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建筑学院朱文一教授谈『城市设计与生活』

打开淘宝,搜索“城市设计联盟专家咨询”,即可咨询


4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著名学者,“良师益友”称号多次获得者朱文一教授,来到了果说沙龙参加清华研究生会的品牌微沙龙活动。来自建筑、热能、水利、机械等专业的14名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同大师一起喝咖啡、谈学术。朱老师言语幽默、睿智、犀利而不失亲切,畅谈了对城市、生活和设计的感触与认识,并回答了大家各种与城市设计有关的问题,最后更寄语清华学子“设计城市、设计人生”。牛油果君再一次认真地整理了沙龙的记录,分享给大家。

Intro:旧城保护十分复杂

朱老师介绍:新林院8号曾经是清华建筑系创办者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故居,不远处也有金岳霖先生的故居,小小的院落平房充满了丰厚的历史积淀。寻着大师的痕迹,朱老师也颇为感慨。时光荏苒,斯人已去,不变的是对空间记忆的追溯和对清华精神的传承。

然而,保留这些承载文脉的物质空间也是极为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产权方面,决不是一个政策或会议能决定的。相比新林院,梁林在日侵之前东总布胡同的故居则没能顶住拆迁的压力,被毁于一旦。曾有近代中国不同学科奠基人往来的“太太的客厅”已经荡然无存。朱老师曾亲自带学生到现场跟踪,却只见夜间野蛮拆迁留下的树根瓦砾。因为涉及利益和规范问题,不同单位对文物挂牌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都显示出旧城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始终存在着的严峻矛盾。

Q1:为什么要有城市?

为什么几百万、上千万人会聚在一起,形成城市或更大范围的metropolis?

朱老师认同的一个解答是,很多人聚集在一个很高密度的地域,与农村那种稀疏状态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市里的人更容易做关于未来的梦。


水果君才不告诉你朱大大最爱看的电影是什么呢~

“中国梦”某种意义上只能在城市中出现。农村中可能几辈子生老病死的生活经验都能一眼望到。而相比之下,城市中的不确定性会增加,会令人惊喜,能激发人无穷的能量。

马克思在19世纪已经揭示出,城市创造的财富比过去人类社会创造的总和还要多。人们聚在一起就是为了感受惊喜、意外,盼望新的东西。城市形态能够调动人类大脑中固有的,对新奇、不可知事物和对未来的向往。好的城市的标准就是它要充分成为提供人对不可预测之向往的实践平台。

人们需要“做梦”,“北漂”来到北京就是为了接触这个平台。北京比别的城市更能提供这些实践,让人们感受到对未来的希望、对外界的包容和不确定性,所以才会越来越大。可能性和不确定性是城市的特征,而人口的聚集一定会达到这样的特征。


年轻人的成长需要城市,年轻人也应该向往这样充满变数的环境。而想过确定生活的人在城市就会产生不适应,只相当于城里的农民,思维上还没有成为城里人。城里人不光能够适应不确定,还会向往不确定。

就这种“城市性”来为世界城市排序的话,纽约是NO.1。想知道全世界未来还会有多少种不可能性,就去纽约生活。那千百万种可能性中总有一种会预测到人类未来生活的形态,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很多艺术家都聚集在纽约。艺术对可能性的探测最敏感,纽约因着这样的特质成为了一种引领,这比制定产品规则更为高级。城市发展的引领是制定整个生活方式和人类未来生活的品味。唐代的长安、宋代的汴梁也是这样的城市。

Q2:什么是设计?

50年代的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科学发展的规律中明确提出三分世界的概念和特征:物质世界、精神世界、人工世界。

当前的网络时代更能体现出人工世界的概念,如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一样独立存在,有自我运行的体系。

人工世界广义上就是人自己设计出来的,是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一代代编织成的。人类已经不太相信人还能独立生活在人工世界以外,我们的地球上到处都是人,北冰洋最深处乃至月球都有人类的旗帜。

  • 在早期人类文明不发达的农业社会,人类只能建一些小房子小城镇,就认为外部世界是神来设计的。柏拉图说:上帝是万物的建筑师(即缔造者、创造者、architect)。西方语境下的“建筑师”地位非常重要,是设计整个宇宙的。

  • 到了牛顿定律出现的科学时代,人类更是认为宇宙是上帝设计出来的,其精巧是能通过数学、物理公式表达出的,“设计”变得更抽象而易传播。

  • 近代以来宇宙被认为是超越公式的更复杂的系统,这也是设计创意的神秘所在——它无法用公式表述,也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哪怕是没有亲临现场的人,也可以通过网络来参与“设计”,甚至比亲自生活的人对城市更为熟悉。城市生活是无所不包的,从头到脚都是人设计出来。

Q3:中国城市设计的问题?

