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注入时间意识的城市

布拉格向北 布拉格向北
2024-08-29


一本好书

专挑思维精华讲给你听


本文全长  4200字

阅读时间  12分钟




为什么我们今天的城市给人印象深刻甚至惊叹却同时缺乏情感 让人感觉空洞是不是少了哪味调料?
对此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指出我们需要一种时间意识我理解这里的时间 是指回归人性的根本人心向往的既不是公元前 也不是跨世纪

《模式语言》片段|GSD Harvard


01

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最初引起世人关注,是因为他1979年出版的《永恒的建筑之道》。他是位建筑师,出生于维也纳,在英国长大,在获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继续深造,获得哈佛大学数学硕士和建筑学博士,现居美国加州。
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很多人把他看作是位先知而非同行。这可能是因为他的思想有些另类:上世纪60年代,他试图寻找模式语言来支撑建筑学这门学问。他探讨
  • 如何设计?方法论

  • 设计什么?自然哲学,主体论

  • 数学如何对设计做出贡献?知识论


他认为建筑学既然是门科学,就需要理论支持,否则设计出来的产品会像时装一样,禁不住时间的检验。

书名  模式语言
作者   Christopher Alexander年份   1977阅读难度  ♥♥♥♡♡参考价值  ♥♥♥♥♥畅销信用  ♥♥♥♥♥

书名  俄勒冈实验

作者   Christopher Alexander, 

          Murray Silverstein, 

          Shlomo Angel, Sara Ishikawa, 

          Denny Abrams

年份   1975

阅读难度  ♥♥♥♡♡

参考价值  ♥♥♥♡♡

畅销信用  ♥♥♥♥♡


书名  (中文版)建筑的永恒之道         (台湾版)营建之常道作者   Christopher Alexander年份   1979阅读难度  ♥♥♥♥♡参考价值  ♥♥♥♥♡畅销信用  ♥♥♥♥♥



亚历山大用两个系列共七本书,构建了一部宏大的理论系统,这在建筑界相当罕见。大多数伟大的建筑师,像很多艺术家一样,一生创作多个系列作品,并提出新理论作为注脚。
然而亚历山大出版的两个系列建筑的永恒之道秩序的本性时间跨度长达四十年。早在70年代第一个系列出版时,就提出了理论框架并给出完整范式。而他的第二个系列也没有颠覆之前的体系,更像是理论的版本升级
第一个系列建筑的永恒之道共三卷:


第一卷《建筑的永恒之道》提出一种新的建筑理论,为环境秩序提供了哲学背景。


第二卷《模式语言》是一本讲述建筑、城市设计和社区宜居性的书籍。基于对设计哲学的理解,创造的新语言,作者称之为“模式语言”。


第三卷《俄勒冈实验》描述了美国俄勒冈州大学校园社区规划的一种实验方法,由此总结的规划和建筑理论,被用于后来《模式语言》和《建筑的永恒之道》的创作。


门与通道的 “模式语言”|Medium by Violet Whitney



城市形态的自然几何|Medium by Violet Whitney


第二个系列秩序的本性,分为四卷:


卷一《生命现象》定义构建环境的“生命”,给整个系列定了调。
卷二《创造生命的过程》指出所有复杂系统都通过分形演化而成,一切生命创造的过程都从一个简单的系统开始。
卷三《生命世界的愿景》展示了亚历山大观察到的同时代的数百座建筑,具体描述了社区、自建住房、公共建筑、公共城市空间、装饰、色彩等案例,可以看作是《俄罗岗实验》的延续。
卷四《光明大地》,阐述了亚历山大理论体系的宇宙学含义,也是四卷中最深奥的一部。

书名  秩序的本性

作者   Christopher Alexander

年份   2003-2006

阅读难度  ♥♥♥♥♡

参考价值  ♥♥♥♥♥

畅销信用  ♥♥♥♥♥



亚历山大爱说一个词,就是“活着的”建筑。他提出的253个模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建筑经验法则,一种语言。我理解这些模式就像形态各异的乐高积木,组合起来便有了生命力。
每个模式描述一个问题,然后提供一个解决方案。对于我们家庭和社区的角色,亚历山大给出的往往是温和而有针对性的建议。他认为,“感觉对”的地方,其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必定是一致的。
比如家的布置一定要围绕着有爱的关系


