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理论】 潘咏周 | 解惑

陈沟水 2022-09-14




解惑/潘咏周

 


 《一》问:如何才能做到气沉丹田而不会憋气?

答:所谓气沉﹝归﹞丹田仅仅是以意为之,所谓用意,亦不过是加一些注意而已,不是用力努气,也不是用呼吸硬压,将气下压当然发生弊病了,如果顺其自然,觉得有气流动,或有麻酸的感觉,指尖有针刺的感觉,都是气通的现象,此种现象不过是生理之反应,在功夫方面,能够觉得内气﹝即中气﹞有些活动而已,待功夫深进,内气逐渐充沛,就能做到以意引气,由气催形,达到功夫高深的境界。

《二》问:练拳时应持何种态度才对?

答:从前人练拳以技击为主,现代人练拳以养生为重,所以不以此为职业者,不必如何的苦练,但必须视为生活之一部份,犹如吃饭睡觉,为每天一定要做的事,如此日复一日,血脉流通,身体强健,技击工夫亦在不知不觉中长进,所谓长久功夫最难得也。

《三》问:与人搭手时,如何才能得机得势,制人而不受制于人?

答:两人搭手,是关系彼此两方面的事,在我果然要能完全舍己从人,但亦不能盲目从人,所以有从近不从远之说,盖彼我各有界限,贸然进入彼界犹如孤军进入敌阵,自属危险,如觉得不得势,立即回来以免失败,如彼劲落空当然可以发放由我,但是不要忘记一个机字,就是得机才可发放,机不过在剎那之间,瞬息即失也。至于如何可以感觉灵敏,全在乎平时练架中练出来的。




《四》问:能否以缠丝劲来解释刚与柔之观念?

答:缠丝劲之所以要求一缠到底,缠足,即是刚柔互用之义,初缠开始是柔劲,到底是刚劲,其间由柔到刚是渐变的,这刚柔的变化,虽是有规律的,但又须因敌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临敌没有变化,自然不能阴阳相济了。

《五》问:太极拳的退让是否有其特别的解释?

答:退与让以太极阴阳之理来论,同属于阴的一面,但是太极阴阳之理是阳极而阴,阴极而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要阴阳合德(相济),所以在太极拳来说,是让中不让,退而有进,退让不是躲闪,如果是犯了躲闪而退让,是谓之病手也,所谓病手,就是阴阳不能相济。如果左让而不能右取,右退而不能左进,这是一味的退让了,成了躲闪,如果一味不让不退,就成了顶撞了,其理易明。要做到不犯病不容易,说到这里就要懂得开合了,开是劲的扩大,合是劲的缩小,其间毫无霸力横气,因之不可能犯开的时候去顶撞人家,合的时候去躲闪人家了。

《六》问:发劲为我小圈占入对方之重心?

答:不错,所谓发劲之劲,是内劲。陈鑫说:「内劲猝发,如迅雷烈风之摧枯拉朽,孰能当之。」又说:「精练已极,极小亦圈。」而将「占」字改为「钻」字其意将更贴切。

《七》问:练拳时,总觉得下盘较为呆滞而不灵活,如何改进?

答:肩与胯是人身两大关节,肩为上肢之关键,胯为下肢之关键,两处都要真正的开,下面的胯是较上面的肩难练,因为下肢部份要负担身重,所以觉得比较呆板,能加功夫,不难求得轻灵中有沉着,和上面肩部相互配合一样灵活。

《八》问:练拳时,脚趾是否要用力抓地?

答:关于足部之劲,陈鑫书上虽有「足五指用力踏实抓住地」之说法,但要记住是要在用力不过的大原则下去实行才对,至于腿部缠丝,顺缠着力于足部之外侧,逆缠着力于足部之内侧,两足平踏于地,足趾自然伸展,有紧贴抓住之意,足趾不可有弯曲作抓地之状,是有像螺丝上紧到之之感觉。

《九》问:拳架演练于何时辰最有效用?,

答:一般说来以早晨起床后空腹练习最好,否则,在晚间饭后最好隔两小时练习,可视各人生活之时间如何分配,决定早晨或晚间后不要变更养成习惯。

[page]

 

《十》问:习拳之历程及所须具备之条件?

