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聊聊该如何与未来相处 | CLA青年在行动01

青年在行动


景观行业的现状如何?未来发展趋势是什么?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下,身为社会中坚力量的青年设计师有哪些困惑?内心又在坚持些什么?每位青年设计师当下的状态都是一个值得探讨和分享的样本。


五四青年节将至,CLA邀请了80余位青年景观设计师、建筑师、水利工程师,从自身的经验及认知出发,给出了他们的回答。


CLA将陆续推出青年设计师“青年在行动”系列文章,共同聆听青年的声音。



程 蓉

长江设计院

城市水务部副主任


王小保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与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 翀

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部高级经理

程冠华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曾 真

土人设计

四分院副院长


魏 俊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工程院副院长

金银实 

安博戴水道

设计副总

赵哲华

棕榈设计

设计总监

楼慧伶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所所长

王英杰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景观所副总工程师

牛 萌

中国城建院

绿色发展设计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万 昊

深圳翰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设计总监



Q1

你认为当代青年设计师

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曾 真

土人设计

四分院副院长


有一大类还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我个人是很欣赏这一类人的。更加具有独立自主的思维,希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一件事情,也可以脚踏实地地奔着这个目标去构建中间的路径,不会日渐“油腻”。


其次,现在青年设计师的路径更加广泛,不再拘泥于某个平台或是某种固定的职业,他们以自己接受的设计教育为基点可以做很多事情,儿童教育的、做民宿的、产品开发比如写书做桌游的、行业媒体等,形式和路径更加丰富多样。自媒体的盛行使得这些个体单元的孵化成为可能,让很多设计师拥有宣传自己的途径,可以成功地树立个人品牌。


代表作品:冯家江国家湿地公园



张 翀

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部高级经理


在我国政策不断强调“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成果,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市政给排水设计师,如何运用自己的专业能力把“碧水”这项重任肩负起来,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些青年设计师的职责和使命,同时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目标和方向。


青年设计师由于工作时间短、项目经验少、专业理论不足,再加之专业涉及面广,包括了城镇供水、污水、工业水、再生水、流域水环境治理等多个方面,高强度、高压力、高节奏的工作状态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大部分青年设计师的现状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代表作品:深圳市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 




魏 俊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工程院副院长


我想用景观分析里面常用的SWOT来回答。先说机遇。在我国提出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感召下,我国的城镇化仍将持续至少20-30年,同时,国家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凡此种种,当代青年设计师都处于一个大有可为、千载难逢的时代。这一代青年设计师的优势是实践机会多,信息获取便利,沟通便捷高效,拥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精神


不足也很明显,相比老一辈来说,还需要树立更崇高的职业理想,创作更多优秀的设计作品,用作品说话;另外,就是面临的诱惑多,容易功利、浮躁,更需要脚踏实地、培养工匠精神


当然,当代青年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不少,如问题的复杂程度、学科的交叉、知识的焦虑、现实的压力、行业的转型、发展的困惑等等,都无时无刻不在考验我们。总体来说,现状问题不少,但未来可期。


代表作品:深圳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金 银 实

安博戴水道

设计副总


当代青年设计师处在急速变革的时代浪潮中。首先是外部环境的变革,上到国家决策下到地方执行,关注生态、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了当下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过去求速求量的无序发展模式已不适宜当下的社会发展语境;


其次是服务主体的变革,不论是互联网发展导致的社会景观重新认识,还是自然环境恶化带来的生命共同体意识革新,都在很大程度上对设计服务的主体——“人”,带来了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上的种种变化,设计的复杂性自然水涨船高。


当然,变革必定伴随宏大的机遇和远超过往的挑战可见的机遇在于当代青年设计师被赋予了远超过去的使命和责任,不再偏安一隅,会有更多机会面对庞杂的社会性议题。


而在另一方面,挑战也由此而来。日益复杂的课题需要多专业知识的协同以及认知边界的不断拓展,这对设计师自身的内驱动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当代青年设计师就是在这一浪潮中摇曳,在不确定当中摸索着新的确定性。


