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小“人”字,大大学问

一点言究社 外研语文 2021-12-26

你还记得童年时第一个认识的汉字是什么吗?相信很多人跟小编一样,脑海里第一个出现的汉字就是“人”。“人呀,就是一个人迈开双腿走路”“一撇一捺一个人”,这样的识字初体验,已经成为了脑海中抹不去的印记。

其实,“人”字可不是象征一个人在迈步走路哦,更不是模仿人分开双腿站着。最初的“人”是一个侧立的人形,以此来突出人直立行走和有手的特点,而这也正是人和动物的不同,人有双腿可以走路,有双手可以制造工具,是万物之灵长。


人类进化示意图


//////////


《说文·人部》曰:“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后来,“人”的字形在书写中发生了演变,但在偏旁“亻”中侧立之人的形象依然保留了下来。



“人”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别看“人”简单易写,很多字的渊源都与它密切相关,小小“人”字,绝不简单。


指一个人时用“人”,指很多人时该用什么字呢?于是,古人又造了“众”字。最初的“众”形如三人在太阳下劳作,表示“众人”。你一定会有疑问,这不是三个人吗,怎么会指许多人呢?原来古人的数字观念与我们不同,三不仅可以实指具体的数量,还可以虚指多个,于是“众”便具有了许多人的意思。


众(甲骨文)



//////////


三个人突出数量,两个人强调关系,由两个人构成的字,你能想到哪些?除了“从”,还有“北”“化”“比”“并”……

是不是被它们的楷书字形给骗了呢?那就跟小编一起一探究竟吧。


从(甲骨文)


在“人”的基础上再加一个一模一样的人,表示两人一先一后走路,一个人跟在另一人的后面,也就是“跟随”,这便是“从”的本义。


北(甲骨文)


如果在“人”的基础上再加一个朝向相反的人,就构成了“北”(bèi)。在“北”中,两个人相背而立,由相背的姿势便产生了“相背、相离”的含义,如“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齐策六》)。后来也可引申指“脊背”。又由于中国古代素来有“面南背北”的观念,物性皆向阳,背面的方向即为北,因此“北”字逐渐用来指代“北方”,而原来的义项只好另造新字“背”加以表示。


化(甲骨文)


如果在“人”的基础上加一个方向颠倒的人,就构成了“化”。一个人朝上,一个人朝下,两相对比,表示发生了变化,也暗示不同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于是“化”便具有“变化、转化”之义。


比(甲骨文)


再来看这个字,这是“比”。乍看之下,“比”跟“从”有些类似,都是紧挨的两个人,不过是反着的“从”。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比”的两个人腿部和手臂都稍有弯曲,原来这是两个双手正呈作揖状的人。两人一起作揖,突出了比肩亲密的意思,于是“比”便表示“并列、亲近”,如“比肩而立”“比翼双飞”“天涯若比邻”。


并(甲骨文)


你一定想象不到吧,“并且”的“并”也是由人字构成的。在“并”中,两个侧立的人站在一起,像极了“从”字,不过古人又在两个人的下面加上了一横将其连接起来,原来这是为了突出“紧密相连”的意思,于是“并”便用来表示“合并”


除了“站着的人”“倒着的人”“反着的人”,还有“坐着的人”,不过这个字你可能不会跟“坐”联系起来,而且恐怕要“闻之色变”了,它就是“尸”


     

尸(甲骨文)           尸(金文)


在古代,“尸”可与尸体无关,反倒是一个十分光荣的角色,它指在祭仪中代表死者的神灵接受祭祀的人,是非常尊贵的。“尸”的工作非常轻松,只需坐在椅子上享受祭品即可,因此有一个成语就叫做“尸位素餐”,用来形容空占职位却不做事的现象。“尸体”的意思则是后来经引申产生的。




我们的汉字文化真不愧博大精深、深不可测,简单的两笔,一个“人”字便形成了,小小的“人”字,又可以构成众多具有丰厚意蕴的汉字。就像歌里唱的“我们中国的汉字,一撇一捺都是故事”,落在纸上的每个文字,都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掌握好汉字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手里有一本规范、权威的工具书很有必要,快来和小编一起学习吧!





编辑:方梦洁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每天成长一点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