答:习拳历程是要耐心与毅力,先是摸索,在此阶段理论与方法听了即忘,听亦不解,但是应该多听慢慢地记在心里多记,架子渐渐练得正确而纯熟,慢慢地在练架子中得到印证了,那就进入明朗阶段了,到此阶段功夫不辍继续猛进始进入贯通阶段,所谓贯通是内外上下、理论与实际均能贯通了,如此练习,经历在时间上少说亦须十年,上下贯通以后,尚须精进达到神明阶段,所以陈鑫谓大成则九年,小成则七年,至于精妙,亦终身不尽之学也,勉之。

《十一》问:『重心虚实』与『外形虚实』之比较?

答:有人谓「重心就是重心,重心可以变动,却没有虚实」,以此否定重心虚实是不对的,重心之变动不外上(高)下(低)左、右、前、后,即影响拳架(外形)之虚实,偏左则左实右虚,偏右则右实左虚,故虚实确实包含着外形,因为拳架外形变动,重心亦必变动而变动了虚实,所以一般祇说重心虚实,不说外形虚实。

《十二》问:何谓『呼吸自然』及其做法?

答:呼吸自然通常之理解为吾人平常之呼吸,陈氏太极拳之呼吸是采用腹部反呼吸,配合拳架之开合呼吸谓之拳势呼吸,须渐渐做到,方法是在呼吸自然的原则下渐渐做到腹部反呼吸,进而达到丹田内转和气归(沉)丹田。

《十三》问:『沉』与『整』之本质?

答:『沉』与『整』两字都是指劲而言,所谓沉劲、整劲且对整体言,上肢三关节肩、肘、腕配合下肢三关节胯、膝、踝,至于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是主宰全身的动作,要灵、塌、直;所谓节节贯串除全身之劲沉着外,骨节既要松开又要虚虚对准『笼住』,而非『锁住』,锁住是死板了,笼住是灵活的,此种地方祇可意会,不能执着,以意贯气于骨节之中,使有一种腾挪之意,那就能做到节节贯串达到劲整而灵活的地步,外力之来,挨我任何部位因为我的整体安排得很好、很稳固,外力不能破坏而被反击弹出,不是用蛮力而是用意劲巧力,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十四》问:『腹内松静』其中之『静』字与『净』字之比较?

答:腹内松静最早应是见于李亦畬手写本武氏太极拳谱中之『十三势行工歌诀』,有『腹内松静气腾然』之句,后来杨家拳谱将此句之『静』字改作『净』 字,『净』字似乎可以包含『静』字之义,我之用『腹内松静』是从陈鑫对于无极和太极在拳的解释:『平心静气以待其动』之言,故用此『静』字,至于有一股气腾然而起,是所谓『以待其动』,动的时机一种感觉而已,并非丹田内转之象。

《十五》问:陈鑫文中说「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两足常用钩劲,须前后合住劲」其意为何?相互间有何相关性作用?

答:这是陈鑫在论缠丝劲文内所说练拳时周身规举,是说顶劲要上领,?劲要下去,﹝再说明?要撑圆而合住﹞,这样有上下对拉之意,自能自然中正,两肩之劲松下,两肘之劲沉下,两手之劲合住,而胸自然前合,目勿旁视,而以在前面的手为目标,顶劲不倒塌,胸中心气静而沉下降,气自然归入丹田,两膝合住劲,腰劲下去,﹝是塌下之意﹞两足常用钩劲,不论何种步型,两足能在并行线上,自有钩劲,要前后合住 

,如此则?、手、膝、足四部都合住,支撑八面,稳如泰山矣,自己根盘稳固不呆板而灵活,自能物来顺应,自然合拍了。

《十六》问:同门中谈起拳理和看法均差不多,但演架味道却不同,觉得迷惑?又演架刚柔之间如何掌握才对?

