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山有径,学子巧读


古人常言“开卷有益”,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许多读者仍未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是选择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听书还是看书?怎样高效地做阅读笔记?特别是对于求学阶段的青年人来说,读书一事又带有些许功利性色彩。这一特点使部分读者无法正视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急功近利,从而失去了阅读兴趣,陷入了阅读困境。


深大学子中的“善读者”对此给出了他们的答案:阅读纸质书,用聆听书页的方式来填补碎片时间,将自己的所思所感写成短文。在他们看来,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阅读并无太多的功利化色彩。他们有的人是为了获得时间管理技能而翻开书页,有的是为了撰写论文而围绕作者全方位阅读。在目标导向的阅读主路上,深大的几位“善读者”为我们延伸出了承载启迪和思考的小径。



悦读有深思

“小学时的假期,我都是在书店里度过的”,法律硕士邓燕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沉浸在书海之中。邓燕将此归功于她的父母,邓燕家中的电视几乎不开,听到的只有翻动的书页声,父母在阅读过程中的陪伴,为邓燕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在大学时,邓燕开始意识到,阅读不仅需要广度,还需要深度:“不同学科的书会提供不同的思维模型和视角,深入阅读法学书籍,对我来说也是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一环。”谈及思维,邓燕认为《当下的力量》一书中强调的“解放思维,多关注当下”观点,给她带来了思维上的启发。


对2021级物理学专业的李妍来说,人生道路的拓宽,源于自传类书籍中一个个鲜活的真人真事。高中时,李妍阅读《天生有罪》后,被书中主人公特雷弗·诺亚的母亲打动,“他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她敢于打破常规,突破社会对黑人的限制,去做一些限制以外的事情”,这给了李妍不断尝试和突破的勇气。


大三时,李妍从《东京八平米》中看到,作者吉井忍在经历感情创伤后,没有沉溺在过去的悲伤中,而是回到日本的八平米小屋,重新开始努力生活。李妍深感吉井忍的自洽心态,是她面对升学压力的最好选择。


在图书馆北馆学习之余,李妍踱步于书架间发现的《杜甫十讲》,也让她感慨原来文科的研究也很有意思:“‘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到底怎么念?有人说臭念做‘嗅’,有人说念做‘臭’。杜甫择官考虑了什么因素?有人说是因为太远,有人说是因为杜甫不愿意催百姓的债,书中提及的学者们都给出了各自的见解和考证,这和理科的研究很不一样。”

而2021级法学专业的蒋延之,在初中便敲开了文本研究的大门。在初中班级内的读书分享会上,蒋延之在讲台上分享着关于《百年孤独》的文本内容与自己的理解,幕后则是他为了读懂这本书而查找学术论文的初体验。“我对南美的历史感兴趣,但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又比较有限,于是我便求助于专业论文,寻找合适的观点加以补充和解读,进而和同学们分享”。阅览了海量的文本分析论文,蒋延之深感“文本细读乾坤大”。


读经典,是2022级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生李夏涵的阅读关键词。李夏涵从小便浸润于四大名著和《孔子》《孟子》等著作中,父亲的讲述声在李夏涵心中埋下了阅读的种子。


在本科期间,被外国文学探索人性和思想的内核打动,李夏涵走入了外国文学的世界。“读书就要读经典,因为我们要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外国文学课上老师的一句话让李夏涵更坚信阅读经典的重要性。阅读茨威格的短篇小说时,李夏涵被《马来狂人》中主人公的狂热和激情震撼,多维的情感世界在她的脑海中展开。


研究生阶段,李夏涵选择继续深耕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以更为理论化的视角研究外国文学。聚焦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妮·埃尔诺的作品,李夏涵在撰写论文期间,被她的自传《事件》深深打动。


“这本书讲述的是埃尔诺年轻时怀孕后被抛弃到堕胎后的故事,整本书的文笔凝练、克制、简单,对自身的遭遇没有丝毫隐瞒,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法国禁止堕胎的制度对女性造成的伤害,我觉得这是阅读过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性别困境。”剥开文学研究外壳,于李夏涵而言,阅读经典时,更为珍贵的是与作者的情感共鸣。


