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郑时龄院士:从上海历史建筑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思考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纯干货,不啰嗦


  


郑时龄院士作为知名的建筑专家,曾主持南浦大桥的建筑设计、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海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50多项工程的设计,并荣获多项省部级以上优秀设计奖。可以说,郑时龄院士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筑梦师。


1
上海历史建筑特点

受到特殊的地缘政治以及经济、文化和宗教的影响,上海城市空间独具特色。租界与华界长期共存,使得这座城市形成了异质的建筑空间。

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在上海诞生。上海的近代建筑和城市的现代化紧密联结,现代的城市管理和土地管理制度、建筑和城市的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新的城市空间结构和街道体系。密度较高的道路网形成了界面丰富的街区,由于城市结构和城市肌理的特点,大多数建筑表现出以立面为主导、与城市街道有机结合的特点。建筑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城市也是建筑的空间延伸。

蕴涵在历史建筑后面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文化的精粹,工作与居住在这些建筑中的过去的人们和今天的人们谱写着城市的过去、今天和明天,这就是焕发出生命价值的历史传统和迈向未来的传统。传统既包括物质实体和形象,也包括人们的思想、信仰、社会范型和制度。

每一个时代都传承并发展了以往的传统,为未来留下范式,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行为传统和信仰传统。对文物与历史建筑的认识与保护,意味着历史的选择、科学的选择、社会的选择,同时也意味着对未来的选择,是城市价值观的体现。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关系着我们生活的家园,关系着城市与社会的生存,关系着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概括来讲,上海的历史建筑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1、传统与现代共生,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并存。1843年上海开埠之后,慢慢成立了租界,1845年英租界,1949年法租界。而华界分成两半,一半在闸北,一半在老城厢,中间隔着租界。租界不断从东往西发展,直到现在仍然影响着上海的交通,上海东西向的交通比南北向的交通更发达一些。上海的城市发展呈现出现代和传统共生,而且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形成了这样一种场景。

很多人认为上海只有七百年的历史,实际上五千多年以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了。上海华亭县,就是现在的松江,在公元751年就存在了,今天的龙华塔最早在三世纪就建成了。

1927年上海成立特别市,当时的政府领导就认识到,城市中心不可能放在租界,一定要找到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地方。所以,1930年"大上海计划"把中心放到江湾一带,有了之后的五角场。1932年爆发了"一二八"这场战争,江湾处只有部分道路网建成。当初施行"大上海计划"的同时,也提倡中国固有建筑风格,提倡过去大屋顶、宫殿式的建筑。三十年代上海在建筑方面做出了许多尝试,这个阶段被称为中国建筑的文艺复兴。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就是当时高层建筑应用中国传统风格的成果。

2、上海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发祥地。1927年冬天,诸多中国建筑师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建筑师学会,1928年向国民政府工商部备案注册,改成中国建筑师学会,并在南京设立了分会。这个时期的建筑师们对现代建筑起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庄俊当时提出"一国之建筑,一国之概况见焉,一国之时势系焉"。

3、有丰富的建筑类型。上海历史建筑类型非常丰富,有办公楼、银行、娱乐建筑、火车站、机场、图书馆、公寓、住宅、学校、市政建筑、旅馆、医院、商业建筑、工业建筑等,这些都是近代出现的建筑类型。

其中,上海的宗教建筑多种多样。据统计,1949年的上海有311座佛寺,117座道观,20座清真寺,427座天主教堂,280座基督教堂。徐家汇是上海最重要的近代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有一批上海最早的近代历史建筑。传教士开辟了很多建筑类型,1847年徐家汇藏书楼(现代图书馆)、1850年徐汇公学、1851年徐家汇天主堂、1873年徐家汇观象台、1897年徐家汇神父楼等建筑早在外滩发展以前就有了,这代表了文化的发展。徐家汇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源地之一

4、多元的地域特色。上海建筑涵盖多元的地域特色:中国各地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式,如英国、美国、德国、西班牙、地中海式、俄罗斯式、北欧式等。