模式186  共宿

问题描述:“许多传统文化中,睡觉是公共性的活动,而不仅仅是与性有关。一家人在一起睡觉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就像共同进餐那样,是人的基本需要。”

解决方案:“布置一个可能让孩子和成年人睡在同一空间的地方,彼此能看见、听见。作为调剂,让日常的睡觉习惯偶尔变化。共宿的地点可以安排在壁炉附近,在凹室放个大垫子和一些毯子,也可以让客人在这儿过夜。”


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夫妻之间如何维持亲密这种问题,也有对应的模式语言。

模式77  夫妻住宅

问题描述:“他们作为父母而不是夫妻的角色,渗透到私人关系的方方面面。”

解决之道:“创造一个私密的夫妻王国……一个允许成年男女亲密以对、能与对方分享欢乐和悲伤的世界。”


作者指出,并非每种模式都适用于所有家庭或社区,但每家都有大门,每座城市都有道路系统。人与大门、道路对人的相互影响,将决定环境整体的健康状况。


02

建筑之美 如何定义

伪=人+为



亚历山大认为,秩序来自对生命的探讨。满足秩序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他把寻找美看成不可推卸的责任,寻找由自然比例构成的建筑。
让人舒服的景观是在自然过程中,以优美而诗意的方式渐渐成型并稳定下来。这种稳定不可能用一套简单的编码实现。所以亚历山大痛恨分区规划,认为很多行业规范违背生命逻辑,还自命不凡。
亚历山大怎样定义建筑美呢?
《模式语言》提出建筑和城市是人身体的延伸。

对亚历山大来说,好的设计方案和胚胎发育类似,从初级状态成长为高级复杂的形态。至于什么是建筑和城市的秩序,他提出过很多仿生学驱动的尝试。
亚历山大描述了一种永恒的建筑方式。永恒的建筑永远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过时,相反它们越老越有价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环境变化持续生长。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 最后一章|作者提供


03

具有时间意识的城市设计


现代主义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东西方世界,成为城市发展模式的主导。
“新都市主义”推动的紧凑型城市运动,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即使新都市主义曾把城市设计学科推向云端,但似乎总缺少一些说服力:大多数新都市主义倡导者只是戴着专业的面具,用言辞模糊、少数人看得懂的术语,做着跟现代主义前辈一模一样的事。
相比之前,紧凑型城市运动思想前卫,在环境品质、行人优先和公共生活等方面,有实质的转变。这当然是进步,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也暴露出建筑风格上的精英主义,过分掠夺城市资源的问题。
亚历山大的观点,对城市设计师的职业道德和实践意味着什么?
不得不承认的是,城市空间美学和宜居性之间的鸿沟,并没有随着城市设计概念的更新而缩减。很多看似热烈欢腾的讨论,都缺乏对生命秩序的尊重。
大部分设计院作城市设计,依然沿用工程项目管理制度,以交付一套既定格式的图纸为目标,搞生产经营。很多所谓的规划原则无非是自我证明、缺少事实调查和对人的体验的实际关注。
具有时间意识的城市设计,需要从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和人类学里寻找答案。直面三个紧迫危机:

人类栖息地的安全面临考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等灾难。


社会公平失衡:经济进步的代价,是放弃人类社会的大部分人。快速建设的方式安置城镇居民,无法填补城市去工业化和中心人口向郊区迁移的漏洞。


方法论缺失:认真并正确定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城市设计需要贯穿城市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像陀螺一样围着项目打转。


04

如何评价亚历山大


晚年的亚历山大出版了四卷巨著《秩序的本性》,向读者展现他数个世纪寻找生命的终极答案。
“生命”是该系列的核心概念有生命力的建筑模式能化解人的内心矛盾而死亡模式则让人内心冲突或精神萎靡
1. 无名的启示

