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材推荐 | 文旭、杨坤《认知语言学教程》

通讯君 语言学通讯
2024-09-0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新书推荐

输入

认知语言学教程

书号:9787301331903

定价:88.00

作者/编者:文旭、杨坤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08月

扫码购买本书

如需发票,请先在地址栏下方的留言栏填写Email, 抬头和税号


相关推荐



01

内容提要

本教程全面介绍了认知语言学范式,内容涵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如范畴与范畴化、意象图式、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理论和象似性;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路径,如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认知语言学的重要话题,如语法化、主观性和主观化。此外,还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几个重要的跨学科与应用研究方向,如认知语用学、认知诗学、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翻译学、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手语研究。本书既可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认知语言学教材,也可作为语言学爱好者的工具书或参考读物。

02

前 言

本书是为语言学方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编写的一本介绍认知语言学的教材,也可作为认知语言学爱好者的参考文献。本书付梓出版,对我个人来说,既是一种释怀,也是一种惶恐。说释怀,是因为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曰惶恐,是因为担心做得不好。记得那是2018年10月22日,北京大学出版社刘文静女士在我办公室讨论学术合作的事情,她邀请我编写一本认知语言学教材,我当时虽诚惶诚恐,但还是高兴地答应了。

本教材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种新范式,其理论多、概念庞杂,不容易梳理清楚,也容易混淆。本教材主要参考G. Lakoff, R. W. Langacker, L. Talmy, M. Johnson, G. Fauconnier, E. C. Traugott, A. E. Goldberg等学者的观点,聚焦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主要研究路径和重要研究话题,如范畴化、意象图式、概念隐喻和转喻、概念整合理论、象似性、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语法化、主观性和主观化等,以及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与应用研究,如认知语用学、认知诗学、认知社会语言学、认知翻译学、应用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与手语研究等。

第二,注重术语的统一性。认知语言学是由不同理论构成的一个体系,涉及的术语繁多且有时不尽统一,而国内对同一术语的翻译有时也不一致。我们在翻译这些术语的时候,既考虑了大家的接受度,也有我们自己的取舍。例如,prototype这个术语一般翻译成“原型”,但“原型”容易引起误解,实际上prototype就是最佳实例,所以我们把它翻译为“典型”,以区别于另一术语archetype(“原型”)。再如,source domain这一术语也有不同的翻译,如“始发域”“源域”和“始源域”,我们选择“始发域”,不仅仅是因为它与target“目标域”相对应,都是三个汉字,而且它比“始源域”好,因为汉语中有“始发站”“始发地”和“始发列车”这样的说法。

第三,注重例句的趣味性。有人说,文学有读不完的书,语言学有读不懂的书。其实,今天语言学也有读不完的书。语言学虽属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但更接近自然科学,其理论性强,不容易理解。因此,我们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尽量做到从生动有趣的英汉例子入手,然后引入基本概念和理论。这样写的好处在于,避免了从概念到例子的传统写作套路,同时也使一些概念和理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不让学生望而生畏。

第四,注重语言的简单性。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我们在编写时也特别注意语言表述,尽量用简单的语言来阐释和说明问题。我们追求的是“简单为上”原则。哲学有一把“奥卡姆剃刀”,工程学和其他技术领域有一个“KISS原则”,意思是“笨蛋,简单为上!”(KISS: Keep It Simple, Stupid)认知语言学同样如此,简单的才是最美的!

第五,注重理论的实用性。任何理论如果不能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其存在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本教材特别重视认知语言学的实践意义,努力把认知语言学理论应用于汉语分析以及外语教学和翻译研究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认知语言学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魅力,而且在实践中也具有解释力。同时,我们也特别强调认知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翻译研究、手语研究等。这样的交叉融合,也证明了认知语言学的实用价值。