代表作品:天津文化中心




万 昊

深圳翰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设计总监


这个时代给青年设计师们带来了更加开阔、国际化的视野。85-90一批设计师部分转岗、换行,带来了一定的人才流失,这对更年轻一代设计师的引领、传承会带来一些问题。


前面一代的设计师,面对更大的开发量、更多的设计工作,可能主要的问题是“略显浮躁”;而当代青年设计师,大量的信息量进来了,周边环境物质更加充足,视野更加开阔,但是从事的主要还是商业性质的设计,他们的问题可能更多的是设计认知和工作之间的落差,可能会感到“无聊”、兴趣点和“high点”比较难捕捉。


设计行业普遍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付出和回报之间的差距。当下的社会阶段,普遍认可设计的重要性,但从根本上来讲,设计行业的付出和回报依然有比较大的落差,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代表作品:深圳前海桂湾片区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工程



牛 萌

中国城建院

绿色发展设计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80后、90后的当代青年设计师已经是景观行业的中流砥柱,他们有多元化的思维,全球化的视角以及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


但同时青年设计师也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负荷已经逐渐蒙蔽了我们当时意气风发、雄心壮志的设计师梦想,大量压缩的设计周期、着急的甲方爸爸让设计师来不及思考、无法投入感情。很多时候设计方案就是大量已有方案的拼凑,甚至有些项目都没来得及看现场就完成了全部设计。


但我始终认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应该跟演员一样,在做每一个项目的时候要投入感情,让自己爱上这块场地,仔细的揣摩在这块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块石头。没有感情的设计是没有灵魂的,所以呼唤青年设计师要找回初心,让设计融入更多的情感,这样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大好河山才能各自妖娆、各有风姿。


代表作品:西宁火烧沟



Q2

你认为未来这个行业

在哪些方面会发生变革?




程 蓉

长江设计院

城市水务部副主任


未来景观专业将迎来一个专业大融合的时代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对待一个项目,我们将从不同专业出发,给出各自的重点和解决方法,然后取长补短,使之融于一体,最后形成一个全方位思考的方案。


行业中体力劳动的部分,将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创造力将是一个设计师是否能走的长远的决定因素。部分设计产品将会标准化,成为产品库,方便随时调用,极大的节约人力成本。而这时设计的关键取决于创新,没有创造力的设计作品将被人们所遗忘,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景观设计的生命力所在。


代表作品:江西鹰潭龙虎山景区泸溪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王 小 保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与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


近年,政府对景观、风景园林的认知不断提高,一方面,随着“美丽中国”的提出,国土、城市、乡镇、农村······从自然系统走向社会体系,专业更宽泛与融合


另一方面,施工资质取消,专业设计门槛降低,对行业造成巨大的冲击,而设计施工品质却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形成新的矛盾,结果是从事专业设计的人更多,行业的设计标准越来越模糊,设计的边界越来越宽泛,专业研究更强调跨学科综合发展,如“城市更新”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旧城旧区改造,城市建设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景观行业发展伴随着城市开发建设方式“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城市更新强调社区、邻里、道路空间综合整治,退缩空间、口袋公园,“绿道”、“蓝道”、“紫道”...等成为理想人居的标配,从工程到人文,从功能到人性化,以人为中心,尊重自然和地域特色,营造品质城市。


数字化转型是十四五规划多次重点提及的新发展方向,对企业对个人都是重要的发展机遇依托数字化,建设行业不论管理模式、市场模式或是工作模式都会产生重大变革,EPC模式多方参与主体增加项目管控难度,信息化和数字化会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衔接上下游专业的可视化工具,在增强场景体验与表现等方面也有新的突破。


代表作品:长沙市后湖国际艺术园区提质改造




楼 慧 伶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所所长


随着公众对于景观环境诉求的提高,景观设计所涉及的项目范畴趋于多元化。这种多元化的本身促使着行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革未来的变革不止于景观单专业,更是景观、规划、建筑、环境等专业跨界、学科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变革


从项目过程来说,理解和把握场地的内涵,不再拘泥于初期的项目定位研判,而将会贯穿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公共景观作为人与人交流空间,未来将以更加细致地景观设计,在不同的利益方之间、艺术与生态、个体与公众之间寻求平衡,更加强调参与性、互动性,以现代科技应用提升景观体验感,鼓励人与自然环境、景观的互动,最终实现提升全社会福祉的目标。


