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石至莹|化城喻:绘画既是化城,也是目的地

Eucalyptus 99艺术网 2022-09-20






“化城喻”源自法华七喻之一,

是一则动人的小故事:


一群疲倦的旅人在途中倍受饥渴的折磨,

领队的导师为了安抚众人,

幻化出一座城来让众人休憩。


化城中莺歌燕舞,美景无边。

旅人们在化城中流连忘返,

获得了身心抚慰,

他们并未觉察城中一切皆为幻化。


当他们的身心重又饱满时,

领队告诉众人此城乃化城,

需继续行路。


INTRO.

三月中旬,艺术家石至莹的展览“化城喻”在上海德玉堂画廊开幕:拙朴神兽、憨态可掬的童子、隐约可见的亭台楼阁、华丽的飞天造像,这个展览仿佛一座小小化城,当大家的生活受到疫情冲击再度停摆之时,为按下暂停键的人们提供了一处可供精神休憩、安静愉悦的空间。


展览开幕之后,艺术家位于桃浦的工作室因疫情被暂时封闭,而上海整座城市的居民也开始了轮番测核酸与居家隔离。这次采访在线上完成,虽然无法实现与艺术家的面对面交流,却使得“观看绘画”这一行为更加纯粹,一些画面之外的想象空间也被打开了大门。





石至莹

艺术家

1979 出生于上海,

2005 上海大学

美术学院油画硕士毕业,

现居住与工作在上海。







浮雕

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

这是令人着迷的 」


石至莹 《万佛洞壁-5 》240x180cm,

布面油画 ,2020


石至莹喜爱古时造像与敦煌壁画,她去到石窟洞穴观摩,拍照取材,在文本中搜集资料。古代造像多选材于佛经故事,出于民间工匠之手,在石至莹看来,它们至今已是一种人类的高级文化形式,其中仍有许多值得品味和学习之处,造像那种介于幻想与大众情趣之间的完美结合令她着迷,而这与她一直在绘画中所关注的“存在状态”不谋而合。

石至莹《化城喻-1》45x30cm,

布面油画,2021


展览中的作品“化城喻”,是石至莹自2019起对其“造像”系列的延续与进深。她曾找到过一张浮雕的图像,上有园林与城池,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极乐世界的故事。她取用了其中的一些局部如植物、楼阁,这些既是古代造像的重要元素,也是文人精神的浓缩;之后,她像处理分镜头脚本一样将其移至画布之上,由一些局部拼成了“化城”。


石至莹《化城喻- 2 》40x30cm,

布面油画,2022


当你盯着一个局部看的时候,有关“整体”的框架就会消失,故事在观者的想象力中延伸,画面也在画布之外继续生长;这座城并非具象,而需要观众调动想象力、与作者共赴的理想之地——这也是石至莹的作品反复表达的,她愿意一直提供着某种开放性和可能性

“化城喻” 展览现场


石至莹《化城喻- 6 》40x50cm,

布面油画,2022


绘画与化城的关系,在于重要的是进入化城之后的收获,幻与化并不矛盾,反而促成了意识的流动。故事性形成了更轻盈的入口,是绘画的入口 ,也是心灵的入口。入城后可进可退,寻找图像者得图像,寻找线条者得线条,具象和抽象的边界已消融。

——作家、策展人 沈奇岚博士


石至莹《神兽1 & 2 》,100x70cm 

布面油画 ,2022


石至莹《神兽3 》,90x150cm 

布面油画 ,2022


99ART:你在绘画中消减了雕像的重量感,使之具备一种轻盈之态,意欲为何?


石至莹:基本上在所有系列的作品中,消除地心引力和物质重量感都是我关注的,我感兴趣的是事物的存在状态,是“在和不在”的临界点上那种不确定的存在感。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这种不确定性就消解了事物的重量感。绘画也一样,我把看似不变的形象解构成了独立但又互为作用的形状、线条、笔触等。



石至莹《童子的微笑 - 2 》 ,180x90cm 

布面油画 ,2022




浮雕介于二维与三维之间、立体与非立体之间,而石至莹将浮雕转为绘画后,实体产生的阴影和边界被弱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根线条或独立的形状,色块过渡不再平滑,产生了一种粗粝感和新的视觉体验,石至莹称之为一个很好玩的游戏,在反复的尝试和探索中乐此不疲。