答:演架有关各人之个性习惯喜好勤惰悟性体型种种情形而有所不同,因之同一老师教出来的,着法相同外,神韵味道等颇多不一样,尤其是学多种拳术的更受影响,祇要无乖于理法即可,比较注意这个或那个都无关紧要,但一门自有一门之特点,陈氏太极拳除缠丝法则外,演来要有空松圆活之趣,能够做到空松圆活,就能掌握刚柔快慢虚实等所谓阴阳合德矣。

《十七》问:陈鑫谓「气不由中心丹田而发,则气无所本,而失于狂妄」,练拳虽隐约觉得发劲与丹田有所关系,却一直捉摸不着,每一招成式做到呼气务尽的要求时,小腹无法自然微凸,是否呼吸有问题?

答:呼吸时无法做到小腹自然微凸,那就是无法做到气归﹝沉﹞丹田,是不能放松腹肌,任横膈膜自然下降,是否练过腹部正呼吸,不惯于腹部反呼吸,祇要在呼气时胸腹不着丝毫之力,呼气出尽即能腹部松净,气就能沿下而又能腾然矣,要知道呼气之终即吸气之始,所以不须注意吸气,呼吸亦自然矣,陈鑫所说之由丹田发行于四肢与气归丹田都可以做到了。

[page]

 

《十八》问:练拳的阶段中,内劲与外形动作,需由腰脊引发再催到四肢,是否应留意催动,又留意腰间会不会造成过度与强求?

答:关于四肢动作应由腰脊催动,初学时要注意四肢身体如何动作,是无从留意腰脊去催动,要到动作稍熟练后身体四肢的动作可以不加思索了,再留意于每一动作由腰脊催动而出,开始时当然不能使所谓中气内劲运行到四梢﹝动作螺旋即为缠丝劲﹞,功未成会有劲走一半催不到末梢不均匀偏重偏弱等情形,功夫不辍,日久渐能达到运行畅利而且不须去留意腰脊如何去催动了,一动自然由腰脊而发,全身各部成一整体﹝整劲﹞,不但外形如此,内里气功亦可配合达到意到气到劲到的境界并非难事。

《十九》问: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法是逆式呼吸,练拳时应如何与拳势配合?

答:关于呼吸方面要顺其自然,切不可自作聪明屏气致有胸闷憋气的现象,演架做好在每着停﹝成﹞式时,腹部放松呼气务尽而令气归丹田,功久丹田自然能发生奥妙的作用。

《二十》问:陈鑫所谓清浊气为何?如何去体会?

答:有关清浊气一节,要知道太极拳是依据太极之理,就是阴阳之理,所以说到太极拳的一枝一节都要分阴阳,所谓清浊气就是说到太极拳的气机亦要分阴阳,陈鑫著作有运动气机图说明清气上升行于手,浊气下降行于足,又谓气机行于肱内皆缠丝劲,言手而足在其中,清气属阳,浊气属阴,是一种理论说法,不是方法,要如何练法。

《二十一》问:练拳时腿部酸痛应否暂时休息?身上感觉有气流活动时,如何去配合拳势导引?

答:练拳过程产生的种种自己感觉是因人而异各人不同的,无正确与否,亦无好坏之分,大致说来初学时一无所感,如能用功苦练腿部酸痛仍旧勤练不停,则酸痛渐愈是为换劲﹝或称换力﹞,是旧力渐去,真劲渐生,此为练拳必经之情形,随酸觉得内部有气流活动,先是无规律渐渐可以随拳势而动,出掌时指尖有似针向外透发,背脊与臂腿中有气流缠绕着,进而能配合呼吸的出入,再进而能意之所至气即随至,气至劲亦 

至的境界,其间可能发生种种自觉现象,不要去理会,只要练法不错无关紧要,因为各人身体素质不同或有宿疾,所以感觉不同。

《二十二》问:如何学好太极拳?

