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碳达峰”和“人达峰”形势下的高质量发展应当关注四大核心指标

冯雷 上海华略智库 2022-12-24



作者:冯雷博士(城市发展部副总监)

来源:上海华略智库(ID:HUALUETT)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目前的世界局势、中国的发展阶段、面对的主要矛盾,与西方当年在面对环境和人口危机时所处的大环境有本质的不同。那么,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碳达峰”和“人达峰”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最应当关注的核心指标究竟是什么?


《当“碳达峰”与“人达峰”交汇,不可不知的挑战与现实》《当“碳达峰”与“人达峰”交汇,不可不知的挑战与现实(续)》两篇文章分别探讨了在“碳达峰”“人达峰”的征程中,我国当下面对的“六大挑战”与“六大现实”。

本篇旨在承上启下,重在厘清“碳达峰”和“人达峰”之间的统一逻辑关系,由此引出新时期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关注的四大核心指标。

“碳达峰”“人达峰”都将发生在未来的十年,我们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来探讨“碳达峰”和“人达峰”问题,否则就会沦为空谈。那么我们究竟面临着怎样的时代背景?

一方面,近年来发生的贸易战争、新冠疫情、碳关税,技术封锁、自然灾害等一系列不安定因素让我们的世界似乎在走向“分离”。

另一方面,物联网、远程技术、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又把“分离”的实体世界通过虚拟空间缝合起来,一条新的全球化路线——基于数据自由流动的全球化正在唤起。

随着少子老龄化的全球蔓延,以个体为中心的新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正在暗流涌动……

新的日常即将来临

“碳达峰”和“人达峰”归根结底是涉及环境和人口领域的重要课题。“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基础和里程碑,“人达峰”是人口总量由多变少的转折点,都将对我国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的“碳达峰”和“人达峰”正是发生在重大技术和世界局势的变革期,这是与以往西方国家本质的不同。大多数西方国家在1990年代实现了“碳达峰”,那是互联网发展的萌芽期。

“人达峰”也出现在后工业化和高度城市化的阶段,30年后的今天,面对“双峰”的叠加到来,我们完全有能力用更新的技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对环境和人口的危机,获得新时代的发展红利。

那么首先我们回顾和展望一下近十年来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系列变革。

当“碳达峰”与“人达峰”相遇,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我们提到,人类历史的重大变革总是以沟通方式(思想的传播方式)、交通工具(人和物的移动方式)以及能源结构的变革为标志。

过去十年,通信、交通和能源领域的变革可谓翻天覆地。

首先是人们的沟通效率发生了质的飞跃。在移动互联网、聊天应用、WIFI等技术的加持下,智能手机重构了人与人的关系,我们的思想可以更加无障碍地在互联网上传播,例如“微信”实现了让每一个个体24h“在线”。

人们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映射在互联网上,无时无刻都在与他人建立超时空的关系和链接,真正实现了“天涯若比邻”,我们离“元宇宙”(Metaverse)越来越近,智能手机成为最重要的生活和生产工具,让工作和生活的边界逐渐变得模糊。

同时,人与人在物理空间上的新的“距离感”也随之而来,智能手机减少了不必要的对面接触,大多数时间,人们似乎更加习惯通过手机来取得资讯和解决问题,屏幕如同竖起的高墙,保护着私有领域不得侵犯。

这是一件比较矛盾的事情。


同时,以新能源、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交通革命正在上演。过去十年来,中国电动汽车累计销量占世界总量的47%。在短短十年间,中国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消费市场,同时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

数据预测,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在418-468万辆,销售渗透率5.0%-5.6%,同比增长34%-50%;预计2025年销量将达到1120-1389万辆,销售渗透率达到11.8%-14.7%。

展望未来1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或接近5000万辆,销售渗透率或超50%。新一轮的交通革命将拉动新材料、充电技术、移动能源、智能传感等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

2020年12月10日,“加氢5分钟、续航1000公里”的第二代丰田Mirai氢燃料电池汽车上市,44-50万的售价已接近传统燃油汽车。氢能成为未来交通燃料的备选项之一。