“化城喻” 展览现场


幼时练习书法的经验也影响着她如今的创作:她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意临”——临摹不求酷似而求部分所需或者是意境。她选择这些造像转为绘画语言,意图用绘画的方式去研究造型和线条的关系,将造像的形式进行二度创作。



画面上的信息或许只是一个表象,即“化城”,人们通过信息进入绘画,继而跨过这个表象,抵达绘画本身。“化城也是我对绘画的思考:绘画本身是一项平面工作,和任何的叙事、立体都没关系。在平面上,绘画只是一些笔触、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抽象组合。浮雕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是立体的,我在绘画上做的事情就是把它解构,视觉上的立体感是个假象,这座化城的背后仍然是绘画本身。”







圆光系列

当只用黑白二色的艺术家

开始使用颜色


石至莹《海 - 1 》2014

石至莹《火星》 2010 

石至莹《天坛》,2014



当一个画面中只呈现黑白图像的艺术家开始使用颜色,一定有一些酝酿已久的积累,发生了质的改变。

石至莹的绘画有三条明显的线索:一、早年以“海”为主题开始,延伸到草地、沙子的创作,笔触的运用是这个时期的关键;二、以“石头”为主题,继而到彩色的宝石、镜像,在这个阶段,她关注的是画面中形状和色彩的关系;三、包涵这次展览作品在内的“造像”系列,呈现出她对绘画的不断探索:对于古造像的意临再创作研究,不只停留在图像表面的愉悦,试图进入到更深的喜悦与平静。

石至莹《圆光2022222》 ,41x31cm 

纸本油画,2022



圆光系列是石至莹开始使用颜色的第一个系列,她于2019年搬进新的工作室,室内有一块绿色的地板,“我自己猜测,可能绿色地板每天在环境中给我带了某种影响,我发现,画面中如果没有颜色,或许有点怪。”


石至莹工作室


在此之前,石至莹一直更关注笔触,即使用色,也相当谨慎和克制,只使用单一颜色。她自幼练习书法,中国古代书画中的笔触和笔墨对她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并认为:即使不用颜色,只用不同的笔墨形态去对应物像,也可以“讲清楚”这件事情。

石至莹创作于2015年的《珠子No.5》


但绿色地板仿佛是日常中一个无声的提醒,使她发现自己原来是为自己设了一个“框”,她自问:有没有颜色对我是否能构成真正的障碍?思索之后的答案是:并非一个障碍,也无需设置这个障碍,甚至无需考虑这是否是个障碍。

石至莹《圆光2022223》,41x31cm 

纸本油画,2022




随后,创作变得更加轻松和自如。


圆光系列取材于敦煌壁画,壁画中每个佛像的头部都有有一个光圈,出自不同画匠之手,都有着不同的用笔痕迹,每个光圈都是不一样的。石至莹将光圈的元素取出后挪移到画布上——这在她看来也是一个有趣的新游戏,哪怕只有三个色系,不同色彩的套叠也可以组合出无限多的可能,可以玩儿出许多的变化。



“化城喻” 展览现场


石至莹《双佛的微笑》, 40x50cm 

布面油画,2022


三件《圆光》作品是基于红、黄、蓝的色彩组合,也奠定了整个展览的色彩基调,同样使用三原色创作的《伎乐天众 》、《双佛的微笑》,造像的喜悦与华丽在色彩的流变之中给人一种干净、愉悦的感受。



石至莹《伎乐天众 - 4 》,53x70cm 

布面油画 ,2022



99ART:你的绘画语言类似用一种远离自我为中心的角度去观察和记录,使人好奇的是:绘画背后,石至莹是谁?——或者你认为,石至莹是谁对你来说重要吗? 


聊到这个话题时,石至莹提到了葡萄牙诗人佩索阿,这位诗人用不同的身份进行写作,他虚构出不同的“异名者”与自己对话,据说共虚构出过一百多位的“异名者”,把对自我的探索转变为一场不同人格、多人参与的研讨会。


石至莹:我一直也在思考的是:我怎么把自己拉出自我之外?这样就可以介入不同的角色去创作,而不只是停留在自我的局限内。我一直在作品中尝试以不同的视角讲同一件事,画海的时候,就用对应海的形态的笔触去画;画石头、造像,就换了一种手法;这种完全不同的处理手法,也是我不断跳脱之前的自我,去进入另一个“自我”或对象的契合度里面。

石至莹 《万佛洞壁-5 》局部


“我们每个人都是好几个人、许多人,都是海量的自我。因此,鄙视他周围环境的那个自我,并不是那个遭受痛苦或者从中取乐的自我。我们自身的存在是一块广阔的殖民地,那上面有着各式各样想法不同、感受相异的人。”

——佩索阿







99ART:如果用三个镜头定格下你创作过程中起转折性意义的“决定性瞬间”,它们分别是什么?