答:学习功夫不但要有恒心,又要有耐心,所以学拳要立敬诚信忍恒五心。

          一?要有敬业精神之敬心

     二?要有虔诚不渝之诚心

      三?要有深信不疑之信心

      四?要有忍耐苦楚之忍心

      五?要有坚定不变之恒心

      立此五心始克有成。

《二十三》问:练拳时手背翘起是否合度?又金鸡独立一势上提虚悬之脚,老架与新架不同,有何区分?

答:考陈家太极拳讲究缠丝劲,腕部动作最要注意,手背上翘气劲不能通达于指尖名为断腕,是为大病也。又关于金鸡独立虚悬之脚,老架是脚面须绷紧脚尖朝下,新架脚平脚尖朝前,由新架蜕变之小架亦是脚尖朝前,所以有不同者,因上面两手向上下伸展之程度有异,老架比较开展,新架小架比较紧凑,脚尖之朝下朝前乃自然之配合也。

《二十四》问:练架时上半身松开,应否有一丝掤意照顾周身?

答:练架时应为周身肌肤骨节处处松开,一丝掤意不够,要用坚强的意识掤着,即是要提起全付精神,然而以意换彼皮毛而我劲已入彼骨里自然克敌致胜也。

《二十五》问:与人搭手,动步或动作较大时发现会丢顶及掤劲偏差易为彼所乘,应如何修正?

答:因动步或动作太大时没有确实做到立身中正,有偏倚不能支撑八面,不知不觉中发生僵拙而有丢顶了,不论自己练拳或与人搭手,总须保持立身中正最为紧要动度大小不受影响为要。

[page]

 

《二十六》问:与人搭手时,如何以我劲接彼劲?

答:我劲接入彼劲,乃指腰腿,在我则应为一整体,腰为主而已,不必考虑在彼如何,即可做到借力打人,所谓四两拨千斤也。

《二十七》问:与人搭手时,如何引人脚跟拔起?如何接住彼劲放出?

答:两事其实是一事,能引人即能接劲,能拔起即能放出,陈鑫谓:「人所来者,没有不是的,但问我之素具备与不备,功夫成与不成耳。」素是素养就是平日的修养和训练足够与否,如果关于练习方法的一切要领都可以做到了,又有相当时间的训练,自能达到陈鑫所说的:「吾素所谓拳者权也,所以权物而知其轻重也,至要成时吾之一身皆是拳,权其所来之轻重酌量应之,不拘方向,不拘力之大小,四面八方皆能打人 

,但未到其时不能耳。」可见「至其时」三字是最关重要的,「时」即是功夫火候也,功夫已达相当程度假以时日,自予以磨练自能如太极权论所谓之「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随心所欲。」陈氏太极拳是以内练为主,练法是以外引内,内里有了以内摧外,而达内外合一,欲求内线功夫必以培养内劲为途径。

《二十八》问:练拳时如何去运行丹田配合拳架?

答:练拳时只要虚领顶劲和气沉丹田﹝内敛丹田﹞一上一下注意把握在有意无意之间即可,切勿太过着相,引起弊病为要,练老架小架炮捶都是一样。丹田即下丹田,脐下腹部﹝小腹﹞。

《二十九》问:练拳时心气下降与呼吸应如何配合?

答:心气下降,气归丹田,古人谓心包括很多,除心脏本体外,又指意识,所以谓脑之别称,因之心气可解释为心脏部份,即当胸部不可着丝毫之力,有下降之意,降至何处,降至丹田﹝降者是气,心脏不可能跑到丹田腹部﹞此是指局部言,以全身言即以脑意识领导全身之气下降也,所以心气下降一语可以说小而无内,大而无外,﹝包括全身之气下降也。至于呼吸祇要在自然呼吸之状态下于每式定式时,气归入丹田,渐渐达到开呼合吸的拳势呼吸,一切就自然配合了。

《三十》问:练拳时外形如何与内气贯通配合?

