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豪慎AFM:单晶+富锂+层状正极,抑制析氧和结构衰退!

深水科技 深水科技咨询 2022-06-08


01背景介绍

发展下一代锂离子电池需要开发高能密度正极材料。锂电正极材料通常可以耦合阴离子氧化还原反应,使容量超过250mAhg-1,大大突破了传统正极材料的容量限制。然而,富锂氧化物析氧问题严重,导致初始循环期间大的不可逆容量损失和低的库伦效率。同时,不可逆的晶格氧损失会加速结构变形,层状相转变为尖晶石相,导致严重的电压和容量衰减。更重要的是,多晶层状正极材料会产生裂纹,加剧正极材料和电解质之间的副反应,严重破坏长循环稳定性。单晶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因此有望改善富锂正极循环时的析氧和结构变形问题。


02正文部分
1、成果简介


日本先进工业技术研究院周豪慎、XinCao教授和南京大学何平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单晶层状富锂正极材料Li1.2Ni0.2Mn0.6O2。与多晶相比,这种单晶正极材料不仅可以在首圈氧活化过程中有效地抑制析氧,而且可以抑制循环过程中层状/尖晶石相转变。此外,单晶正极在Li+脱插嵌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且一直存在超晶格峰,从而抑制了裂纹的产生并成功利用了氧氧化还原反应,增强了结构稳定性。受益于这些优点,单晶富锂正极不仅具有257mAhg-1的高可逆容量,而且还实现了优异的循环性能,2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2%。该研究以题目为“RestrainingOxygen Release and Suppressing Structure Distortion in Single-CrystalLi-Rich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的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上。


2、研究亮点


单晶Li1.2Ni0.2Mn0.6O2SC-LLNMO)正极在Li+脱插嵌过程中体积变化较小且一直存在超晶格峰,从而抑制了裂纹的产生和层状/尖晶石相转变,并成功利用了氧氧化还原反应,增强了结构稳定性。


3、图文导读

【图1】PC和SC-LLNMO的结构特征和电化学性能。a)PC-和b)SC-LLNMO的XRD和相应的精修结果。插图为相应的TEM和SEM图像。20mAg-1下c)PC和d)SC-LLNMO电极前两个循环的充放电曲线。PC和SC-LLNMO电极e)Li半电池和f)石墨负极全电池的循环性能。

通过传统固态反应合成多晶Li1.2Ni0.2Mn0.6O2(PC-LLNMO),其为直径5μm的球形二级颗粒,初级颗粒为100至200nm(图1a)。根据XRD精修结果,富锂PC-LLNMO可以对应六方R-3m和单斜C2/m两个空间群(图1a)。通过共沉淀以及熔盐法成功地合成了SC-LLNMO,其为八面体,初级颗粒为300至600nm(图1b)。此外,XRD精修结果证明SC-LLNMO也具有层状六方R-3m和单斜C2/m空间群特征。

在Li半电池首周充电过程中,PC电极具有斜坡区和4.55V的平台区,这分别对应TM和氧的氧化还原。在放电过程中,PC电极损失了101mAhg-1的容量(充电容量的≈27.4%),这主要由晶格氧损失引起,因为充电时产生的氧分子难以在放电过程中还原为晶格氧。相反,SC-LLNMO内的氧氧化平台达到4.75V,表明需要相对强的电化学驱动力来激活SC-LLNMO中的氧。此外,SC-LLNMO电极在首周具有78mAhg-1(充电容量的≈25.3%)的不可逆容量,表明SC-LLNMO中氧氧化还原更稳定。此外,SC-LLNMO在第二个循环期间实现了257mAh g-1的高可逆放电容量。

SC-LLNMO在Li半电池和全电池中也表现出优异的长循环性能(图1e,f)。在250mAg-1下,200次循环后,SC-LLNMO展现出较低的容量损失(每圈0.04%)和优异的容量保持率(92%),而PC电极显示出严重的容量损失(每圈0.16%),容量保持率低(68%)。富锂正极和石墨负极组装的全电池显示,PC和SC电极分别具有67%和94%的容量保持率(图1f)。

【图2】a)PC-LLNMO和b)PC-LLNMO电极首周充放电过程中CO2和O2的演变。

进行原位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量以检测PC和SC-LLNMO样品的不可逆氧氧化还原活性(图2)。PC-和SC-LLNMO两者都出现了氧的氧化平台。在PC电极中,4.7至5.1V的电压范围内可以检测到O2,而在SC电极中,氧气从4.98V开始出现(图2)。这证明,单晶有利于抑制晶格氧损失。此外,CO2演变可分为两个区域,其中碳酸盐杂质如Li2CO3分解诱导生成CO2从4.34V开始,为第一个区域。从4.6V开始的另一个区域可能是由于表面催化引起的电解质分解。尽管在两个样品中均观察到CO2,但是SC-LLNMO的CO2释放较少。