石至莹:第一个应该是,我在美院附中时期,在一堂连环画的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基于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文章,创作连环画。但是同学们对“创作”并没有概念,交上去的作业让老师颇为不满,他见我们无从下手,便分享了几幅作品做示范——那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有一个概念叫“创作”,它是区别于习作的。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提醒,我其实是喜欢“创作”的。当时,一种意识被唤醒了。

 

石至莹《草》,2011 


第二个转变的过程是在画“海”系列作品时,起初画面中也有很多别的元素,有个诗人朋友提议说:里面的元素可否拆分开?每一个单独成为线索,将画面简单化。这也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之后的绘画中我开始做减法,就像人生的某些阶段,你也会意识到做减法的必要性。

 

石至莹《海 - 2 》,2014 


第三个,它也不是一个瞬间,应该是这几年的一个综合过程,之前积累的很多经验和思考,导致认知上发生了一些改变,我正在处理这些改变并试图将它呈现。就比如颜色系列开始之时,我不断画、不断试错,相信最后很多东西会在画面上找到答案。



99ART:反复的疫情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石至莹:其实从创作上来讲,我的状态一直是一个人在工作室画画,这种状态也类似于现在的“被隔离”。但我记得疫情最开始蔓延的时候,作为一个从事绘画的创作者,我的感觉有一丝无力,很多的艺术形式诸如一首歌、一个曲子,都可以在当下带给人很大的安慰,但却无法在实际层面解决任何困境。所以当时我积极地参加了一些艺术慈善拍卖的活动,也算是可以切实提供出一些帮助。

“化城喻” 展览现场


包括这次展览“化城喻”,作品分布在三个空间,你最开始进入的空间,看到的是神兽等北齐造像,它们简洁饱满,有着悠然自得的微笑,会给予一种内心的安静;第二个空间是“化城喻”的黑白系列,这是一个有着美好寓意和能给人鼓励的故事。进入第三个空间,是取材于云冈石窟的“伎乐天众”系列,作品有了颜色,视觉上相对华丽,有一种满足与喜乐,寓意着穿越艰辛,抵达愉悦。


石至莹《伎乐天众 - 3 》,130x200cm 

布面油画 ,2022


99ART:如果绘画是你的“化城”,你的最终目的地是哪里? 



石至莹:对于我的专业,职业和兴趣来说,绘画既是化城,又是目的地。但是跨越这一层,绘画是我的体验的传递:广袤无际的深远感、轻盈的空静感、古造像的古拙愉悦感等等,这些体验对我来说很珍贵,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很忙碌,这些珍贵的瞬间其实占比很少。但在这些感受体验面前,人人平等。






图源:致谢石至莹、德玉堂画廊


石至莹:化城喻

展期:2022年3月12日⾄5月8日 

德玉堂画廊 

上海市黄浦区益丰外滩源 北京东路99号 2楼 








end




99好物推荐


往期精彩 / REVIEW

  1. 【市场观察】从10万到500万,他如何征服亚洲藏家?

  2. 何多苓:展出手稿是想和大家分享我走过的路

  3. 【现场看点】张弓:“到来”的圣经与绘画

  4. 收藏故事】不平凡的中国女神,2022“她们”的收藏计划

  5. 【展览现场】这道“地方文化”命题创作,艺术家交了怎样的答卷?

  6. 动物题材很难卖,可弗兰茨·马尔克笔下的动物为何值3.6个亿

  7. 【展览现场】技术与思想的共谋,录像艺术在东亚

  8. 【市场观察】可爱背后,奈良美智的作品市场为何一路飙升

  9. 市场松口气了!亚洲藏家挥金,伦敦拍卖周破局迎新

  10. 专访 | 费俊: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就是公共艺术吗?

  11. 高萌预警!奈良美智大陆首展亮点抢先看

  12. 2022年这10位艺术家作品市场会一飞冲天吗?

  13. 落地U2美术馆的“爱丽丝”,她有多少张不同的面孔?

  14. 走进艺术家工作室——陈文令

  15. 后浪汹涌,千禧藏家如何左右市场风向?

  16. 仝天庆 :“死亡”一直贯穿我作品的始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