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景观行业要为多目标的问题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丨委员专访

系列访谈介绍



“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习总书记对教师的高度评价。在教师节前后,CLA陆续推出了教师节特别专访,为你讲述高校教师们的故事。


本期,CLA邀请了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谭纵波老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的韩西丽老师。一起来探讨跨学科设计教育的途径及策略。


谭纵波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 教授

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委员


CLA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请您简短地向CLA的读者们介绍一下自己?


谭纵波大家好!我是谭纵波,CLA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目前兼任云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


CLA我们知道研究和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您对于研究与实践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把控的?


谭纵波众所周知,建规景等专业的实践性非常强。这些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实际上都离不开实践平台的支撑,但教学与科研工作又有所不同。教学工作可能更倾向于把来自规划设计实践的经验传授给学生,而研究与实践的关系可能更加复杂,很难一概而论。


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实践过程既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源自现实的需求和导向的问题,同时也是理论研究成果验证的手段和平台,即所谓的理论联系实际。但是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与实践关系的契合、融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我个人的感觉是,在目前社会中,工具性的研究成果比较容易被实践所接受和运用,但偏理论或思想性的研究成果有时候可能就不那么容易被接受,甚至是被排斥。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就是,这些工具性的研究成果在学科发展史上获得地位的机会可能远不如理论性研究成果来的更多。


例如:在城市建设用地选择等方面使用GIS技术被认为是非常“科学”的,广受欢迎,而背后所依据的麦克哈格的理论可能就没有那么被重视,但事实上GIS只是把麦克哈格时代的赛珞珞胶片替换成了电脑中的图形算法而已。这还是研究对象是客观的自然的时候,如果研究对象是社会或人群的时候情况可能会更糟糕。


因此,我个人的态度是理论研究属于站高度的工作,不强求实践的赞同和共鸣,但可以使自己看得更清;工具性研究是用来“唬人”的,对其局限性保持高度警惕;实践提供研究的问题和动力,当然还有经济支撑;研究成果的应用“尽人力,听天命”。

CLA您怎么看当今以及未来设计与其它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如果未来更多的跨界合作产生,您觉得景观设计在这种更加注重交流的复杂环境中会是什么角色?


谭纵波简单来说设计的对象更多的是物质环境,景观设计就是搭建“舞台”的角色,而与其他领域的合作和融合无非要么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更好、更高效的搭建“舞台”,要么是为别的学科提供一个更好的“演出”场地。


“舞台”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场所,应该说对于所有通过交流和更好的展示而得以发展的领域或学科而言,作为“舞台”搭建者的景观设计都功不可没。


CLA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任务目标的提出,我们景观行业可以有什么大的贡献?


谭纵波这是一个很热的话题,但又是一个应对单一目标的跨行业议题,尽管景观行业能够做的事情很多,比如我可以非常肤浅地理解为“植树”“绿色空间规划设计”“人工光合技术应用”等在固碳端做出贡献。


但是本质上景观行业要提供的通常是应对多目标的综合性解决方案,“碳中和”和“碳达峰”只是多目标中的其中一个。


韩西丽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CLA很荣幸您能接受我们的专访。能否请您简短地向CLA的读者们介绍一下自己?


韩西丽我叫韩西丽,在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工作,是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景观设计与儿童福祉实验室主任,曾经在瑞典隆德大学做过一年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景观设计学教学、科研和实践工作;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户外空间与儿童健康、可持续城市设计、城市感知及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主要设计实践方向包括儿童友好城市规划设计、城市绿道和公园、广场等公共开放空间规划设计、中小学及大学校园、美丽乡村、海绵城市、棕地生态恢复及鸟类友好城市规划设计等。


CLA我们知道研究和实践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您对于研究与实践这二者的关系是如何把控的?


韩西丽在日常的工作中,研究占用了我大量的时间,景观设计学专业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人类建设美好的、可持续的生存环境,我们研究的目的也是为了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在实践项目中,也可以发现一些新的问题,例如使用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管理与维护方面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可以成为新的研究方向,所以在我的工作中,这二者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因为学校工作考核的内容主要是研究成果,所以研究在工作中占用的时间较多,实践占用的时间相对较少。


另外,研究课题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常持续3-4年时间,持续时间较长,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计划去逐步完成这些课题,但是实践项目通常持续时间较短,往往只有2-3个月或者半年时间,我们就需要在这段时间内聚焦于这些项目,与甲方密集沟通,踏勘现场、汇报成果,于是,研究课题的持续性开展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所以我通常会选择一些小规模的而且和我的研究课题方向一致的项目,例如我做户外空间与儿童健康方面的研究,那我就会选择性地承担儿童友好城市方面的横向课题,比如儿童活动场地设计,街头花园、中小学校园及其校前接送空间的改造设计之类的项目,小的实践项目中的程序性的事情如向甲方汇报、沟通等等占用的时间比较少,这样我就容易把控时间,花的时间更多的是去思考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之中,也能维持研究工作的连续性。

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入口广场现状(before)   图片来源:韩西丽

▲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入口广场改造后(after)   设计者:韩西丽


CLA您认为当代景观教育有什么亟需改变的地方?