2021年3月4日,本田里程(讴歌RLX)成为世界上首款拥有L3级别自动驾驶能力的量产汽车。
2021年5月28日,德国通过L4级别自动驾驶法案,将在2022年允许无人车开上公路。自动驾驶在技术和伦理上的“最后一公里”即将打通。
 
交通工具向电动化、高续航,智能化发展,从单一的运输功能向复合功能的智能移动终端进化,因此,长距离通勤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作用减弱,个人出行实现了极大地便利化,意味着我们居住和工作的半径将进一步扩大,也进一步促使都市圈将成为生产和生活主要空间形态,行政区划上的城市边界将会变得更加模糊。

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2019年,我国光伏发电量占世界的30.9%,风能发电量占世界的28.4%,水力发电占世界的27.2%。在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中国制造光伏的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70%,风机超过30%。

截至2020年底,我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达到约5.3亿千瓦,是10年前的18倍,新建光伏和风电项目即将实现平价上网。

近些年,在新能源领域涌现出如远景科技、宁德时代等企业,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国力量。以国家电网为龙头的企业已在特高压输电技术领域独步全球。

分布式发电融合储能、多能互补、微电网技术的发展,是我国彻底实现能源结构转轨,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重要保障。

憧憬一下未来十年,我们很有可能坐在利用清洁电能的自动驾驶汽车里与远在他乡的亲人进行全息视频通话。新能源、智能化交通工具将成为移动的绿色办公空间、起居空间甚至生产空间。

通信、交通和能源的升级将再一次改变我们的日常,我们正处在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加速期,这将直接关系到我们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来自环境和人口的危机。


不确定性和颠覆式创新

另一方面,新的时代我们也面临着多重的不确定性。

世界著名作家、思想家斯宾塞·约翰逊曾经说过“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技术变革打破了疆界的限制,智能手机、高速交通工具把世界更紧密的联系起来,城市成为信息、资本、人才各种“流”的节点,过去的三十年,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跨国公司建构起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体系,形成了更加广泛的世界分工。

但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美贸易战、技术封锁,加之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再次把世界拉回了“分离”的状态,封国封城导致交流受阻,供应链断裂,经济产业遭受重创,原来形成的世界秩序和价值链体系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国境、边界、隔离都将成为这个时代的印记。

我国实施的严管控和隔离政策以及以行程码为代表的追迹技术,在控制疫情蔓延方面行之有效,基于数字技术的电商、物流、社交、支付成为抗击疫情的“四大法宝”,在特殊时期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行,“虚拟世界”的联通增强了“实体世界”的韧性。

我们开始重视科技创新对于应对重大危机挑战的意义,我们又开始重新关注和审视国家治理所发挥的作用。

我们在《当“碳达峰”与“人达峰”交汇,不可不知的挑战与现实(续)》提到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家庭关系、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将不断“碎片化”,个体因素变得更加重要,以个体和核心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单元将成为时代主流。

所以,从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来看,我们所处的大环境都在向“分离”和“碎片化”演变,在这个过程中会呈现出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直到新的“稳定态”形成。

危机往往带来更大的转机,以远程会议、远程教育为代表的远程解决方案(RI:RemoteIntelligence)在疫情期间得到了飞速发展,大部分不必要的外出和对面接触被削减。

部分西方国家开始推行四天工作制,一些互联网公司开始鼓励居家办公,高速通信技术和更加灵活的工作体制让有能力的劳动者身兼多职成为可能,一种更加灵活、动态化的劳工关系正在颠覆原有固化的劳动体制。

协作机器人(cobot)大量参与到生产和生活环节,人与机器的关系正经历着从技术到伦理的全面融合,从前以人为中心建立的生产关系发生改变,新的以人机协作为中心的生产关系正在形成。

“远程教育”提高了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人与人的信息差不断拉大或抹平,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超前完成学业,甚至可以质疑老师的观点,一种更加平等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校的部分职能可能被网络取代,教育变得更加扁平化,即使在家也可以获得名校的教育资源,失学儿童将成为历史,教育评价体系也面临变革。

“远程医疗”让优质医疗资源可以惠及到更多的人,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疾病预防和救治更加及时,“微医”等数字化医疗应用可以实现居家看病,形成新型医患关系。