代表作品:茅洲河碧道试点段项目



张 翀

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部高级经理


去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市政给排水这一传统环保行业也势必将迎来全新的变革,我认为无论是对行业发展方向还是水环保工作的从业者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将从解决水污染、保证水安全等最基本的要求向低碳减排、循环集约、资源利用的高标准方向发展;对环保从业者来说,专业背景下的全过程管理人才也将更受企业青睐


同时,也对我们这些青年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时代的背景下利用自身优势促进设计产业革新,如何践行以科技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都需要我辈坚定信念,挑起重担,砥砺前行


代表作品:深圳市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



魏 俊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工程院副院长


一是组织模式变革。现有的设计机构将进一步两极分化,一类向工程公司发展,将涵盖工程投建管的全过程和全产业链,另一类是向小而精的专有设计机构发展。


二是需求变革。客户将提出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和创新要求,并将不断加大行业竞争,放大品牌效应。马太效应下将进一步引导行业利润向品牌设计机构聚拢,又进一步催化行业生态系统重构。


三是设计手法革新。尤其是数字化方面的技术不断应用,将进一步引导行业变革。


四是理念重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背景下,设计作品在理念上将进一步强调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将会进一步涌现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特色的作品。


代表作品:深圳茅洲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赵 哲 华

棕榈设计

设计总监


过去的十年互联网改变了社会的商业行为和人们生活的行为。现在社会正在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相信在未来,随着更多设计数据的的汇总和分类,随着设计软件的智能化,整个设计行业也会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包括数据分析软件、空间设计软件等等。


有可能在未来,项目可以通过智能软件在直接输入场地数据的情况下生成不同的设计方案。那对于设计师来说,更核心的价值在于创造力、艺术性、独特性,而非基础功能的满足。


代表作品:十里槠溪时光公园



金 银 实

安博戴水道

设计副总


从何变革无从谈起,但有两个方向是可见的。首先,景观设计的横向范畴会得到延展城市化和人类生产活动在最近几百年间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是尺度宏大联系紧密的,就目前人类的认知边界还难以通过某种举措达到“西药”一样一针见血的功效。


而景观作为一类多学科交互的统筹性学科,却可以因事为制以多专业合作的方式对具体问题施以“中药”,以求固本培元,降低或解决相应的冲突与矛盾,近年来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的大力发展,以及近期热门的碳中和就是这一趋势的表征。


此外,景观设计的纵向影响会日益精进在存量规划的语境下,景观设计过程越来越像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不拘泥于过去创造美好人居环境这一本职工作,更要应对新时期人们思维、生活习惯、行为模式上等变化带来的综合性问题。


当下大数据、地图代数以及各类模拟分析软件的丰富和完善也为这一趋势提供了助力,带来了很多自下而上的设计方法,设计融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为顶层规划到实际落地之间的有机衔接带来了更多可能。


代表作品:北京国锐投资广场



万 昊

深圳翰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设计总监


我认为我们的行业,未来智能互联、大数据以及参数化的一些东西会在施工图设计这个层面带来一定变革,主要是会更标准化、更模块化、更智能参数化,可能连带着设计施工一体化等方面变革,同时也可能为施工图设计人员带去新的竞争与发展。未来施工图设计可能会偏向更创造性,而不是相对机械化、流水化的一些操作。


代表作品:深圳前海桂湾片区公共空间环境提升工程



程 冠 华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风景园林景观行业一直都在变革,我认为未来的变革,有几个方面。首先,理念上会更多的关注人与自然,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


第二,在材料工艺上,景观的材料也会有很大的发展,会更多的借鉴室内、建筑的优秀材料,更为质朴、环保的清水混凝土、人造石、PC砖等等也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第三,设计工具和展示媒介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发生颠覆性的变革,10年之前,是效果图的时代,现在更多的是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再过10年也许会有更多的VR交互系统来演绎设计。


最后,是管理的高效化,越来越多专业分工、团队协作可以通过一体化协同平台、LIM景观信息模型等技术解决。


代表作品:龙华区环城绿道建设项目



王 英 杰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景观所副总工程师


工作的系统性越来越强,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工作的这几年我自己有学习和参与水利工程的设计也会跟水文工程师、环境工程师和生态工程师等共同协作,工作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项目推进的整个过程中大家也会从一开始的互相不理解到互相学习共同协作,这是跟很多风景园林设计师不太一样的领域和方向,也需要自己在未来可能需要更开阔的视野,更系统的思路,还有灵活的设计策略和方法,而这条路依然充满挑战和希望。