沙逊别墅是英国式建筑,工艺美术研究所、外滩15号、法国球场总会、现在的花园饭店等属于法国式建筑,衡山路上的美童学校、虹口救火会是美国建筑。同时,上海也存在很多西班牙和地中海式的建筑,像武康路上的汽车工业总公司、法国总领事官邸、海关学校等。上海传统建筑也已经过变异,明显具有商业社会的特征。如城隍庙的湖心亭那样带有商业特征,又有亲民的特性。

5、世界建筑的时空凝缩。特殊的政治、宗教、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际遇,西方文化的输入、移植与转化,使上海揉和了古今中外的多元文化,成为中国现代城市文化和现代建筑的策源地。美国人霍塞写了一本书叫《出卖上海滩》,他说:"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但上海则确是如此的。"上海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上海在许多方面与欧美几乎同步,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1848年上海就有银行了,1850年就有报纸了,1856年时的西式街道,1865年有煤气灯了,1881年的电话,1882年的电灯,1884年的自来水,1896年电影出现,1908年的电车,1911年的飞机,1923年的无线电台,1926年的有声电台等。


6、保持了城市发展的脉络和历史的切片。上海建筑呈现出现代与历史共存、中式与西式共存、创造与模仿共存、优秀与艳俗共存的特点

PG. Laurie在书中说,"上海无疑是一座伟大的废墟,如同许多年轻的正在崛起的有追求的城市一样,壮丽辉煌正在取代原有的建筑。人们确信这座城市正在增长的重要性,它必将成为中国贸易的中心,任何推测都不足以说明,土地和资产的价值会达到我们今天难以想像的程度。"一百年前,一个美国记者在《通向中国的门户》这本书中写道,整座城市都处在持续不断的变化中,日复一日,旧建筑正在消失,取代的是现代的建筑。这些无疑是上海高速发展的侧写。


上海的近代被称为摩登时代,是现代的意思,但又不是完全现代,所以称之为摩登时代。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生活方式引进,现代建筑风格也传入上海。解放后上海发展迅速,从原来的中心地方往两边不断扩充。刚解放的时候,上海的建成区应该是82平方公里。而现在上海如果按中心城区计算是667平方公里,按外环线以内计算是800多平方公里。

上海是充满生命力的城市,我们不应该、也不会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历史和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凝聚,是城市的人文生态,是城市的身份,是生活方式的物化,是人们对未来的理想。历史建筑的保护既要对历史负责,也要对未来负责。1975年兴起的欧洲城市保护运动提出:我们的未来要对过去负责。

2
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

纵观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1986-1994年,起始阶段

1986年,上海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90年,上海市政府公布上海市第一批共59处优秀近代建筑名单(后增补为61处);1991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沪府〔1991〕8号令);1993年,上海公布第二批177处优秀历史建筑。

2、1994-2001年,实验性保护阶段

1997年,修正后重新颁布《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办法》;1998年,上海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9年,上海公布第三批160处优秀近代建筑,至此,共有398处优秀近代建筑纳入保护名单。

3、2002年至今,深化保护阶段 

2002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2004 年,颁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的通知》《优秀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程》;2005年,公布第四批共234处优秀历史建筑;2006年,编制完成《上海市中心城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道路规划》,2014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颁布《上海市文物保护条例》;2015 年,颁布第五批优秀历史建筑426处;2015年,划定119片风貌保护街坊;2016 年,划定131片风貌保护街坊;2016 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7-2035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上海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23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02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404处,文物保护点3435处。此外,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上海已划定44片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总用地面积达到41平方公里。250处风貌保护街坊,397条风貌保护道路和街巷,其中64条历史风貌道路,84条风貌保护河道。上海已公布五批、十大类、400余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对风貌保护河道也十分重视,正在制定风貌保护河道的保护导则,实行河长制。

论坛现场

3
保护与修缮原则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着各种问题。寻找适宜的模式,并在使用中保护是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探索的目标。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则:

1、分类保护。分类保护非常重要。这方面,上海有独特经验。南京也有很多历史建筑,但没有进行分类也没有进行分级,所以很难决定如何进行保护。而上海是分成四类建筑,在此基础上开展保护工作。

