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动态|这场备受关注的东亚国家学术共同体大会,研究院师生12人出席

2024年6月28日至29日,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师生一行12人应邀前往韩国汉阳大学,参加第十二届斯拉夫-欧亚研究东亚会议。该会议始于2009年,是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日本中东欧研究学会和韩国斯拉夫研究学会共同发起的旨在推进斯拉夫-欧亚研究成果交流和国际合作的学术共同体会议,现参与成员已扩展至哈萨克斯坦、蒙古、印度等其他亚洲国家和俄罗斯、乌克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际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欧亚文明研究特色研究生班6名硕士生曾于2019年前往东京参加第十届会议并开创了研究生参会的记录,受到包括国际中东欧研究理事会时任主席明克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的高度肯定。本次共同体会议是2020年以来的首次线下年会,共吸引了来自中日韩及其他国家的专家学者及部分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2人,其中包括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四川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及上海外国语大学代表34人。中方学者和硕博士研究生在多个专题论坛上积极发表研究成果,共同展示了斯拉夫-欧亚研究的中国力量。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在日本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松里公孝组织的圆桌论坛“俄乌冲突对后苏联国家的影响”上做了题为“俄乌冲突与中亚多向度外交政策新趋势”的报告,指出苏联解体后中亚新独立国家在民族构建、国家构建及地区构建中曾发挥重要的“去俄罗斯化”进程在新一轮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获得了新动能,中亚地区复合权力结构在政治、安全领域的两极结构因俄罗斯战略重心聚焦于乌克兰战场而加速向多极结构转变,推动了中亚各国过去以俄罗斯为绝对优先方向的多向度但不平衡的外交向多向度更均衡的外交格局转型。这一新变化一方面可能使中亚国家利用大国和区域外中等强国的战略竞争获得了更多的战略空间,同时也可能加剧地区格局和发展风险。

林文昕助理研究员在“俄罗斯思想与历史意识形态”分论坛上聚焦于俄罗斯早期现代军事扩张背后的经济动机问题,发表了题为“俄罗斯早期现代军事扩张的重商主义逻辑:以大黄贸易为线索”的报告。借鉴中俄早期交流史和西方学界关于俄后殖民研究的思路,林老师尝试与嘉·科蒂兰、珍·马丁、克·福斯特等学者的文献形成对话,以大黄贸易为线索论证早期俄罗斯国家对西伯利亚等地军事征服往往是出于建立和保护贸易路线的愿望;其制度安排在自由贸易和严格国家控制之间摇摆,大体上遵循了重商主义原则,即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直接财政收入,为此而建立国家垄断并实施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该商品销往欧洲市场的最大利润。在这一方面,俄罗斯的政策并不外乎于早期欧洲大国。

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樊文进在“俄乌战争与俄罗斯政治安全战略”分论坛做了“战略惯性与俄乌冲突以来的俄罗斯信息安全战略研究”的报告,利用“战略惯性”理论对当前俄罗斯信息安全战略发展予以深度分析,强调俄罗斯信息安全战略既定路径遵循战略惯性,其原因是权力体系的固化,决策精英的惯性思维和被动的防御导向型战略模式难以打破惯性力。正是惯性作用机制的深化导致信息安全战略的规划和信息战实践进入瓶颈。然而,由于外部威胁和内部安全风险的增加以及战略手段的调整,俄罗斯逐渐调整信息安全战略手段以应对信息安全威胁,其在战略基调、战略重点方向和实现战略的路径上有新的动向。面对国际信息安全威胁的加剧和信息战手段的复杂多变,特别是乌克兰危机的持续发酵与外溢的影响下,俄罗斯信息安全战略的发展态势值得高度关注。

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何家雯在“欧亚国家概念与文化创造”分论坛上汇报了论文“欧亚主义国家发展观”,在俄罗斯受洗后俄罗斯帝国在东西方间的摇摆历史和俄乌冲突语境下的俄罗斯发展困境与身份悖论后,提出欧亚主义为俄罗斯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空间:在意识形态上,俄罗斯趋于建立意识形态国家,注重集体利益的优先性;政治上,支持以总统为中心的中央集权模式;在对外关系上,建构大陆经济和政治国家联盟。目前看,俄罗斯期望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等级化欧亚联盟网络,对抗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

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张明达在“俄罗斯政治的变化、转型与现状”分论坛上做了有关俄罗斯与欧洲地方自治理念差异的报告,认为自 1993 年俄罗斯将地方自治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写入宪法以来,其地方自治思想经历了从“自主模式”到“整体模式”的转变。2020 年宪法改革后,俄罗斯地方自治在制度层面更有统合性,更希望以治理而不是政治表达的方式获得底层人民的支持。在西方与俄罗斯意识形态对立日益加剧的当下,俄罗斯地方自治理念的转变使其与“欧洲地方自治宪章“的理念大相径庭,俄罗斯地方自治正在回归其传统。

在分论坛“中亚移民和移民政策”上,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刘瑞嘉就吉尔吉斯斯坦移民问题做报告,分别从吉尔吉斯斯坦的移民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两个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吉尔吉斯共和国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不稳定性和不连贯性。吉法律体系具有灵活性,在宏观上具有国际普遍性和区域性,但在移民管理机构体系建设方面,吉核心管理机构在短时间内出现高频率重组的现象。吉薄弱的移民管理机构制度框架构建的是制约移民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关键因素。