我仍然记得有领导前辈带我出差的场景,他说“十年前这个项目开始的时候他就经常在这里吃海鲜面。”十年可以很长,也可以一直在一个项目之中,我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依然饱含热情。BIM和智慧技术会在未来这个行业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中会借助BIM技术,一方面会提升设计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另一方面也会大大提升设计的效率。


代表作品:海口市鸭尾溪湿地公园



牛 萌

中国城建院

绿色发展设计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未来行业面临专业融合加深、项目类型收窄和规划体系洗牌三大变革。首先,多专业协同势必是未来景观行业的主流,随着数字化、大数据等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景观行业多学科、交叉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其次,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建设进程,大量城市已进入城市更新阶段,新建项目越来越少,改造项目越来越多,伴随城市更新改造景观行业的改造项目也越来越多,设计师需要转变从场地设计到人文设计的思路转变,我们需要与人对话来获取设计灵感,更多的研究百姓的行为与需求,尤其是老人、孩子等一些特殊群体


最后,对于景观行业已有工作内容未来发展的迷茫和困惑,我们风景区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在现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位置和工作方法将何去何从?目前谁都说不清楚,未来这2项目我们行业非常重要的工作应该怎么做,做什么都会发生很大的变革,但目前会变成什么样子还未可知。


代表作品:大西安中央公园效果图



曾 真

土人设计

四分院副院长


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合作方式更加灵活。擅长的人做擅长的事并且做到极致,不同专业通过专业合作形成联合体去干一件事。除去传统的设计工作内容外,新生的专项服务内容会越来越成熟,比如专业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模型建立,或者是某个很专的领域。


设计师的工作模式更加自由,这也是疫情带来的办公模式的革新,没准大家并不需要坐办公室,必要的面对面的交流,可以通过城市里共享的交流场所来满足。这样还可以使跨越地理局限在更大范围内的团队协作成为可能。


代表作品:冯家江国家湿地公园




Q3

使自己成长最多的一次

作品创作经历,为什么?





张 翀

中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

科技创新部高级经理


令我收获成长最多的一次作品创作是在6年前,我作为公司技术骨干首次尝试BIM技术在市政环保领域的应用。当时国内各设计院BIM技术刚起步,应用范围也主要在建筑工程领域,相较而言BIM技术在市政环保领域应用不足。


市政水处理项目具有管线复杂、专业间协调多、运维管理要求高等特点,应用BIM技术可以突破传统二维设计的短板,充分展现其在市政项目方案优化性、可视模拟性及智慧信息化等优势,实现建设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和平台化管理。


在市政BIM技术的首次试水中,由我们几个青年设计师组成的先锋团队面对标准匮乏、软件壁垒等多项问题,不断寻求突破,探索出了市政BIM的工作流程,制定了多项样板和标准文件,为后续项目的承接与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给团队和自己都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代表作品:深圳市坪山河干流综合整治工程



王 小 保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与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


我在湖南本土三十年的设计实践,亲自设计大小几百项景观项目,也见证了湖南城市环境的大发展,留下了非常多的难以忘怀的工作经历。而让我体会最多的还是2004年中国国际花艺博览会(深圳)代表湖南设计的“古窑遗韵”,获得本次大赛的最高奖。


设计创作以唐代最大的出口窑——“长沙窑”为历史线索,以故事叙事开篇,从记忆中再构历史场景;同时以传统美学诠释当代环境价值——设计以乡土、乡景来构筑全园,从情感设计到情境表达,强调乡土材料、乡土植物、乡居等地域特色,以中国画审美统领规划与设计,讲究平远、中远、高远;从乡土基因中提纯文化特色,巧借器物之美及地域文化,通过迴游式展示千年古镇的独特风情——让场地从自然中展现古窑遗韵。


代表作品:2004年中国国际花艺博览会(深圳)“古窑遗韵”



楼 慧 伶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所所长


其实很难用一个项目作品来形容成长的多与少,每次收获的内容各有不同,不断积累的根本在于项目本身。就比如去年刚完成的全广东省碧道示范项目——深圳市茅洲河碧道试点段建设项目,给予我最大收获的是:通过实践,充分理解水、产、城共治的必要性,同时在绿道的基础上,以营造生态为本底,构建空间体验为重点,这样才能产城联动,根本解决水污染问题。