2、使用中保护。建筑应该是处在使用状态的,不能像博物馆一样封存起来。

3、恢复原貌。按照实际情况恢复建筑原貌。

4、考证、论证并建立档案。有时候原貌不存在了,怎么处理?这就涉及到考证、论证并建立档案,上海建立了一房一册,为每一个历史优秀建筑都建立一个档案。

此外,还有建立设计和施工单位许可制度、应用原有材料和施工工艺修缮等原则。

历史建筑保护的具体实践中,比如说外滩源,太康路,田子坊,我们采取成片保护的方式;有一些建筑影响到市政建设,像上海音乐厅,我们是进行移位;同时还可以插建,外滩15号就建在总工会跟外汇交易中心中间;第四,加层和扩建。还有修缮、复建、立面保护,我们叫立面保护为"热水瓶换胆"。

上海的历史建筑提倡修旧如故。也就是按照建造时的式样,或者经过论证的某个时期的式样修复。外滩6号过去叫上海通航银行,最早是清水砖墙,专家们通过参考建造时的式样、论证按照某个时期的样子对它修复。不过,历史建筑存在变迁,使用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可能完全按照原样进行修建。原来的圆明园公寓,修缮之前和修缮之后的状况存在很大差异,但因为找到了原来的图纸,恢复了它原来的立面;荣氏老宅,过去一个德国商人的住宅,修复的建筑师在恢复时试图在谨慎回望过去的同时创造新意,守护宅邸低调细致的美学,避免金碧辉煌和矫揉造作;最近刚刚完工的大清银行,被不同单位使用,破坏相当严重,现在按照原样来修复;1913到1916年造起来的上海总商会,使用当中破坏很严重,经过三年修缮才完成;汇丰银行,后来给了浦东发展银行,2002年通过修缮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其特色是里面的中庭壁画,有八幅壁画,代表不同的城市。

汇丰银行(2002修缮)

汇丰银行壁画

上海有44片历史文化风貌区,一些风貌区只有部分片段比较好,要实现整体保护比较困难。2015年开始,上海提出对原来的历史风貌区扩区,后来增加了一些风貌街坊

国家级的外滩历史风貌保护区,93年,为了解决南北交通问题,将外滩改造为城市交通干道,历史文化价值让位给城市交通功能。外滩拓展成十车道,又建了一个闸桥;04年拆除,很多市民抗议,认为这是历史文化;09年,把它改造到地下,地面只留了四个车道。

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现在正在进行复兴路以北的风貌规划。上海最大的一片历史风貌区叫衡山路与复兴路地区文化风貌区,将近800公顷,128个地块。2035年规划提到"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可以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遵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在这个地区差不多可以实现目标。


4
历史建筑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第一,建筑质量。当初很多开发商往往只拥有产权地或者是租地,租地的时间往往是二十年到三十年,他们不会花很大精力在提升建筑质量上。因此要想让现在的建筑尤其是里弄住宅,再维持一百年是很大的挑战。由于城市建设,马路地理位置不断提高,致使无法垫高的里弄住宅变成了低洼地,加上白蚁对建筑的啃噬以及拥挤的居住条件,都对建筑造成了一定破坏。

第二,法规与保护机制。我国有《文物保护条例》,也有《建筑保护法》,还有《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保护条例》,但它们无法互相涵盖。例如,对于文物建筑,《文物保护法》不适用;有些特殊的文物保护点不属于优秀历史建筑,却又属于文物。法律不能涵盖全部的历史建筑,不健全的法规环境与保护机制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困难。

第三,研究工作不足。如今所有市一级机构中,大概只有十人左右真正在做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由于有限的研究力量,即使他们想要进行研究,但档案可能不开放,导致很多事物无法查到档案,建筑的研究工作也因此存在缺陷。

第四,保护和民生的问题。现在很多历史保护建筑中都有居民居住,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尤其是里弄住宅里居民的生活条件是一个难题。

第五,历史遗留问题。很多历史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损坏严重。比如适合一户人家居住的房子住了十几户人家,或是原来的办公楼变成住宅楼,这些给历史建筑保护带来了更多难题。

