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视界 | 永远的普希金

李同成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李同成 曾任中国驻捷克、苏联大使馆一秘,中国驻黎巴嫩、利比里亚使馆政务参赞,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编辑,外交部外交笔会常务副会长。


在莫斯科市中心高尔基大街和花园路交叉处有一个几乎无人不知的广场——普希金广场。在这里,伫立着普希金的一尊铜像。他右手抚胸,左手拿一顶礼帽,略微低首,陷入沉思,仿佛正进入无限的思索,正要吟出美好的诗章。

• 普希金广场铜像

普希金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被尊奉为“俄罗斯诗坛上的太阳”。普希金生前和死后都受到人民的热爱。铸造这座铜像不是由当年的沙皇出资,而是由社会各界人士自愿捐献的。

铜像建于1880年,从这一年开始,每年的6月6日,在普希金诞辰的日子里,各界人士都会不约而同地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他们肃立在铜像前,对伟大诗人表示怀念与崇敬。

1976年的这一天,我也曾来到这里,拥挤在人流之中,面向普希金的铜像鞠躬致哀,表示一个中国外交官对伟大诗人的崇敬。

我在莫斯科工作期间,曾经和俄国的一些学者谈到普希金,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普希金是俄罗斯的骄傲,他太伟大了!每个俄罗斯人都以能够朗诵他的诗为荣,可以说,每个家庭都有他的全集。”

• 皇村中学花园内的普希金雕像

普希金1799年生于莫斯科,1811年他12岁时,进入为贵族子弟开办的皇村学校。这座学校位于圣彼得堡西北“沙皇村”,这里原是彼得大帝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的行宫。普希金18岁中学毕业时,就开始撰写一些揭露专制制度、歌颂自由的诗篇,显示了他的才华。

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早期诗作仿效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以及17和18世纪法国诗人的风格,继承了他们的轻快诗的传统。1820年发表浪漫主义诗歌《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该诗以叙事风格写成,采用了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他的《自由颂》和《乡村》,讴歌自由,成为日后参加十二月党人起义的人们思想和抱负的代言人,因而于1820年被亚历山大一世流放南俄。他在那里得到的种种印象,为他的一组浪漫主义叙事诗提供了素材。

“南方组诗”巩固了诗人在诗坛上的地位。他被赞誉为当时第二流的俄罗斯诗人和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的、热爱自由一代的领袖。1823年,他开始创作长篇诗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这部小说是他第一部以现代社会为主题的作品,展示了俄国生活全貌,为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小说指明了道路,被称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

此后,他根据莎士比亚关于戏剧的“通俗化原则”,写成了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这标志着与法国戏剧古典主义的决裂。

1829-1936年间,他的创作才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个时期,他所写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为俄国文学史掀开新的一页。

他的创作富有崇高的思想,强调公民的责任,充满肯定生活的意识,深信理智必能战胜偏见,光明必能战胜黑暗,人类博爱必能战胜奴役和压迫,因而在全世界引起共鸣。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不但完美地表达了俄国人民的意识,而且具有超越民族障碍的力量和鼓舞作用。

就是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最终倒在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愚蠢至极的决斗之中。

• 普希金之家内的普希金塑像

普希金生前非常热爱中国,他希望到北京游览,希望登临长城这一世界奇迹,可惜未能如愿,但他的作品早在上个世纪初便进入中国,第一部是《上尉的女儿》,随后他的其他经典作品也相继被翻译成中文。

为什么普希金会对中国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与神父雅金福(俗名比丘林)的友谊。这位神父是汉学家,精通汉语,翻译过一些中国古籍,编纂了《俄汉词典》。在普希金的藏书中还有他签名的赠书。这位神父知识渊博,向他讲述了许多有关中国的神奇故事,当时他们曾经商定一起去中国。

1829年底,俄罗斯传教士团准备考察东西伯利亚和中国,参加这次活动的许多人是普希金的好友与熟人,除了传教士外,团中还有外交家、院士、汉学家等。普希金想与他们一起游历中国,他在给本肯多夫伯爵的信中说:“将军,请恩准我随团一起去中国。”而伯爵回信说:“沙皇陛下没有批准您出国的请求……”普希金看了这封信,哀声长叹,非常遗憾。

在沙皇禁止普希金出国后,他对中国的热情未减。1834年8月,普希金夫妇在冈察洛夫家族庄园做客,庄园有几代人的丰富藏书,诗人仔细阅读了18世纪70年代出版的两卷本《中华帝国》和《中国长城》。他的女友斯米尔诺娃回忆说:“我问过他,对于你来说难道幸福就是非得看到中国的北京和长城吗?”他说:“我从读《中国孤儿》一书起,就有了去中国的念头。我想写一本有关中国的剧本,这可以说是我的愿望。”为此,他需要亲身感受中国。

• 普希金之家内的普希金手稿等藏品

普希金和朋友聚会时,多次提到中国,甚至在构思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时,按照他最初的设想,他准备提到中国的智者孔子。大概,孔子的哲学思想和中国许多思想家的名字,普希金在皇村中学读书时就听说了。

普希金本人未能踏上中国的土地,然而百年之后,他的作品却冲出国门进入中国。20世纪初,普希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出版的有关俄罗斯的百科全书中。