中国的城市设计在前三四十年是闷头画图搞建设,没有考虑什么是设计,甚至可以说是各行各业都来不及思考自己在做什么。二十多年200多亿平米的建设,使总存量达500多亿平米,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五千年文明建设量的一半,怎么可能会有设计?

设计是需要时间的、需要推敲的。“新常态”就是停下来思考,在没有设计的情况下基本解决量的问题之后,城市生活的质的问题。我们的城市是割裂的,室内与室外、局部与整体之间割裂极大。标志性建筑与国外已经没有差别,很多室内环境也做得很好,但整体上处于非常割裂的状态。未来需要整合——即新常态的城市设计。

Q4:城市设计的方法是什么?

城市设计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整合,其哲学基础就是整合。按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的说法就是holistic thinking——整体思维。过去已经有了单项冠军,而城市设计是十项全能。

中国发达城市与国外最大的差距就是整合度不够,城市空间的关联度、可达性、公共性不足。吴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强调整体思维,即多学科、多领域、局部与全部的整合。

从人类几百到上千年的演化过程来看,是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中。而农村的聚居状态与城市显著不同,现代意义上的Urban Design的概念就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哈佛大学提出,城市设计就是整合的设计城市。当前教学和行业中对城市设计的认识并不到位,尽管清华有城市设计出身的吴良镛先生、朱自煊先生,但总体上对城市设计课程强调的不够,还不能很好的适应未来城市发展需求。

Q5:城市设计的核心思维是整体性,而很多存量空间已经建成,只能进行边角修补,如何实现整体性的设计?

这个问题也是城市设计专业人员的饭碗问题:未来的主战场在于城市复兴,或城市改造。

住建部的新部长是原沈阳市市长,也是旧城改造方面的专家,正在大力提倡城市设计。住建部正在设立城市设计处,中国建筑学会下也已设城市设计分会。未来的对象就是built environment,建成环境,这是新常态的具体反映,而非以前的空地、农田、白纸。

对于建成环境西方有很多理论和实践可以借鉴,不是被动的修补而是主动的介入,比如“城市针灸” 、“城市翻修”等概念。但是行业中很多人还未必能转过弯,以规模论任务,头脑中还是上万平米的项目。

新常态是整合建成环境,而过去实践积累的经验太少。需要踏下心来,仔细研究、调研、分析、比较基础上慎重决策,对盖好了东西进行优化。国外城市也一直在进行优化,维修时也很照顾城市景观,城市发展是个动态过程,没有终极状态——“盖好了”的概念。

城市不可能一次性建好,是多主体参与长时间积累的,几百年会形成美丽的城市,一次性图板画的难以成功。比如现代主义的乌托邦,想通过人的大脑一次性把细节建好是不可能的,失败案例比比皆是。修补建成环境才是未来的正道,类似海上、沙漠建新城将是少量的,新常态的整体性就是把部分的修补相联系,加强可达性。

Q6:整合是否是需要在分析基础上对城市进行定位,围绕定位进行统一、有序的整合,给城市一个独特的身份、品牌、名片、更利于其识别、传播?

这是策划的方法,在城市设计中非常重要。一个地方存在了上千年,有其自身潜力,我们要做的是发掘这种潜力,而不是创造,在发掘的基础上呈现。比如798的“798”创意文化、五道口的“宇宙中心”,五道口没有设计干预,很多地方不合理。“五道口”本身名字很好,五道口金融学院的“道口论坛”已经是世界级的;三里屯也不需要别的词来移植在头上。名正则言顺,这是城市设计的重要工作,不是乱取名,而是帮它呈现本来有的东西。