韩西丽我个人认为,首先需要做出改变的是教学课程的配置,我们目前的课程体系中普遍缺少“建成环境观察课”,绝大多数课程授课方式都是课堂讲授或者以设计研讨的方式授课,少量的实习课也是学生去设计单位参与规划设计项目,学生到真实的建成空间环境中去观察、体验、了解使用者的评价的机会很少,也就是说教学的方式都是理论化的、书本化的、专家化的。


然而,到现实环境中去观察、体验和了解使用者的评价会很好地帮助学生去理解和把握空间尺度、不同植物的种植效果、地面铺装及地形塑造带来的活动机会、户外家具的配置和使用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景观元素在空间中的合作关系等等,这些知识不能只依赖于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课堂讲授只是掌握这些知识的一种途径,然而非常高效地掌握这些知识的另一种途径是到现实环境中去观察、体会、思考甚至去测量和简单地绘制场地的景观结构图纸。


这类课程可能涉及到一定的经费问题,学校管理部门可以提出解决方案,例如采用适当的学校和学生各自的付费比例去解决经费问题。 


第二个我觉得景观教育亟需改变的地方是改善教学条件,创造更多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机会。我们的学生普遍动手能力比较弱,景观设计专业的学生基本上很少去做模型,都是在纸上绘制方案,但是我觉得如果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如果有制作三维模型这个环节的话,可能学生会从三维的视觉去理解和调整自己所创造的空间环境。


与图纸相比,模型会帮助学生立体性的思考空间,但是目前好多学校都不具备建模型的教学条件,没有模型室,也不给学生提供模型所需的材料,当然lumion、3dmax等建模软件也可以做三维模型,但是我觉得在方案构思过程中,使用三维手工模型会帮助学生逐步推敲完善方案,学校应该提供这样的学习条件给学生。


▲北京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侧校门外的家长接送等候带改造前(before)图片来源:高振柱

▲北京海淀区上地实验小学侧校门外的家长接送等候带改造后(after)设计者:高振柱(学生);指导老师:韩西丽


第三点我觉得应该给学生增加了解景观施工的机会,现在的学生特别欠缺施工方面的知识。例如通过设置“景观施工实习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去了解目前市场上都有什么样的景观材料供应,有哪些植物、户外家具可以购买和使用,施工的项目使用的是什么材料。


我们的学生在做方案的过程中是从建模软件的模型库内选择景观材料,这些材料往往都是美国或者欧洲国家的,学生对景观材料的地域差异、当地的以及市场上供应的材料及其适用范围了解甚少,可以让学生在上学期间跟踪一个景观项目的施工过程,老师可以和施工公司合作,带学生去参观了解材料的购置及施工的各个环节。


这样的课程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材料、施工细节以及了解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之间的偏差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避免这些偏差,也能帮助学生设计出凸显地域特点的景观方案。


CLA您怎么看当今以及未来设计与其它领域的跨学科融合?如果未来更多的跨界合作产生,您觉得景观设计在这种更加注重交流的复杂环境中会是什么角色?


韩西丽首先,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设计需要建立在了解人与环境互动的规律之上,基于此,我觉得未来设计需要加强和环境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等领域的合作,从而为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其次,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未来设计也需要和电子信息,大数据等领域进行合作,如合作开发能查看城市绿道、儿童活动场地等空间的分布、环境及使用状况的APP,从而方便居民使用,提升城市景观的服务效率。


再次,未来景观设计也需要和新能源开发、农业、交通、水电等诸多领域开展合作。景观设计通过与这些领域的融合,将会创造更美好的、健康的、可持续的人类生存环境。



▲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小剧场改造前(before)  图片来源:韩西丽

▲中国儿童中心(北京)小剧场改造后(after)   设计者:韩西丽

 

CLA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任务目标的提出,我们景观行业可以有什么大的贡献?


韩西丽针对“碳中和”和“碳达峰”任务目标的提出,我认为景观行业可以做出非常大的贡献。首先,景观行业的工作内容包括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宏观尺度的景观规划比如在近海或浅海海域开发波浪能发电场,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这些景观规划项目的主要目标就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为“碳达峰”做出贡献。


在中观尺度,比如在城市建设更多的森林公园、推进更大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建设连续性高的自行车道网络以及建设过滤渗透性高的街区从而推进城市慢行交通的发展等,这些景观项目都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较大的贡献。


在微观场地尺度,如城市公园及居住区绿地,我们可以降低对观赏植物的使用,种植更多固碳能力强的植物。另外,通过设计优秀的、便捷的户外公共空间,增加人们在户外生活的机会,同时降低人们远距离驾车休闲出行的频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去降低对空调、室内照明以及自驾车的使用时间,从而降低居民个体尺度的碳排放。



祝各位老师,教师节快乐!

如果您有什么话想要对谭纵波老师、韩西丽老师说,
欢迎在下方的留言区告诉我们。

统筹:周明波

采访:周明波、明 卉

    编辑:明 卉

感谢谭纵波老师、韩西丽老师供稿




 CLA社群 
欢迎扫码加入CLA社群获取最新讲座直播通知大咖论坛、委员观点、案例分享等精彩内容




⬆  《2021中国景观实践》作品征集


⬆  加入我们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十年来聚焦中国城镇化发展,定位国家城市科学高端科技智库建设,搭建了广泛、诚信、有效的全球性创业和科研协作网络,组建了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团队,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一体的开放性组织框架。学会于2016 年5 月18 日换届,现任理事长为仇保兴博士(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学会将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会核心竞争力培育,并为有志于让城市更绿色、更宜居,研发新技术、新系统的人士提供最优工作平台。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 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CSUS

商务合作及活动推广: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010-62747826

邮件:674221088@qq.com

 ·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