【图3】a)PC-和b)SC-LLNMO电极在15mA g−1下前两个循环的原位XRD。

为了研究结构演变,对PC和SC-LLNMO进行了原位XRD测试(图3)。在首周充电过程中,层状PC-LLNMO的(003)峰在斜坡区(≈4.3V)移动到较低衍射角,并且在平台区几乎保持不变(图3a)。同时,(101)峰在首圈充电开始时移动到高衍射角,然后在平台区几乎保持不变。锂脱插嵌过程中,(101)和(003)峰的位移分别与a和c晶格参数的演变有关。在首周充电过程中a晶格参数先减小后保持不变,c晶格参数先增大后保持不变。在随后的放电过程中,(003)峰逐渐向高衍射角移动,然后在放电过程结束时向低角度移动。同时,(101)峰在此过程中逐渐向低角度移动,说明c晶格参数先减小后增大,而a晶格参数不断减小。在第二次充电过程中,(003)和(101)峰均与第一次充电过程呈对称变化趋势。相反,SC电极的(003)和(101)峰在第一次充电过程中与PC样品表现出相似的趋势(图3b)。在第一次放电过程中,c晶格参数不断减小,a晶格参数不断增大,这与PC样品的a/c晶格演化完全不同,这可能是由于PC-和SC-LLNMO电极之间,氧氧化还原平台和氧释放量的差异所致。在第二次循环时,a晶格参数和c晶格参数的演化均与第一次循环相反,证明SC-LLNMO在循环时具有优异的结构可逆性。值得注意的是,PC样品在20-23°的超晶格峰出现在第一次充电开始时,在随后的循环中逐渐消失。相反,SC样品在最初的两次锂化/脱锂过程中,(020)和(110)等超晶格峰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经过5次循环后,超晶格峰仍能明显保持。结果表明,SC样品在循环过程中能够很好地保持TM层内的Li+,而PC样品在氧活化过程中由于严重的氧损失而导致Li不可逆迁移,破坏了超晶格结构。这些结果表明,对单晶形态的控制有利于超晶格结构的维持,有效利用氧提供的容量并实现较高的循环稳定性。在最初的两次Li+脱插嵌过程中,PC-LLNMO的体积变化较大,为2.34%,而SC-LLNMO的体积变化较小,为1.49%(图3),说明单晶层状正极材料具有优异的结构稳定性。

【图4】a)PC-和b)SC-LLNMO电极在原始状态下和100次循环后的的非原位拉曼光谱。PC-LLNMOc)原始状态和e)100次循环后的HR-TEM图像。SC-LLNMOd)原始状态和f)100次循环后的HR-TEM图像。g)PC- h) SC-LLNMO样品100次循环后的SEM图像。

进行表面敏感的拉曼测量以观察PC和SC-LLNMO正极中的精细结构变化(图4a,b)。对于原始PC-LLNMO电极,位于≈430cm-1的峰通常被认为与单斜Li2MnO3相有关,并且在≈490和610cm-1的两个峰可以归因于Eg和A1g振动。与原始状态相比,PC-LLNMO中Eg和A1g振动峰在100次循环后均变宽并出现明显红移,表明PC样品的层状结构发生了降解。同时,C/2m的A1g振动也变宽,表明经过循环后超晶格结构逐渐消失,与原位XRD结果一致。更重要的是,在630cm−1处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宽峰,这可能是由于具有Fd-3m空间群的立方尖晶石相导致了严重的电压衰减,使得电池系统能量密度迅速下降。相反,在SC-LLNMO中,R-3m的Eg和A1g振动以及C/2m空间群的A1g振动在循环100次后仍能很好地保留,且没有尖晶石信号。更重要的是,在循环100次后,C/2m的特征也能很好地保持,这有利于长循环过程中氧氧化还原反应的利用。

图4c-f的高分辨率TEM(HR-TEM)显示,在原始PC-LLNMO中,可以清楚地观察到R-3m和C/2m域,证明了层状结构和超晶格结构的存在。在100次循环后发现了明显的尖晶石相,表明二次粒子中R-3m的六方层状结构和Fd-3m的尖晶石结构共存,证明了PC样品从层状相转变到尖晶石相。这将导致严重的电压衰减,大大降低了富锂正极材料的能量密度。相比之下,SC样品在原始状态和100次循环后均观察到R-3m结构,表明在长循环过程中可以获得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循环100次后,C/2m结构也能很好地保存下来,这有利于循环过程中的氧氧化还原,从而提供额外的容量。

图4g,h显示,100次循环后,在PC样品中,各向异性内应力引起初级颗粒产生裂纹,次级颗粒剥落,增加了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导致电解液严重分解和正极结构降解。相反,SC-LLNMO循环100次后,单晶形貌保持良好,无裂纹和二次颗粒生成,提高了富锂正极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化学性能。


4、总结和展望


总之,本文成功开发了单晶富锂Li1.2Ni0.2Mn0.6O2正极材料,在第一次氧活化过程中,具有4.75V的氧氧化还原平台,可以有效地抑制析氧,而多晶样品在初始循环中表现出严重的不可逆容量。此外,单晶富锂正极还能很好地抑制层状/尖晶石相变,从而具有良好的结构稳定性。在高度脱锂状态下,单晶的体积变化较小,而多晶样品在循环过程中体积变化严重,产生明显的裂纹。因此,单晶富锂正极实现了优异的循环性能。

参考文献

Jianming Sun, Chuanchao Sheng,Xin Cao, Pengfei Wang, Ping He, Huijun Yang, Zhi Chang, Xiyan Yue,Haoshen Zhou. Restraining Oxygen Release and Suppressing StructureDistortion in Single-Crystal Li-Rich Layered Cathode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202110295

DOI:10.1002/adfm.202110295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110295


往期精选



●【会议日程+圆桌主题+124家参会单位】12月17日-18日第四届全国先进电池失效分析与测试技术研讨会

●德大奥斯汀分校Arumugam Manthiram JACS:局域高浓度电解质提升钠硫电池

●以色列Doron Aurbach团队JACS:双氟化溶剂协同稳定金属锂的“界面化学”

●中科大最新AM:双位点掺杂增强钠电层状正极中碱金属层的静电内聚力!



欢迎关注我们,订阅更多最新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