图 宇宙中心五道口

当然,城市包罗万千,一个标签不能概况所有特征。如何整合,就需要专业积累、调研、与同类型的世界案例比较,挖掘其中的含义。

  • 理论上一个城市每平米都有自己的特点,所谓place,场所理论。

  • 而实际生活层面,发展是不均衡的,有些地方更有特色,有些地方是background。

城市设计师首先要把城市吃透,以专业眼光来研究,与在其中呆多久关系不大。现场踏勘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积累和同类比较的专业基础。有了方法做distant research会比去多少次现场更深入。事实上,很多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的人也不能意识到本地特征的价值。这也是城市专业存在的意义——发掘或挖掘一个地方原本就具有的状态。

城市发展是不均衡的,“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城市里也是一小部分地区先发展成为城市名片,而非所有都发展。北京吸引力丰富就是因为各个时期的各种类别的名片都在涌现,拥有6个世界文化遗产、798、三里屯、后海酒吧街、荷花市场、南锣鼓巷等等。

一个城市有吸引力就来自于此,北京是一座立体的、丰厚的、名片不断涌现的城市。当然北京也存在着弱势空间,红线以外的空间容纳商摊、行乞等,北京的发展与世界城市还有很大差距。

Q7:在乡村变社区、农房变楼房的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处理民居保护、地方特色与GDP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住上楼房又留住青山绿水和乡愁?

4月28日一则新闻中郑州市委书记的讲话指出:

如果郑州空气污染到如此地步,产生很多病人,还要发展干什么?

郑州是污染程度排全国排名第四的城市。其隐含的意思是领导意识的转变,而不是过去只在讲话中强调“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清华大学这样的学校在改变各方意识上担负重任,应当不厌其烦的去宣传真理。尽管解决问题很难,但也要先宣传、多宣传,不宣传更则没可能。

很多发展问题是具体的,真正的实施是当地政府在做,首先就需要理念上的转变。新常态中很多理念在过去有人提过,从现在到未来还要提。

理念梳理是第一步,找到好的理论和案例去宣传,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解决实际问题也需要设身处地,很多有理想的乡村建筑师、社区建筑师已经进入基层,台湾的社区运动也在乡村开展。中央已经提出明确的蓝图——美丽中国,将审美的意识、要素放入国家的整体目标。“美丽”的概念需要斟酌:什么是美的?要针对模糊的认知进行旗帜鲜明的宣传,当然也不应舍弃多元化的特色。

Q8:城市设计的宣传更是为了启发行业以外的意识,我国的城市设计师过去被认为是市委书记,而在西方普通民众意识很强,比如巴塞罗那作为“建筑师的城市”,建筑需要通过大众评审。那么对这些主体宣传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现代意义上的建筑师职业在中国出现仅100多年,以前就是因为不宣传,皇家自己有“样式雷”那样十几代的皇家工匠,民间是木泥瓦匠的施工队和风水师,是不留名的雷锋。

把建筑划入艺术领域是西方的做法,在中国古代建筑不算艺术的一支,传统文化对艺术的定义是书画。

宣传原本中国文化没有的意识很困难,梁先生改营建系就是认为将『建』和『筑』这两个意思相同的及物动词并列,并不利于宣传。而中国古代『营』——规划,『造』——建造则是一个完整表达。

建筑二字不利于宣传。建筑设计事务所用architecture,建筑材料研究所用 building material,建筑施工队用construction,英文词根都不同而中文仅用建筑,易引起误解。

改革开放后宣传上很大的进展是房地产推动的,比如90年代以来房地产宣传画、广告册、模型、样板间等等对建筑在民众中的普及起了决定性作用。建筑专业毕业去房地产公司设计部的学生也是中坚力量。

而西方与中国不同,有长期崇尚建筑的传统,认为建筑是上帝和人类交流的中介,上帝经纪人——教皇、神父呆的地方就是教堂,有着极高的地位。

对现代建筑的抨击和不满就在于建筑在退化和边缘化。文艺复兴及之前西方艺术派位第一就是建筑,其后才是绘画、雕塑等。而现代主义之后,说起艺术绘画成为第一,建筑已是产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对外普及仍然很难。

领导提出“城市设计很重要”时,其实很多人其实还并不明白什么是城市设计。开展城市设计,加强宣传不是要自上而下搞群众运动,而是要靠点滴积累。

除了房地产之外宣传中也有个人推进的因素。

比如雪花集团老总因兴趣捐赠支持王贵祥教授的古建普及工作,包括出书和举办古建筑摄影大赛,对建筑普及的作用不可估量,很多讨论圈内都不一定能统一或出圈外。民国时教育部长朱启贤对古建筑感兴趣,召集梁思成和刘敦桢建立营造学社的法式部和文献部。

新常态中会有更多别的专业人士加入进来,把钱用于宣传,形成丰富多彩的状态。不论建筑普及还是其他专业的社会普及,专业化的界限都会逐渐变少,专业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前进将成为一种终身状态。

(以下两个问题的录音因故障没有了,水果君根据笔记整理,不一定准确)

Q9:城市设计不是法定规划,在总规、控规、设计的衔接过程中如何实现贯彻和实施?