精研有洞见

从厚重的纸质书籍到轻薄的电子屏幕,从单一的文本阅读到多元化的媒介交互,我们的阅读模式正经历一场深刻而复杂的变革。但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当下,纸质书的古老魅力依旧熠熠生辉。


关于纸质书,邓燕认为纸质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纸质书能够作为一种实物拿在手上,你可以去尽情地去翻页去画,这些动作是切实发生的。比起电子屏幕,它的体验感会更好,会更有一种阅读的感觉。”


纸质书页的触感、书页的翻动声以及纸张淡淡的墨香,都是电子书无法复制的。纸质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似乎更是一段段情感的流淌,是一个个灵魂的对话,让人不自觉地就沉浸其中。而冰冷的电子屏幕似乎缺少这种阅读的沉浸感。不断弹出的信息很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让阅读效果和深度大打折扣。


蒋延之喜欢在纸质书中夹书签,以便快速定位之前读到的地方,并在阅读中顺手写下一些有意思的观点,但电子书却难以带来这样的体验。

而对于李夏涵来说,尽管电子书便于携带和存储,但触摸纸张、翻动书页等真实感受的缺失,会让她陷入一种“我可能就看完了,但是好像脑子里面记不住了”的怅然若失。李妍也坦言自己尚未达到能持续性阅读的状态,可能无法利用好电子阅读中所获取的知识,从而造成浪费。


尽管电子阅读难以达到纸质阅读的效果,但电子书以其精选的内容和个性化的推荐,让不少读者愿意为其优质内容买单。李夏涵时常会在软件中购买文学理论书籍的电子版,她认为“比起纸质书动辄几十块的单价,付费电子书价格很划算,资源也多”。


但在蒋延之看来,电子阅读面临着内容良莠不齐、收费不合理和技术成本高的挑战。“知识付费也是门槛,这本身无可厚非,是一种资源市场的选择,因此我们要提高个人的鉴别能力,提高法律意识。”


他还以法学生独特的敏锐,针对知识付费的版权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方面,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推动正版电子书市场的健康发展,鼓励著作权人授权数字化版权,鼓励出版企业和电子书发行平台提供品种丰富、获取方便、价格合理的电子书产品。”


此外,在数字化浪潮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文学播客,用声音搭建起一个个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吸引着越来越多人从中找到心灵慰藉。“听书也是一种比较愉快的消遣方式吧”,李妍经常会在睡前听听播客,通过主播的讲述与解读去消化那些难以完全读懂的书籍,书中描述的场景也一下在脑海中有了模样。


李夏涵也喜欢走路的时候听听和自己论文有关的播客,枯燥无味的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值得注意的是,邓燕也指出了播客的“另一面”:“讲述人有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生活经验,我们有可能会局限于固定的视角。”因此,她认为在听书的过程中遇到感兴趣的书后,不妨自己亲自去读一遍,更能与之灵魂相通。


面对多元的阅读方式和浩如烟海的书籍,我们当下应如何更加高效地阅读呢?在蒋延之看来,“读无用之书”“看山终究是山”理论上是最高效的,漫无目的但又可以有所顿悟的阅读方式实操起来需要一定的心性,对于他自己来说,他更加推崇一种实体性的、即时性的反馈,那便是做阅读笔记的习惯。


这一来可以记录当时的感受,心有所感,笔有所记,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二来可以将自己的理解变成文字输出,同时也引发了新一轮的思考。“观点输出的时候,本身就会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对书籍整体的把握。输出是非常关键的,除了做阅读笔记,还可以通过参加交流的方式收获一些新的碰撞”,蒋延之说。


他以前会用摘抄本记录阅读心得,如今则会借助手机便捷拍照或截图,而后精选内容誊抄至笔记本,同时也会定期回顾和更新,翻阅笔记时仿佛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令人感怀。在蒋延之的阅读笔记中,他常常会记录内容来源、时间、文本内容及个人感受,特定时刻或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亦会留下印记。对文本的理解与思考,亦会偶尔落笔。



