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山民间艺术社成立一甲子,美国珍藏的中国剪纸再受关注

2016-05-04 c2000

点击标题下「C2000」关注我们!


策划: 佛山日报记者郑海峰
作者: 佛山日报记者吴英姿
(原载佛山日报2012年1月7日B05版)


2011年1月,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储藏室惊现15幅中国文革时期的剪纸作品,这些剪纸作品保存完整,署名为“佛山东方红工艺厂剪纸”。美国研究人员给这些剪纸作品做了编号,还测量了边长。这些剪纸作品面积都不小,每一幅都有电影海报那么大。作品上有汉字。


        美国研究人员说,这些剪纸作品以惊人的细节描绘文革时期中国的“欢快、狂热以及导致经济崩溃的暴力”。美国研究人员还说,中国广东佛山的这种手艺曾被普遍用来制作婚礼、春节或其他节日的装饰品。 这些剪纸作品的署名为“佛山东方红工艺厂剪纸” 。


         佛山是中国南方广东省靠近香港的一个城市。

 

   

    收藏中国文革时期佛山剪纸作品的美国学者麦克尔·奥克森伯格 ( Michel Oksenberg)(中间者)1997年陪同卡特前总统访问中国。麦克尔·奥克森伯格1938年出生于美国加州,2001年在密西根州去世。中国问题专家。196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66年-1968年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学位,1969年前后在香港大学做访问学者,1973年-1992年期间在密歇根大学担任政治学教授。这些佛山剪纸作品应该是麦克尔·奥克森伯格教授去世前捐献给学校图书馆的。

 

        2012年1月7日,佛山日报悦生活周刊发现版对美国珍藏的佛山剪纸进行了深度报道,调查显示,这15幅文革时期的剪纸作品确实出自佛山民间艺术社,甚至还找到了部分剪纸作品的作者,老艺术家无法想象他们的作品如何跑到了美国,看到自己四五十年前的作品后百感交集。


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于1956年,已走过一个甲子。但佛山岭南民间艺术的历史远远超过十个六十年。剪纸是佛山民间艺术的经典技艺之一,是汉族古老的民间艺术,在12世纪的宋代已有流传。一千年来,这种苍劲古拙、夸张富丽的艺术生生不息,成为佛山文化、广府文化、岭南文化、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

     
        2016年5月4日,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60华诞.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嘉年华活动在佛山举行。此时此刻,佛山日报的编辑记者想起5年前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发现的文革期间的佛山剪纸作品。这15幅剪纸作品如何鉴定的?什么时候去了美国?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 佛山剪纸,可谓源远流长 .  


  普遍的说法是,佛山剪纸源于宋代,盛于明清时期。佛山剪纸具有独特的魅力,风格苍劲古拙,结构雄伟奔放,用色夸张富丽,以剪、刻、凿、印、写、衬等技艺并用,材料和表现手法巧妙结合。

  

  美国发现的中国文革期间的剪纸作品署名为“佛山东方红工艺厂剪纸”,这些作品挂在美国的一个网站上。美国研究人员给这些剪纸作品做了编号,还测量了边长。这些剪纸作品面积都不小,每一幅都有电影海报那么大。作品上都有汉字,充满了文革时期夸张的暴力语言。

 

  美国人说,这些剪纸作品出自中国广东一个名叫佛山的城市。

  这些剪纸作品真的是佛山剪纸吗?佛山有一大批资深的剪纸专家,相信他们能看出名堂来。


  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是佛山剪纸文化的中心,去年12月底,记者来到了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新址(旧党校),年轻的资料员臧冬云非常热情,调出了当年的档案,但是记者没有发现有关的记载,而且那个年代留下的作品也不多。


  臧冬云说,70多岁的剪纸老艺人陈希尹,曾任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资料员几十年,或许他会有印象。


  陈希尹老先生一听说记者手中有文革期间佛山的剪纸作品,非常高兴,老先生如约而至。陈希尹一看到记者手中的剪纸复印件时,眼睛一亮,尘封已久的记忆倏地被打开……他边仔细地端详着这些剪纸作品,边如数家珍地说:“第一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作者是杨永雄,第二幅《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作者陈永才,第三幅《欢呼八届十二中全会公报》作者郭守仁……”

  

