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成功诞辰400年,卢秀燕发言背后的两岸隐忧

郭茂辰 郭茂辰海峡传真 2024年08月29日 21:20
8月27日,台中大甲铁砧山国姓庙下午举办延平郡王郑成功400周年圣诞千秋纪念庆典,台中市长卢秀燕亲自前往参拜祈福,并颁赠“志延明祚”匾额。
卢秀燕在发言时提到,363年前,37岁的郑成功带领2万多官兵渡过台湾海峡到台湾、赶走荷兰人,“开台圣王”不仅开台,更带动往后四百年来各地先祖一波波渡海来台开垦,落地生根、传承绵延。郑成功在台建立“华人社会”,让汉文、汉语成为台湾重要文化语言之一,也重视经济发展、推动官兵屯田制度,使得台湾成为富庶之地,族群在台融合安居。
卢秀燕说,郑成功来台有特殊的历史时空背景,初衷原为建立“反清复明”基地,但他的贡献连分属不同阵营的康熙皇帝也很尊敬,赞誉“敢向东南争半壁,方知海外有孤忠”,足见贡献超越政权界限。她强调无论哪个世代、哪个族群都要缅怀、追思有功的先贤先烈,这也是她对台湾400年历史的情感和态度,以及亲自主持纪念活动的原因与意义。

台中市长卢秀燕到大甲铁砧山国姓庙参拜郑成功。(台中市政府提供)

其实,这番话非常值得咀嚼,因为让人嗅出些许以古喻今的政治味。
卢秀燕称台湾是“华人社会”。但必须指出,郑成功收复台湾,带来了大量汉人移民。如果就现代意义来说,两岸同属一中,都是中国人,台湾的汉人并不是居住和活动在中国境外,有汉族血统的人。即便就当时而言,台湾岛上的汉人在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后,也没有生活在异邦。尤其现在,岛内以“华人”否定“中国人”身份认同更是带有分离目的, 因此,“华人社会”的说法并不准确。
卢秀燕提到康熙对郑成功的评价,来自《康熙挽郑成功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虽然近年来引用者颇多,但这和康熙本人并无关系,因为这幅挽联没有明确的出处记载。但对于郑成功的忠义气节,康熙还是给予正面评价和肯定。
康熙39年(1700年)下诏书,曰“朱成功系明室遗臣,非朕之乱臣贼子,敕遣官护送成功及子经两柩归葬南安,置守冢,建祠祀之”。
到了清光绪元年正月初十,清廷准奏,下诏曰:“前明故藩朱成功与康熙年间,奉旨在南安地方建祠。该故藩仗节守义,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祷辄应,尤属有功台郡。著照所请于台湾府城建立专祠并与追谥,以顺舆情,钦此。”
从中可知,其一,康熙年间奉旨准在南安建祠,其二,清廷开始承认郑成功是忠义之人。而彼时对郑成功的肯定,所谓“忠烈昭然”,不只是卢秀燕所说的超越政权界限落地生根,更是对他驱逐荷兰殖民者,确保台湾入版图的褒扬,这是有鲜明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的。
卢秀燕虽然对郑成功极尽称颂,矛盾的是,她所谓的台湾400年历史,却又是在呼应赖清德今年5月20日讲话中提到的,“1624年,台湾从台南出发,开启台湾全球化的开端。站在'台南400'的历史时刻,台湾更要展现自信,勇敢航向新世界,让世界迎接新台湾。”
把荷兰侵略者开始殖民台湾的日子,作为“台湾全球化的开端”,这是典型的“台毒史观”。自宋元以后的中国历代中央政府,已开始在澎湖、台湾设治,实施行政管辖。尽管在明末清初时期,荷兰殖民者曾短暂侵占台湾南部,但很快被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清朝政府治理开发台湾200余年,使台湾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等方面,完成与大陆一体化进程,更使台湾与大陆融合成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对此,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任冬梅在《荒谬的“台南400年”》一文中指出,
哪怕是单看“海盗贸易与全球化发展”这一点,荷兰也远不是最早影响台湾地区的人。事实上,在欧洲大航海时代之前,东亚已有非常繁荣的区域贸易。宋元两朝,泉州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大商港,来自印度、中亚、欧陆的商人,各种信仰、语言、文化、生活习俗,交融于泉州。1330年,泉州商人汪大渊在《岛夷志略》就写过从澎湖航行到嘉义,看到阿里山日出“红光烛天,山顶为之俱明”的场景,他本人多次登上台湾岛,并在台湾与大陆间进行商贸活动。.......荷兰人到达之前,活跃于台湾的海盗就有林道乾、林凤、颜思齐、郑芝龙等,他们对台湾与世界交往的推动与贡献,并不比荷兰人少。
显然,卢秀燕对历史的认识也受到岛内“殖民史观”的影响。她谈郑成功淡化民族立场,只谈在台湾落地生根族群融合,面对郑成功一生虽历经剧变、但从未改变其“台澎是中国土地”、台湾军民是华夏子民的立场,卢秀燕的说法不免是贬低了郑成功的历史定位。
其实,过去卢秀燕谈到类似问题,也有不少启人疑窦的言论。
去年年底,北一女中国文老师区桂芝重批108课纲是“无耻课纲”,大量删减文言文,尤其删掉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廉耻》,让学生不再思考。