第六,缺乏完整档案。当今很多历史建筑,包括优秀历史建筑,大概只有总数量的三分之二还存有图纸档案。

第七,产权问题。虽然大部分建筑的产权是政府所有,但还有一些是私人所有。

除此之外,保护意识不足保护管控队伍缺乏、建筑环境变化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

同时,在上海,"拆"的问题突出。长期以来,粗放型的开发模式和思维方式形成了片面追求大拆大建,秋风扫落叶式的旧城改造模式。从外观来看,上海城市景观品质不错,但很多都被拆除了。比如沙逊别墅未经过审批将左边建筑拆除,政府部门勒令恢复面貌,但历史的信息遗失了。

上海仍然存在各地区之间在环境资源、交通资源、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资源之间的不平衡,城郊结合部在城市环境和城市管理方面也存有问题。最难管理的是里弄住宅。上海的里弄建筑是居民聚居点的基本单元,成为上海居住建筑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上海独特的居住建筑模式。据1949年统计,上海有9214条里弄,20多万幢房屋,其中居住着70%以上的城市人口。

里弄住宅形成的街坊具有综合功能和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但是居住条件恶劣,电路、消防等问题突出。里弄住宅的保护模式目前主要包括,如1980年代的蓬莱路252弄和303弄的改造;拆除重建保留或复建立面,转换为商业功能,于2001年建成的新天地模式;2013年按照原貌重建基本保留居住功能的建业里模式;保留原有建筑并改善居住功能的静安别墅和步高里模式;保留原有建筑以及产权结构并转换为商业功能于2006年建成的田子坊模式等。

而里弄住宅保护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受到建筑质量、租地造屋、竖向标高、日照、墙体风化、消防、设备等因素的影响。现在上海要保护730万平方米的里弄住宅,任务十分艰巨。

总得来说,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需要进行顶层设计。

5
城市文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思考
在社会的发展当中,有许多的现象其实都是文化的问题。城市文化对城市经济的促进,对整个城市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于文化,有很多种含义,但是最重要的三层意义是:
一、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历程,思想、精神与美学的发展过程;二、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体人类的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三、知性的作品与活动,尤其是艺术方面的活动,文化指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建筑、哲学、学术、历史等。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们把上海比作是东方的纽约,东方的巴黎,现在不再这样比喻了,上海就是上海,不再是别的什么城市的翻版。
城市文化表现为许多方面,比方说制度、空间、科学技术、生产方式、建筑、社会生活、物质文明、行为模式、宗教信仰、文化习俗、艺术创造、交通等。从现在看来,对城市文化有更广泛的概念和定义,包括:城市文化应该关心地球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有效满足人类需求而使用能源的可持续的节约型文化;经济运行的文化;关注健康、养育儿童、培养人们在知觉方面、感情方面、思想方面和表现方面的全部才能的文化;城市管治和政体的文化;科学技术和哲学的文化;生活的文化;艺术的文化;建筑和人文景观的文化。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和标志,人类文明和文化正是由一座座富有个性的具体城市构成的。城市既是人类解决共同生活问题的一种物质手段;同时,城市又是记述人类这种共同生活方式和这种有利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一致性的一种象征符号。如同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本身一样,城市也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艺术创造。
我们现在非常强调城镇化、城市化,美国社会学家路易·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主义》一文中认为“城市化不再仅仅意味着是人们被吸引到城市、被纳入城市生活体系这个过程;它也指与城市的发展相关联的生活方式具有的鲜明特征的不断增强;最后,它指人群中明显地受城市生活方式影响的变化。”我们塑造了城市,但是城市也塑造我们的未来。15世纪至18世纪的城市发展所走的道路是以凡尔赛宫为典型的从普遍性城市到同质化城市,从地域性城市到集中性城市。这种思想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与城市文明。

上海外滩全景


在上海2035总体规划里面提到这样一个愿景:2035年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更具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基础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坚持不懈提升城市品质,建设更具人文底蕴和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不断完善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城市治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健康、人文城市。塑造城市文化品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立足国际文化交流与创新,打造国际文化机构总部集聚区,建设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上海人民广场全景