第六,注重成果的本土化。本教材不但介绍了国外学者的观点,也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一些观点。这真实地反映了认知语言学的现状,也摆脱了唯西方论的束缚。突出研究成果的中国化、本土化,是学术自信的表现。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我一直主张这样一种观点:“主义可拿来,问题需土产,理论应自立。”不管是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功能主义还是认知主义,我们都可以拿来,但一定要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同时要有理论创新和学派意识。虽然我们有大量的语言及语言学研究成果,但还需要提升到理论高度,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本教材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第一章和第十九章由文旭撰写,第二至十八章分别由曾容、肖燕、王军、魏在江、张韬、汪少华、莫启扬、杨坤、姜灿中、高莉、司卫国、唐瑞梁、王馥芳、赵永峰、肖开容、骆涵、李恒撰写,最后由文旭和杨坤统稿。本教材的出版得到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尤其是刘文静女士的大力支持。在此,对大家的辛勤付出和敬业精神,表示衷心感谢!此外,还要感谢我的博士生李波、屈宇昕、张钺奇在本书校对过程中付出的辛勤劳动!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不正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大家不吝赐教,希望今后日臻完善。

 文 旭




03

作者介绍

文旭,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育部国家级人才特聘教授。Cognitive Linguistic Studies、 Asian-Pacific Journal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主编,国内外多种学术期刊编委。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学专业委员会会长,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语用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主编。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语用学、认知翻译学、外语教育学等。

 杨坤,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在SSCI,CSSCI和北大核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兴趣为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词汇类型学等。


04

目 录










(向上滑动启阅)