答:所谓外形上肩胯能够配合,配合的是动作,是动作的方向角度,而重要的是缠丝,即然是缠丝则外形上有顺逆之别,内气必有所感觉,顺缠时内气有回收归丹田的感觉﹝此处不要和每式定式时呼气出净气归丹田混为一谈﹞,所谓阴中藏阳,阳中藏阴,一而二,二而一也,﹝详见陈鑫著作第六势搂膝拗步以中气之运于者言之一节﹞。

《三十一》问:何谓「寸劲」?

答:太极拳之劲与气是一物的两面,行于骨中者是气,形于肌肤者为劲,因之以气运身一句话也可以说以劲运身,所以有运劲之说,劲之运亦要分阴阳,阴则为化,引,收,蓄,柔等,阳则为打,击,放,发,刚等,劲要蓄得足,才能发得透,习惯上用语祇说化为发,并将劲之发出刚强者为发劲,有发劲之意,无发劲之形,刚度较弱者为放劲,「寸劲」则为短距离之发劲,亦称抖劲。目前一般太极拳无发劲,或有放劲,甚至亦无放劲,仅为运劲而已,陈氏拳架除柔劲外,发劲方面小架发的差不多都是抖劲颇为难练,老架,二趟架内演手肱拳,变势大壮﹝连珠炮﹞等为发劲,玉女穿梭﹝连珠炮﹞倒麒麟等为放劲,其余发的亦为抖劲,头趟架演手肱拳为发劲,倒捻肱为放劲,撇身捶,青龙出水为抖劲,总之练拳到了成手,不论发劲,放劲,寸劲应敌变化能随心所欲了。

《三十二》问:练拳时呼吸吞吐如何配合?

答:练拳之吐气发声兹述于次:

一?呼气用呵吹嘘三音,呵音用于发劲,有形之发劲如演手肱拳,无形之发劲如六封似闭,一切有形之发劲都可以用呵,至于吹嘘两音则用于放劲,长呼时用吹,短呼时用嘘,例如单鞭与倒捻肱,在其它长呼与短呼时之放劲亦可运用。

二?哂音用于吸气而有向上提升之意时用之,如白鹅亮翅之右手上提。

三?总之打拳吐气发声要出之自然切勿勉强做作,觉得气不流畅可以发声来使气通畅。

四?吐气发声配合五脏之说不要过于拘泥,打拳时气沉丹田是必须遵守的,勿须想由何脏行之。

五?关于舌尖上卷轻抵上颚,或贴上颚,或舐上颚都是一样,祇要轻轻触及上颚即可。

﹝请参阅潘咏周老师之练拳吐气发声著作。﹞

《三十三》问:与功夫好的人推手时,应该如何做才不会失势?

答:至于已具门径而尚未精通者遇到能手,虽不能求胜,但亦须自保,所谓自保,是自己可以控制自己的重心,不被外力所憾动,自保之道,全在于平时练拳,严格做到三大原则,练有功力,自能自保。与人推手,不过彼此印证拳艺,相互切磋而已,不宜存胜负得失之心也。

[page]

 

《三十四》问:演练二趟﹝炮锤﹞拳架时应注意的事项?

答:演练二趟拳一定要把劲发出来,要松脆利落,可以增长内劲。练习阶段表中动作要领十四项,是为了做到心气下降,气归丹田的目的,其中有一项不能达到,即不能达到要求的目的,就不能做到技击的表现。

《三十五》问:练拳时落点上一顿再起,是否断劲的一种?也可以打成很柔而劲不断的样子,问题是那一种比较好?