        陈希尹鉴定后肯定地说,“美国人说得非常正确”,这些宝贵的剪纸作品全部是七十年代佛山的剪纸作品,而且作者都是佛山剪纸“祖师爷”梁朗生的徒弟。陈希尹说,目前这批艺人已大多作古,只剩下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永才。

  

        记者多方周折才找到退休多年的国家级非遗剪纸传承人陈永才先生。陈永才先生快八十岁了,他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作品。



  陈永才回忆,七十年代前中期,野蛮的极左思想盛行全国,当时应“文化大革命”的需要,一批“革命内容”和现实生活题材的佛山剪纸应运而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一批剪纸艺人都参与了创作,一批大型的剪纸组画如《文化革命胜利万岁》、《工业学大庆》、《东方红》等相继出现。陈永才进一步研究后确认,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储藏室发现的文革期间佛山剪纸作品,就是其中的《文化革命胜利万岁》组画。



  文革期间,一切为极左思想服务,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佛山剪纸自然成为“革命艺术”的工具,一批在其他部门工作的美术家区锦生、梁根祥等先后参与了佛山剪纸的创作,梁根祥时任美术组组长。

 

  梁根祥也鉴定了美国发现的佛山剪纸,他也肯定说,出现在美国的这批剪纸作品是第一稿,后来还创作了第二稿,并入选了七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 跌宕起伏:鲜为人知的变迁故事 .  


  在陈希尹指引下,记者在民间艺术研究社也看到了几张文革时期创作的作品,置身在这些作品中,让人恍惚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


  佛山曾有过“佛山东方红工艺厂”吗?又怎么会与佛山剪纸有关呢?它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佛山的剪纸历史中的呢?


  据考证,清朝光绪年间,佛山剪纸达到鼎盛时期,当时佛山有30多家剪纸作坊,从业人员有300多人,剪纸作坊分布在现在的禅城区福禄路附近,这里形成了有名的剪纸一条街。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佛山剪纸可谓跌宕起伏、几度沉浮。


  陈永才先生的师傅梁朗生是建国后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筹办时唯一的剪纸艺人,他为佛山培养十几位剪纸继承人,是佛山剪纸在新时期的重要承前启后者。

  

         陈永才说,他也是在1956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成立后被良朗生吸收为徒弟的。说起往事,他依然回味无穷,“在师傅的悉心培育下,我们一班青年剪纸艺术家迅速成长,他们不但学到了师傅传授的创作,注入了现实生活的内容。”



  梁根祥对佛山剪纸的历史和沿革作了研究,他有一个例证:随手即兴的剪刻活动变成了完整的画稿的创作,使个体的构思加入了集体研究的因素,据《佛山市志》记载,1956年至1960年五年间,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共生产各类剪纸26.74万件,而1961年生产的剪纸就达20万件。 



  梁根祥说,文革时期佛山剪纸受到很大的冲击,很多珍贵的历史作品、品种和资料被烧掉,被视为佛山剪纸艺术摇篮的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也于1969年被迫解散。1971年底,因为“革命文艺需要”,被解散的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改名为“佛山东方红工厂”,这时一批“革命内容”和现实生活题材的佛山剪纸应运而生,而出现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这批剪纸就是这个时期创作的。


  1973年,文革的狂热劲头逐渐降温,当年突然接到上级通知,“佛山东方红工艺厂”的名字体制使用,恢复“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老名字。



  在石湾林沛家中,收藏了400多种剪纸,它们按照不同的剪纸类别和题材,分别被装裱在200多个木框里。原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进行转制,在清理仓库、资料室的时候清理出一批剪纸作品。林沛知道这一消息后,花了3000多元买下这些剪纸作品,带回家中收藏。他说,当时的想法就是为了保护这些不能再生的有时代特色的佛山剪纸作品。


  这批剪纸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佛山民间艺术研究社最鼎盛时期的工艺师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其中也有几张跟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发现的是同一组的剪纸。


  林沛说,佛山剪纸改用小刻刀的改进,也正是为了适应大批量生产的需要,其优势就是一次可以加工多张剪纸图案,同时也改进了剪纸的工艺,使佛山剪纸线条流畅玲珑。郭沫若先生曾赋诗:“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刻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州,美在民间永不朽。



  

 . 名声远扬:佛山剪纸曾在美国发行 .  


  那么,这批剪纸又是如何去了美国?

