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0平板玻璃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2017-10-03 安全应急

平板玻璃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

体系实施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平板玻璃行业企业(以下简称企业)落实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各项要求的指导性方法和实施建议,适用于山东省内平板玻璃行业企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凡是采用浮法工艺技术,不论其规模、类型、位置和成熟程度。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861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DB37/T 2882-2016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

DB37/T ****-2017  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细则

3 术语和定义

DB37/T 2882-2016、DB37/T ****-2017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基本要求

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特点,以风险分级管控为重点,并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经验做法,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为便于两体系建设的有效实施,简化操作难度,应尽量避免以集团公司覆盖多个子公司的模式建立体系,建议以具有法人资格的单独实体公司为体系建设主体。

4.1成立组织机构

企业应首先建立以本企业主要负责人(最高管理者)负责的体系建设和运行领导机构,成员应包括分管安全负责人、安全部门负责人、各车间(科室、部门)负责人等,并安排从事生产、技术、安全的工程师及生产车间工段长、主管及班组长等经验丰富的基层人员参加。领导机构负责统筹体系建设的计划制定、人员配置、财务资源等事项,指导和协调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

4.1.1主要负责人职责

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有效性承担最终责任。其主要职能应包括:

a)确保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监测工具或仪器、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

b)确定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理。

c)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d)确保成立体系建设推动领导委员会,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部署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e)确保团队或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

f)确保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

4.1.2分管负责人职责

企业安全生产分管副总经理(或安全总监、安全部长、安全经理等负责安全管理的主要负责人)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监督管理。

4.1.3安全管理部门职责

企业安全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协调和调度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本指南的组织实施、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4.1.4其他部门(车间)、人员职责

a)各部门(车间)负责本区域体系建设的实施,主持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的确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负责职责范围内的风险管控。

b)多部门协作共同开展活动时,由活动牵头或组织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分级管控工作。

c)各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人员、岗位员工、工会组织等应全面参与风险识别、评估和管控措施的制定等活动,确保风险识别、评价及管控措施的制定涉及企业各区域、场所、岗位、各项作业活动和管理活动,确保风险识别全面,定位准确,评价得当。

4.2实施全员培训

企业应将风险分级管控的培训纳入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依据行业指南和相关文件制度分层次、分阶段组织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使其掌握本单位风险类别、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结果、风险管控措施,并保留培训记录。如企业无培训能力可外聘专业机构进行培训。

4.3编写体系文件

企业应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或指导书、作业活动清单、设备设施清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并收集必要的企业现状信息、相关法律及其他相关信息,可包括:

——与企业相关的安全、职业卫生法律、法规、标准、规程、规范及其他要求;

——企业平面布局图及周边环境;

——企业组织机构图;

——工艺流程图及主要生产设备清单(包括特种设备,可单列);

——安全管理制度和各类操作规程;

——外协或外包的类型(如设备检维修、玻璃装卸、管路防腐等);

——原料、辅材、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清单;

——过去已识别的危险源识别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对应的措施(可能在危险源清单中体现);

——风险点及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控制方法文件、制度或指南;

——经过审核并在安监部门备案的应急预案文本;

——各岗位职责或安全生产责任制;

——特种作业人员或需持证上岗人员台账;

——行业隐患排查表、专业检查表;

——消防审批;

——安全评价报告(预评价、验收评价或现状评价);

——职业危害评价报告与监测资料等。

5 工作程序及内容

企业风险分级管控的工作程序主要包括:风险点确定、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制定控制措施、风险分级管控。

5.1风险点确定

5.1.1风险点划分原则

5.1.1.1设施、部位、场所、区域

风险点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平板玻璃制造企业主要采用浮法工艺,技术十分成熟,各生产环节紧凑,设备自动化程度高。针对这一行业特点,建议将企业分为主要生产区域(原料工序、熔化工序、锡槽退火工序、玻璃切装工序等,包含附属设备设施、人员、作业环境等内容)、动力辅助设施(水泵房、空压机房、变配电系统、脱硫脱硝系统等)和公共设施(厂区内储运、道路交通及周边环境等)三个单元,然后以各单元内设备设施及可能构成重大风险的危险区域、场所等作为风险点。

5.1.1.2作业活动

企业采用作业活动划分风险点,作业活动应当涵盖生产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对于危险区域动火作业、进入受限空间作业、窑炉事故抢修作业、煤气或天然气设施巡检作业等有风险的作业活动应重点关注。

5.1.2风险点排查

 企业应组织安全、生产、工艺、技术、设备、电气、消防等专业部门和人员,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发动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对生产工艺、设备设施、作业环境、人员行为和管理体系等进行排查,形成包括风险点名称、区域位置、可能导致事故类型、现有风险控制措施等内容的基本信息,为下一步进行风险分析做好准备。

例如:

a)日常操作:工艺操作、设备设施操作、现场巡检。

b)异常情况处理:停水、停电、停气、停风、窑炉漏料等的处理及设备故障处理。

c)窑炉烤窑、冷修的安全条件确认。

d)设备设施:天然气调压站、氮氢气混气室、二氧化硫罐等易燃易爆、易中毒、易造成群死群伤的设备设施。

e)作业活动:高温、动火、临时用电、吊装等风险作业;玻璃切装、起重机和叉车装卸等繁复作业。

f)管理活动:变更管理、现场监督检查、应急演练等。

5.2危险源辨识

5.2.1辨识方法

本指南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建立作业活动类风险点清单,参见附录B,形成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表,参见附录C。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区域、场所、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源辨识,建立区域、场所、设备设施类风险点清单,参见附录D,形成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参见附录E。在作业活动的基础上,按GB/T1386的界定对潜在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等危害因素进行辨识,充分考虑危害的根源和性质。