答:在动作过程中有「顿」的情形,劲当然是断了,尤其是故意做出的一顿的动作,练一趟架子从第一个动作开始,一直到一趟架子练完止,要始终相连不断,滔滔不绝,一气呵成,不能有卸劲的地方,和断劲的时候,在落点时因发劲而劲断了,用折迭来接续下去,卸劲则是万万不可,太极拳有掤劲永不丢之语。柔而劲不断,这不是比较好坏的问题,如果在拳套中应该发劲的地方,就应当发劲,问题是发劲后似乎劲断了,但是实际上以缠丝接上了,不仅是有发劲之处,就是不发劲之处,即每着的终点与下着的起点时,其中如何接骨斗笋,应细心揣摩,再说得详细些,一切动作要求圆,但是在落点时,因为要表现所谓的掤履挤按等劲就成了方,方又变圆,圆又成方,如所谓方圆相生,就能接得天衣无缝了,因之问题不在于发劲放劲与好与坏,在于如何接续下去,如果能真用力不过,则在活动过程中﹝不论起落﹞则无僵劲拙力,运劲空松圆活,就可渐渐做到劲断意连,意断神接的境地了。

《三十六》问:打单鞭时,左右手的缠丝是否要缠到底,缠紧为止?是否有压肩的现象,两肩往里卷的感觉,是否断劲的现象,要不要避免?

答:缠丝要缠到底,缠紧为止。压肩是经常要注意的,不让它耸起,不是在单鞭左右手分向左右开展时才压下,单鞭两肩要松,陈鑫太极拳图说有单鞭松肩图谓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松肩不是躺肩。两肩里卷是定式时两肩相合,很正常,不是断劲,出诸自然,各种情况,毋须注意,无所谓避免,不避免。

《三十七》问:揽扎衣等弓步的后腿,是否该直或略曲?

答:应略直而曲,在动作中四肢都应伸而后曲,曲而后伸,太极拳论所说的随曲就伸,不仅是对敌时的你去我伸,你来我曲,平时练拳亦是一样,要遵守的原则,都是阴阳相反相成的道理。

《三十八》问:运手时左手上右手下在胸前正中,右腿打直时,也同时会稍为一顿,及轻轻的将缠丝劲卷紧,是否应该去掉?

答:在动作中间的一顿应去掉,缠丝劲是要卷紧,紧后即松,要自然地渐紧渐松,各个动作都是一样,运手连续动作要圆活,看不出接头的地方。

《三十九》问:缠丝劲缠紧的感觉现象如何?

答:缠紧感觉现象是动作运行到底要停之时的现象,是一时,那时气劲归入丹田而为太极之象,然后再叫起下着,如此连绵不断也。

《四十》问:陈氏太极拳演练的意境与其它拳术有何不同?

答:太极拳与其它拳术相同技击之外有健身之效,至于陈氏太极拳因有独特之缠丝劲法是为我国上乘之拳艺,太极拳是依据易理为拳理,陈品三先生谓「太极者,刚柔兼至而浑于无迹之谓也。」又谓「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拳在我心,我心中天机流动活泼泼地触处皆拳,非世之以拳为拳者比也。」所以陈氏太极拳是由技而进于艺,升华而入于 

道者也,望深入研究勉之。

《四十一》问:补推手之不足,如何在单练拳套中加强?

答:平时练架是为根本,熟之又熟自能生巧,其实推手不作对抗性之练习,虽多练习每易流于刻板而不能发挥出于自然之劲道,不如在单练拳架时注意每个动作之技击含意,要一次连续不断练几趟﹝渐渐增加﹞以练耐力,注意发劲动作增加暴发力,如是练法用功日久自能贯通,与人交手化劲轻易、发劲干脆落点准威力大,莫之能御。

《四十二》问:太极拳中有「推一把」之说,何意?

答:「推一把」太极拳术语为「发劲」,是两人对练「推手」时将对方用内劲发出去,拳套练熟每一动作用力真能不过,毫无拙力,对方用力之大小与方向就能察知,不受对方之力使之落空,是谓「化劲」,化后乘其落空而发之,此太极拳之化发二劲循环应用,太极拳勤练到相当程度即能运用也。

[page]

 

《四十三》问:练拳架时,可否将身体及膝盖尽量地放低呢?

答:初学架式宜高较能省力,逐渐量力低下可逐渐练出高深功夫,架式低下?口宽大比较费力,如此可以练出功夫,但架式低下是有限度,低到大腿平,胯部不低于膝盖为准,腰胯放低要渐渐低下,酌量体力而为之不可勉强,如此高而低、低而高更替练习,久之自能欲高则高、欲低则低,功力亦日渐增加也。

《四十四》问:太极拳真的有实战作用吗?还是只能用来健身?