  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硏究所的现任负责人玛丽·加拉格尔相信,他们是当年由硏究所的老师、后来担任国家安全顾问的麦克·奥克森伯格于上世纪70年代在香港做硏究时搜集而来。

  

      密歇根大学中国问题硏究所历史学敎授王筝打算将这套剪纸纳入自己正在写作的一本有关文革的书中。她对学校新闻办公室同事表示,“让我吃惊的是这套剪纸共有15张,而且这15张剪纸实际上是一个连贯的叙述,我以前从没见过这么大型连贯的叙述以视觉形式呈现。”

 

  真的是这样的吗?陈永才回忆,佛山剪纸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走进了广交会,建国后,佛山剪纸在东南亚保持着持续的影响力。“每年我们都将作品放置在广交会展厅门口的摊位上,吸引了东南亚、美洲多个国家的商人来订货,尤其是他们总会大批量订购佛山剪纸的应节作品。”他说,记得曾经有一位美国人曾向我们谈起,佛山剪纸那时曾在美国发行。他估计,就是这个时候流到了美国。

  他说,“佛山剪纸不再是春节应节的福禄寿、12生肖等剪纸作品,而是全新内容的新作。当时佛山剪纸受到国外客商的青睐,也拿到了大批的订单,甚至出现了工人们赶不出货的情况。”民间艺术社为了应对来年的大量订单,不得不在第二年年初就开始制作生产计划,有些更分派到家庭式的小作坊。当时,陈永才他们还面向广大青年进行临时培训,当时的场面让他历历在目,“共计四个班的200多名青年人,目的就是为了应对春节前后的大量出口订单。”


 


  . 价值渊源,墙内开花墙外香 .  


  “美国发现的佛山剪纸作品折射出佛山剪纸历史发展的一段特殊轨迹,对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史提供一个具有岭南特色的个案。”梁根祥说。 梁根祥认为,这个期间的佛山剪纸的创作虽然在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方面作了不少的尝试,特别在表现工农兵及领袖人物形象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当时思想的禁锢,这个时期的佛山剪纸作品出现严重的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由于过多的政治干预,剪纸作品带有明显的宣传特征,强调政治内容的表达,绘画性得到加强而剪纸的装饰性受到削弱,缺少佛山传统的岭南剪纸特色和艺术个性。


  梁诗裕是佛山民间文化艺术专家,他曾是佛山剪纸抢救工程的负责人。梁诗裕说,佛山剪纸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应用性非常强、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在民间一直备受欢迎,具有广大的消费市场,而佛山剪纸产业化更是很有渊源,佛山剪纸很早就成为男女齐参与的专门行业,有着专门的作坊和生产者、经营者,是不折不扣的民间文化产业。


佛山剪纸老艺人陈希尹在介绍文革时期的剪纸作品

 

  事实上,佛山剪纸脱离不了佛山商业社会的本源,剪纸的辉煌与市场、与产业化密切相关。他认为,从明清时期至今,佛山之所以成为中国重要的剪纸产销地,因为佛山最早形成了产业化的经营传统,有别于全国其他地区把剪纸仅仅作为女红之巧的民间剪纸,还作为产品的装饰、宣传、美化的作用,佛山剪纸作为古老商业名镇中的民间艺术,很早就作为商品推向市场。


  据记载,佛山剪纸于17世纪从巴尔干半岛传入欧洲后,剪纸艺术风行于各国。当时中产阶层的大家闺秀除了要学习弹奏钢琴、绘画外,剪纸也被放在和这些艺术修养同样高的位置,成为一门必修课。



  剪纸艺术发源于中国,一直以来,欧洲剪纸艺术品被定位于高档艺术品,价格昂贵并被广泛应用于家居、展览、销售等,整个市场链条非常完善。以瑞士为例,该国的剪纸协会会员数量和所占比例都远远超过佛山。在创新设计方面,瑞士作品非常注重反映现实、反映本国的大自然风光等,深受欧洲人的喜爱。


  反观佛山,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心、民间工艺社,在商业旺地就只能看到零零散散的剪纸创作室。


  梁诗裕认为,作为艺术品,剪纸现在已是国家级“非遗”,美国发现的佛山剪纸在一定程度上对弘扬佛山的剪纸文化有推动作用。





要参与并发现更多精彩讨论,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