在题为“从‘回归者’到‘血亲同胞’:哈萨克斯坦对境外哈萨克族移民在其国族建构中的认同塑造”的分论坛报告中,研究院硕士研究生李妍指出,哈萨克斯坦境外哈裔移民政策主要为其国族建构服务,其完善与修改显示建构进程中国家对回归移民认同的创造与形塑。就哈裔移民称谓的重新书写而言,现今哈国家叙事将已移民回哈的哈裔称呼从“回归者”变更为“血亲同胞”,该转变旨在强化本土居民与移民群体间对共同血缘的认知,减轻由哈裔移民社会融入问题所致的负面影响,增强回归移民归属感,同时通过对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及血缘联结的灌输进一步吸引境外哈裔移民回哈,实现哈国族构建的更广泛目标。

在同一分论坛上,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麻文霞做了题为“俄罗斯侨民政策与海外俄侨身份认同——以拉脱维亚为例”的报告。报告指出苏联解体后出现大量生活在俄罗斯联邦边界之外的俄罗斯族人,俄罗斯政治精英多次将其宽泛地定义为在历史和文化上与俄罗斯有联系的人。俄罗斯利用这一宽泛的民族定义构建起海外俄侨的身份认同框架,通过增强海外俄侨的民族和文化认同,俄罗斯能够以保护侨民权益为由,对他国事务进行干预,从而对双边关系产生显著影响。拉脱维亚国内对俄侨的排斥和警惕增加了俄侨的边缘化感受,使俄罗斯对其侨民的影响力加强,并为俄干预拉内政提供借口,导致潜在的安全危机,未来俄罗斯在东欧和中亚的干预可能会进一步威胁该地区的稳定。

在分论坛“后苏联国家的文化身份建构”上,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陆维然做了题为“从公共空间建设看俄罗斯身份建构:以俄罗斯‘武装力量总教堂’为例”报告,认为在俄罗斯的国家建构进程更倾向于Wimmer所述“自上而下”的模型。他指出,在国家意识建构的过程中,俄罗斯积极地通过在公共空间中设立政治符号来帮助传播俄罗斯新国家意识和身份意识。俄罗斯的国家意识中存在一个具有历史延续性的主题:强调爱国主义和对祖国的奉献。新落成的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主教堂就可以被视作体现典型俄罗斯国家意识和俄罗斯对政治符号的使用的经典案例。通过在同一空间内同时展示早期斯拉夫国家、俄罗斯帝国、苏联和俄罗斯联邦的爱国主义符号,联邦武装力量主教堂构建了一种历史的延续性通过爱国主义将俄罗斯帝国——苏联——俄罗斯联邦的历史进行了连接。

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顾朕岩在本次会议上宣读论文“乌克兰教育政策中的国际化与在地化:全球化动力下新独立国家的国族身份建构”。他指出,作为后苏联独立国家,乌克兰面临国家建构的挑战。此类新独立国家的国族建构策略可划分为在地化和国际化两种。在地化强调恢复历史和民族传统,而国际化则通过加入全球化、一体化进程形成新的身份认同。在乌克兰,教育政策的变迁体现了在地化和国际化策略的消长。国际化策略包括改革学制、建立标准化学位评分体系以及推行全球通用语言,而在地化策略则强调使用乌克兰语并传播乌克兰文化。两种策略有时重叠、有时冲突,这反映了全球化动力下国家建构的复杂性和悖论。

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任如意以“传统的再发明:乌兹别克斯坦的伊斯兰教数字化现象”为题宣读报告,指出乌伊斯兰教的数字化现象受到该国经济、政策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官方网站、伊斯兰教学习软件、社交平台和数字宗教产品四个层面。需要注意的是,该国伊斯兰教实践的数字化并非所有伊斯兰教实践的数字化,其中存在“传统”与“被发明的传统”之间的复杂互动。此外,该国伊斯兰教的数字化现象会使当地穆斯林的信仰更为虔诚,或将塑造新的线上集体身份,若利用得当,将对国家身份构建产生积极影响。然而,乌伊斯兰教实践的数字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对乌国的信息安全和宗教管理提出了挑战。

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吴俊杰在分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发明民族国家:独立日庆典与哈萨克斯坦的国家建构”的报告,认为哈萨克斯坦独立日通过一系列庆典活动书写独立建国“神话”、聚焦英雄群像与记忆、复兴哈萨克传统、勾画命名民族与其他民族团结和谐的景象、凸显政府优秀治理绩效与辉煌成就,促使公众生动直观地感悟现在、过去与未来的联结,感受自身、英雄与集体之间的纽带,感知国家成员身份及其意义,进而唤起民众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强化国家认同,从而促使国家建构向前推进。报告还认为独立日是窥探哈萨克斯坦国家建构的挑战与选择的重要途径。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始终坚守课程育人、田野育人和智库育人的理念,重视借助广泛而深入的国际交流将区域国别学“做在世界大地上”的发展路径,致力于通过丰富的田野调查、海外研修、国际组织实习等手段培养出国家急需的“会语言”“通国家”“精领域”的卓越区域国别人才。2023年1月至此次会议前,研究院支持硕博研究生赴海外参会共13人次,累计时长49天;参与境外田野调查和外派研修共19人次,累计时长94个月。此次韩国之行期间,研究院师生积极参与和各国专家学者的互动交流和平等对话,达到了预期目标,较为充分地展示了上外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规模优势和鲜明特色。
撰稿|张明达,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

排版 | 高涵若
审核 | 毛咏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