答:〈一〉太极拳系曲线运动,能使人体各关节圆滑灵活,柔筋活血,肌肉发达,动作轻灵柔缓,呼吸自然,毫无粗燥暴戾之气。所以能陶冶性情,增长智能,状健体魄。无病者习之,固可增强。病者练之,亦属相宜,自可恢复健康。 〈二〉太极拳演练虽以松柔为主,然尚有内气运行于内,平时练习是在养气储劲。御敌时,初则为柔无力,及接触敌身乃变柔为刚,霎那间全身之整劲猝发而出,克敌于一瞬间。然此功夫非 

一蹴可成,必须循序渐进,由大圈而收至小圈,小圈而收至没圈。复以内劲为其统驭,意之所在,即劲之所至,随动作而变换其意,运转其劲。应敌时,敌力加诸我身之任何一处一点,我因平时用意之灵活,可随时应之,其力必在我圆圈之内。实则以虚化之,虚则以实攻之。功夫愈深,圆圈愈小,运转愈快,回击愈速。故太极拳有未见回手而敌已跌出数丈之妙。

《四十五》问:金刚捣碓定式时,两脚着地是否双实?

答:陈家步法之两足总是一虚一实,虚实分明,还要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虚非全然无力,实非全然站煞,要变化灵活决无站煞之步法也。陈鑫谓:「太极拳自始至终,独此一势是正身法,端而肃,实而虚,柔而刚,上下四旁任人所感皆足以应之,此所以领袖群着而为之首,理实气空圆转自如,浑浩流行绝无滞机,每一势完仍归到浑然一太极气象,绝无迹象可寻,端绪可指,外似停止而内无间断,此太极之所以为 

太极也。」

《四十六》问:沾连粘随之劲与缠丝劲之关系?

答:「沾」和「粘」是用劲之轻重,「沾」用劲较轻灵,「粘」用劲较沉着,「连」和「随」是方向之不同,「连」是敌劲向我来而我接连之,「随」是敌劲去而我紧随之也,可以说「连」则用「沾」,「随」则用「粘」,以陈氏缠丝劲说沾连用于逆缠,粘随用于顺缠也。

《四十七》问:演练拳架是否应注意内息之运转?

答:拳套已毕平时练习要确切把握立身中正、用力勿过、呼吸自然﹝在定式时呼气务尽,腹部松净而内气归于丹田﹞三大原则,在外形上先求方正待拳架演练纯熟再进研内里功夫。

《四十八》问:演练拳架已能熟悉,但觉有僵劲上下不协调,演练时应如何注意改善之?

答:每天练拳不要间断,趟数能多练最好亦不必勉强,要的是长久功夫,平时练拳除严守三大原则外并须揣摩空、松、圆、活之道,所谓空是肢体运行毫不着力,松是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圆是动作弧形绝无棱角,活是转换灵敏不落呆滞,如能体会到此四字之意趣则功夫当能更进入令一境界也。

《四十九》问:头套老架与二套炮捶于演练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要求?

答:陈氏太极拳头套十三势与二套炮捶外形上虽有刚柔多少之分,基本上均以缠丝劲为核心,先以头套化尽拙力,二套用刚始可有刚而不折之妙,所谓偏刚无柔须防跌失,偏柔无刚难临强敌,因之出手要刚柔融浑相互为用,而平时练架以头套为主大概三比一﹝练三趟头套练一趟二套﹞。

陈沟水精华文章总导航:


2017—2018陈沟水@ 文章精华汇总(一)

【2018年9月-11月】陈沟水发文集萃


【2019年5月】陈沟水发文集萃

【2019年4月】陈沟水发文集萃 

【2019年3月】陈沟水发文集萃 

【2019年2月】陈沟水发文集萃 

【2019年1月】陈沟水发文集萃 

【2018年12月】陈沟水发文集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