城市设计整体思维的目标是整体美和形态美,而规划体系主要追求功能属性在空间布局上的合理。设计和规划本质的不同是设计要出形状、质感、样式、风格,要有形象。决策者在重要地段如中轴线,对城市设计的意图还是很清楚的。

不过只有在中国,城市设计是规划体系下附属的的部分,而国外通常是不会由规划院来做城市设计,而是由建筑师事务所来做。国外著名的城市设计案例如波茨坦广场,是由建筑师皮亚诺完成,虽然不全做建筑,但是在做街区设计的过程中会考虑到形象、风貌。而规划则负责考虑开敞空间、建筑权属、交通等方面的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设计队伍中建筑学专业背景出身的人才严重缺乏。在中国由规划做的城市设计是对控规的补充,也是一种创新,但也应像国外那样逐渐让建筑师成为城市设计必不可少的主角。

Q10:城市设计很多的精力都放在营造公共空间上,中国古代典型的公共生活空间有哪些?公共空间发展的未来是怎样的?

中国的城市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而长期以来理论落后于实践。未来清华也要承担起出一批中国城市建设理论的任务。

中国与西方城市公共活动以广场为主要空间的特色完全不同。比如宋代时以街道为生活载体,如《清明上河图》反映的,还有明清商业街等。到20世纪初广场也还不多,90年代初的xx广场往往是香港房地产商开发的大型楼盘,而非真正的广场,但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未来广场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会大量的出现,是因为人们的活动需求所引发而形成,比如广场舞,哪里跳哪里就是广场。


虚拟社会网络的发展也给公共空间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
在信息时代,中西方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比如《速度与激情7》中展示的世界最先进的薄片对讲机就是深圳研发的,还没有投放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及时梳理已有的经验和特征。有些理论也许还无法实践,因为新鲜到国内外都还没有,但是需要大胆提出。

随着世界在信息化过程中进一步融合,地球正在变成一个巨大的城市,这样看来,设计城市其实也是在设计地球。而我们每个人都切切实实地生活在城市中,所以从这个角度,设计城市,也是在设计人生吧。


(果说作者:牛油果|毕波。本文由果说作者根据聆听演讲笔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转载请联系果说和作者授权)

视频

【航拍+访谈】《亚洲金融大厦一》视频节目重磅来袭
【视频】节目首秀,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

文件下载
全国31个省市村庄规划政策文件汇编|附文件下载
《街道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附下载
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附全图)
控规中的城市设计为什么重要?|  附《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2020试行版)》
《伦敦发展计划2021》The London Plan 2021丨附文件

汇总
汇总:全国22个主要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案例 | 附链接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四五规划(附链接)


原创

王建国院士讲城市设计
王其亨:探寻中国古建筑之美
仇保兴:城镇化,我们如何规避误区?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体城市设计战略专辑
院士观点专辑
新型城镇化战略专辑
TOD系列专辑
专家观点专辑
国外城市案例专辑
城市更新专家
企业观点专辑

院士
张锦秋院士:让建筑在城市的土壤里自然生长
孟建民院士: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
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崔愷院士: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企业
AECOM|刘泓志:城市设计的三大策略
KPF|城市设计与人工智能
霍普股份|龚俊: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解决问题的逻辑
中规院|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THAD|万载古城
奥雅设计|李宝章:我的一万步公园——深圳蛇口 · 东角头地铁站公园

院校
清华大学|庄惟敏院士:探寻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北建工|张杰院长: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
哈工大|金广君院长: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
东南大学|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西建大|中国大学生对巴西贫民窟的更新之策——最高奖

竞赛
HPP: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深化城市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四分钟,看HASSELL如何用重庆话讲完一个滨江设计竞赛项目

科普
CNN评出世界最美街道,名列榜首的就在大中国!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规、控规、修规、概念性规划及相互关系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