倘若没有先前负责的江浙绿道示范项目——宁波三江六岸滨水景观工程项目为基础,通过景观设计手法来解决系列工程化技术难点,最终达到三线贯通且满足行洪要求。那么对于去年所做的碧道项目,就较难理解和把控了。所以我的体会是:耐心静心地做好每一个项目,循序渐进,收获都会很多。


代表作品:茅洲河碧道试点段项目




赵 哲 华

棕榈设计

设计总监


感觉自己成长最多的一次作品创作经历是上饶市的槠溪河综合治理项目。整个槠溪河治理区域由南到北约27公里,除了滨河慢行系统的建立,还包括了文化公园、体育公园、山体公园、岩石园等不同类型的滨河公园的设计。


当时接到任务到初稿概念方案大约只有10天时间,还包括了现状的初步调研。团队当时也是各种头脑风暴和草图沟通,最终完成概念的初稿并顺利通过,再接下去的项目方案推进中都比较顺利,政府也比较认可。设计端也最终推进了整个PPP项目的落地,目前已完成的槠溪时光公园在谷德等设计网站上都有不错的反响。


代表作品:十里槠溪时光公园



程 冠 华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龙华环城绿道启动段项目是我职业生涯一次最重要的经历。在城市快速发展的时代,高密度聚集的都市—深圳市龙华区,人民缺乏足够的绿色开放空间,而现有的生态郊野地区,又多处于封闭和不友好的状态,项目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将位于边缘地区的57平方公里生态郊野绿地联系起来,构建了环绕全城的135公里的风景游憩体系。


该项目也获得了2020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亚非中东地区(IFLA AAPME)最高奖(Outstanding Award),首届大湾区城市设计大奖——实体落成类最高奖(Grand Award),以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


我从前期规划选线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现场施工配合,几乎参与了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都不一样,前期利用周边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确定入口位置及规模,中期让方案创意结合复杂多变的场地,后期定样板、定材料,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有关设计的问题等。最后的建成效果也令人欣慰,除了屡获国内外大奖,更重要的是看到人们对它的喜爱,通过绿道,拉近了城市与自然的距离,提升了人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代表作品:龙华区环城绿道建设项目



曾 真

土人设计

四分院副院长


三年前的广西北海冯家江湿地公园。我们做了很有意义的事情,对红树林生境及修复措施做了详尽的研究,利用潮位统计数据通过竖向设计及品种选择,以生态系统服务的理念去恢复红树林生境。并且探讨了虾塘的可能性,绝大部分虾塘通过生态化改造成为净化湿地,保障红树林生境的安全,还保留了几个作为研发基地,去探讨虾塘养殖和红树林生境安全兼容的养殖模式的可能性。


这个项目打通了我个人能力从规划到工程实施的通道,我以前一直从事规划工作,对城市建成有自上而下的认知,但这个项目我完整地理解了规划的绿廊、公园等是如何在现实空间里落地建成的,这个经历非常有价值。我们用了很多条条框框去管理城市,但土地、资金、利益相关方的述求等全凑在一个真实地块里的时候产生的化学反应是非常有趣的,城市在我脑海里更加立体有血肉了。


代表作品:冯家江国家湿地公园



王 英 杰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景观所副总工程师


我们介入海口市鸭尾溪湿地公园项目前,这里的河流重度黑臭,让人望而却步,2016年,中央电视将其作为反面教材进行曝光。


接到任务后,我们的融合水文、环境、生态、水工、景观等多专业共同协作,设计上,我们从流域和城市的视角出发系统保护和修复河流,充分考虑河流与人、城市之间的关联性。以水作为触媒实现河流的生态、景观等多重服务价值提升功能,让河流与城市共生,使鸭尾溪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之溪。我坚信当我们身处美好的环境当中,有助于激发我们的体验、智慧、情感和灵感。这也是激励自己不断向前的无限动力。


代表作品:海口市鸭尾溪湿地公园



Q4

回顾过去的五年,

你的进退与得失有什么?