1903年中国的读者看到了《上尉的女儿》。后来他的作品《驿站长》《暴风雪》《村姑小姐》《莫扎特和萨列里》的中译本相继在中国问世。从1934年起,中国的《文学周报》开始刊登普希金的经典作品。中国人最喜欢长诗《叶甫根尼·奥涅金》,它至少有六种译本!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认识了俄罗斯,了解了俄罗斯的文化。


• 普希金纪念像

1937年,普希金逝世100周年,全世界掀起了纪念热潮。同年2月,在中国政府和俄侨的努力下,在上海建成了普希金纪念像,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这是在亚洲的第一座诗人纪念像。后来这座纪念像成为中国苦难岁月的见证:1937年日本占领中国东北并全面进攻中国,纪念像不久就被拆除,直到1947年才重新矗立起来;20世纪60年代,“文革”期间它再次被拆除,1987年普希金逝世150周年时,纪念像在上海第三次“重生”。

在普希金身后,他的未了中国情结仍在延伸。20世纪中叶,普希金的后人17岁的伊丽莎白·杜尔诺沃嫁给了华人罗德尼·刘,他们有五个孩子,为纪念伟大的先祖,他们给第一个孩子取名为亚历山大(亚历山大是诗人普希金的名字,普希金为姓氏)

如果普希金地下有灵,得知他的后代有着中国人的血脉、他的后代在讲汉语,同时还能用俄语朗诵他的诗歌,他该有多么高兴啊!

• 尼古拉一世

究竟是谁杀害了普希金?事实很清楚,就是尼古拉一世。

尼古拉一世还没有继位时,就被普希金的妻子娜塔莉亚的美貌所倾倒。他继位后,为笼络普希金并染指“俄国第一美人”,在普希金和娜塔莉娅结婚时送了厚礼,并把普希金安排在外交部任职。

诗人觉察到沙皇的用意后,决定辞职搬到乡下去住,遭到沙皇的反对,普希金只好收回辞呈。

尼古拉一世经常骑马在普希金的住所周围转悠,他还单独邀请娜塔莉娅参加皇室的小型舞会,普希金得知后十分气愤。

一天,普希金收到一封匿名信,向他暗示沙皇同他的妻子有私情。普希金无法向沙皇挑战,于是,就向第二情敌丹特斯提出决斗。只是在丹特斯义父的请求下,普希金同意把决斗日期推后。

就在这时,丹特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竟向娜塔莉娅的妹妹求婚,并说,他早就爱上了她,为了能够与她接近,才装作喜欢娜塔莉娅。沙皇为了搬掉丹特斯这块绊脚石,从中说合,促成了这桩婚事。丹特斯成亲后,继续纠缠娜塔莉娅。尼古拉世为了最终消灭自己的情敌,唆使丹特斯扩大事态。丹特斯把娜塔莉娅带到一个房间,跪在她面前求婚。娜塔莉娅吓得不知所措,当即将此事告诉了普希金。

普希金十分清楚,这是沙皇亲手策划的。不管决斗如何,尼古拉一世都可坐收渔人之利。按照俄国的法律,决斗是有罪的,参加者要处以绞刑。普希金自知反正是死定了,决定在决斗场让丹特斯先开枪。

• 普希金决斗时穿的上衣

1837年2月10日,圣彼得堡郊外皑皑的雪地上滴下了年仅37岁的天才那火一样的热血。他那充沛的浪漫主义激情和理想,就这样终止在一声残酷的枪声之中。

普希金死后,娜塔莉娅在皇宫当差的姨母把她带到圣彼得堡,入皇宫,嫁给了沙皇军官团的军官连斯科伊。她在皇宫经常和沙皇会面,沙皇悄悄送给娜塔莉娅一件珍贵的礼物——嵌着钻石和青玉的胸花。在沙皇从不离身的金表的内盖上,就有一幅由英国著名画家偷画的娜塔莉娅戴着这枚胸花的彩色肖像。

十二月党人看到普希金专门为他们撰写的热情至极的革命诗篇,振奋异常。他们响亮地作出回答:“我们的悲惨工作绝不会落空——看星星之火燃成熊熊烈焰。”列宁就是依据这豪情万丈的回答创办了《火星报》。

• 普希金决斗纪念碑

普希金死后,人们在圣彼得堡市区小黑河岸边的空地——诗人倒下的地方,树立起一座高约5米的方尖碑。碑的正面中部,雕刻着普希金的头像。下面镌刻着“普希金决斗之地”的字样。方尖碑左右,分别站立着37名身披拖地黑衫的男青年,手擎熊熊火炬,象征着普希金一生37个春秋。地面上,平铺着大块黑布,上面放着当年决斗用过的两支短枪。

160多年过去了,风风雨雨冲刷了多少历史记忆,然而人们对普希金的名字从未遗忘,他写下的不朽诗篇,越来越受人喜爱。

普希金为什么如此受人敬爱?正如他在诗中所说:

我所以永远能为人民敬爱

是因为我曾用我的诗歌,

唤起人民善良的感情,

在这残酷的世纪,

我歌颂过自由,

并且还为那些倒下去的人们,

祈求过怜悯和同情。




-End-

文字 | 《在异国星空下》 

作者 | 李同成

图片 | 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