“远程控制”和3D打印技术的结合,原有的区域优势将变得不确定,影响未来的产业空间布局,3D打印工厂可以更加接近市场或原材料产地,减弱了对劳动力的依赖,减少了人工和物流成本,提供定制化产品,新的区域竞合格局开始重构……

可以预知,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渗透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非接触”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颠覆性创新成为驱动增长和提供更优解决方案的利器。

因此,我们可以做出我国在面对“碳达峰”“人达峰”新时期时代背景的三个判断。一是“分离”和“统一”两股力量的博弈;二是国家治理和个人作为独立社会经济单元将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三是科技创新注定成为解决危机的有效手段。

那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能否“归一化”地解决环境和人口问题?哪些指标可以成为衡量我国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问题的归一化

我们通过梳理“碳达峰”和“人达峰”之间的统一逻辑关系,可以发现四个关键指标可以作为回答上述问题的重要依据。


推导过程如下。


碳排放表面是环境问题,实际涉及的是能源问题,人口实际涉及的是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本质是通过消耗资源创造价值,能源是作为经济活动最终要的资源之一,这就是两者的联系。那么我们抓住这个主线,继续把问题分解。


假如把一国的碳排放全部均摊给每个人,那么碳排放总量可以通过以下算式表达:

碳排放总量=总人口数×人均排放-碳汇(算式1)


那么减少碳排放总量的途径就变得非常简单明了,要么减少总人口,要么降低人均排放,要么增加碳汇吸收。显然,“人达峰”后人口减少可以实现减排,但这个过程会非常缓慢。

我们更加希望通过降低人均排放来实现高效减排的目的,但现阶段,降低人均排放会直接体现在生产和消费的下降,从而关系到经济总量减少,显然我们不想看到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减排方案。

那么,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减排,也就是如何有效减少人均排放,这是问题一。

我们还可以把一国的碳排放全部均摊到GDP产出上,那么碳排放总量可以通过以下算式表达:

碳排放总量=GDP总量×单位GDP碳排放-碳汇(算式2)


那么在保持GDP总量增加的前提下,减少碳排放总量可以通过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和增加碳汇吸收实现。

显然,当不考虑碳汇因素时,单位GDP碳排放的下降速率要足够抵消GDP总量的增长速率,也就是说当GDP总量翻倍的情况下,单位GDP碳排放要下降50%以上才能实现碳排放总量减少。

那么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实现减排,也就是如何有效提高能源使用效率,这是问题二。

我们用GDP总量来衡量经济活动的产出,那么:


GDP总量=总人口数×人均GDP(算式3)


假如“人达峰”后人口逐渐减少,那么我们必须通过提升人均GDP才能抵消掉人口减少引起的经济总量的下降,也就是如何在人口减少时期,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实现以少胜多,保持经济增长,这是问题三。

我们回到算式1和算式2,最后一个是碳汇的影响。经过科学计算,我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大概有31%被森林吸收,大概有23%的碳排放被海洋吸收,剩下的46%直接排入大气。

那么,其中一种减排思路就是通过植树造林来吸收更多的碳排放,这样就需要增加生态用地面积,发挥更大的固碳作用,那么如何在人地矛盾越来越紧张的情况下,增加生态用地的面积来提高碳汇,实现减排目的,这是问题四。

图1 碳排放与碳汇,资料来源:Friedlingstein et al 2020; Global Carbon Budget 2020.


我们可以把四个核心问题简化为四个可衡量的核心指标呈现出来。


指标一:人均碳排放指标,可以用年人均碳排放(kgCO2/年)来衡量;

指标二:用能效率指标,可以用单位GDP的碳排放(kgCO2/美元),或单位GDP能耗来衡量(吨标准煤/万美元);
指标三:用人效率指标,可以用劳动生产率(美元/小时)来衡量;
指标四:用地效率指标,可以用经济密度(百万美元/平方公里)或亩均产出(kg/亩)来衡量。