致橡树: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1.1 引言 1

1.2 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2

1.3 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 4

1.4 两个基本承诺 5

1.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原则 6

1.6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7

1.7 本教程的结构 9

第二章 范畴与范畴化 12

2.1 引言 12

2.2 经典范畴化理论 13

2.3 典型理论 16

2.3.1 典型理论的发展 16

2.3.2 语言中的典型效应 20

2.4 范畴的层次 24

2.5 去范畴化 27

2.6 动态范畴化 29

2.7 小结 30

第三章 意象图式 32

3.1 引言 32

3.2 什么是意象图式 33

3.3 意象图式的主要类型 34

3.3.1 Johnson的分类 34

3.3.2 Lakoff的分类 40

3.4 意象图式理论的核心观点 41

3.5 小结 46

第四章 概念隐喻 49

4.1 引言 49

4.2 什么是概念隐喻 51

4.3 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 54

4.4 概念隐喻的应用研究 59

4.4.1 概念隐喻的研究领域 59

4.4.2 概念隐喻的研究方法 61

4.5 小结 63

第五章 概念转喻 66

5.1 引言 66

5.2 什么是概念转喻 67

5.3 概念转喻的类型 69

5.3.1 指称转喻 71

5.3.2 谓词转喻 71

5.3.3 言外转喻 73

5.4 语法转喻 74

5.5 转喻与隐喻的区别 75

5.6 转喻的相关研究 77

5.7 小结 79

第六章 概念整合理论 81

6.1 引言 81

6.2 概念整合理论的核心观点 83

6.2.1 基本要素和操作步骤 83

6.2.2 关键关系和压缩 85

6.3 概念整合网络的基本类型 88

6.3.1 简单型网络 88

6.3.2 镜像型网络 89

6.3.3 单域型网络 92

6.3.4 双域型网络 94

6.3.5 多重整合 95

6.4 概念整合遵循的原则 97

6.5 小结 98

第七章 象似性 101

7.1 引言 101

7.2 什么是象似性 103

7.2.1 象似性的由来 103

7.2.2 象似性的定义 105

7.3 象似性的基本类型 106

7.3.1 语音层面的象似性 106

7.3.2 词汇层面的象似性 108

7.3.3 句法层面的象似性 110

7.3.4 其他象似性原则 115

7.4 小结 116

第八章 框架语义学 119

8.1 引言 119

8.2 框架 120

8.2.1 框架的不同定义 120

8.2.2 框架的发展历程 124

8.2.3 框架的应用研究 129

8.3 框架语义学 132

8.3.1 框架语义学的产生背景 132

8.3.2 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概念 134

8.3.3 框架语义学的应用研究 136

8.4 小结 137

第九章 认知语法 141

9.1 引言 141

9.2 认知语法的基本概念 142

9.2.1基底和侧面 142

9.2.2 射体和界标 144

9.2.3 整体扫描和顺序扫描 146

9.2.4 概念参照点 149

9.3 认知语法的核心观点 151

9.3.1 语法是由规约化象征单位组成的结构化清单 151

9.3.2 意义就是概念化 154

9.3.3 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具有平行的背景设置 155

9.3.4 构式组成成分的组合顺序具有灵活性 158

9.3.5 主观化是客观轴和主观轴上的关系交替淡化和突显的过程 162

9.4 小结 166

第十章 构式语法 168

10.1 引言 168

10.2 什么是构式 170

10.2.1 构式的存在 170

10.2.2 构式的内涵与外延 171

10.3 构式语法的核心观点 174

10.4 动词和构式的语义 176

10.4.1 动词的语义 176

10.4.2 构式的语义 178

10.5 动词与构式的互动 179

10.5.1 从词汇中心到构式中心 179

10.5.2 动词和构式的角色互动 181

10.5.3 构式对动词的语义限制 184

10.6 构式与构式的互动 186

10.7 小结 189

第十一章 语法化 193

11.1 引言 193

11.2 什么是语法化 194

11.3 语法化过程 196

11.3.1 语义的演变 196

11.3.2 形式的演变 197

11.4 语法化的认知解释 199

11.4.1 新分析 199

11.4.2 类比思维 201

11.4.3 概念隐喻 202

11.4.4 主观化 203

11.4.5 招请推理 206

11.5 词汇化 207

11.5.1 去语法化 207

11.5.2 单词化和习语化 208

11.6 小结 210

第十二章 主观性和主观化 212

12.1 引言 212

12.2 Langacker的共时研究 214

12.3 Traugott的历时研究 217

12.4 其他学者的主观性研究 221

12.5 交互主观性 224

12.6 小结 225

第十三章 认知语用学 228

13.1 引言 228

13.2 传统认知语用学 229

13.2.1 Grice的意图和会话含义 229

13.2.2 关联理论 230

13.3 新认知语用学 238

13.3.1 突显 239

13.3.2 视角 240

13.3.3 框架 241

13.3.4 认知场景 242

13.3.5 社会认知取向 244

13.4 小结 245

第十四章 认知诗学 248

14.1 引言 248

14.2 认知诗学的兴起和发展 250

14.2.1 认知诗学理论溯源 250

14.2.2 认知科学和诗学的关系 251

14.3 认知诗学的重要理论主张 253

14.4 认知诗学的核心观点 256

14.4.1 揭示审美效果背后的认知识解操作过程 256

14.4.2 “前景化”语言研究 258

14.5 小结 261

第十五章 认知社会语言学 264

15.1 引言 264

15.2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兴起 265

15.2.1 社会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融合 265

15.2.2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诞生 267

15.3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基本观点 268

15.3.1 两大承诺 268

15.3.2 十大理论视角 269

15.4 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281

15.5 小结 282

第十六章 认知翻译学 284

16.1 引言 284

16.2 认知翻译学的基本含义 284

16.3 认知翻译学的发展历史 286

16.4 认知翻译学理论 288

16.4.1 基于第一代认知科学观的认知翻译学理论 288

16.4.2 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观的认知翻译学理论 291

16.5 认知翻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292

16.5.1 翻译过程研究 292

16.5.2 语言认知翻译研究 292

16.5.3 社会认知翻译研究 296

16.6 认知翻译学研究方法 297

16.6.1 内省法 298

16.6.2 击键记录法 298

16.6.3 眼动追踪 299

16.6.4 脑成像和生理测量法 300

16.7 小结 300

第十七章 应用认知语言学 304

17.1 引言 304

17.2 以使用为基础的原则 306

17.3 概念隐喻 308

17.4 概念转喻 309

17.5 多义现象 311

17.6 构式语法 312

17.7 识解 313

17.8 语言的具身性 313

17.9 小结 315

第十八章 认知语言学和手语研究 319

18.1 引言 319

18.2 手语中的概念隐喻 321

18.3 手语与象似性 328

18.4 手语与运动事件 332

18.5 小结 335

第十九章 展望 338

参考文献 341








国内外认知研究著作

原版书海外代购!如需购买国际原版学术著作,可以联系我们询价,支持对公转账,可以制订合同,开具电子发票。联系人王老师13501892122

专著推荐 | 认知诗学经典读本Cognitive Poetics(修订版)

