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驻越使馆的变迁(下)

李家忠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点击阅读《中国驻越使馆的变迁(上)》



作者简介    


李家忠,1936年生,天津人。自1956年起,先后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北京大学东语系和越南河内综合大学。1961年进入外交部工作,1994年3月至2000年7月,先后任驻老挝和驻越南大使。



各级领导的关怀

对于大使馆的艰苦条件,各级领导都看在眼里。他们对馆员很关心,也在设法改善大家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值得一提的有这样几件事:



 半导体收音机


在计划经济时代,驻外使领馆人员的工资主要用人民币支付,只有很少的比例可以兑换成美元,并获准在香港购买一些衬衣、背心等生活用品。但驻越南、朝鲜、蒙古3个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可以乘火车回国,便不能享受这种待遇。

20世纪60年代中期,朱其文设法从香港采购了一部分半导体收音机,作价分配给大使馆外交官。我刚刚到大使馆工作,还不是外交官,分配不到我的头上。晚饭后看见外交官们把收音机挎在肩上,潇洒地在院子里一边散步,一边收听新闻,很是羡慕。



使馆游泳池 始建于60 年代初,系时任副总理兼外长陈毅批准修建,长25米、宽15米,每年5到10 月都可以游泳。2010年,游泳池进行了翻新改造。


大约在1964年,陈毅副总理兼外长访问越南时,批准为大使馆修建一座游泳池。1965年我到大使馆工作时,游泳池已经建好。它长25米、宽15米,有一个跳板,四周还有荧光灯,很漂亮。按照越南的气温,每年5月到10月末都可以游泳。这就给大家提供了锻炼身体和休闲的好去处。

大使也不时把越南官员和外交使团的朋友请来游泳,成为很受欢迎的联谊活动。但游泳池没有自动循环设备。河内气温很高,放入一池新水,3天后水就变得浑浊,四五天后水面上便会漂浮一层绿藻,无法再下水游泳,因此每周星期六便要组织一批年轻人冲刷游泳池。

由于排水速度很慢,大约四五个小时才能把水排光。十几个年轻人便一边冲刷,一边玩耍、嬉戏,到中午才能收工。然后经过一天的晾晒,第二天晚上再注水。



 2000年,越南驻华大使代表政府向符浩(左)授勋。


大使馆没有专职的理发员,一般都是由一位会理发的工勤人员给大家理发,工具也很简陋。20世纪70年代,符浩出任驻越南大使。他在国内是副外长,对馆员的生活很关心。在他亲自过问下,大使馆添置了一个先进的电动理发座椅。插上开关,椅子可以震动,起到按摩的作用,很是舒服。这是当时大使馆唯一的一件“洋玩意儿”。




翘首盼家信

在很长时间内,大使馆与国内的通讯设备落后,使馆的同志同国内家人联系十分困难。

20世纪60年代,外交部同广西方面商定,在凭祥开设了一个信箱,取名“广西凭祥南字信箱200号”。家人写信可以寄到这个信箱,使馆每周再派人乘越南的窄轨火车到凭祥取信。

80年代,我第二次到使馆工作时,正值中越关系处于困难时期,双方陆路、空中和海上交通全部中断,只能靠信使传递信件。信使每月从泰国曼谷来河内一次,一般停留两个晚上。



 外交邮袋


每当信使来时,大家都集中到办公室门前等候。此时人们的心情颇为复杂,有的急于知道家人的病情是否已经好转,有的在盼望女朋友的答复,有的想了解孩子升学考试的结果。待信袋打开,人们便一拥而上。

有的年轻小伙子干脆把厚厚的一叠信抢到手里,站在高处大声叫着信封上面的名字,为大家分发。拿到信后,人们各自回到房间,慢慢品味来信的内容。如果哪个同志没收到信或看信后心情不好,大家都会关切地给他以安慰。




信使回国的前一天,人们都会埋头给家人写信,有时写得很晚。第二天一大早,便把写好的信投入办公室门前的信箱,再由专人统一装进信使的专用信袋。家人的信息或托朋友办理的事情,一个月后才能得到回音。家人来信一定要在信使从北京出发前送到或寄到外交部信使队,如果赶不上这班信使,使馆的人们就只得翘首再等一个月。




新时期的中国大使馆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越关系遇到了困难。1991年11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两国领导人确定了新时期两国关系的发展框架,即“长期稳定、面向未来、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16字方针。

几十年来,双方在政治、经济、文教、科技等众多领域的友好合作不断发展,两国领导人频繁互访,相互信任进一步增强,一致同意两国和两国人民要永远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



 使馆院景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财力的增强,我国驻越大使馆和其他驻外机构一样,各方面条件不断改善。

现在中国驻越大使馆的面貌已大为改观:办公楼改建后,设施更新了,每人都配备了电脑;所有宿舍都配备了空调、电冰箱、吸湿器;原来的游泳池都安装了先进的自动循环设备;篮球场外增建了漂亮的网球场;有了电视接收器,大家可以随时收看国内、香港和越南等几十个频道的电视节目,文化生活较以前丰富了许多;过去几个人同住一个集体宿舍的情况不复存在,各方面都按照较为超前的标准进行了改造。

根据工作区和生活区分开的原则,大部分馆员和家属都住在馆外越南的公寓楼内。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馆员随时可以给国内任何地方打电话或发电子邮件,甚至和家人视频通话。

20世纪60年代曾遭受美国飞机轰炸的电影厅,现在已重新加固装修,颇为大气。我国领导人到越南访问时,都会在使馆电影厅同大家见面或发表讲话。




半个世纪来,大使馆的干部队伍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1950年建交时起,我国派出的驻越大使中,前几位都是老红军、老革命,如罗贵波大使,后来成为中央候补委员、副外长和山西省省长;何伟大使离任后担任了外交部部长助理和高教部长。

改革开放后,派出的大使基本上都是解放后进入外交部的大学生。总的来说,年龄也都越来越年轻。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外交官比其他国家同级外交官大约要年长10-15岁,如今已经和他们差不多了,甚至比有些国家的同级外交官还要年轻。

作为外交战线的一名老兵,回顾大使馆的今昔变迁和外交队伍的成长,既感慨,又欣慰。




-  End -

文字 | 《相潮》

作者 | 李家忠

图片 | 网络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