 日本街区保全型社区营造的发展与实践 / 周详

○ 场地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的协同设计—以咸阳渭柳湿地公园生态修复设计为例 栾博,王鑫,金越延,柴民伟,胡春明


观点与评论

○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中村与老旧小区改造 / 余猛

○ Mapping工作坊:重新解读城市更新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 何志森

○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棕地修复 / Niall KIRKWOOD


主题实践

○ 创建生态的城市栖息地—芝加哥北岛公园 / Studio Gang设计事务所

○ 运行的生产性景观:常德市城头山大遗址公园生态修复与景观设计 / 耿苒,邵飞,张亚奇

○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鲍顿主公园 / 澳派景观设计工作室

○ 都市走廊的可持续都市主义:德克萨斯州休斯顿10号园区实证型城市设计 / Jun-Hyun KIM, Galen NEWMAN,封赫婧,Jeremy MERRILL,Jonghoon PARK,卞佳荷

○ 波兰波兹南市马耳他艺术节临时公共空间 Starzak Strebicki设计事务所

○ 弹性搭建—首尔解放村商业街区微更新设计 吕小辉,徐夕然,张旸,贾静


探索与过程

○ 禁足之境:演进的自然遗产与衰败的灾难遗迹 / 陈煦斌

○ 乔木之外 / Mariana SIQUEIRA, Isabel SCHMIDT, Alexandre SAMPAIO, Amalia ROBREDO


简讯


– THE END –



有学术、有实践、有拓展,

更多精彩,尽在LAF029!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订购!


更多优惠,请点击阅读原文

马上进入LAF官方微店!




相关阅读:

2017年第1期“水系统协同设计”

2017年第2期“文化人类学与景观设计”

2017年第3期“共享经济与城市未来”

2017年第4期“沿海景观”

2017年前沿选题


主编寄语·故乡水是白沙溪

主编寄语·峨蔓的盐田

主编寄语·城市共享是景观要面临的必然趋势

主编寄语·人类只有一条海岸带


中国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现状与变迁

Niall Kirkwood:哈佛景观教授谈如何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

水利专家王浩院士:景观设计师应时刻把“水”装在脑子里

“翻译”生活的景观设计师

哈佛做个小岛规划居然还要设计一份当地食谱?

诸大建谈共享经济与共享城市


《景观设计学》书架

《景观设计学》期刊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简称LAF)由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高等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俞孔坚教授担任主编。LAF为双月刊,刊号为CN10-1467/TU,ISSN号2096-336X,邮发代号80-985。全彩页印刷,每期主题集中阐述,中英双语呈现。


2014年,LAF成为中国国家广电总局首批认定学术期刊;2015年,成为CSCD核心库期刊来源刊;同年,荣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交流类荣誉奖。2016年,入选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中国“最美期刊”与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