因此,能够有效提高用能、用人、用地的“三个效率”,就是有效降低人均碳排放的保障,是在后“碳达峰”和“人达峰”时期保持可持续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少子老龄化阶段,随着劳动人口的减少,现在100个人需要一个月做的工作,将来可能只需要10个人加上10个协作机器人(cobot)只用一个星期来完成,现在100亩地的产出(工业产出或农业产出),将来可能只需要10亩地即可实现,剩下的90亩用作生态用地实现碳汇固碳,在保持经济增长和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同时实现碳排放总量的有效降低,这将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图景。

图2 低碳经济三角模型


实现低碳(负碳)发展的世界标杆


在世界各国中我们能否找到低碳(负碳)发展的标杆?通过上文的分析,结合世界主要国家的经济数据,我们重点关注如下四对关系:

一是人均碳排放和人均GDP的关系(图3),也就是找到人均GDP高且人均碳排放低的国家(右下角国家),可以发现在发达国家中,丹麦、冰岛、挪威、爱尔兰、瑞士等国在保持高人均产出的同时又能维持低人均碳排放,初步实现了低碳(负碳)增长方式。

相比之下,我国虽然人均碳排放较低,低于美国、日本和部分欧洲发达国家,但是人均GDP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的差距,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持人均碳排放不增的情况下,持续提高人均GDP,实现沿横轴向右横向平移。

图3 主要国家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作者整理


二是单位GDP碳排放和人均GDP的关系(图4),也就是找到人均GDP高且单位GDP碳排放低的国家(右下角国家),可以发现丹麦、冰岛、新加坡、挪威、爱尔兰、瑞士、卢森堡等国既能保持高人均产出又能够不依赖化石能源的消耗,已经实现了向清洁能源的转型。

我国的单位GDP碳排放属于较高的水平,经济发展还严重依赖于化石能源的消耗,和南非、俄罗斯同属用能效率偏低的国家。

图4 主要国家单位GDP碳排放与人均GDP的关系,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作者整理


三是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的关系(图5,图6)。也就是找到人均GDP高且劳动生产率的国家(右上角国家),可以发现丹麦、美国、瑞士、挪威、爱尔兰、卢森堡等国能够利用较短的工作时长实现较高的人均产出,已经实现了向高附加值劳动的转型。

我国劳动生产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还停留在低附加值劳动的阶段,和巴西、印尼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5倍以上的差距。

图5 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与人均GDP的关系,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作者整理


图6 主要国家劳动生产率与工作时长的关系


四是经济密度和人均GDP的关系(图7)。也就是找到人均GDP高且经济密度高的国家(右上角国家),可以发现新加坡、冰岛、爱尔兰、瑞士、卢森堡等国能够在很集约的用地面积下实现了极高的人均产出,实现了不依赖消耗土地资源的经济增长。

我国经济密度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经济增长方式还严重的依赖于土地资源的消耗。

图7 主要国家单位面积产出与人均GDP的关系,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作者整理


瑞士、挪威、丹麦、爱尔兰、冰岛、新加坡、卢森堡等国为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提供了非常有益的范例,这些国家低碳化、集约化的发展路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分析。

在新的时代的背景下,在我国进入少子老龄化阶段,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和逐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前提下尽早且平稳地实现“双碳”目标,对于我国如何实现和平崛起至关重要。

我们构建了我国在“碳达峰”“人达峰”时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研究体系,主要涉及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

微观涉及到个人生活和消费、企业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技术、碳足迹、碳账户、碳交易等方面;

中观涉及到产业向低碳化、数字化转型升级、绿色科技创新、能源结构性革新,区域经济产业竞争格局等方面;

宏观涉及到国家治理、地缘政治、气候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课题。

图8 “碳达峰”“人达峰”时期高质量发展研究体系


(未完待续)


—— e n d ——

下面这些文章,可能你也喜欢!
【原创】在变频中引领:一线城市中心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未来图景【原创】全球城市镜鉴:从纽约、伦敦、东京看中心城区产业结构【原创】中央力推“5G+工业互联网”,这个最强开发区何以强势领跑【原创】当“碳达峰”与“人达峰”交汇,不可不知的挑战与现实(续)【热文】教育专家杨东平:中国教育内卷与课外培训机构扩张根源【热文】浦东引领区VS深圳先行示范区,如何在落实中央使命中交相辉映【热文】北京加入“抢人大战”,如何改变城市人才争夺战的格局?
别忘了点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