程 蓉

长江设计院

城市水务部副主任


4年前,我入职了长江设计院,这样一个全国水利行业最顶尖的设计大院。之后,我得到了做大型滨水景观设计项目的锻炼机会,得到了与防洪、水文、规划、建筑、岩土、环境、水保、隧洞、桥梁、施工等复杂的多专业协作的机会。


每个项目的推进过程都充满了艰难与挑战,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规则。但是我们不得不在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融合与完善,艰难的学着以前完全不懂的专业知识,也由此养成了面对任何困难不害怕、不慌乱的心理素质。


在困难面前我总能剥茧抽丝,把一个大的问题分解成多个小问题,然后一一击破。这几年我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理性维能力有很大提升,但是感性思维能力却有所下降。但是我的创作灵感很大程度上依靠我的感性思维能力,所以接下来我需要利用更多的时间来补充自己的感性思维能力。


代表作品:江西鹰潭龙虎山景区泸溪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王 英 杰

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生态景观所副总工程师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和团队完成的项目跨度从一个小的生态湿地公园,到历史河流水系的修复、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大型水利枢纽的景观规划设计、城市水系廊道的系统规划研究。


每一个类型的项目都会面临全新的领域,面临巨大的挑战,压力也会如影随从,当然自己也会伴随着压力快速成长。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在项目中与不同专业领域跨专业协作,不同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会产生巨大的碰撞,给自己在项目中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视角和思考。


遗憾的是在过去的几年好像自己总是匆匆忙忙的,没有能好好的沉淀下来多一些学习和深度思考。


代表作品:海口市鸭尾溪湿地公园



魏 俊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生态环境工程院副院长


过去五年,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成长为部门的管理人员,平台大了,视野格局高了,知识面更丰富了,各方面能力更强了,当然,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和压力也更大了。最开心的事情是单位发展越来越好,个人的价值在单位的平台上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其次是做了不少项目,为行业、国家的发展尽了一份力;另外就是利用工作机会,跑了不少地方,长了不少见识,也认识了不少业主、行业内的专家和朋友,受益良多。失去的也不少,一是与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少了;


二是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后,扎在技术上的时间少了,思考总结和沉淀的时间不够,动手能力也弱了,而设计行业的价值回归,到最后还是你的专业技术,这才是我们立足的根本;


三是健康管理也不理想。这个题目叫回顾,我想最后做个展望,未来的计划,就是要平衡好生活、健康和事业;在事业上,要平衡好经营管理、项目履约和科研创新。我的儿子叫魏莱,我相信未来会更好。


代表作品:东阳湿地项目



万 昊

深圳翰博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设计总监


过去五年,首先视野、尤其是国际视野会更开阔,与很多知名国际公司进行了深度合作,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得到拓展;


另一方面,与许多综合性工程院进行了深度合作,对于景观专业以外的包括水专业、生物专业、结构专业等有了更深层次的参与和了解;


总体来说,这五年的过程让我面对设计更平静了,对项目设计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对于设计的切题、破题有了更准确、更深一些的思考和把握。所以说过去这五年,我觉得自己应该是更成熟了。


代表作品:深圳沙井河碧道建设工程



赵 哲 华

棕榈设计

设计总监


过去五年,感觉收获颇丰,也有一些遗憾。过去五年做公园、湿地类的公共项目比较多,感觉做公共空间的设计还是很有意义,特别是看到市民喜欢自己设计的场地,并在里面休闲、活动,看见生态修复后候鸟在河滨飞舞的时候,感觉自己确切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感觉设计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职业。


遗憾的是当下设计在不断的更新,日新月异,细分领域做得越来越精、越来越专,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完善,还有太多的东西去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节奏。


代表作品:十里槠溪时光公园



牛 萌

中国城建院

绿色发展设计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


作为一个2个孩子的职业女性,过去五年,我是一个不太合格的母亲,因为对于职业的驻守,而放弃了很多陪伴孩子的时光。


但五年中我参与了城市双修规划、生态修复项目设计、园林与海绵融合课题研究、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管理标准编制等更加丰富多样的工作,专业技术得到系统性的训练,加深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景观设计师的理解。


景观行业的跨界与融合是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这种特性让我看到了景观行业未来更多的可能性。我们不仅是陶醉于小桥流水的园冶后人,更是能守护山川脉动的大禹后人。


代表作品:合肥园博园效果图(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风景园林专业院)




Q5

你觉得青年一代的设计师

有哪些创新的设计思维和方法?





