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塔中之塔 | 木心读者沙龙第31期(乌镇行)

鹤无粮 木心的塔中之塔 2022-07-20


(木心读者沙龙乌镇行)

木心说

说起来是众生竞读我书,我很威风。但翻个面,那是我为众生写书,服苦役,读者人手一册,才是真威风。

我写作,第一信条是尊敬读者,有时候也悲伤,我过分尊敬读者了。

想见我的人,我也想见他。

我的书的读者,我想读他的书。

——木心遗稿


01



先生晚年住在晚晴小筑,大多情况下并不见人,即便答应了丹青安排好的北京签售会,临行前又取消。渴望得到,临了又放弃。先生在《素履之往》里写道:“人,只能执著‘自尊’的一念。此一念,谓之生,此一念,谓之死。


此次乌镇行,起先并没有做读书会的打算,后来不经意间与一位当地的读者提起此事,机缘巧合,在行程最后一天,便上演了这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读者沙龙。



没有提前安排,却好像有剧本一样在预演着情节。提前一天才敲定活动场地,上海、杭州、湖州、桐乡的读者闻讯相继赶来。我连夜在网上采购鼠标和转接线,花了半天的时间制作幻灯片,想着如何讲才能对得住每一位远道而来的读者。


虽然在成都已讲了有三十期,如今面对着几位不曾谋面的熟悉读者,心中仍不免忐忑,想想先生的文学课,如何让大家别开一个生面呢?还是讲故事吧,讲大家没有听过的故事:读者的故事;天才的故事;情人的故事。



做了三十期读者沙龙,最宝贵的是不期然遇到的一个一个鲜活而有趣的灵魂,每个人与木心的故事都可以讲上一天;天才如先生,也许一个世纪至多出现一位;先生说,他要整理一本《雪句》,送给年轻读者做情人节礼物,一生独身的先生,想必是一直有情人的。


接下来要讲的故事,不是那天讲的故事,却是那几天里发生的故事。


02



全国前往乌镇的读者多半要在杭州中转,如果时间充裕,推荐一家不错的咖啡馆,倘若你的运气足够好,碰到老板,那一定要坐下来聊一聊。


从“木心咖啡馆”到“一个人的咖啡馆”,地处武陵广场的这家小店,几乎成了一种象征,读者到乌镇一定要去“木心美术馆”,来杭州也不要错过这家咖啡馆。



我们一行五人,提前几天便联系到掌柜加文(上图左二),先生的读者见面,会省略很多客套,看上去略显疲态的他,还是热情的为我们讲起咖啡馆的由来,与木心的机缘……咖啡馆存续了五年,先生自称他的五年文学课是一场远征,敬佩之余,细思量,我们的读者沙龙才刚刚起步。


那天,我们在雨中分别,他径直走进医院去输液,我在心里默默祈祷,为了这间有温度的咖啡馆,也为了这个温暖的男人。(一个人的咖啡馆:杭州市环城北路309号)


03



说完杭州,再来说说广州,关注我们读者沙龙的读者,多半会认识上图中的几位女士,读者“belle”(上图左二)曾经一个人飞到成都参加我们的活动,这次她又带上一位读者“燕子”(上图左一)在杭州与我们碰头,这张照片摄于桐乡高铁站站台,到了这里,离乌镇就不远了。


她们的行程只有两天,杭州一天,大家一起去了“一个人的咖啡馆”,21号先生祭日当天中午抵达乌镇,半天的时间对于故居和美术馆来说,只能算走马观花,但就是这样的旅行,不知道全国每年有多少读者来赴约。



这已经是她们第二次在木心美术馆前合影了,看照片大概想不到,这两位读者已加入宝妈联盟,这也是她们每次行程都很赶的原因。


高晓松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算不得远方,但一场为了木心的远方之行就可以称作一首诗了。


04



这张照片摄于乌镇21号午夜,鲜艳的色彩简直要想起先生的《色论》,居中的读者“雨晴”便是这个故事的主角,当然还有我们注视的、拍照的她的先生。


21号祭日当天傍晚,她如往常一样下班,翻看朋友圈,看到几个读者都在乌镇,她便临时决定连夜开车前往,江南多雨,上海到乌镇,一路淅淅沥沥



这是雨晴拍下的美术馆远景,看着美术馆在元宝湖水面的潋滟倒影,想起了先生在《哥伦比亚的倒影》里的最后一段话:


……河水里,前前后后参参差差凹凹凸凸重重叠叠的倒影清晰如故,凝定如故,像一幅倒挂的广毯——人类历代文化的倒影……前人的文化与生命同在,与生命相渗透的文化已随生命的消失而消失,我们仅是得到了它们的倒影……我总得直起身来,满脸赧颜羞色地接受这宿命的倒影,我也并非全然悲观,如果不满怀希望,那么满怀什么呢……起风了,河面波瀫粼粼,倒影潋滟而碎,这样的溶溶漾漾也许更显得澶漫悦目——如果风再大,就什么都看不清了。