品质并不会因为无名而丧失价值

《论语》作者没有署名

但并不意味着它是模棱两可的

《论语》给出的是

中国人如何生活的答案

于是你我读了会感觉

无我无界 永恒和自由


无名 从内部解放了冲突

而品质 取决于人们内心的感受

只要能让人感觉良好 建筑就是有价值的


《建筑的永恒之道》和《模式语言》深受道教的影响,亚历山大毫不掩饰地使用“无名”和“道”这类字眼,并批评机械论的宇宙观。
70年代亚历山大创作第一系列作品时,他的理论体系还是一种假设、粗线条地概括。哪怕俄勒冈实验,也是基于“秩序是空间和系统固有属性”的理解。
他不断在写作中重复“活着的”这个词,有生命的建筑和城市是他职业创作的核心。
当生活是快乐的、自由的、和平的,人就会成为这个地方的一部分。
亚历山大对人性的理解基于一个事实,即理性自我和情绪感觉是共通的。倘若要真正理解我们周围的事物,并创造一个鲜活的世界,理性与感性必须同时加以利用。

2. 对亚历山大的批评和误解
亚历山大的思想体系丰富、富有挑战,读者得把头脑中那些分割学科的墙统统拆掉,才能领悟到他的智慧。
在建筑界,他有忠实的追随者,也有轻蔑的批评者。在建筑业界,亚历山大并不受主流人士的青睐。
他坚持建筑应该像自然一样生长,建筑设计应该取决于居民的生活不是基于建设原则。他所倡导的城市设计,脱胎于古典主义城市设计,必须由建筑学、城市社会学和人类学三个支柱共同完成,忽略任何一支,都会造成偏颇。
他是伯克利大学的荣誉教授,但他对建筑行业的影响力很早就消失了。反倒是一些建筑外行运用模式语言来设计他们自己的家,他的学说还对泛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组织论软件开发领域。
与他之前的著作一样,《秩序的本质》建立在视觉、可触摸的世界,它不该被指责为神秘主义玄学的收藏本,亚历山大认为的理想生活,并没有一丁点避世的意思。
他的观点深入人心,却并不是靠咄咄逼人的雄辩或最近流行的数字化证据。亚历山大通过他拿手的配对实验,反复向读者展示一个事实,那就是在两幅画面前,每个人都有能力分辨哪幅图像“能更好的展示自我”。
普通人也有发现美的能力。他用土耳其地毯、摩洛哥马赛克、日本寺庙、银杏叶、肥皂泡这些稀松平常之物,向读者展示如何看待艺术和世界。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任何东西都比从前更认真,用他的方法,我在熟悉的事物里发现了新东西。
如此一来,设计学就成为有数学依据、能跟物理学媲美的科学。我承认,这或许不像创造出一门闻所未闻的新学科那么轰动,但依然是重要的启示。
如果把亚历山大当作一个头脑不清、崇尚灵修的哲学家,那将是愚蠢和短视的。他确实极少正面抨击全球都市化的普遍性问题,这容易让人误以为他是个退休后坐在花园里赏花的老人。
但在阅读了《秩序的本质》的前两卷后,我确信他精心定义的“秩序”是人类认知的基础。这使得“秩序系列”足够重要,值得每个严肃的读者毫无保留的接过这份智慧。
谈到人与建筑的关系,亚历山大的描述既不是西方的,也不是东方的,而是从一种宇宙的视角建立空间观念
所以他说的时间,我喜欢。





参考文献

GSD Harvard (2019). A Pattern Language: A user’s guide to the seminal architectural handbook

Violet Whitney (2018). Natural Geometries of urban form. Medium.com



相关文章

写作者的自觉:远离美丽而无营养的输出

有种坏文字叫“公文体”,你一定得警惕怎么识别学术问题学建筑是为了懂人心黄石公园大火带给世人的意外公园设计新概念


英雄帖

读易洞洞主邱小石先生最近组织重译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得知消息兴奋不已,报名与众多伙伴启动编译。挑剔别人容易,轮到自己上手才知道信达雅考验功夫。


(试译小样)

The beauty of this place, the quality in it which touches us, the thing which makes it live, is, above all, that it is carefree, that it is innocent.

这种场所的美,触动人心的品质,赋予它生命最重要的,是它全然无心,真纯而质朴


This innocence will only come about when people honestly forget themselves. 

只有素然无累达到忘我之境,才有这般纯真


后续文章将邀请读者参与推敲,还请各路英雄给我留言,多多出招。


  - end -  


@Copyright

「布拉格向北」UrbanistVancouver



每部作品都是一个故事

把画面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布拉格向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