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规划探索(二)|甘肃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分类分区评价

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甘肃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文化大省,探索符合甘肃省情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办法,是做好甘肃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工作的前提。西北师范大学积极落实社会服务职责,整合原国土资源规划、城乡规划科研力量,对新时期甘肃省国土空间规划工作展开系列研究,以期为我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总面积42.59万平方千米,是我国西北重要的城镇联系通道。因狭长的地理特征和控御西北的战略区位,甘肃一直承担着国家能源安全、西北区域开发等多方面的国家责任,同时也是国家地缘安全以及生态安全的屏障。截至2017年底,甘肃省下辖12个省辖市,2个自治州,17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57个县、7个自治县(合计8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图片来源:《甘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


1

基于城镇化水平的各地市发展进程及所处阶段分区分类评价

城镇化水平总体发展趋势


从城镇化率变化趋势看,2010年以来,除嘉峪关市、兰州市外,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仍保持着一定的速度增长,未出现明显的放缓现象。

截至2017年,甘肃省各地区城镇化均已达到30%以上,进入中期阶段,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情况如下:


从城镇化水平差异来看,甘肃省内主要的工业/工矿型城市城镇化率普遍较高。其中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人口城镇化率高于我国的城镇化水平(58.52%);而其他类型城市城镇化率普遍较低。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城镇化率已达70%以上,城市化发展到后期阶段,迈入稳定发展阶段。

城镇化率增速变化情况

从城镇化增长速率来看,兰州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城镇发展饱和,城镇化保持较低的速率增长,2011-2017年城镇化增速持续下降,且年均增长速率小于2%,2017年嘉峪关城镇化增长速率甚至出现负值;其他地区城镇化增长速率相对较高,2011-2017年年均增速大于3%。

总结:总体来说,各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巨大差异,导致各地市在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呈现出极大的差异,而这对城镇化水平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甘肃省内各地市的城镇化水平呈现出西高东低的普遍特点。

2

基于人口分布情况的各地市城市发展规模分区分类评价


由各地区人口情况来看,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省会城市,总人口一直居于第一位,天水市次之。而河西走廊及以西地区、甘南州等受自然环境影响,人口增长较缓慢,总人口在省内处于较低水平。

从人口密度来看,甘肃省人口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兰州、天水、定西、平凉等中部及陇东南地区,而河西走廊区域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虽地域广阔,但人口密度普遍较低。

3

基于城市用地扩张与城镇人口增长弹性关系的各市县城市规模增减的分区分类评价

对2010-2017年间13个地级市市辖区和2个县级市市区建成区面积增长倍数与市区年末总人口增长倍数进行统计,如下图。图中斜线 A 表示人口增长与建成区面积增长保持相同的速率。在斜线上方的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速率比人口增长速率快;斜线下方的城市人口增长速率比建成区面积增长速率快。

由上图可看出,玉门市、金昌市金川区以及敦煌市,城市人口增长倍数大于建成区面积扩张倍数,未来建设中应适度加快城市扩张建设,促进城市人口持续增长。陇南市武都区、武威市凉州区、张掖市甘州区、定西市安定区等城镇人口呈负增长,但建设用地处于持续扩张态势,未来建设中应提倡精明收缩。其他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张倍数均快于人口增长倍数,未来城市建设中应提倡减速增长,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防止城市用地盲目扩张。

总结:从各地区城市扩张与人口增长关系来看,城镇发育与人口增长趋势不一致,尤以陇东南及陇中地区部分城市用地与人口处于不协调、不同步的态势。基于以上评价,这里将甘肃省各市县划分为适度扩张型、减速增长型和精明收缩型三种城市建设发展模式。

4

基于产业构成的各地市城市经济发展特征的分区分类评价

经济发展情况

2010-2017年间,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有较大的提升,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尤其以甘肃中部河西走廊地区以及陇南地区发展较为迅速,武威市、张掖市、天水市人均生产总值增长80%以上,兰州市、陇南市、临夏州以及甘南州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以上。

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省内各地区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仅兰州市、嘉峪关市人均生产总值高于国家平均水平(201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9660元),而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平凉市、庆阳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州、甘南州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50%,临夏州仅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9%,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镇化水平基本一致,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甘肃省产业发展是以依赖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产业结构畸重,部分地市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主导的产业结构,使得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与省域生态条件和生态安全功能产生巨大矛盾,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近年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升级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嘉峪关、金昌市、平凉市二产占比下降20%以上,酒泉市、武威市、白银市、张掖市、平凉市已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转变,但我省各地区之间产业发展水平差距仍较大。首先,部分地区第一产业占比仍然较高,第三产业占比较低。2017年,仍有2个市(州)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小于50%,有6个市(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20%,有5个市(州)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大于10%。其次,嘉峪关市、金昌市、庆阳市等地区仍以高耗能产业及传统产业为主,现代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最后,除兰州市外,各地区第三产业以公共服务和传统的流通贸易为主,信息、教育、现代金融发展滞后,这使第三产业无法为第二产业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也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中高端服务产品的需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