而邓燕的高效阅读,则体现在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时,她的阅读方式会有所不同。读小说时,她会更加偏向于跟着情节沉浸式阅读,不会有过多的发散。但是面对专业书籍的时候,她会关注到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知识储备,去思考它和自己现有的知识之间的关联,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精者,深入细致也;研者,琢磨探求也。诸般阅读方式宛如百川归海,虽途径各异,然终汇聚于智慧的海洋。无论是纸质书的墨香,还是电子书的便捷,亦或是文学播客的温柔低语,皆在诉说着人类对于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故选择阅读方式重在是否适宜己身,寻得与己契合的精研之法,方能窥得书中之洞见,拨云见日。


博览有静悟

在这个推崇优绩主义的时代,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快节奏时代,我们拿起一本书,更多时候只是因为“考试会考”又或是“写论文需要找参考”。这种目的明确的,追求肉眼可见成效的阅读就被称为功利性阅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功利性阅读?我们应怎样阅读、阅读什么类型的书?在功利性阅读与非功利性阅读之间,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取舍?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有些时候我觉得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看待所谓“功利”,它其实是为了让我们能够完善自己的思维体系,去获得更多的知识”,邓燕说道。


蒋延之也持有相同的观点:“你所进行的功利性知识检索与获取本身没有是非对错。”在他看来,有时功利与非功利的界限并不那么泾渭分明,其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人价值、满足自身的需求。尽管这种需求是多维的,但阅读带给我们的是一片旷野,你可以急速狂奔去寻找答案,也可以闲庭信步去享受阅读的过程——不管怎么走,每一步都算数。


李妍则认为:“不论动机和目的如何,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了乐趣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是兴趣在驱动我们进行阅读。”


关于如何精选阅读的书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除了学科专著之外,蒋延之最常阅读自己钟爱的小说,其次就是朋友推荐的书籍。他会主动让身边的朋友推荐一本最喜欢的书,无论其中有多少光怪陆离或者晦涩难懂内容他都一定会读完。这是因为在他看来,读朋友推荐的书是交友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阅读这类书籍可以让他更好地了解朋友的喜好、性格乃至三观。



李妍身边也不乏爱读书的好友,她的朋友也会给她推荐书籍,但她认为,在推荐因素之外,是否选择去看这本书,最重要的是书籍本身是否切合她的个人兴趣、是否适合读者本人当下的状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的李夏涵则是因为外国名著经典展现出来的关于人的情感世界、内心思想以及对人性的探索让她无法自拔。“每个时期的外国文学都非常有趣!”她称赞道。


青年人在这个时代里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迷茫、困惑与焦虑,在精神危机愈发严重的时刻,我们试图通过阅读重构自己内心的秩序、搭建起自我与世界之间的桥梁。拥有科幻社社长身份的蒋延之十分推荐的科幻作品是《三体》:“《三体》能让我们坚守内心的正义,坚持对未来的探索,加深我们对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一部好作品所具备的重要标准。”


关于阅读,李夏涵深有感触地说道:“无论我们是否亲身经历过,书中所描绘的人物情感总是能够让我们感同身受。”阅读带给邓燕的是关于自身对无穷真理的深入认知:“把一本书不断反复去看,我就又从里面得到了新的启发。”



而李妍则回忆起自己曾经状态不好时,曾一度把读书当成逃避现实的手段,直到她真正从中找到了面对生活的自洽姿态,才终于以崭新的面貌投入生活中去。 也许正因书籍为我们凿开了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我们才得以从书中不断汲取面对生活的力量与勇气,才得以在有穷的时间里向无穷的真理发出叩问。


一万个读者有一万片自己的阅读天地,偶尔我们遇到殊异的困境——有关阅读方式、阅读态度、或是阅读习惯。但我们总能在沉浮的时间浪潮里淘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方法论,无论是纸质与电子的抉择、功利与非功利的取舍,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热爱什么,又是为了什么而翻开书页。希望在成长旅程中,我们可以乘得一叶求索的小舟,沉浮书海,静水流深。


文字 | 翁晗洺 黄玉春 章佳宁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排版 | 张琪曼

编辑 | 李柳佳

责编 | 罗玉霖

制 | 楚美丽

往期推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深圳大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