台中市长卢秀燕。(台湾媒体)

彼时的卢秀燕回应,我们在讲中文,用的是汉文,这些都是中华文化,不要用政治角度看待,即使美国独立了,他们也在读英国的莎士比亚,所以怎么样让我们的民众在我们的文学、中华文学、文化历史上扎根更深、更有程度,对于台湾的发展才会有帮助,要从政治撇开这个问题,而真正去看我们对自己的文学、语言、历史文化,希不希望扎根更深。
卢秀燕所谓的撇开政治,是不想就课纲问题触及两岸关系,甚至是不想碰触“一个中国”。但当政者推出“去中化”课纲,背后如何能没有政治目的?而以英美关系比喻两岸关系,这种说法也是极不恰当的。而她要深化的中华文化,是在认可当前统派式微和“毒台”主流化前提下谈相关话题,她对区老师的声援,与岛内认同一个中国,支持统一者谈的“中华文化”完全是两码事。而这种去政治化的思维倒是与她在纪念郑成功时的说法异曲同工。
2022年8月17日,国民党中常会正式提名新北市长侯友宜及台中市长卢秀燕竞选连任,完成蓝营选战最后一块拼图。会后两人受访,被问到是否担心被民进党用“抗/中/保台”等奥步操作选举,卢秀燕强调,“抗/中/保台”是每一位首长的共同责任,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个政党专属权力,也不能用此来操作选举。从上述言论看,卢秀燕不是彻底否定民进党的“反中”路线,而是以“绿能我不能”,试图打破对手在相关议题上的垄断,其背后的政治逻辑反而是在认可顺应民进党的主张。
当谈“去中化课纲”要撇开政治,谈郑成功只谈落地生根,谈台湾历史又从1624开始,作为当前国民党明年党魁之争的最有力竞争者,卢秀燕若领导蓝军,未来两岸关系也可能要经历一番波折起伏。

大陆嘻哈歌手遭台当局封禁,只因他称中国台北

国民党一盘散沙,只能靠韩国瑜救?

柯文哲已是明日黄花,但超越蓝绿谎言仍在迷惑世人

王金平出席施明德新书发表会,再谈与马英九昔日“恩怨”


卢秀燕 · 目录
上一篇萧旭岑挺卢秀燕拼党魁,朱立伦撂重话,与马英九关系生变?下一篇柯文哲案牵动蓝营权力变化,反朱立伦势力暗中集结?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郭茂辰海峡传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