倒影无言,凡倒影,皆反向而立。


05



先生曾在《文学回忆录》中自言,少年时与一个湖州少女通信,探讨《圣经》的文学性。“三年柏拉图。一见,一塌糊涂。勉强地吃饭,散步,勉强地有个月亮照着。”如果这个婆婆还在世,应该九十多岁了。


如今从先生初恋女友的故乡赶过来一位读者——“五十步”(上图中发言者),很早就在微信上聊过,他还在供职的报纸上推过我们的公众号,如今见面,久别重逢之感,60后的读者,是我想像中的模样。



来乌镇之前就知道,今年先生祭日的活动安排在北京鼓楼西,丹青、小代、小杨也在,乌镇是没有任何安排的。这样,一部分读者就会自发的奔向首都,包括成都的读者龙韵(上图左一)。


让我没想到的是,他参加完鼓楼西的纪念活动,又赶到了乌镇,加入我们的读者沙龙。且不说此行成本多少,单是这样的行为就让我感动良久。


06



活动开始不久,便有一个读者从外面走进,胸前挂着一个微单,右肩还斜挎着一架单反,他默默的坐在一边的小桌子旁,他望向我的眼神很是特别,我不时的转向他,依我的经验,这位一定是先生的读者。


上半场一结束,我便迎过去与他(上图左一站立者)攀谈,他说我讲的所有内容都能共鸣——这无疑是先生的忠实读者了,可惜的是他没有来得及听下半场就离开了。(好在临别前互加了微信,知道他叫“well")



当天晚上,读者“well”发来了这张“偷拍”的照片,出于礼貌,他说是盲拍的,没敢举相机,且是黑白相机,无法给色彩。我觉得这张照片堪称完美,捕捉到我分享时的自然神态。


我猜想他应该是一位专业摄影师,他说日后会来成都参加我们的活动,我倒是期待着他有朝一日来成都,给我们拍一期全黑白的活动照片,那多有意思。


07



我想记录下每一位在场的读者:带了两个朋友从杭州赶过来的“路飞”;上海赶过来的“文星闪耀”;桐乡本地的“木子”姐姐和王净兄;现场临时加进来的“小九”和“可乐”。当然,还有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我想跟他们说,全国有很多读者羡慕你们的岗位。


这座美术馆存放着先生毕生的美学遗产,先生在遗稿中写道:


艺术的伟大,是一种无言的伟大,抵挡住百般亵渎诅咒,保护着随之而伟大的艺术家。博物馆,音乐厅,画廊,教堂,安静如死,保存着生命。纸、布、木头、石头、乐器,都是死的,是这些死的物质、物体、对象保存着人的哀恸的心,乃至智慧、情操、喜怒哀乐,诗和箴言,天大的隐私,地大的欲望—是死的东西保存了活的意志。



活动结束后,按照惯例,大家一起共进晚餐,乘船夜游西栅。先生有俳句:


霓虹灯  商业的弄臣


比起西栅浓厚的商业氛围,我更喜欢东栅原汁原味的青石板路和民居,尤其是先生的故居——晚晴小筑。


08



一个人徘徊于那三进的房间,穿过“卧东怀西之堂”,步入最里间的“作而不述之室”,先生的笑语开始在空气中回荡。


祭日那天,先生的肖像前放着一束新鲜的百合花,上面插着一张心型便签,用粗笔写着:木心先生,谢谢您!



先生晚年说过:“你们看画,我看你们的眼睛。”先生如果在天有灵,应该可以看到这些四面八方赶来看他的虔诚读者,也许他会说:“想见我的人,我也想见他。


自古以来,人际最神圣美妙的伦理其实正是‘我作你读’,‘你作我读’的精神往来。如今我们来乌镇见先生,不止于读,亦不止于见,愿年年岁岁如斯。



其实快乐总是小的

紧的 一闪一闪的


鹤无粮

2020年1月1日·成都



读者沙龙

木心读者沙龙二十期回顾:留得好记忆  便是永恒

成都读者沙龙第21期(锦城公园)

成都读者沙龙第22期(川师大社区)

成都读者沙龙第23期(木心与鲁迅)

成都读者沙龙第24期(素履之往)

成都读者沙龙第25期(俳句纷纷)

成都读者沙龙第26期(宇宙无人文)

成都读者沙龙第27期(木心谈红楼梦)

成都读者沙龙第28期(木心谈红楼梦二)

成都读者沙龙第29期(童年随之而去)

成都读者沙龙第30期(最后一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