同时还提到至2035年,上海拥有40个以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节庆和体育赛事。围绕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依托文化艺术演出场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和虚拟文化交流网络等平台,集聚文化人才和机构,打造全球设计和时尚产业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和职 业教育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挖掘“开放、规则、精致、时尚”的海派文化内涵,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 城市记忆,实施“文化+”发展战略,激发城市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吸引力。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充分挖掘和保护各类历史文化资源,建立健全与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相匹配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创新完善保护制度和机制,强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彰显上海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地域文化特征,将上海建成既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特征,活力多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改造后的益丰洋行


目前上海已经有文物保护点2747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43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2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约3075栋),250个风貌保护街坊,397条风貌保护道路和街巷,其中64条历史风貌道路,84条风貌保护河道。此外,有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22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历史建筑保护面临着各种问题。寻找适宜的模式,并在使用中保护是上海的历史建筑保护探索的目标。上海历史建筑的保护包括:成片保护(外滩源、泰康路田子坊),移位(上海音乐厅、太古里颜宅),插建(外滩公共服务中心、外滩半岛酒店、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加层和扩建(大华公寓、淮海公寓),修缮(托格宅、上海总商会、科学会堂),复建(新天地、建业里),保护立面(益丰洋行、中央商场)等。历史建筑保护中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保护意识,保护与民生,历史遗留问题,建筑质量,法规与保护机制,研究工作的不足,缺乏完整的档案,保护管控队伍,建筑环境的变化,产权问题等等。


上海大歌剧院


关于上海是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我们怎么来看呢?首先是国际化的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同时还是文化中心,地区的、国家的、全球的文化中心。城市有文化地标,地标建筑,文化名人。城市有各种文化活动。城市是教育和科研中心,是各类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中心。城市是创意文化中心,是创意产业和人才的集聚地。城市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博物馆、科技博物馆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城市也是音乐和演艺中心,具有世界一流的剧院、音乐厅和各种演出场所,世界一流的艺术学院和艺术家,世界一流的演出团体。按照2035的规划,提出至2035年每10万人拥有的各类博物馆不少于1.5个、图书馆不少于 4个、演出场馆不少于2.5个,美术馆或画廊不少于6个。博物馆有375个,图书馆1000个,演出场馆625个,美术馆和画廊1500个。所以2035年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有很大的挑战。



本文来自: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海上院士讲坛:郑时龄带你走进“魔都”历史建筑

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郑时龄:城市文化——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思考




视频

【航拍+访谈】《亚洲金融大厦一》视频节目重磅来袭
【视频】节目首秀,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

文件下载
全国31个省市村庄规划政策文件汇编|附文件下载
《街道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附下载
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附全图)
控规中的城市设计为什么重要?|  附《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2020试行版)》
《伦敦发展计划2021》The London Plan 2021丨附文件

汇总
汇总:全国22个主要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案例 | 附链接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四五规划(附链接)


原创

王建国院士讲城市设计
王其亨:探寻中国古建筑之美
仇保兴:城镇化,我们如何规避误区?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体城市设计战略专辑
院士观点专辑
新型城镇化战略专辑
TOD系列专辑
专家观点专辑
国外城市案例专辑
城市更新专家
企业观点专辑

院士
张锦秋院士:让建筑在城市的土壤里自然生长
孟建民院士: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
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崔愷院士: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企业
AECOM|刘泓志:城市设计的三大策略
KPF|城市设计与人工智能
霍普股份|龚俊: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解决问题的逻辑
中规院|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THAD|万载古城
奥雅设计|李宝章:我的一万步公园——深圳蛇口 · 东角头地铁站公园

院校
清华大学|庄惟敏院士:探寻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北建工|张杰院长: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
哈工大|金广君院长: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
东南大学|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西建大|中国大学生对巴西贫民窟的更新之策——最高奖

竞赛
HPP: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深化城市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四分钟,看HASSELL如何用重庆话讲完一个滨江设计竞赛项目

科普
CNN评出世界最美街道,名列榜首的就在大中国!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规、控规、修规、概念性规划及相互关系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