5.2.2辨识范围

按DB37/T ****-2017第5.2.2条结合本行业实际确定辨识范围如下: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如厂区的平面布局、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职业卫生防护距离、施工现场、设备调试、试生产、危险装置的试车等。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如日常的操作行为和设备故障后的检维修、高空作业等非正常情况下的危险性作业。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如已经发生过的事故或虽未发生但一发生将产生不良后果的情况,事故应急救援设施。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如外部人员参观或外来施工队伍进入厂区的作业。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如物料的毒性、腐蚀性、燃爆性,原料的装卸、玻璃的吊运包装等。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如生产设备装置、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如工艺参数的改变、设备的改变或改进、管理上的新要求、新员工上岗等。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如设备设施、危险物质的报废、回收、拆除、处置全过程。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如厂址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等方面。

5.2.3危险源辨识

按DB37/T ****-2017第5.2.3条进行危险源辨识,辨识过程中,要考虑三种状态:

——正常(例如:在正常的运行或操作过程存在的危险危害)

——异常(例如:停水、停电、停气等)

——紧急(例如:发生火灾、爆炸、坍塌等破坏性大的事故时的情况)

 还要考虑三种时态:

 ——过去(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过去”发生过伤害事故)

 ——现在(例如:是指某个危险因素“现在”一直就危害着人体,如高温、噪声)

 ——将来(例如:是指某个危险源存在“将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能)

5.3 风险评价

5.3.1 风险评价方法

本文件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进行风险评价。

5.3.2 风险评价准则

按DB37/T ****-2017第5.3.2条结合企业自身实际和可接受的风险程度,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风险度取值标准和评价级别,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判定风险等级,参见附录A。

5.3.3风险分级

按DB37/T ****-2017第5.3.3条结合企业实际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

——四级(蓝色):低风险,工段、班组应进行管控。

——三级(黄色):一般风险,需要控制,车间进行管控。

——二级(橙色):较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进行控制管理。 

——一级(红色):重大风险,必须立即制定管控措施,公司进行重点管控。

5.3.4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职业病、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现场作业人员在3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5.3.5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5.4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按DB37/T ****-2017第5.4条综合考虑并选择和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5.4.1工程技术控制包括:

——消除或减弱危害——消除是通过对装置、设备设施、工艺等的设计来消除危险源,如采用机械提升装置以清除手举或提重物这一危险行为等;替代是能过用低危害物质替代或系统能量,如较低的动力、电流、电压、温度等。

——封闭——对产生或导致危害的设施或场所进行密闭;

——隔离——通过隔离带、栅栏、警戒绳等把人与危险区域隔开,采用隔声罩以降低噪声等;

——移开或改变方向——如危险及有毒气体的排放口。

5.4.2管理措施包括:

——制定实施作业程序、安全许可、安全操作规程等;

——减少暴露时间(如异常温度或有害环境);

——监测监控(尤其是使用高毒物料的使用);

——警报和警示信号;

——安全互助体系;

——风险转移(共担)。

5.4.3教育培训措施包括:

——新员工入厂前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在职员工每年定期的在岗安全教育培训;

——转岗或离岗一年以上员工的重新培训;

——安全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和体重设备操作人员的定期安全教育培训。

5.4.4.个体防护措施包括:

——个体防护用品:隔热服、普通防护服、防割服、防静电工作服、护目镜、耳塞、防护手套、防割手套、隔热手套、绝缘鞋、防砸防护鞋、空气呼吸器、防毒面罩、防尘口罩等;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应采取防护措施;

——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5.4.5应急处置措施包括:

——紧急情况分析、应急方案、现场处置方案的制定、应急物资的准备;

——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确认和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能力,以防止和减少安全不良后果。

5.5风险分级管控

5.5.1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确定风险管控层级为四级,分别为公司厂级、车间级、工段和班组级。一级、二级风险由公司直接管控;三级由车间级管控;四级可由工段和班组管控。

5.5.2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企业应在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参见附录F。

5.5.3风险告知

按DB37/T ****-2017第5.5.3条在较大风险因素岗位设置风险告知牌。

6 文件管理

按DB37/T ****-2017第6条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文件管理程序和安全生产标准化中的文档管理制度,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产生的文件进行管理。如危险源辨识、评估分级方法,作为管控措施的制度、规程等进行管理。

7 分级管控的效果

通过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企业应至少在以下方面有所改进:

——每一轮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应使原有管控措施得到改进,或者通过增加新的管控措施提高安全可靠性;

——三级以上风险涉及场所、部位设有明确的警示标识和告知牌;

——危险点的动火作业、高处作业、有限空间作业等危险作业建立了专人监护制度,实行作业票证管理;

——员工对所本岗位的风险和危险源有充分的认识,具备了必要的安全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结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标准化,保障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有效的得到改进和完善,确保风险管控能力得到加强;

——根据改进的风险控制措施,完善隐患排查项目清单,使隐患排查工作更有针对性。

8 持续改进

按DB37/T ****-2017第8条适用于本文件。

 


文件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若有侵权,请即联系,收到立刻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