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建民谈外交 | 国与家(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2024-03-01

  作者:吴建民

  1939 - 2016 


(向上滑动查看更多)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5年到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代表团工作人员。

在50多年的外交生涯中,历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中国驻比利时使馆、驻欧共体使团政务参赞,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及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等职。


音频


前文


国与家(上)

国与家(中)

正文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施燕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了5年英语,又师从英语教学泰斗级教授周钰良、许国璋、王佐良等,读了两年研究生。她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人,比较注重效率和科学的方法,在学校老师就很喜欢她,工作后业务上很快得到认可。

周总理会见美国黑人领袖杜波伊斯的夫人,这是施燕华(左一)第一次给周总理当翻译。

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听施燕华做翻译后,对外交部英语口译的负责人冀朝铸说:“这个女孩子发音、念稿子还不错,就是语调平淡了一点。你们好好辅导她。”

1980年,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采访。

(右二为翻译施燕华)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施燕华先后为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邓颖超等担任翻译,邓小平会见意大利记者法拉奇那次就是她做的翻译。后来法拉奇见到我时说,她“对邓小平很佩服,对施燕华的翻译很满意”。

外交部的大翻译冀朝铸评价施燕华是“极好的译员”。她多次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还担任了一些重要外交谈判的翻译工作,如中美建交、《八·一七公报》的谈判。

1972年,吴建民与施燕华在联合国的合影。

1975年我们一起在纽约工作,国内需要她回来做翻译,她心里很紧张,走的时候顾虑重重,心里没底,怕做不好。我鼓励她说:“你完全能做好。”最后,她做得很好。特别是她为邓小平担任翻译做得很好、很认真。但是她对自己的估计总是偏低的,她碰到什么事,看困难看得多,而我看问题却是乐观多一些。

施燕华在中国驻卢森堡大使馆前留影

1994年,我们两个人都被派到国外当大使,施燕华驻卢森堡,我驻荷兰。荷兰跟卢森堡开汽车大概两个小时就到了。按道理说,大使走动是要请示国内的。走的时候,外交部的领导很信任我们,交代说:“你们俩周末要见面,自己掌握就行了。”

我在荷兰干了一年两个月就被派到日内瓦,日内瓦跟卢森堡就远了,开车得四个小时,有时周末她坐飞机过来,或者我坐飞机过去,但那时双方都很忙,见面就少多了。

1998年初,外交部征求我们的意见,暗示我可能要被派到法国当大使,施燕华是愿意再干一任大使呢,还是跟我一起走?我说:“我到法国会很忙,施燕华不在,不太好办。当时我心里想的是,我去法国当大使,施燕华不去不行。”因为按照法国的习惯,晚宴特别多,女主人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总不能借一个来吧。

我问施燕华觉得怎样,她说:“我跟你走吧。”她这一点对我支持很大,因为卢森堡是一个小国,她本来可以到一个大一点的国家去当大使,这方面她作出了牺牲。

根据“回避”原则,她在使馆不能当二把手,但她的职务比当时的二把手高,怎么处理?干部司问施燕华是否同意不以外交官身份对外,而以大使夫人的名义对外,但在馆内仍承担一部分工作。她觉得只以大使夫人身份对外开展工作不方便,所以情愿对外降低级别(内部一切待遇不变)

施燕华对职务高低看得很淡,从没向领导提过要求,这次是主动要求降职,为的是还能在外交一线工作。

记得我到巴黎履新的当天下午,法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格拉塞便登门拜访。交谈中我发现格拉塞对我们夫妇的情况比较理解,做了不少“摸底”工作。他问施燕华:“卸掉大使任到法国来,您不感到遗憾吗?”

施燕华向来性格比较谦和,她平静地回答:“不遗憾,一方面因为我仍是外交官,仍在使馆工作,继续着外交事业;另一方面我特别喜欢法国文化,到法国来我很高兴,我期待着更多地了解法国文化。”

得体的回答让对方很高兴,但说的也是实情。施燕华确实对法国文化很感兴趣。到法国时,她已年近花甲,但仍坚持学习法语。她在法国外交圈与侨界的口碑都很好。除了做好大使夫人、公使衔参赞外,她还以其女外交家的思维和敏感给了我很多帮助。

那几年,我俩白天很少有谈话的机会,但在一起的每个夜晚,我们都会在大使官邸院内散步,谈天说地,既交流了感情,还促进了工作。我每天忙于使馆工作,没有时间读书看报,施燕华就把阅读到的国内外有关信息择要说给我听,提醒我有哪些倾向值得关注思考。

2003年,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在爱丽舍宫为即将任满回国的中国驻法大使吴建民颁授“法国荣誉勋位团大骑士勋章”,在授勋仪式后和吴建民大使伉俪合影。

在我离任前,希拉克总统给我授勋。授勋仪式开始前,希拉克坐在我们夫妇中间,对施燕华说了一句:“大使夫人,可惜这枚勋章不能分成两半。但我要强调,这枚勋章有您的一半。您也为促进法中友好作出了贡献。”

听到这句话时,我的心里被触动了一下。同为外交官,我们在一起生活,我觉得施燕华对我的帮助很大。

我这个人性子比较急,要求也高一点,工作做得不如意时,眼睛一瞪就爱急。她经常在旁边提醒我说:你眼睛一瞪挺吓人的。

我在新闻司当发言人时,发生过所谓的“银河号事件”。美国认为“银河”号货轮中途装了禁运品。当时美国人在海上封锁检查,当然,他们最后什么也没有查到,挺尴尬的。但是美国人却仍在为自己找借口,说我们中国人为了躲避他们的检查,在中途把集装箱都给卸掉了。作为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这件事我必须面对中外记者的提问。我该怎么回答呢?

施燕华启发我说,这么重的集装箱,谁能搬下去呢?于是她为我编了个词儿说,中国没有“超人”!后来我在回答中外记者时就用了这句话,这句话一讲,美国人就懂,这使他们终于承认这件事只有“超人”能干,中国人不可能干,因为中国没有“超人”!事后人们都说我回答得巧妙,其实这话是我贤内助讲的。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跟施燕华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无论回家多晚,两人总要一起散步一小时。在法国,有时忙到晚上12点才回来,还是要散散步,1点钟才睡,不走不舒服。

过去我出差,很少给夫人打电话,顶多发个短信:我到了。我总觉得没必要。现在年纪大了,不一样了,出差总要打个电话讲几句。夫人也说:“我感觉到你会来电话。”如果我不打电话,她忙了一天工作,总觉得缺点儿什么。她有什么感觉跟我说说,我有什么见闻也跟她讲讲,这样她就很高兴。

施燕华的观察比我细,我比她看得开。搞外交压力挺大的,答记者问,即兴演讲,都要靠灵感,像演员演戏一样,有时演得好,有时演不好,需要缓解压力。到了散步的时候,一起回顾一天的经历,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回味一下有趣的人和事,感觉特别好。


- 未完待续 -


文字 |《吴建民谈外交》(本书出版于2015年)

作者 | 吴建民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走近外交 玄一



Contributions Wanted


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

咨询电话:

13901290192

投稿邮箱:

info@wujianminfoundation.org





阅读前文 /


序言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1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2

弱国无外交吗?

3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4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5

如果祖国需要我

6

“双兔傍地走”


关注我们 /



“走近外交”订阅号

带您揭开大国外交神秘面纱



“吴建民基金会”服务号

扶贫济困 助学育人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吴建民谈外交 | 国与家(下)

吴建民 走近外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