程 蓉

长江设计院

城市水务部副主任


新的设计思维和设计潮流是我们应该积极学习与积累的。但是设计是一种突破自我的过程,绝不是这里借鉴、那里拼凑。一个设计师应该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设计思维与体系,并且不断的为自己的设计体系添加新的元素和内容,不断的思考新的创作方式。


当代青年设计师面对着蓬勃发展的景观行业,这种发展中包含着机遇与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需要我们更加澄净内心,不轻易被外物所干扰,找到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根据自己的经历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设计体系,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代表作品:江西鹰潭龙虎山景区泸溪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



楼 慧 伶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所所长


青年一代设计师在面对新时代发展时,拥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多面化的挑战,设计师不止是绘图匠,不再是艺术家,面对甲方、社会大众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在创新的同时,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业主的诉求,通过多媒体推广等形式更多地走向社会,设计师最大程度地尊重场地本身,以环境经历者的身份。


不仅提供规划行动方案,更要作为社会动员和实施运营的主体,全过程参与设计,借助于决策者的体制,换位思考,共同推动社会价值观的改变,实现景观环境在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上的积极探索。


代表作品:茅洲河碧道试点段项目



王 小 保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景观与环境设计研究院院长


庚子年的疫情加速催化了人们网络生活模式与体验形式,人们赖以生存的城市正在向智慧型城市转变,新的景观也需要“数字化”、“信息化”、“科技化”,“交互设计”的理念是景观设计的新发展思路,运用新技术与新材料,与人文历史衔接,创造出符合场所特点、满足使用需求的体验式景观,打造新艺术、新生活。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即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打造城市低碳居住、交通、游憩生活圈;构建绿色基础设施,在规划设计、景观材料、施工建造和景观维护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效;应用低碳型新技术、新能源与新材料,倡导低维护、低干预、低成本景观。


代表作品:长沙市五一广场提质改造



程 冠 华

深圳市蕾奥规划设计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总监


设计思维的提升首先是得多观察,观察是我们发现问题、收集信息的过程,然后分析、归纳、联想,联想是形成创意的关健阶段,形成创意后及时记录下来,然后从整体方案的创意到方案细节落实,在这过程慢慢积累正确的方法和经验,周而复始。


再者是交流,与同行、大师、客户的交流也是至关重要,设计师如果长期封闭自已,只能使自己的设计创意停滞不前,只有多与人交流、进行思想的碰撞、更主动的学习,才能保持敏锐的设计思维,激发思维的创新。


代表作品:龙华区环城绿道建设项目



金 银 实

安博戴水道

设计副总


在中国生态环境大背景下,国土空间的推进,居民更关注的精神上的美好环境需求,这给了青年设计师更大的舞台,发挥空间越来越广,相较于设计前辈,当代青年设计师显然拥有更好的设计环境,他们在跨专业合作中拓宽了思维外展,这种平台也越来越多,技术也在提升,通过了解不同研究方法并借助各类软件提高了对项目的认知边界,这使得他们获取了更加广阔的视角去思考既有问题。


技术上延展和思维的延展,新的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大数据和编程的应用,还有BIM在景观里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思维的延展不仅仅用景观的角度看问题,更多是站在全球气候变化,规划或者是生态的角度看现状。


代表作品:天津文化中心 


编辑 / 明 卉

统筹 / 周明波


  活动预告


美丽国土建设实践:青年在行动丨活动预告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于1984年,隶属中国科协,挂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三十年来聚焦中国城镇化发展,定位国家城市科学高端科技智库建设,搭建了广泛、诚信、有效的全球性创业和科研协作网络,组建了富有进取精神和实践经验的领导团队,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培育、示范推广、城市运营为一体的开放性组织框架。学会于2016 年5 月18 日换届,现任理事长为仇保兴博士(国务院参事、原住建部副部长),学会将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学会核心竞争力培育,并为有志于让城市更绿色、更宜居,研发新技术、新系统的人士提供最优工作平台。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简称CLA,成立于2016 年底,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下属分支机构。由多位来自生态、地理、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筑、城市规划、环境工程、土木工程、景观设计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创办。针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CLA提倡以景观学为应对途径,使之成为集认知与分析、规划与设计、营建与管理的科学和艺术结合学科。


CSUS

商务合作及活动推广:

联系人:周明波

电话:010-62747826

邮件:674221088@qq.com

 · 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CLA)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