专著推荐 | 认知语用最新著作: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Pragmatics

专著推荐 | New Directions in Cognitive Grammar and Style

专著推荐 | Modeling Irony A cognitive-pragmatic account

专著推荐  | Bloomsbury认知文体学(3卷本)

专著推荐 | 刘正光 李雨晨:《认知语言学十讲》

专著推荐 | 辛斌、陈新仁、魏在江、徐玉臣等 “国家社科”结项成果

专著推荐 | 认知语言学国际前沿与经典

专著推荐 | 王寅《认知语言学》(重排校订版)

专著推荐 | 王寅《认知语言学教程 》

专著推荐 | 王寅《体认翻译学》(上、下卷)
专著推荐 | 文旭、肖开容《认知翻译学》

专著推荐 | 谭业升《英美汉学家译者的多重声音:一项基于中国小说翻译思维报告的认知翻译学研究》

专著推荐 | 谢世坚《隐喻认知视角下莎剧的修辞及汉译研究》

专著推荐 | 认知、隐喻最新国际前沿专著

专著推荐 | “语言教学中心理/认知因素研究”国际前沿著作(14卷)
专著推荐 | 《汉语时空隐喻表达式的历时研究》

专著推荐 | 邵斌《构式语法视角下的英汉浮现词缀研究》

专著推荐 | 钟书能《英汉虚拟位移构式研究》

专著推荐 | 顾鸣镝《汉语构式的理据性承继探究》

专著推荐 | 语料库+认知(隐喻)应该怎么玩?

专著推荐 | 殷贝《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中的概念隐喻与新型乌托邦寓言》

专著推荐 | 《隐喻修辞:<红楼梦>语言新视野》

专著推荐 |  Metaphor and Gesture《隐喻与手势》

专著推荐 |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

专著推荐 | 新世纪英语语言文学界面研究丛书(6种)

专著推荐 |  商务英语教师学养丛书(15册)

专著推荐 | “什么是语言学” 普及系列(18种)

专著推荐 | 《当代西方修辞学之管窥》(30周年纪念版)

专著推荐 | 卢卫中:《认知修辞学:象似性的修辞性研究》

专著推荐 | 张时倩《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回指的神经认知研究》

专著推荐 | 董粤章《泛域认知过程与现代汉语宾语的多重论元实现》

专著推荐 | 潘红 《哈葛德小说在晚清:话语意义与西方认知》

学术讲座

学术讲座 | SSCI论文写作与发表经验介绍

学术研修 | 9月17-25日. 翻译与搜索技术工作坊

学术讲座 | 语言学期刊主编谈论文发表技巧—以文献计量法为例

学术讲座 | 文学类SSCI A&HCI论文发表进阶系列课

学术讲座 | CSSCI期刊编审:如何使学术写作更有价值
学术讲座 | 青年学者如何突破论文发表困局?

学术讲座 | 如何用定量研究讲好社会科学故事?

学术讲座 | 语言类学术期刊论文写作与发表

学术讲座 | 综述≠综抄,语言学高水平文献综述写作

学术讲座 | 如何实现语言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与跨学科研究

学术讲座 | 研究如何创新?以翻译学跨学科研究为例

学术讲座 | 论文撰写与录用:编辑视角的案例分析

学术讲座 | 杨润勇. 各级课题申报策略与方法

学术讲座 | 人文研究的阅读与写作

学术讲座 | 核心期刊编辑如何看待学术写作


不当你的世界  只作你的肩膀

语言学通讯

助力您的语言学习、教学与科研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在看不好意思,那就点个赞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